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292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减速机(1)具有:外壳(10);输入轴(20)和减速部(30),它们收纳在外壳(10)内;以及输出轴(100),其一端部与减速部(30)相结合,另一端部从外壳(10)突出。在减速部(30)上设置有以被向减速部(30)侧按压了的状态与输出轴(100)螺纹结合的固定构件(67)。在输出轴(100)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固定构件(67)相对于输出轴(100)旋转的旋转限制构件(68)。
【专利说明】
减速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速机,该减速机于在内周侧形成有内齿的外壳内配置有具有外齿的齿轮,该齿轮在使其外齿与外壳的内齿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该种减速机,公知有偏心摆动型的减速机。这样的减速机通常具有:外壳,其在内周侧形成有内齿;齿轮(以下称为外齿轮。),其具有与内齿啮合的外齿;曲轴,其被插入于在外齿轮上形成的通孔中,并且利用其旋转使外齿轮摆动;齿轮架,其借助曲轴来保持外齿轮。曲轴旋转自如地保持于齿轮架,在曲轴上设置有偏心体。偏心体被插入于外齿轮的通孔中。由此,齿轮架借助曲轴来保持外齿轮。
[0003]此外,齿轮架具有:第一保持部,其将曲轴的一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第二保持部,其将曲轴的另一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支柱,其将上述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沿着轴向连结,在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之间配置有上述外齿轮。在外齿轮上除了有供曲轴的偏心体插入的通孔以外,还形成有供支柱穿过的通孔。
[0004]在这样的减速机中,当曲轴在来自外部的输入的作用下绕该曲轴的中心轴线旋转时,偏心体使外齿轮摆动,而外齿轮在使该外齿轮的外齿与外壳的内齿嗤合的同时进行旋转。由此,曲轴在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并且通过该公转动作而使齿轮架旋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4-2112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但是,这样的减速机具有一对用于将输出轴以旋转的方式保持的输出轴轴承。各输出轴轴承在齿轮架和小齿轮之间安装于输出轴。
[0008]各输出轴轴承在轴向上被夹在外壳和配置于齿轮架的下方(在轴向上比齿轮架靠小齿轮侧)的螺母之间地保持。由此,能够对输出轴轴承施加预压力。然而,在以往的减速机中,用于将齿轮架和输出轴紧固的螺母一旦发生松动,则轴有可能脱落。
[0009]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螺母发生松动的减速机。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是一种减速机,该减速机具有:外壳;输入轴和减速部,它们收纳在所述外壳内;输出轴,其一端部与所述减速部相结合且另一端部从所述外壳突出,在所述减速部上设置有以被向所述减速部侧按压了的状态与所述输出轴螺纹结合的固定构件,在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固定构件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旋转的旋转限制构件。
[0012]也可以是,在所述减速机中,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是安装于所述输出轴的止动环。
[0013]在所述减速机中,所述止动环可以是俯视呈C字形状。
[0014]也可以是,在所述减速机中,在所述固定构件上设有倒角部,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是与所述倒角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固定构件的旋转的夹具。
[0015]也可以是,在所述减速机中,所述夹具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输出轴;抵接部,其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出来且可与所述倒角部抵接。
[0016]发明的效果
[0017]采用本发明,通过防止固定构件的松动继续发展,从而能够防止发生输出轴自外壳脱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剖视图。
[0019]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图1的II部放大图。
[0020]图3是表示减速机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0022]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I是偏心摆动型的减速机。该减速机I例如优选作为用于偏转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或者倾斜驱动装置的减速机,该偏转驱动装置进行偏转驱动以使机舱相对于风车的塔架旋转,该倾斜驱动装置进行倾斜驱动以使叶片的轴部相对于机舱侧的毂旋转。另外,减速机I并不限于风车用,也能够应用在各种工业用机械或者建设机械等。
[002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I具有:外壳10,其形成为筒状;输入齿轮(输入轴)20和减速部30,它们收纳在外壳10内;输出轴100,其一端部与减速部30相结合且另一端部自外壳10突出。
[0024]在该减速机I中,从马达(未图示)经由输入齿轮20而输入的旋转被减速部30减速后自输出轴100输出。在输出轴100的自外壳1突出的另一端部设置有驱动齿轮1I。自输入齿轮20输入的旋转被减速后传递到与驱动齿轮101啮合的从动齿轮(未图示)。
[0025]在附图中,附图标记LI表示输出轴100的中心轴线。输出轴100以中心轴线LI为中心进行旋转。以下,在简记为“轴向”的情况下,该方向指的是中心轴线LI延伸的方向或者与中心轴线LI平行的方向。此外,与中心轴线LI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围绕中心轴线LI的方向称为圆周方向。
[0026]外壳10具有:主外壳部11a,其形成为两端部敞开的筒状;副外壳部11b,其安装在主外壳部Ila的一端部侧的敞开部分。
[0027]主外壳部Ila和副外壳部Ilb利用螺栓(未图示)将该主外壳部Ila的边缘部和副外壳部Ilb的边缘部之间紧固而被连结起来。在主外壳部Ila中,输出轴100从与用于安装副外壳部Ilb的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突出。在主外壳部I Ia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环状壁部He。
[0028]主外壳部丨la具有:输入侧部分丨丨I,其以环状壁部IIc为基准位于一端部侧、即副外壳部Ilb侧;输出侧部分112,其以环状壁部Ilc为基准位于另一端部侧、即输出轴100突出侦U。其中,在输入侧部分111收纳有减速部30。此外,作为减速部30,只要是具有对从输入齿轮20输入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向输出轴100输出的机构即可。作为这样的减速部30,例如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构件,在这里省略详细说明。
[0029]在主外壳部Ila的环状壁部Ilc上形成有从输入侧部分111侧向输出侧部分112侧凹陷的环状的第一轴承收纳槽14。第一轴承15被插入于第一轴承收纳槽14。图示的第一轴承15是圆锥滚子轴承。第一轴承15在使其外圈在轴向上与第一轴承收纳槽14的底面抵接或者接近的同时,使其外圈在径向上与第一轴承收纳槽14的侧面抵接或者接近。由此,将第一轴承15安装于第一轴承收纳槽14。
[0030]此外,在输出侧部分112的另一端部(外侧端部)形成有从输出侧部分112侧向输入侧部分111侧凹陷的环状的第二轴承收纳槽16。第二轴承17被插入于第二轴承收纳槽16。图示的第二轴承17是圆锥滚子轴承。
[0031]第二轴承17在使其外圈在轴向上与第二轴承收纳槽16的底面抵接或者接近的同时,使其外圈在径向上与第二轴承收纳槽16的侧面抵接或者接近。由此,将第二轴承17安装于第二轴承收纳槽16。
[0032]输出轴100被插入于第一轴承15的内圈的内周侧和第二轴承17的内圈的内周侧。由此,输出轴100被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外壳10。输出轴100从第一轴承15突出到主外壳部Ila的输入侧部分111中。输出轴100在突出至输入侧部分111的部分与减速部30相结合。在输出轴100的突出至输入侧部分111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花键部102。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减速部30嵌合于花键部102,将输出轴100和减速部30相结合。
[0033]上述的输入齿轮20配置在外壳10的副外壳部Ilb的内部。在副外壳部Ilb上安装有马达(省略图示),该马达的旋转被传递到输入齿轮20。输入齿轮20是正齿轮,以其中心轴线位于输出轴100的中心轴线LI上的方式配置。输入齿轮20例如通过与减速部30的直齿圆柱齿轮(未图示)啮合,将其旋转传递到减速部30侧。
[0034]但是,如图1和图2所示,在减速部30上设置有以被向减速部30侧按压了的状态与输出轴100螺纹结合的固定螺母(固定构件)67。此外,在减速部30中,在靠副外壳部Ilb侧的面(图1的上表面)的内周部分形成有朝向有输出轴100所突出的一侧(图1的下侧)凹陷的环状的螺母锪孔部66。而且,在减速部30上设置有结合筒部64,输出轴100在贯穿该结合筒部64的内部的同时与该结合筒部64相结合。被插入于该结合筒部64的输出轴100的顶端从结合筒部64突出,并且位于螺母锪孔部66的内周侧。在输出轴100中的位于螺母锪孔部66内的部分形成有外螺纹部103(参照图2),并且固定螺母67与该外螺纹部103螺纹结合。固定螺母67俯视呈环形状,收纳在螺母锪孔部66内。此外,也可以在固定螺母67和螺母锪孔部66之间夹设垫圈69。
[0035 ]在减速部30之中,输出轴100所突出的一侧的面(图1的下表面)的内周部分在轴向与第一轴承15的内圈抵接。由此,通过将固定螺母67紧固在减速部30侧,将减速部30轴向定位。即,通过将固定螺母67相对于输出轴100拧入,对第一轴承15和第二轴承17施加预压力。此外,预压力指的是通过以将一对轴承相互压紧的方式进行组装而赋予两个轴承的压力。具体而言,通过将固定螺母67相对于输出轴100拧入,将减速部30、第一轴承15以及第二轴承17夹在固定螺母67和输出轴100的输出轴侧支承面10b之间。这样一来,通过将固定螺母67相对于输出轴100拧入,对第一轴承15和第二轴承17施加预压力。
[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出轴100上设置有旋转限制构件68。该旋转限制构件68是用于限制固定螺母67相对于输出轴100旋转的构件。在该情况下,旋转限制构件68由安装于输出轴100的俯视呈大致C字形状的止动环构成。即、在输出轴100中的、从结合筒部64向输入齿轮20侧(图1的上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有沿着整个圆周方向延伸的嵌合槽104。由止动环构成的旋转限制构件68被收纳在该嵌合槽104内。嵌合槽104的深度(径向距离)比旋转限制构件68的宽度(径向距离)小。因此,旋转限制构件68在被嵌入于嵌合槽104中的状态下,从嵌合槽104沿着径向突出并且与固定螺母67的上表面相接触。因此,利用旋转限制构件68能够阻碍固定螺母67的上升(向输入齿轮20侧的移动),由此,旋转限制构件68能够防止输出轴100沿着外螺纹部103朝向松动的方向旋转。
[0037]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0038]在上述减速机I中,利用未图示的马达使输入齿轮20旋转。接着,输入齿轮20的旋转由减速部30减速,并且从减速部30传递到输出轴100。由此,输出轴100旋转,能够自驱动齿轮1I传递转矩。
[0039]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I,在减速部30上设置有以被向减速部30侧按压了的状态与输出轴100螺纹结合的固定螺母67 O此外,在输出轴100上设置有限制固定螺母67相对于输出轴100旋转的旋转限制构件68。由此,能够防止固定螺母67松动,并且能够防止发生输出轴100从外壳1脱落的问题。
[0040]S卩,输出轴100从外壳10的输出侧部分112侧(图1的下侦U)被插入而保持于外壳10。因此,输出轴100的直径从输出侧部分112侧(图1的下侧)朝向输入侧部分111侧(图1的上侦D而逐渐变细。另一方面,输出轴100被嵌入于第一轴承15和第二轴承17的内周,但并未直接固定在第一轴承15和第二轴承17。因此,在固定螺母67松动了的情况下,输出轴100可能会自第一轴承15和第二轴承17脱离,并朝向外壳10的输出侧部分112侧(图1的下侧)脱落。与此相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利用旋转限制构件68防止固定螺母67的上升和旋转。由此,固定螺母67不会从输出轴100脱开,能够防止发生输出轴100从外壳1脱落的问题。
[0041 ]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旋转限制构件68由安装于输出轴100的俯视呈C字形状的止动环构成,因此,用于限制固定螺母67旋转的结构很简单。由此,能够在抑制减速机I的制造成本的同时防止减速机I的重量变大。
[0042]变形例
[0043]接下来,根据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变形例。图3所示的变形例主要在旋转限制构件的结构方面不同,其他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3中,对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0044]在图3中,在固定螺母67的外周设有倒角部67a。在该情况下,倒角部67a在相对于中心轴线LI相互对称的位置上成对形成,分别由与图3的纸面平行的平面形成。然而,并不限于此,倒角部67a也可以设有I处或者3处以上。
[0045]旋转限制构件90由与倒角部67a抵接来限制固定螺母67旋转的夹具构成。在该情况下,旋转限制构件90的数量设为与倒角部67a的数量相同(图3中是两个)。各旋转限制构件90具有:水平的固定部91,其分别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形状且固定于输出轴100;抵接部92,其从固定部91垂直延伸并且可与倒角部67a抵接。
[0046]此外,在输出轴100中的靠输入齿轮20侧(图3的上侧)的面上形成有供螺栓(紧固构件)93插入的螺纹孔105。各旋转限制构件90利用被螺纹固定于螺纹孔105的螺栓93而分别固定于输出轴100。
[0047]如上所述,通过由截面大致L字形状的夹具构成的旋转限制构件90的抵接部92与固定螺母67的倒角部67a抵接,能够防止发生固定螺母67相对于输出轴100朝向松动的方向旋转的问题。由此,固定螺母67不会从输出轴100脱开,能够防止输出轴100从外壳10脱落的问题。
【主权项】
1.一种减速机,其具有: 夕卜壳; 输入轴和减速部,它们收纳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输出轴,其一端部与所述减速部相结合,另一端部从所述外壳突出, 该减速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速部上设置有以被向所述减速部侧按压了的状态与所述输出轴螺纹结合的固定构件, 在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固定构件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旋转的旋转限制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中, 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是安装于所述输出轴的止动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机,其中, 所述止动环俯视呈C字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中, 在所述固定构件上设有倒角部,所述旋转限制构件是与所述倒角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固定构件旋转的夹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中, 所述夹具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以及抵接部,其自所述固定部延伸且与所述倒角部抵接。
【文档编号】F16H57/08GK106051120SQ201610214188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7日 公开号201610214188.9, CN 106051120 A, CN 106051120A, CN 201610214188, CN-A-106051120, CN106051120 A, CN106051120A, CN201610214188, CN201610214188.9
【发明人】小森启史, 林祐介
【申请人】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