变速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2873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变速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操作装置(S1),具有使第2同步装置(B)的第1接合套(11a)动作的第1切换拨叉(12a)和使第6同步装置(F)的第2切换拨叉(11b)动作的第2切换拨叉(12b),二者由共用的驱动器(13)驱动。向一个方向驱动驱动器时,第2切换拨叉(12b)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6同步装置(F)接合,而第1切换拨叉(12a)停止不动,使第2同步装置(B)保持在接合解除位置。相反地,向另一个方向驱动驱动器时,第1切换拨叉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2同步装置接合,而第2切换拨叉停止不动,使第6同步装置保持在接合解除位置。据此,能够缩短由共用的驱动器驱动的一对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减小变速器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专利说明】
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共用的驱动器来驱动一对切换拨叉从而使一对啮合连接装置工作的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根据下述专利文献I可知有一种变速器(参照图32),该变速器是所谓的双离合器式变速器,其具有同轴双重轴结构的输入轴以及分别为同轴双重轴结构的两组输出轴,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2个摩擦离合器选择性地输入任意的输入轴,并且,选择性地使该驱动力由任意的输出轴输出,在该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具有两种动力传递路径,即,由输入轴向两组输出轴中的一组输出驱动力的简单通路的动力传递路径以及由输入轴向两组输入轴输出驱动力的复杂通路的动力传递路径,通过并用这两种动力传递路径,据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数量有限的齿轮,避免变速器基本结构的大型化并且实现了 10挡这样的多个挡位(多挡化)。
[0003]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 1:DE 10 2011 117 046A1

【发明内容】

[0004]另外,本申请的
【申请人】通过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愿2014-225255号”提出了一种并用简单通路的动力传递路径以及复杂通路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变速器,在该变速器中,由共用的驱动器来驱动两组输出轴上分别设置的一对同步装置,据此,能够削减驱动器的数量来实现变速器的小型化。
[0005]该变速器中存在如下问题:S卩,在一对切换拨叉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其中一个同步装置实现接合而另一个同步装置进行空动(无用、没有意义的移动),一对切换拨叉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另一个同步装置实现接合而上述一个同步装置进行空动,切换拨叉的为了使同步装置进行空动的行程成为无用行程,与其长度相应,使得变速器的轴向尺寸增加。
[0006]有鉴于上述事项,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缩短由共用的驱动器驱动的一对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减小变速器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技术方案I: 一种变速装置,其具有:第I变速轴和第2变速轴,二者相互平行配置;第I啮合连接装置,其能够将第I齿轮连接于第I变速轴,其中第I齿轮以能够相对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I变速轴上;第2啮合连接装置,其能够将所述第2齿轮连接于所述第2变速轴,其中第2齿轮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第2变速轴上;变速操作装置,其用于使所述第1、第2啮合连接装置动作,所述变速操作装置具有:第I切换拨叉,其用于使所述第I啮合连接装置的第I接合套动作;第2切换拨叉,其用于使所述第2啮合连接装置的第2接合套动作;第I圆筒部,其与所述第I切换拨叉形成一体;第2圆筒部,其与所述第2切换拨叉形成一体;第I切换杆,其引导所述第I圆筒部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第2切换杆,其引导所述第2圆筒部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第3圆筒部,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圆筒部的外周;第4圆筒部,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2圆筒部的外周;驱动器,其驱动所述第3、第4圆筒部沿轴向一起移动;第I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I切换杆的外周;第2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2切换杆的外周;第3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3圆筒部的内周;第4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4圆筒部的内周;第I通孔,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I圆筒部,能够连通所述第I卡槽以及所述第3卡槽;第2通孔,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2圆筒部,能够连通所述第2卡槽以及所述第4卡槽;第I滚珠,其被所述第I通孔保持,能够与所述第I卡槽或者所述第3卡槽卡合;第2滚珠,其被所述第2通孔保持,能够与所述第2卡槽或者所述第4卡槽卡合;第I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I切换杆,以限制所述第I圆筒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第2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2切换杆,以限制所述第2圆筒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第3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I圆筒部,以限制所述第3圆筒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第4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2圆筒部,以限制所述第4圆筒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被操作至中间位置时,所述第1、第2圆筒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1、第2止挡,并且,所述第3、第4圆筒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3、第4止挡,在此状态下,所述第I卡槽、所述第3卡槽以及所述第I通孔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并且,所述第2卡槽、所述第4卡槽以及所述第2通孔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所述第1、第2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一侧的第I位置时,所述第3圆筒部将所述第I滚珠推入所述第I卡槽,并且所述第3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I圆筒部滑动,同时,所述第4圆筒部推压所述第4止挡使所述第2滚珠从所述第2卡槽脱出,并且,所述第2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2切换杆向轴向一侧滑动,所述第2切换拨叉使所述第2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另外,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另一侧的第2位置时,所述第4圆筒部将所述第2滚珠推入所述第2卡槽,并且所述第4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2圆筒部滑动,同时,所述第3圆筒部推压所述第3止挡使所述第I滚珠从所述第I卡槽脱出,并且,所述第I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I切换杆向轴向另一侧滑动,所述第I切换拨叉使所述第I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
[0008]技术方案2:—种变速装置,其具有:第I输出轴和第2输出轴,二者相互平行配置;第I副输出轴和第2副输出轴,二者分别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输出轴和所述第2输出轴的外周;第3啮合连接装置,其能够将所述第I副输出轴连接于所述第I输出轴;第4啮合连接装置,其能够将所述第2副输出轴连接于所述第2输出轴;和变速操作装置,其用于使所述第3、第4啮合连接装置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操作装置具有:第I切换拨叉,其用于使所述第3啮合连接装置的第I接合套动作;第2切换拨叉,其用于使所述第4啮合连接装置的第2接合套动作;第I圆筒部,其与所述第I切换拨叉形成一体;第2圆筒部,其与所述第2切换拨叉形成一体;第I切换杆,其引导所述第I圆筒部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第2切换杆,其引导所述第2圆筒部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第3圆筒部,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圆筒部的外周;第4圆筒部,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2圆筒部的外周;驱动器,其驱动所述第3、第4圆筒部沿轴向一起移动;第I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I切换杆的外周;第2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2切换杆的外周;第3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3圆筒部的内周;第4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4圆筒部的内周;第I通孔,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I圆筒部,能够连通所述第I卡槽和所述第3卡槽;第2通孔,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2圆筒部,能够连通所述第2卡槽和所述第4卡槽;第I滚珠,其被所述第I通孔保持,能够与所述第I卡槽或者所述第3卡槽卡合;第2滚珠,其被所述第2通孔保持,能够与所述第2卡槽或者所述第4卡槽卡合;第I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I切换杆,以限制所述第I圆筒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第2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2切换杆,以限制所述第2圆筒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第3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I圆筒部,以限制所述第3圆筒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和第4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2圆筒部,以限制所述第4圆筒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被操作至中间位置时,所述第1、第2圆筒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1、第2止挡,并且所述第3、第4圆筒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3、第4止挡,在此状态下,所述第I卡槽、所述第3卡槽以及所述第I通孔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并且,所述第2卡槽、所述第4卡槽以及所述第2通孔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所述第3、第4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一侧的第I位置时,所述第3圆筒部将所述第I滚珠推入所述第I卡槽,并且所述第3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I圆筒部滑动,同时,所述第4圆筒部推压所述第4止挡来使所述第2滚珠从所述第2卡槽脱出,并且所述第2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2切换杆向轴向一侧滑动,所述第2切换拨叉使所述第4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另外,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另一侧的第2位置时,所述第4圆筒部将所述第2滚珠推入所述第2卡槽,并且所述第4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2圆筒部滑动,同时,所述第3圆筒部推压所述第3止挡来使所述第I滚珠从所述第I卡槽脱出,并且所述第I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I切换杆向轴向另一侧滑动,所述第I切换拨叉使所述第3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
[0009]技术方案3: 一种变速装置,其具有:变速轴;第5啮合连接装置,其能够将第3齿轮连接于所述变速轴,其中第3齿轮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变速轴上;第6啮合连接装置,其能够将第4齿轮连接于所述变速轴,其中第4齿轮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变速轴上;和变速操作装置,其用于使所述第5、第6啮合连接装置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操作装置具有:第I切换拨叉,其用于使所述第5啮合连接装置的第I接合套动作;第2切换拨叉,其用于使所述第6啮合连接装置的第2接合套动作;第1圆筒部,其与所述第I切换拨叉形成一体;第2圆筒部,其与所述第2切换拨叉形成一体;切换杆,其引导所述第1、第2圆筒部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第3圆筒部,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圆筒部的外周;第4圆筒部,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2圆筒部的外周;驱动器,其驱动所述第3、第4圆筒部沿轴向一起移动;第1、第2卡槽,其形成在所述切换杆的外周;第3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3圆筒部的内周;第4卡槽,其形成在所述第4圆筒部的内周;第I通孔,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I圆筒部,能够连通所述第I卡槽和所述第3卡槽;第2通孔,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2圆筒部,能够连通所述第2卡槽和所述第4卡槽;第I滚珠,其被所述第I通孔保持,能够与所述第I卡槽或者所述第3卡槽卡合;第2滚珠,其被所述第2通孔保持,能够与所述第2卡槽或者所述第4卡槽卡合;第1止挡,其设置于所述切换杆,以限制所述第I圆筒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第2止挡,其设置于所述切换杆,以限制所述第2圆筒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第3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I圆筒部,以限制所述第3圆筒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和第4止挡,其设置于所述第2圆筒部,以限制所述第4圆筒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被操作至中间位置时,所述第1、第2圆筒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1、第2止挡,并且所述第3、第4圆筒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
3、第4止挡,在此状态下,所述第I卡槽、所述第3卡槽以及所述第I通孔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并且,所述第2卡槽、所述第4卡槽以及所述第2通孔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所述第5、第6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一侧的第I位置时,所述第3圆筒部将所述第I滚珠推入所述第I卡槽,并且所述第3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I圆筒部滑动,同时,所述第4圆筒部推压所述第4止挡来使所述第2滚珠从所述第2卡槽脱出,并且所述第2圆筒部相对于所述切换杆向轴向一侧滑动,所述第2切换拨叉使所述第6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另外,在利用所述驱动器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另一侧的第2位置时,所述第4圆筒部将所述第2滚珠推入所述第2卡槽,并且所述第4圆筒部相对于所述第2圆筒部滑动,同时,所述第3圆筒部推压所述第3止挡来使所述第I滚珠从所述第I卡槽脱出,并且所述第I圆筒部相对于所述切换杆向轴向另一侧滑动,所述第I切换拨叉使所述第5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
[0010]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装置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I卡槽具有能够吸住所述第I滚珠的磁力,且所述第2卡槽具有能够吸住所述第2滚珠的磁力。
[0011]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I?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装置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I卡槽、所述第3卡槽、所述第I通孔以及所述第I滚珠设有多组,并且,所述第2卡槽、所述第4卡槽、所述第2通孔以及所述第2滚珠设有多组。
[0012]另外,实施方式中的第I副输出轴Osl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I变速轴,实施方式中的第2副输出轴0s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变速轴或者变速轴,实施方式中的第2同步装置B以及第3同步装置C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I啮合连接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第6同步装置F以及第7同步装置G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啮合连接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第I同步装置A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3啮合连接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第5同步装置E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4啮合连接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第8同步装置H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5啮合连接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第9同步装置I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6啮合连接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第I输出齿轮Gol以及第2输出齿轮Go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I齿轮,实施方式中的第5输出齿轮Go5以及第6输出齿轮Go6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齿轮,实施方式中的第7输出齿轮Go7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3齿轮,实施方式中的倒挡从动齿轮Gr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4齿轮,实施方式中的第3切换杆14c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切换杆,实施方式中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第4变速操作装置S4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变速操作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
[0013]采用技术方案I的结构,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中,由共用的驱动器来驱动第I切换拨叉和第2切换拨叉,其中,第I切换拨叉用于使第I变速轴上设置的第I啮合连接装置的第I接合套动作,第2切换拨叉用于使第2变速轴上设置的第2啮合连接装置的第2接合套动作。在利用驱动器向一个方向驱动第3圆筒部和第4圆筒部时,第4圆筒部推压第2圆筒部的第4止挡,据此使第2滚珠从第2卡槽脱离,并且第2切换拨叉随第2圆筒部一起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2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另外,由于第I圆筒部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第I止挡阻止,因而,第3圆筒部相对于第I圆筒部向一个方向滑动,使第I啮合连接装置保持在连接解除位置。在此状态下由驱动器使第3圆筒部和第4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返回时,通过第2滚珠而与第4圆筒部卡合的第2圆筒部与第2切换拨叉一起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2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断开连接),而第I圆筒部通过第I滚珠与第I切换杆连接,因而,第3圆筒部相对于第I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
[0014]另外,在利用驱动器向另一个方向驱动第3圆筒部和第4圆筒部时,第3圆筒部推压第I圆筒部的第3止挡,据此使第I滚珠从第I卡槽脱离,并且第I切换拨叉随第I圆筒部一起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I啮合连接装置进行接合,而第2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第2止挡阻止,因而,第4圆筒部相对于第2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使第2啮合连接装置保持在连接解除位置。在此状态下驱动器使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向一个方向返回时,通过第I滚珠与第3圆筒部卡合的第I圆筒部与第I切换拨叉一起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I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而第2圆筒部通过第2滚珠与第2切换杆连接,因而第4圆筒部相对于第2圆筒部向一个方向滑动。
[0015]据此,能够缩短由第I切换拨叉使第I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时第2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能够缩短由第2切换拨叉使第2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时的第I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因而,与无用行程的缩短相应,能够减小变速器在轴向上的尺寸,使其小型化。
[0016]采用技术方案2的结构,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中,由共用的驱动器来驱动第I切换拨叉和第2切换拨叉,其中,第I切换拨叉用于使第I变速轴上设置的第3啮合连接装置的第I接合套动作,第2切换拨叉用于使第2变速轴上设置的第4啮合连接装置的第2接合套动作。在利用驱动器向一个方向驱动第3圆筒部和第4圆筒部时,第4圆筒部推压第2圆筒部的第4止挡,据此使第2滚珠从第2卡槽脱离,并且第2切换拨叉随第2圆筒部一起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4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另外,由于第I圆筒部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第I止挡阻止,因而,第3圆筒部相对于第I圆筒部向一个方向滑动,使第3啮合连接装置保持在连接解除位置。在此状态下由驱动器使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返回时,通过第2滚珠而与第4圆筒部卡合的第2圆筒部与第2切换拨叉一起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4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而第I圆筒部通过第I滚珠与第I切换杆连接,因而,第3圆筒部相对于第I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
[0017]另外,在利用驱动器向另一个方向驱动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时,第3圆筒部推压第I圆筒部的第3止挡,据此使第I滚珠从第I卡槽脱离,并且第I切换拨叉随第I圆筒部一起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3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而第2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第2止挡阻止,因而,第4圆筒部相对于第2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第2啮合连接装置被保持在连接位置。在此状态下驱动器使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向一个方向返回时,通过第I滚珠与第3圆筒部卡合的第I圆筒部与第I切换拨叉一起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3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而第2圆筒部通过第2滚珠与第2切换杆连接,因而第4圆筒部相对于第2圆筒部向一个方向滑动。
[0018]据此,能够缩短由第I切换拨叉使第3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时第2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能够缩短由第2切换拨叉使第4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解除连接时的第I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因而,与无用行程的缩短相应,能够减小变速器在轴向上的尺寸,使其小型化。
[0019]采用技术方案3的结构,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中,由共用的驱动器来驱动第I切换拨叉与第2切换拨叉,其中,第I切换拨叉用于使变速轴上设置的第5啮合连接装置的第I接合套动作,第2切换拨叉用于使变速轴上设置的第6啮合连接装置的第2接合套动作。在利用驱动器向一个方向驱动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时,第4圆筒部推压第2圆筒部的第4止挡,据此使第2滚珠从第2卡槽脱离,并且第2切换拨叉随第2圆筒部一起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6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另外,由于第I圆筒部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第I止挡阻止,因而,第3圆筒部相对于第I圆筒部向一个方向滑动,使第5啮合连接装置保持在连接解除位置。在此状态下由驱动器使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返回时,通过第2滚珠而与第4圆筒部卡合的第2圆筒部与第2切换拨叉一起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6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而第I圆筒部通过第I滚珠与切换杆连接,因而,第3圆筒部相对于第I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
[0020]另外,在利用驱动器向另一个方向驱动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时,第3圆筒部推压第I圆筒部的第3止挡,据此使第I滚珠从第I卡槽脱离,并且第I切换拨叉随第I圆筒部一起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5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而第2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第2止挡阻止,因而,第4圆筒部相对于第2圆筒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使第6啮合连接装置保持在连接解除位置。在此状态下驱动器使第3圆筒部与第4圆筒部向一个方向返回时,通过第I滚珠与第3圆筒部卡合的第I圆筒部与第I切换拨叉一起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5啮合连接装置解除连接,而第2圆筒部通过第2滚珠与切换杆连接,因而第4圆筒部相对于第2圆筒部向一个方向滑动。
[0021]据此,能够缩短由第I切换拨叉使第5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时第2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能够缩短第2切换拨叉使第6啮合连接装置进行连接时的第I切换拨叉的无用行程,因而,与无用行程的缩短相应,能够减小变速器在轴向上的尺寸,使其小型化。
[0022]另外,采用技术方案4的结构,由于第I卡槽具有能够吸住第I滚珠的磁力,第2卡槽具有能够吸住第2滚珠的磁力,因而,在中间位置,能够分别将第1、第2滚珠稳定地保持在第
1、第2卡槽中,能够防止第I圆筒部与第2圆筒部分别相对于第I切换杆与第2切换杆的晃动,将可动部的磨耗抑制在最低程度。
[0023]另外,采用技术方案5的结构,第I卡槽、第3卡槽、第I通孔以及第I滚珠设有多组,并且,第2卡槽、第4卡槽、第2通孔以及第2滚珠设有多组,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I圆筒部与第2圆筒部相对于第I切换杆与第2切换杆的晃动,并且,能够降低滚珠的接触部的接触面压力,将摩擦抑制在最低程度。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变速器的传动简图(第I实施方式);
图2为沿着图1中的轴向观察得到的向视图(第I实施方式);
图3为表示各输入齿轮与各输出齿轮的齿数的附图(第I实施方式);
图4为表示各挡位的变速比与各挡位的公比的附图(第I实施方式);
图5为摩擦离合器与同步装置的接合状态表(第I实施方式);
图6为I挡—2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7为2挡—3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8为3挡—4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9为4挡—5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0为5挡—6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1为6挡—7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2为7挡—8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3为8挡—9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4为9挡—10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5为10挡—11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6为倒挡—I挡的顺序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I实施方式);
图17为表示2个变速操作装置相对于第1、第2副输出轴的配置关系的附图(第I实施方式);
图18为表示第I变速操作装置的结构的附图(中间位置)(第I实施方式);
图19为第I变速操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右移位置)(第I实施方式);
图20为第I变速操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左移位置)(第I实施方式);
图21为图18的局部放大图(第2实施方式);
图22为变速器的传动简图(第3实施方式);
图23为表示4个变速操作装置相对于第1、第2副输出轴的配置关系的附图(第3实施方式);
图24为摩擦离合器与同步装置的接合状态表(第3实施方式);
图25为倒挡—I挡的变速过程的说明图(第3实施方式);
图26为表示第3变速操作装置的结构的附图(中间位置)(第3实施方式);
图27为第3变速操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右移位置)(第3实施方式);
图28为第3变速操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左移位置)(第3实施方式);
图29为表示第4变速操作装置的结构的附图(中间位置)(第3实施方式);
图30为第4变速操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右移位置)(第3实施方式);
图31为第4变速操作装置的作用说明图(左移位置)(第3实施方式);
图32为变速器的传动简图(现有技术例)。
附图标记说明
Oml、第I输出轴;Om2、第2输出轴;Osl、第I副输出轴(第I变速轴);Os2、第2副输出轴(第2变速轴、变速轴);A、第I同步装置(第3啮合连接装置);B、第2同步装置(第I啮合连接装置);C、第3同步装置(第I啮合连接装置);E、第5同步装置(第4啮合连接装置);F、第6同步装置(第2啮合连接装置);G、第7同步装置(第2啮合连接装置);H、第8同步装置(第5啮合连接装置);1、第9同步装置(第6啮合连接装置);Gol、第I输出齿轮(第I齿轮);Go2、第2输出齿轮(第I齿轮);Go5、第5输出齿轮(第2齿轮);Go6、第6输出齿轮(第2齿轮);Go7、第7输出齿轮(第3齿轮);Gr2、倒挡从动齿轮(第4齿轮);S1、第I变速操作装置(变速操作装置);S2、第2变速操作装置(变速操作装置);S3、第3变速操作装置(变速操作装置);S4、第4变速操作装置(变速操作装置);11a、第I接合套;11b、第2接合套;12a、第I切换拨叉;12b、第2切换拨叉;13、驱动器;14a、第I切换杆;14b、第2切换杆;14c、第3切换杆;15a、第I圆筒部;15b、第2圆筒部;16a、第3圆筒部;16b、第4圆筒部;18a、第I止挡;18b、第2止挡;19a、第3止挡;19b、第4止挡;20a、第I卡槽;20b、第2卡槽;21a、第3卡槽;21b、第4卡槽;22a、第I通孔;22b、第2通孔;23a、第I滚珠;23b、第2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根据图1?图20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具有11个前进挡的三离合器式的变速器T具有:第3输入轴Im3,其通过第3摩擦离合器C3而与引擎P连接;第1输入轴Iml,其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嵌合在第3输入轴Im3的外周,通过第I摩擦离合器Cl而与引擎P连接;第2输入轴Im2,其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嵌合在第I输入轴Iml的外周,通过第2摩擦离合器C2而与引擎P连接。第3输入轴Im3配置在最内周侧,第2输入轴Im2配置在最外周侧,第I输入轴Iml配置在第3输入轴Im3与第2输入轴Im2之间。第I离合器Cl、第2离合器C2以及第3离合器C3统一配置在第I输入轴Iml、第2输入轴Im2、第3输入轴Im3的轴端部与引擎P之间。
[0027]与第I输入轴Iml、第2输入轴Im2以及第3输入轴Im3相平行地配置有第I输出轴Oml以及第2输出轴0m2,在第I输出轴Oml的外周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嵌合着第I副输出轴Osl,并且,在第2输出轴0m2的外周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嵌合着第2副输出轴0s2。
[0028]在第I输入轴Iml上固定设置有第I输入齿轮Gil,在第2输入轴Im2上固定设置有第2输入齿轮Gi2,在第3输入轴Im3上固定设置有第3输入齿轮Gi3以及第4输入齿轮Gi4.
[0029]第I输入齿轮Gil与第I输出齿轮Gol啮合且与第5输出齿轮Go5啮合,其中,第I输出齿轮Gol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I副输出轴Osl上,第5输出齿轮Go5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2副输出轴0s2上;第2输入齿轮Gi2与第2输出齿轮Go2啮合且与第6输出齿轮Go6啮合,其中,第2输出齿轮Go2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I副输出轴Osl上,第6输出齿轮Go6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2副输出轴0s2上;第3输入齿轮Gi3与第3输出齿轮Go3啮合,其中,第3输出齿轮Go3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I副输出轴Osl上;第4输入齿轮Gi4与第4输出齿轮Go4啮合且与第7输出齿轮Go7啮合,其中,第4输出齿轮Go4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I副输出轴Os I上,第7输出齿轮Go7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2副输出轴0s2上。
[0030]第I输出轴Oml与第I副输出轴Osl能够由第I同步装置A连接,第I输出齿轮Gol能够通过第2同步装置B而与第I副输出轴Osl连接,第2输出齿轮Go2能够通过第3同步装置C而与第I副输出轴Os I连接,第3输出齿轮Go3以及第4输出齿轮Go4能够通过第4同步装置Dl、D2选择性地与第I副输出轴Osl连接。通过接合套的向右移动,第4同步装置D1、D2将第3输出齿轮Go3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l,通过接合套的向左移动,第4同步装置Dl、D2将第4输出齿轮Go4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 I。
[0031]第2输出轴0m2与第2副输出轴0s2能够由第5同步装置E连接,第5输出齿轮Go5能够通过第6同步装置F而与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第6输出齿轮Go6能够通过第7同步装置G而与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第7输出齿轮Go7能够通过第8同步装置H而与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
[0032]在第I输出轴Oml上固定设置着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在第2输出轴0m2上固定设置着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在将驱动力分配给左、右驱动轮W、W的差速齿轮Gd的壳体上固定设置着最终从动齿轮Gf,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与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啮合于最终从动齿轮Gf0
[0033]为了建立倒挡,在第I副输出轴Osl的靠引擎P—侧的端部固定设置着倒挡主动齿轮Grl,与该倒挡主动齿轮Grl啮合的倒挡从动齿轮Gr2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2输出轴0m2的靠引擎P—侧的端部(位于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与第6输出齿轮Go6之间)。将倒挡从动齿轮Gr2连接于第2输出轴0m2的第9同步装置I与将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于第2输出轴Om2的第5同步装置E相对配置。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9同步装置I用共用的切换拨叉以及接合套进行工作,由接合套的向左移动使倒挡从动齿轮Gr2与第2输出轴Om2连接,由接合套的向右移动使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与第2输出轴Om2连接。
[0034]具有上述这样的基本结构的变速器T通过第I摩擦离合器Cl?第3摩擦离合器C3的选择性的接合与第I同步装置A?第8同步装置H的选择性的接合这两方的组合,最多可以建立共计25个前进挡位,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选择使用共计25个前进挡位中的共计11个前进挡位。
[0035]图3中示出了,第I输入齿轮Gil?第4输入齿轮Gi4以及第I输出齿轮Gol?第7输出齿轮Go7的齿数以及这些齿轮中相互啮合的齿轮的齿数比。在图4(A)与图4(B)中示出了,按照上述齿数设定而构成的I挡?11挡的变速比以及相邻的挡位之间的公比,由图中的记载可知,I挡?11挡的变速比按照适当的间隔分配。
[0036]图5为第I摩擦离合器Cl?第3摩擦离合器C3以及第I同步装置A?第9同步装置I的接合状态表,在包含倒挡以及空挡在内的各挡位处于接合状态的摩擦离合器以及同步装置用标记“〇”表示。
[0037]下面,按照顺序对I挡?11挡的扭矩传递通路进行说明。
[0038]〈I 挡〉
在建立I挡时,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I同步装置A、第4同步装置Dl(右动侧)、第6同步装置F以及第8同步装置H接合。其结果,如图6(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I摩擦离合器Cl—第I输入轴Iml—第I输入齿轮Gil—第5输出齿轮Go5—第6同步装置F—第2副输出轴0s2—第8同步装置H—第7输出齿轮Go7—第4输入齿轮Gi4—第3输入轴Im3—第3输入齿轮Gi3—第3输出齿轮Go3—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I副输出轴Osl—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0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H—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39]〈2挡〉
在建立2挡时,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第I同步装置A、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7同步装置G以及第8同步装置H接合。据此,如图7(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2摩擦离合器C2—第2输入轴Im2—第2输入齿轮Gi2—第6输出齿轮Go6—第7同步装置G—第2副输出轴0s2—第8同步装置H—第7输出齿轮Go7—第4输入齿轮Gi4—第3输入轴Im3—第3输入齿轮Gi3—第3输出齿轮Go3—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I副输出轴Osl—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0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H—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0]〈3挡〉
在建立3挡时,第3摩擦离合器C3接合,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接合。据此,如图8(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3摩擦离合器C3—第3输入轴Im3—第3输入齿轮Gi3—第3输出齿轮Go3—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I副输出轴Osl —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0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1 ] 〈4挡〉
在建立4挡时,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2同步装置B接合。据此,如图9(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I摩擦离合器Cl—第I输入轴Iml—第I输入齿轮Gil—第I输出齿轮Gol—第2同步装置B—第I副输出轴Osl—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O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2]〈5挡〉
在建立5挡时,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3同步装置C接合。据此,如图10(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2摩擦离合器C2—第2输入轴Im2—第2输入齿轮Gi2—第2输出齿轮Go2—第3同步装置C—第I副输出轴Osl—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0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3]〈6挡〉
在建立6挡时,第3摩擦离合器C3接合,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4同步装置D2(左侧移动侧)接合。据此,如图1l(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3摩擦离合器C3—第3输入轴Im3—第4输入齿轮Gi4—第4输出齿轮Go4—第4同步装置D2(左侧移动侧)—第I副输出轴Osl—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0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4]〈7 挡〉
在建立7挡时,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6同步装置F接合。据此,如图12(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I摩擦离合器Cl—第I输入轴Iml—第I输入齿轮Gil—第5输出齿轮Go5—第6同步装置F—第2副输出轴0s2—第5同步装置E—第2输出轴0m2—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5]〈8挡〉
在建立8挡时,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7同步装置G接合。据此,如图13(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2摩擦离合器C2—第2输入轴Im2—第2输入齿轮Gi2—第6输出齿轮Go6—第7同步装置G—第2副输出轴0s2—第5同步装置E—第2输出轴0m2—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6]〈9挡〉
在建立9挡时,第3摩擦离合器C3接合,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8同步装置H接合。据此,如图14(A)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3摩擦离合器C3—第3输入轴Im3—第4输入齿轮Gi4—第7输出齿轮Go7—第8同步装置H—第2副输出轴0s2—第5同步装置E—第2输出轴0m2—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7]〈10 挡〉
在建立10挡时,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2同步装置B、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8同步装置H接合。据此,如图15(A)所示,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I摩擦离合器Cl—第I输入轴Iml—第I输入齿轮Gil—第I输出齿轮Gol—第2同步装置B—第I副输出轴Osl—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第3输出齿轮Go3—第3输入齿轮Gi3—第3输入轴Im3—第4输入齿轮Gi4—第7输出齿轮Go7—第8同步装置H—第2副输出轴0s2—第5同步装置E—第2输出轴0m2—第2最终主动齿轮Gf2—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8]〈I I挡〉
在建立11挡时,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第3同步装置C、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8同步装置H接合。据此,如图15(D)所明确表示的,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2摩擦离合器C2—第2输入轴Im2—第2输入齿轮Gi 2—第2输出齿轮Go2—第3同步装置C—第I副输出轴Osl—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3输出齿轮Go3—第3输入齿轮Gi3—第3输入轴Im3—第4输入齿轮Gi4—第7输出齿轮Go7—第8同步装置H—第2副输出轴0s2—第5同步装置E—第2输出轴0m2—第2最终主动齿轮Gf 2—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049]如上所述,通过控制第I摩擦离合器Cl?第3摩擦离合器C3的接合以及第I同步装置A?第8同步装置H的接合,能够建立I挡?11挡。
[0050]下面对挡位由I挡向11挡依次进行升挡切换的顺序变速的步骤进行说明。
[0051 ] 〈I 挡—2 挡〉
由如图6(A)所示的I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6(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7同步装置G接合,将第6输出齿轮Go6连接于第2副输出轴0s2,据此,进行2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2摩擦离合器C2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断开状态),因而,受到I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2副输出轴0s2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52]在图6(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I摩擦离合器Cl的接合状态,使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于是,并不由I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会发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2挡。然后,在图6(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I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2挡不需要的第6同步装置F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2挡的升挡切换。
[0053]〈2挡—3挡〉
由于3挡相对于2挡没有新接合的同步装置,因而,在由图7(A)所示的2挡的行驶状态向图7(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切换时,并不进行特别的操作。
[0054]在图7(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2摩擦离合器C2的接合,使第3摩擦离合器C3接合,于是,并不由2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扭矩传递路径传递驱动力,在不会发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3挡。然后,在图7(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2挡处于接合状态但是在3挡中不需要的第7同步装置G以及第8同步装置H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3挡的升挡切换。
[0055]〈3挡—4 挡〉
由图8(A)所示的3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8(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2同步装置B接合,将第I输出齿轮Gol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l,据此,进行4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I摩擦离合器Cl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3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I副输出轴Osl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56]在图8(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3摩擦离合器C3的接合,使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于是,并不由3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4挡。然后,在图8(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3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4挡不需要的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4挡的升挡切换。
[0057]〈4挡—5 挡〉 由图9(A)所示的4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9(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3同步装置C接合,将第2输出齿轮Go2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l,据此,进行5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2摩擦离合器C2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4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I副输出轴Osl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58]在图9(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I摩擦离合器Cl的接合,使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于是,并不由4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5挡。之后,在图9(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4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5挡不需要的第2同步装置B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5挡的升挡切换。
[0059]〈5挡—6挡〉
由图10(A)所示的5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10(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4同步装置D2(右侧移动侧)接合,将第4输出齿轮Go4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l,据此,进行6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3摩擦离合器C3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5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I副输出轴Osl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60]在图10(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2摩擦离合器C2的接合,使第3摩擦离合器C3接合,于是,并不由5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6挡。然后,在图10(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5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6挡不需要的第3同步装置C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6挡的升挡切换。
[0061 ] 〈6挡—7 挡〉
由图1l(A)所示的6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1l(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5同步装置E以及第6同步装置F接合,将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于第2输出轴0m2并且将第5输出齿轮Go5连接于第2副输出轴0s2,据此,进行7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I摩擦离合器Cl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6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最终从动齿轮Gf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62]在图1l(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3摩擦离合器C3的接合,使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于是,并不由6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7挡。然后,在图1l(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6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7挡不需要的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4同步装置D2 (左侧移动侧)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7挡的升挡切换。
[0063]〈7 挡—8挡〉
由图12(A)所示的7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12(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7同步装置G接合,将第6输出齿轮Go6连接于第2副输出轴0s2,据此,进行8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2摩擦离合器C2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7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2副输出轴0s2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64]在图12(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I摩擦离合器Cl的接合,使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于是,并不由7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8挡。然后,在图12(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7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8挡不需要的第6同步装置F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8挡的升挡切换。
[0065]〈8挡—9挡〉
由图13(A)所示的8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13(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8同步装置H接合,将第7输出齿轮Go7连接于第2副输出轴0s2,据此,进行9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3摩擦离合器C3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8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2副输出轴0s2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66]在图13(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2摩擦离合器C2的接合,使第3摩擦离合器C3接合,于是,并不由8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9挡。然后,在图13(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8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9挡不需要的第7同步装置G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9挡的升挡切换。
[0067]〈9挡—10挡〉
由图14(A)所示的9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14(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2同步装置B以及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接合,将第I输出齿轮Gol以及第3输出齿轮Go3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l,据此,进行10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I摩擦离合器Cl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9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2副输出轴0s2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68]在图14(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3摩擦离合器C3的接合,使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于是,并不由9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10挡。然后,在图14(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由于不需要的同步装置并未处于接合状态,因而并不进行特别的操作即完成向10挡的升挡切换。
[0069]〈10 挡—I I 挡〉
由图15(A)所示的10挡的行驶状态,经过图15(B)所示的换挡准备过程,使第3同步装置C接合,将第2输出齿轮Go2连接于第I副输出轴Osl,据此,进行11挡的挡位预选。此时,第2摩擦离合器C2尚处于接合解除状态,因而,受到10挡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的第2副输出轴0s2不会同时受到虚线所示的动力传递路径传递来的驱动力,因而,没有发生互锁的危险。
[0070]在图15(C)所示的离合器切换过程中,解除第I摩擦离合器Cl的接合,使第2摩擦离合器C2接合,于是,并不由10挡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扭矩传递,而是由实线所示的新动力传递路径来传递驱动力,据此,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建立11挡。然后,在图15(D)所示的换挡解除过程中,使在10挡处于接合状态但在11挡不需要的第2同步装置B解除接合,据此,完成向11挡的升挡切换。
[0071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所谓双离合器变速,即,在进行了挡位预选的状态下,切换第I?第3摩擦离合器Cl、C2、C3,据此能够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顺序进行升挡切换的变速。同样,通过双离合器变速,能够在不产生扭矩中断的情况下顺序进行降挡切换的变速。
[0072]接下来对倒挡—I挡的切换步骤进行说明。在倒挡状态下,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6同步装置F、第8同步装置H以及第9同步装置I接合(参照图16(A))。在该状态下,使第I摩擦离合器Cl解除接合,使第I同步装置A接合并且解除第9同步装置I的接合,挡位预选为空挡(参照图16(B))。然后,使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于是,I挡建立(参照图16(C))。
[0073]接下来,根据图17?图20对用于操作第2同步装置B以及第6同步装置F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0074]如图17所示,设置于第I副输出轴Osl、用于将第I输出齿轮Gol连接于该第I副输出轴Osl的第2同步装置B,与设置于第2副输出轴0s2、用于将第5输出齿轮Go5连接于该第2副输出轴0s2的第6同步装置F,由共用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I驱动而进行工作。
[0075]如图18所示,第I变速操作装置SI具有:第I切换拨叉12a,其用于操作第2同步装置B的第I接合套Ila;第2切换拨叉12b,其用于操作第6同步装置F的第2接合套11b,第1、第2切换拨叉12a、12b由共用的驱动器13驱动。
[0076]由图5的接合状态表可明确得知,第2同步装置B与第6同步装置F不会同时接合,并且,第2同步装置B通过向左移动进行接合,第6同步装置F通过向右移动进行接合,因此,可由共用的驱动器13无阻碍地驱动第2同步装置B与第6同步装置F。
[0077]例如,假设在使第I切换拨叉12a向左移动而使第2同步装置B接合时,第I切换拨叉12a和第2切换拨叉12b简单地连接,于是,随着第I切换拨叉12a的向左移动,第2切换拨叉12b也向左移动,而与第2切换拨叉12b连接的第6同步装置F仅仅是空动,并不会接合。然而,这会造成如下问题:即,第6同步装置F进行空动的话,需要设置允许其进行空动的无用空间,相应于该空间的尺寸,增加了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
[0078]同样,假设在使第2切换拨叉12b向右移动而使第6同步装置F接合时,第I切换拨叉12a与第2切换拨叉12b简单地连接,于是,随着第2切换拨叉12b的向右移动第I切换拨叉12a也向右移动,而与第I切换拨叉12a连接的第2同步装置B仅仅是空动,并不会接合。然而,这会造成如下问题:即,第2同步装置B空动的话,需要设置允许其进行空动的无用空间,相应于该空间的尺寸,增加了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
[0079]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共用的驱动器13来操作第I切换拨叉12a与第2切换拨叉12b的情况下,当一个切换拨叉动作时防止另一个切换拨叉进行空动,据此除去了允许该空动的无用空间,减小了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080]即,在变速器箱体上固定着第I切换杆14a和第2切换杆14b,在第I切换杆14a的外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着第I圆筒部15a,第I切换拨叉12a固定于该第I圆筒部15a;在第2切换杆14b的外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着第2圆筒部15b,第2切换拨叉12b固定于该第2圆筒部15b。另外,在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着第3圆筒部16a,在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着第4圆筒部16b,第3圆筒部16a和第4圆筒部16b由连接部件17连接,在该连接部件17上连接着驱动器13。因而,对驱动器13进行驱动时,连接部件17、第3圆筒部16a以及第4圆筒部16b—起移动。
[0081]在第I切换杆14a上设有与第I圆筒部15a的右端抵接以限制其向右移动的第I止挡18a,在第2切换杆14b上设有与第2圆筒部15b的左端抵接以限制其向左移动的第2止挡18b。另外,在第I圆筒部15a上设有与第3圆筒部16a的左端抵接以限制其向左移动的第3止挡19a,在第2圆筒部15b上设有与第4圆筒部16b的右端抵接以限制其向右移动的第4止挡19b。在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时,第I圆筒部15a与第I止挡18a抵接,第3圆筒部16a与第3止挡19a抵接,第2圆筒部15b与第2止挡18b抵接,第4圆筒部16b与第4止挡19b抵接。
[0082]在第I切换杆14a的外周形成有第I卡槽20a,在第3圆筒部16a的内周形成有第3卡槽21a,在第I圆筒部15a上,于第I卡槽20a和第3卡槽21a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沿径向贯穿第I圆筒部15a的第I通孔22a,收装第I滚珠23a,以使当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时第I滚珠23a跨第I卡槽20a、第3卡槽21a和第I通孔22a三方。另外,在第2切换杆14b的外周形成有第2卡槽20b,在第4圆筒部16b的内周形成有第4卡槽21b,在第2圆筒部15b上,于第2卡槽20b和第4卡槽21b之间的位置形成有贯穿第2圆筒部15b的第2通孔22b,收装第2滚珠23b,以使当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时,第2滚珠23b跨第2卡槽20b、第4卡槽2 Ib和第2通孔22b三方。
[0083 ]第I滚珠23a的直径设定为,在其向径向外侧进行了移动时能够从第I卡槽20a中脱出,在其向径向内侧进行了移动时,能够从第3卡槽21a中脱出。同样地,第2滚珠23b的直径设定为,在其向径向外侧进行了移动时能够从第2卡槽20b中脱出,在其向径向内侧进行了移动时能够从第4卡槽21b中脱出。
[0084]在第I圆筒部15a上设有第I止动机构24a,由第I止动机构24a使第I圆筒部15a能够适度地停止在中间位置以及从中间位置向左移动后的左移位置。在第2圆筒部15b上设有第2止动机构24b,由第2止动机构24b使第2圆筒部15b能够适度地停止在中间位置以及从中间位置向右移动后的右移位置。
[0085]下面对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时,第3圆筒部16a与第I圆筒部15a的第3止挡19a抵接,第I圆筒部15a与第I切换杆14a的第I止挡18a抵接,第I切换拨叉12a处于中间位置;另外,第4圆筒部16b与第2圆筒部15b的第4止挡19b抵接,第2圆筒部15b与第2切换杆14b的第2止挡18b抵接,第2切换拨叉12b处于中间位置。
[0086]在该状态下,如图19所示,将驱动器13向一个方向(图中右侧方向)驱动,于是,由于第I圆筒部15a抵接于第I止挡18a、其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因而,第3圆筒部16a在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滑动,向一个方向进行空动。此时,第I滚珠23a被从空动的第3圆筒部16a的第3卡槽21a推出,嵌合在第I圆筒部15a的第I通孔22a以及第I切换杆14a的第I卡槽20a中,据此,使第3圆筒部16a的空动得到允许。因此,与第I圆筒部15a形成一体(固定在一起)的第I切换拨叉12a并不移动,第2同步装置B被维持在接合解除位置。
[0087]另一方面,由于第4圆筒部16b抵接于第2圆筒部15b的第4止挡19b,因而,受到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第4圆筒部16b推压的第2圆筒部15b在第2切换杆14b的外周滑动,而向一个方向移动,与第2圆筒部15b形成一体的第2切换拨叉12b将第2接合套Ilb向一个方向驱动,据此,第6同步装置F接合。此时,第2滚珠23b被从第2切换杆14b的第2卡槽20b推出,嵌合在第2圆筒部15b的第2通孔22b以及第4圆筒部16b的第4卡槽21b中,因而,使第2圆筒部15b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允许。另外,第2止动机构24b在第2换杆14b上向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2切换拨叉12b被稳定地保持在右移位置。
[0088]如上,在将驱动器13向一个方向驱动时,第I切换拨叉12a停止不动,仅仅是第2切换拨叉12b向一个方向移动,能够使第2同步装置B维持在非接合状态,仅使第6同步装置F接合。据此,不需要用于使第I切换拨叉12a向一个方向空动的无用空间,能够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089]在此状态下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图中左侧方向)驱动时,由于第I圆筒部15a通过第I滚珠23a而与第I切换杆14a的第I卡槽20a连接,因而,第3圆筒部16a在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向与第3止挡19a抵接的原位置复位。
[0090]另一方面,由于第2圆筒部15b通过第2滚珠23b而与第4圆筒部16b卡合,因而,被第4圆筒部16b推压的第2圆筒部15b向另一个方向移动,第2圆筒部15b向与第2切换杆14b的第
2止挡18b抵接的位置复位。据此,与第2圆筒部15b形成一体的第2切换拨叉12b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2接合套Ilb复位至中间位置,使第6同步装置F的接合解除。此时,第2止动机构24b在第2切换杆14b上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2切换拨叉12b被稳定地保持在中间位置。
[0091]相反地,如图20所示,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图中左侧方向)驱动时,第2圆筒部15b抵接于第2止挡18b,使该第2圆筒部15b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因而,第4圆筒部16b在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滑动,向另一个方向空动。此时,第2滚珠23b被从空动的第4圆筒部16b的第4卡槽21b推出,嵌合在第2圆筒部15b的第2通孔22b以及第2切换杆14b的第2卡槽20b中,因而,使第4圆筒部16b的空动被允许。所以,与第2圆筒部15b形成一体的第2切换拨叉12b并不会移动,第6同步装置F被维持在接合解除位置。
[0092]另一方面,第3圆筒部16b抵接于第I圆筒部15a的第3止挡19a,因而,受到向另一个方向移动的第3圆筒部16a推压的第I圆筒部15a在第I切换杆14a的外周滑动而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与第I圆筒部15a形成一体的第I切换拨叉12a将第I接合套Ila向另一个方向驱动,据此,第2同步装置B接合。此时,第I滚珠23a被从第I切换杆14a的第I卡槽20a推出,嵌合在第I圆筒部15a的第I通孔22a以及第3圆筒部16a的第3卡槽21a中,因而,使得第I圆筒部15a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允许。另外,第I止动机构24a在第I切换杆14a上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I切换拨叉12a被稳定地保持在左移位置。
[0093]如上,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第2切换拨叉12b停止不动,仅仅是第I切换拨叉12a向另一个方向移动,能够使第6同步装置F维持在非接合状态,仅仅是第2同步装置B接合。据此,不需要用于使第2切换拨叉12b向另一个方向空动的无用空间,能够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094]在此状态下将驱动器13向上述一个方向(图中右侧方向)驱动时,第2圆筒部15b通过第2滚珠23b而与第2切换杆14b的第2卡槽20b连接,因而,第4圆筒部16b在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向一个方向滑动,向与第4止挡19b抵接的原位置复位。
[0095]另一方面,由于第I圆筒部15a通过第I滚珠23a而与第3圆筒部16a卡合,因而,被第3圆筒部16a推压的第I圆筒部15a向一个方向移动,第I圆筒部15a向与第I切换杆14a的第I止挡18a抵接的位置复位。据此,与第I圆筒部15a形成一体的第I切换拨叉12a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I接合套Ila复位至中间位置,使第2同步装置B的接合解除。此时,第I止动机构24a在第I切换杆14a上向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I切换拨叉12a被稳定地保持在中间位置。
[0096]如上,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第I切换拨叉12a仅能够从中间位置向左移动而使第2同步装置B接合,不会从中间位置向右移动,第2切换拨叉12b仅能够从中间位置向右移动使第6同步装置F接合,不会从中间位置向左移动,因而,能够缩短第I切换拨叉12a以及第2切换拨叉12b的无用行程,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097]如图17所示,与操作第2同步装置B以及第6同步装置F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相邻,设置有第2变速操作装置S2,该第2变速操作装置S2用于操作第3同步装置C以及第7同步装置G,其结构以及作用与第I变速操作装置SI实质相同。
[0098]但是,为了避免相邻配置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I与第2变速操作装置S2相互干涉,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的第I切换拨叉12a设置在第I圆筒部15a的图中右端,与此相对,第2变速操作装置S2的第I切换拨叉12a设置在第I圆筒部15a的图中左端,通过使两个第I拨叉12a的间隔缩小使二者相靠近,据此能够使第2同步装置B以及第3同步装置C各自的第I接合套Ila进行接合。同样地,第I变速操作装置SI的第2切换拨叉12b设置在第2圆筒部15b的图中右端,与此相对,第2变速装置S2的第2切换拨叉12b设置在第2圆筒部15b的图中左端,通过使两个第2切换拨叉12b的间隔减小二者相互靠近,据此能够使第6同步装置F以及第7同步装置G各自的第2接合套Ilb进行接合。
【第2实施方式】
[0099]接下来,根据图2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00]在第2实施方式中,于第I切换杆14a的第I卡槽20a的底部以及第2切换杆14b的第2卡槽20b的底部分别填入有第I永磁体25a、第2永磁体25b,第I永磁体25a、第2永磁体25b用于吸住第I滚珠23a与第2滚珠23b。
[0101]在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第I卡槽20a、第I通孔22a和第3卡槽21a排成一列时,第I滚珠23a有可能在径向上产生晃动,然而,该第I滚珠23a被第I永磁体25a吸住而被保持在第I卡槽20a的底部。同样地,在第2卡槽20b、第2通孔22b和第4卡槽21b排成一列时,第2滚珠23b有可能在径向上产生晃动,然而第2滚珠23b被第2永磁体25b吸住而被保持在第2卡槽20b的底部。据此,能够防止第I滚珠23a和第2滚珠23b在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时产生振动,抑制由振动造成的磨耗。
[0102]在第I圆筒部15a和第3圆筒部16a相对于第I切换杆14a滑动时,第I滚珠23a克服第I永磁体25a的吸力,从第I卡槽20a脱出,另外,在第2圆筒部15b和第4圆筒部16b相对于第2切换杆14b滑动时,第2滚珠23b克服第2永磁体25b的吸力,从第2卡槽20b脱出,因而,第I切换拨叉12a和第2切换拨叉12b的动作能够没有妨碍地进行。
【第3实施方式】
[0103]接下来,根据图22?图31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04]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T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变速器T同样都是具有11个前进挡的双离合器式变速器,但是其基本结构有些许不同。
[0105]将图2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图1所示的第I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比可知,在第I实施方式中,倒挡从动齿轮Gr2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2输出轴0m2,能够通过第9同步装置I而与该第2输出轴0m2连接,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倒挡从动齿轮Gr2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2副输出轴0s2,能够通过第9同步装置I而与该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中,将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于第2输出轴0m2的第5同步装置E配置在第2输出轴0m2的右端侧(位于第7同步装置G与第9同步装置I之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5同步装置E移到了第2输出轴0m2的左端侧。
[0106]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2同步装置B以及第6同步装置F由共用的第I变速操作装置S驱动而进行工作,并且,第3同步装置C以及第7同步装置G由共用的第2变速操作装置S2驱动而进行工作,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进一步地,第I同步装置A与第5同步装置E由共用的第3变速操作装置S3驱动而进行工作,并且,第8同步装置H与第9同步装置I由共用的第4变速操作装置S4驱动而进行工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改变了变速器T的基本结构的理由在于,通过各同步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变更,能够由共用的第3变速操作装置S3使第I同步装置A与第5同步装置E工作,由共用的第4变速操作装置S4使第8同步装置H与第9同步装置I工作。
[0107]将图2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合状态表与图5所示的第I实施方式中的接合状态表相比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基本结构的变更,倒挡的建立方式与第I实施方式是不同的,不过,其他挡位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具体而言,在第I实施方式中,在倒挡状态下,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第6同步装置F、第8同步装置H以及第9同步装置I接合(参照图5),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倒挡状态下,第I摩擦离合器Cl接合,第I同步装置A、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第6同步装置F以及第9同步装置I接合。
[0108]另外,在图5与图24中示出了虚线箭头,由该虚线箭头所连接的两个同步装置由共用的变速操作装置驱动而进行工作。
[0109]下面根据图25对倒挡—I挡的切换步骤进行说明。在建立倒挡时,如图25(A)所示,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I摩擦离合器Cl—第I输入轴Iml—第I输入齿轮Gil—第5输出齿轮Go5—第6同步装置F—第2副输出轴0s2—第9同步装置I—倒挡从动齿轮Gr2—倒挡驱动齿轮Gr I—第I副输出轴Os I—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O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f I—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而变换为逆向转动的驱动力,然后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110]接下来,如图25(B)所示,在空挡,第I摩擦离合器Cl的接合解除,并且,第8同步装置H接合,第9同步装置I的接合解除,据此实现挡位预选,然后,如图25(C)所示,在I挡,第I摩擦离合器Cl再次接合。据此,引擎P的驱动力经由第I摩擦离合器Cl—第I输入轴Iml—第I输入齿轮Gil—第5输出齿轮Go5—第6同步装置F—第2副输出轴0s2—第8同步装置H—第7输出齿轮Go7—第4输入齿轮Gi4—第3输入轴Im3—第3输入齿轮Gi3—第3输出齿轮Go3—第4同步装置Dl (右侧移动侧)—第I副输出轴Osl—第I同步装置A—第I输出轴0ml—第I最终主动齿轮Gfl—最终从动齿轮Gf—差速齿轮Gd这一路径传递给一对驱动轮W。
[0111]在倒挡,传递驱动力时并不需要的第4同步装置Dl(右侧移动侧)被特意进行接合的理由在于,通过在倒挡预先使在I挡需要接合的第4同步装置D接合,能够迅速地进行由倒挡切换向I挡的变速切换。
[0112]接下来,根据图26?图29对用于操作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5同步装置E的第3变速操作装置S3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第3变速操作装置S3的结构与第I实施方式中的第1、第2变速操作装置S1、S2的结构实质相同,第I切换拨叉12a与第I同步装置A的第I接合套Ila卡合,第2切换拨叉12b与第5同步装置E的第2接合套Ilb卡合。其中,在第3变速操作装置S3处于中间位置时,由第I切换拨叉12a驱动而进行工作的第I同步装置A以及由第2切换拨叉12b进行驱动而进行工作的第5同步装置E都处于接合状态。
[0113]由图24的接合状态表可知,第I同步装置A在倒挡到6挡期间都处于接合状态,第5同步装置E在7挡到11挡的期间都处于接合状态,在6挡与7挡间其接合状态发生切换。在该6挡与7挡间进行变速切换时,第I同步装置A以及第5同步装置E若都解除接合的话,会产生在此期间驱动力的传递中断的问题,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6挡与7挡间进行变速切换的过程中,当第3变速操作装置S3处于中间位置时,第I同步装置A与第5同步装置E都接合,因而,驱动力的传递不会中断。
[0114]如图27所示,将第3变速操作装置S3向右移位置、向另一个方向(右侧方向)驱动时,第I切换拨叉12a与第3圆筒部16a所推压的第I圆筒部15a共同向右移动,据此,使第I同步装置A的接合解除,而第4圆筒部16b相对于第2圆筒部15b进行空动,所以第2切换拨叉12b并不动作,第5同步装置E被维持在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第3变速操作装置S3向中间位置、向一个方向(左侧方向)返回时,由第3圆筒部16a使第I圆筒部15a以及第I切换拨叉12a向左移动,使第I同步装置A接合,而第4圆筒部16b相对于第2圆筒部15b再次进行空动,因而第2切换拨叉12b并不动作,第5同步装置E被维持在接合状态。
[0115]如图28所示,将第3变速操作装置S3向左移位置、向一个方向(左侧方向)驱动时,第2切换拨叉12b与第4圆筒部16b所推压的第2圆筒部15b共同向左移动,据此,第5同步装置E的接合被解除,而第3圆筒部16a相对于第I圆筒部15a进行空动,因此第I切换拨叉12a并不动作,第I同步装置A被维持在接合状态。在此状态下使第3变速操作装置S3向中间位置、向另一个方向(右侧方向)返回时,由第4圆筒部16b使第2圆筒部15b以及第2切换拨叉12b向右移动,使第5同步装置E接合,而第3圆筒部16a相对于第2圆筒部15b再次进行空动,因此第I切换拨叉12a并不动作,第I同步装置A被维持在接合状态。
[0116]如上,将驱动器13向一个方向驱动时,第I切换拨叉12a停止不动,仅仅是第2切换拨叉12b向一个方向移动,能够使第I同步装置A维持在接合状态,仅仅使第5同步装置E的接合解除。据此,不需要用于使第I切换拨叉12a向一个方向空动的无用空间,能够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117]同样,在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驱动时,第2切换拨叉12b停止不动,仅仅是第I切换拨叉12a向另一个方向移动,能够使第5同步装置E维持在接合状态,仅仅使第I同步装置A的接合解除。据此,不需要用于使第2切换拨叉12b向另一个方向空动的无用空间,能够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118]接下来,根据图29?图31对用于操作第8同步装置H以及第9同步装置I的第4变速操作装置S4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第4变速操作装置S4的结构以及作用与上述第I?第3变速操作装置SI?S3的构造以及作用类似,但是也有些许不同。
[0119]由图24的接合状态表可知,第8同步装置H与第9同步装置I不会同时接合,并且,第8同步装置H通过向左移动进行接合,第9同步装置I通过向右移动进行接合,因此,能够由共用的驱动器13无妨碍地来驱动它们。
[0120]如图29所示,第4变速操作装置S4配置在I根第3切换杆14c上,在第3切换杆14c的左侧部配置着第I圆筒部15a、第2圆筒部15b、第I切换拨叉12a、第I滚珠23a以及第I止动机构24a,在第3切换杆14c的右侧部配置着第2圆筒部15b、第4圆筒部16b、第2切换拨叉12b、第2滚珠23b以及第2止动机构24b。并且,第3圆筒部16a与第4圆筒部16b通过连接部件17而连接于共用的驱动器13,第I切换拨叉12a连接于第8同步装置H的第I接合套11a,第2切换拨叉12b连接于第9同步装置I的第2接合套lib。
[0121]下面对第4变速操作装置S4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9所示,在驱动器13处于中间位置时,第3圆筒部16a抵接于第I圆筒部15a的第3止挡19a,第I圆筒部15a抵接于第3切换杆14c的第I止挡18a,第I切换拨叉12a处于中间位置;另外,第4圆筒部16b抵接于第2圆筒部15b的第4止挡19b,第2圆筒部15b抵接于第3切换杆14c的第2止挡18b,第2切换拨叉12b处于中间位置。
[0122]如图30所示,在此状态下将驱动器13向一个方向(图中右侧方向)驱动时,由于第I圆筒部15a抵接于第I止挡18a使该第I圆筒部15a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因而,第3圆筒部16a在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进行滑动而向一个方向空动。此时,第I滚珠23a被从空动的第3圆筒部16a的第3卡槽21a推出,嵌合在第I圆筒部15a的第I通孔22a与第3切换杆14c的第I卡槽20a中,因而,第3圆筒部16a的空动被允许。所以,与第I圆筒部15a形成一体的第I切换拨叉12a并不移动,第8同步装置H被维持在接合解除位置。
[0123]另一方面,由于第4圆筒部16b抵接于第2圆筒部15b的第4止挡19b,因而,受到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第4圆筒部16b推压的第2圆筒部15b在第3切换杆14c的外周滑动而向一个方向移动,与第2圆筒部15b形成一体的第2切换拨叉12b向一个方向驱动第2接合套11b,据此,第9同步装置I接合。此时,第2滚珠23b被从第3切换杆14c的第2卡槽20b推出,嵌合在第2圆筒部15b的第2通孔22b与第4圆筒部16b的第4卡槽21b中,因而,使第2圆筒部15b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被允许。另外,第2止动机构24b在第3切换杆13c上向一个方向移动I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2切换拨叉12b稳定地被保持在右移位置。
[0124]如上,在将驱动器13向一个方向驱动时,第I切换拨叉12a停止不动,仅仅是第2切换拨叉12b向一个方向移动,能够使第8同步装置H维持在非接合状态,仅使第9同步装置I进行接合。据此,不需要用于使第I切换拨叉12a向一个方向空动的无用空间,能够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125]在此状态下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图中左侧方向)驱动时,由于第I圆筒部15a通过第I滚珠23a而与第3切换杆14c的第I卡槽20a连接,因而,第3圆筒部16a在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向另一个方向滑动,向与第3止挡19a抵接的原位置复位。
[0126]另一方面,由于第2圆筒部15b通过第2滚珠23b而与第4圆筒部16b卡合,因而,被第4圆筒部16b推压的第2圆筒部15b向另一个方向移动,第2圆筒部15b向与第3切换杆14c的第2止挡18b抵接的位置复位。据此,与第2圆筒部15b形成一体的第2切换拨叉12b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使第2接合套Ilb复位至中间位置,使第9同步装置I的接合解除。此时,第2止动机构24b在第3切换杆14c上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2切换拨叉12b被稳定地保持在中间位置。
[0127]相反地,如图31所示,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图中左侧方向)驱动时,由于第2圆筒部15b抵接于第2止挡18b,使该第2圆筒部15b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因而,第4圆筒部16b在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滑动,向另一个方向空动。此时,第2滚珠23b被从空动的第4圆筒部16b的第4卡槽21b推出,嵌合在第2圆筒部15b的第2通孔22b以及第3切换杆14c的第2卡槽20b中,因而,使第4圆筒部16b的空动被允许。所以,与第2圆筒部15b形成一体的第2切换拨叉12b并不会移动,第9同步装置I被维持在接合解除位置。
[0128]另一方面,第3圆筒部16a抵接于第I圆筒部15a的第3止挡19a,因而,受到向另一个方向移动的第3圆筒部16a推压的第I圆筒部15a在第3切换杆14c的外周滑动而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与第I圆筒部15a形成一体的第I切换拨叉12a将第I接合套Ila向另一个方向驱动,据此,第8同步装置H接合。此时,第I滚珠23a被从第3切换杆14c的第I卡槽20a推出,嵌合在第I圆筒部15a的第I通孔22a以及第3圆筒部16a的第3卡槽21a中,因而,使得第I圆筒部15a向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被允许。另外,第I止动机构24a在第3切换杆14c上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I切换拨叉12a被稳定地保持在左移位置。
[0129]如上,将驱动器13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第2切换拨叉12b停止不动,仅仅是第I切换拨叉12a向另一个方向移动,能够使第9同步装置I维持在非接合状态,仅仅使第8同步装置H接合。据此,不需要用于使第2切换拨叉12b向另一个方向空动的无用空间,能够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130]在此状态下将驱动器13向上述一个方向(图中右侧方向)驱动时,第2圆筒部15b通过第2滚珠23b而与第3切换杆14c的第2卡槽20b连接,因而,第4圆筒部16b在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向一个方向滑动,向与第4止挡19b抵接的原位置复位。
[0131 ]另一方面,由于第I圆筒部15a通过第I滚珠23a而与第3圆筒部16a卡合,因而,被第
3圆筒部16a推压的第I圆筒部15a向一个方向移动,第I圆筒部15a向与第3切换杆14c的第I止挡18a抵接的位置复位。据此,与第I圆筒部15a形成一体的第I切换拨叉12a向一个方向移动,使第I接合套I Ia复位至中间位置,使第8同步装置H的接合解除。此时,第I止动机构24a在第I切换杆14a上向一个方向移动一个槽间距的距离,据此使第I切换拨叉12a被稳定地保持在中间位置。
[0132]如上,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速操作装置S4,第I切换拨叉12a仅能够从中间位置向左移动而使第8同步装置H接合,不会从中间位置向右移动,第2切换拨叉12b仅能够从中间位置向右移动使第9同步装置I接合,不会从中间位置向左移动,因而,能够缩短第I切换拨叉12a以及第2切换拨叉12b的无用行程,减小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使其小型化。
[0133]上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对于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0134]例如,第I卡槽20a、第2通孔22a、第3卡槽21a以及第I滚珠23a的组数并不限于I组,可以设置多组,据此能够有效第防止振动,并且能够减小第I滚珠23a的直径,实现小型化,以及,能够降低I第I滚珠23a的接触部的面接触压力,抑制磨耗。同样,第2卡槽20b、第2通孔22b、第4卡槽21b以及第2滚珠23b的组数也并不限于I组,可以设置多组。
[0135]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说明的第1、第2变速操作装置S1、S2中的第1、第2永磁体25a、25b也可以适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第3、第4变速操作装置S3、S4。
[0136]另外,本发明的变速操作装置S所能够适用的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并不限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
【主权项】
1.一种变速装置, 其具有: 第I变速轴(Osl)和第2变速轴(Os2),二者相互平行配置; 第I啮合连接装置(8、0,其能够将第1齿轮(601、602)连接于所述第1变速轴(081),其中第I齿轮(Gol、Go2)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I变速轴(Osl)上; 第2啮合连接装置(F、G),其能够将第2齿轮(Go5、Go6)连接于所述第2变速轴(0s2),其中第2齿轮(Go5、Go6)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2变速轴(0s2)上;和变速操作装置(S1、S2),其用于使所述第1、第2啮合连接装置(B、C; F、G)动作,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装置(S1、S2)具有: 第I切换拨叉(12a ),其用于使所述第I啮合连接装置(B、C)的第I接合套(11 a)动作; 第2切换拨叉(12b),其用于使所述第2啮合连接装置(F、G)的第2接合套(Ilb)动作; 第I圆筒部(15a),其与所述第I切换拨叉(12a)形成一体; 第2圆筒部(15b),其与所述第2切换拨叉(12b)形成一体; 第I切换杆(14a),其引导所述第I圆筒部(15a)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 第2切换杆(14b),其引导所述第2圆筒部(15b)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 第3圆筒部(16a),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 第4圆筒部(16b),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 驱动器(13),其驱动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沿轴向一起移动; 第I卡槽(20a),其形成在所述第I切换杆(14a)的外周; 第2卡槽(20b),其形成在所述第2切换杆(14b)的外周; 第3卡槽(21a),其形成在所述第3圆筒部(16a)的内周; 第4卡槽(21b),其形成在所述第4圆筒部(16b)的内周; 第I通孔(22a),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I圆筒部(15a),能够连通所述第I卡槽(20a)和所述第3卡槽(21a); 第2通孔(22b),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2圆筒部(15b),能够连通所述第2卡槽(20b)和所述第4卡槽(21b); 第I滚珠(23a),其被所述第I通孔(22a)保持,能够与所述第I卡槽(20a)或者所述第3卡槽(21a)卡合; 第2滚珠(23b),其被所述第2通孔(22b)保持,能够与所述第2卡槽(20b)或者所述第4卡槽(21b)卡合; 第I止挡(18a),其设置于所述第I切换杆(14a),以限制所述第I圆筒部(15a)向轴向一侧的移动; 第2止挡(18b),其设置于所述第2切换杆(14b),以限制所述第2圆筒部(15b)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 第3止挡(19a),其设置于所述第I圆筒部(15a),以限制所述第3圆筒部(16a)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和 第4止挡(19b),其设置于所述第2圆筒部(15b),以限制所述第4圆筒部(16b)向轴向一侧的移动, 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被操作至中间位置时,所述第1、第2圆筒部(15a、15b)分别抵接于所述第1、第2止挡(18a、18b ),并且,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分别抵接于所述第3、第4止挡(19a、19b),在此状态下,所述第I卡槽(20a)、所述第3卡槽(21a)以及所述第I通孔(22a)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并且,所述第2卡槽(20b)、所述第4卡槽(21b)以及所述第2通孔(22b)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所述第1、第2啮合连接装置(B、C;F、G)解除连接, 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一侧的第I位置时,所述第3圆筒部(16a)将所述第I滚珠(23a)推入所述第I卡槽(20a),并且所述第3圆筒部(16a)相对于所述第I圆筒部(15a)滑动,同时,所述第4圆筒部(16b)推压所述第4止挡(19b)来使所述第2滚珠(23b)从所述第2卡槽(20b)脱出,并且所述第2圆筒部(15b)相对于所述第2切换杆(14b)向轴向一侧滑动,所述第2切换拨叉(12b)使所述第2啮合连接装置(F、G)连接, 另外,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另一侧的第2位置时,所述第4圆筒部(16b)将所述第2滚珠(23b)推入所述第2卡槽(20b),并且所述第4圆筒部(16b)相对于所述第2圆筒部(15b)滑动,同时,所述第3圆筒部(16a)推压所述第3止挡(19a)来使所述第I滚珠(23a)从所述第I卡槽(20a)脱出,并且所述第I圆筒部(15a)相对于所述第I切换杆(14a)向轴向另一侧滑动,所述第I切换拨叉(12a)使所述第I啮合连接装置(B、C)连接。2.—种变速装置, 其具有: 第I输出轴(Oml)和第2输出轴(Om2),二者相互平行配置; 第I副输出轴(Osl)和第2副输出轴(0s2),二者分别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输出轴(Oml)和所述第2输出轴(0m2)的外周; 第3啮合连接装置(A),其能够将所述第I副输出轴(Os I)连接于所述第I输出轴(Oml); 第4啮合连接装置(E),其能够将所述第2副输出轴(0s2)连接于所述第2输出轴(0m2);和 变速操作装置(S3),其用于使所述第3、第4啮合连接装置(A、E)动作,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装置(S3)具有: 第I切换拨叉(12a ),其用于使所述第3啮合连接装置(A)的第I接合套(11 a)动作; 第2切换拨叉(12b),其用于使所述第4啮合连接装置(E)的第2接合套(Ilb)动作; 第I圆筒部(15a),其与所述第I切换拨叉(12a)形成一体; 第2圆筒部(15b),其与所述第2切换拨叉(12b)形成一体; 第I切换杆(14a),其引导所述第I圆筒部(15a)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 第2切换杆(14b),其引导所述第2圆筒部(15b)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 第3圆筒部(16a),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第4圆筒部(16b),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 驱动器(13),其驱动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沿轴向一起移动; 第I卡槽(20a),其形成在所述第I切换杆(14a)的外周; 第2卡槽(20b),其形成在所述第2切换杆(14b)的外周; 第3卡槽(21a),其形成在所述第3圆筒部(16a)的内周; 第4卡槽(21b),其形成在所述第4圆筒部(16b)的内周; 第I通孔(22a),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I圆筒部(15a),能够连通所述第I卡槽(20a)和所述第3卡槽(21a); 第2通孔(22b),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2圆筒部(15b),能够连通所述第2卡槽(20b)和所述第4卡槽(21b); 第I滚珠(23a),其被所述第I通孔(22a)保持,能够与所述第I卡槽(20a)或者所述第3卡槽(21a)卡合; 第2滚珠(23b),其被所述第2通孔(22b)保持,能够与所述第2卡槽(20b)或者所述第4卡槽(21b)卡合; 第I止挡(18a),其设置于所述第I切换杆(14a),以限制所述第I圆筒部(15a)向轴向一侧的移动; 第2止挡(18b),其设置于所述第2切换杆(14b),以限制所述第2圆筒部(15b)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 第3止挡(19a),其设置于所述第I圆筒部(15a),以限制所述第3圆筒部(16a)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和 第4止挡(19b),其设置于所述第2圆筒部(15b),以限制所述第4圆筒部(16b)向轴向一侧的移动, 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被操作至中间位置时,所述第1、第2圆筒部(15&、1513)分别抵接于所述第1、第2止挡(18&、1813),并且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分别抵接于所述第3、第4止挡(19a、19b),在此状态下,所述第I卡槽(20a)、所述第3卡槽(21a)以及所述第I通孔(22a)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并且,所述第2卡槽(20b)、所述第4卡槽(21b)以及所述第2通孔(22b)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所述第3、第4啮合连接装置(A、E)进行连接, 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一侧的第I位置时,所述第3圆筒部(16a)将所述第I滚珠(23a)推入所述第I卡槽(20a),并且所述第3圆筒部(16a)相对于所述第I圆筒部(15a)滑动,同时,所述第4圆筒部(16b)推压所述第4止挡(19b)来使所述第2滚珠(23b)从所述第2卡槽(20b)脱出,并且所述第2圆筒部(15b)相对于所述第2切换杆(14b)向轴向一侧滑动,所述第2切换拨叉(12b)使所述第4啮合连接装置(E)解除连接, 另外,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另一侧的第2位置时,所述第4圆筒部(16b)将所述第2滚珠(23b)推入所述第2卡槽(20b),并且所述第4圆筒部(16b)相对于所述第2圆筒部(15b)滑动,同时,所述第3圆筒部(16a)推压所述第3止挡(19a)来使所述第I滚珠(23a)从所述第I卡槽(20a)脱出,并且所述第I圆筒部(15a)相对于所述第I切换杆(14a)向轴向另一侧滑动,所述第I切换拨叉(12a)使所述第3啮合连接装置(A)解除连接。3.—种变速装置, 其具有: 变速轴(Os2); 第5啮合连接装置(H),其能够将第3齿轮(Go7)连接于所述变速轴(Os2),其中第3齿轮(Go7)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变速轴(Os2)上; 第6啮合连接装置(I),其能够将第4齿轮(Gr2)连接于所述变速轴(Os2),其中第4齿轮(Gr2)以能够相对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变速轴(Os2)上;和变速操作装置(S4),其用于使所述第5、第6啮合连接装置(H、I)动作,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装置(S4)具有: 第I切换拨叉(12a),其用于使所述第5啮合连接装置(H)的第I接合套(Ila)动作; 第2切换拨叉(12b),其用于使所述第6啮合连接装置(I)的第2接合套(IIb)动作; 第I圆筒部(15a),其与所述第I切换拨叉(12a)形成一体; 第2圆筒部(15b),其与所述第2切换拨叉(12b)形成一体; 切换杆(14c),其引导所述第1、第2圆筒部(15a、15b)的内周沿轴向自如滑动; 第3圆筒部(16a),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I圆筒部(15a)的外周; 第4圆筒部(16b),其以能够沿轴向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合在所述第2圆筒部(15b)的外周; 驱动器(13),其驱动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沿轴向一起移动; 第1、第2卡槽(20a、20b),其形成在所述切换杆(14c)的外周; 第3卡槽(21a),其形成在所述第3圆筒部(16a)的内周; 第4卡槽(21b),其形成在所述第4圆筒部(16b)的内周; 第I通孔(22a),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I圆筒部(15a),能够连通所述第I卡槽(20a)和所述第3卡槽(21a); 第2通孔(22b),其沿径向内外贯通所述第2圆筒部(15b),能够连通所述第2卡槽(20b)和所述第4卡槽(21b); 第I滚珠(23a),其被所述第I通孔(22a)保持,能够与所述第I卡槽(20a)或者所述第3卡槽(21a)卡合; 第2滚珠(23b),其被所述第2通孔(22b)保持,能够与所述第2卡槽(20b)或者所述第4卡槽(21b)卡合; 第I止挡(18a),其设置于所述切换杆(14c),以限制所述第I圆筒部(15a)向轴向一侧的移动; 第2止挡(18b),其设置于所述切换杆(14c),以限制所述第2圆筒部(15b)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 第3止挡(19a),其设置于所述第I圆筒部(15a),以限制所述第3圆筒部(16a)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和 第4止挡(19b),其设置于所述第2圆筒部(15b),以限制所述第4圆筒部(16b)向轴向一侧的移动, 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被操作至中间位置时,所述第1、第2圆筒部(15&、1513)分别抵接于所述第1、第2止挡(18&、1813),并且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分别抵接于所述第3、第4止挡(19a、19b),在此状态下,所述第I卡槽(20a)、所述第3卡槽(21a)以及所述第I通孔(22a)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并且,所述第2卡槽(20b)、所述第4卡槽(21b)以及所述第2通孔(22b)在轴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所述第5、第6啮合连接装置(H、I)解除连接, 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一侧的第I位置时,所述第3圆筒部(16a)将所述第I滚珠(23a)推入所述第I卡槽(20a),并且所述第3圆筒部(16a)相对于所述第I圆筒部(15a)滑动,同时,所述第4圆筒部(16b)推压所述第4止挡(19b)来使所述第2滚珠(23b)从所述第2卡槽(20b)脱出,并且所述第2圆筒部(15b)相对于所述切换杆(14c)向轴向一侧滑动,所述第2切换拨叉(12b)使所述第6啮合连接装置(I)进行连接, 另外,在利用所述驱动器(13)使所述第3、第4圆筒部(16a、16b)由所述中间位置被操作至轴向另一侧的第2位置时,所述第4圆筒部(16b)将所述第2滚珠(23b)推入所述第2卡槽(20b),并且所述第4圆筒部(16b)相对于所述第2圆筒部(15b)滑动,同时,所述第3圆筒部(16a)推压所述第3止挡(19a)来使所述第I滚珠(23a)从所述第I卡槽(20a)脱出,并且所述第I圆筒部(15a)相对于所述切换杆(14c)向轴向另一侧滑动,所述第I切换拨叉(12a)使所述第5啮合连接装置(H)进行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卡槽(20a)具有能够吸住所述第I滚珠(23a)的磁力,并且所述第2卡槽(20b)具有能够吸住所述第2滚珠(23b)的磁力。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卡槽(20a)、所述第3卡槽(21a)、所述第I通孔(22a)以及所述第I滚珠(23a)设有多组,并且,所述第2卡槽(20b)、所述第4卡槽(21b)、所述第2通孔(22b)以及所述第2滚珠(23b)设有多组。
【文档编号】F16H63/32GK106051070SQ201610201783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公开号201610201783.9, CN 106051070 A, CN 106051070A, CN 201610201783, CN-A-106051070, CN106051070 A, CN106051070A, CN201610201783, CN201610201783.9
【发明人】泉昌夫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