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减震仪。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减震技术分为三种:一是利用弹性较好的材料减震,二是弹簧减震,三是气动减震。减震仪属气动减震。本仪器的结构比较简单,若与弹簧配合,减震效果更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减震仪,以改善现有技术的减震效果。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减震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舱、压气机;所述的减震舱分为减震外舱和减震内舱;所述的减震外舱上开有外舱门,外舱门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减震内舱上开有内舱门,内舱门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压气机包括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和第三压气机;
[0006]所述的第一压气机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内;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圆筒板和固定杆;所述的圆筒板的顶端固定在上压板的下方,其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小于上压板的宽度;所述的固定杆的底部固定设置在上压板的上方;所述的外壳的上部开有进气口,外壳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相对应的圆筒板槽,所述的圆筒板可在圆筒板槽内上下运动;所述的上压板的侧面与外壳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与外壳的部分底部、部分上压板合围形成主气室;圆筒板与部分外壳、除参与合围形成主气室的部分上压板以外的其余部分的上压板合围形成副气室;
[0007]所述的第二压气机、第三压气机的结构与第一压气机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减震外舱与减震内舱之间间隔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和第三压气机均位于减震外舱与减震内舱之间的空隙内,并且环绕着减震内舱;第一压气机的固定杆的顶部与减震内舱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压气机和第三压气机的固定杆的顶部也与减震内舱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压气机的圆筒板槽的底部与减震外舱的内壁相接触;第二压气机和第三压气机的圆筒板槽的底部也与减震外舱的内壁相接触。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比较简单,减震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减震仪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第一压气机的结构不意图。
[0011]图3是减震仪的部分部件的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3]如图1所示的减震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舱、压气机;所述的减震舱分为减震外舱I和减震内舱2 ;所述的减震外舱I上开有外舱门3,外舱门3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减震内舱2上开有内舱门4,内舱门4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压气机包括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
[0014]所述的第一压气机包括外壳7和内壳;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7内;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8、圆筒板14和固定杆10 ;所述的圆筒板14的顶端固定在上压板8的下方,其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L小于上压板8的宽度M ;所述的固定杆10的底部固定设置在上压板8的上方;所述的外壳7的上部开有进气口 11,外壳7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14相对应的圆筒板槽13,所述的圆筒板14可在圆筒板槽13内上下运动;所述的上压板8的侧面与外壳7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14与外壳7的部分底部、部分上压板8合围形成主气室9 ;圆筒板14与部分外壳7、除参与合围形成主气室9的部分上压板8以外的其余部分的上压板8合围形成副气室12。
[0015]所述的第二压气机5、第三压气机6的结构与第一压气机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减震外舱I与减震内舱2之间间隔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均位于减震外舱I与减震内舱2之间的空隙内,并且环绕着减震内舱2 ;第一压气机的固定杆10的顶部与减震内舱2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的固定杆的顶部也与减震内舱2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压气机的圆筒板槽13的底部与减震外舱I的内壁相接触;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的圆筒板槽的底部也与减震外舱I的内壁相接触。
[001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0017]1.打开外舱门3和内舱门4。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入减震内舱2内。外界气体通过外舱门3进入到减震舱内,并同时进入到压气机的副气室12、圆筒板槽13、主气室9内。
[0018]2.关闭外舱门3和内舱门4。
[0019]3.当减震舱受到震动时,减震内舱2会向某一方向偏移,此时压气机的上压板8与圆筒板14分别压缩主气室9、圆筒板槽13内的气体,从而起到减震的效果。
[0020]以上说明书中未作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能实现。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如增加圆筒板的数量或改变其形状)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主权项】
1.减震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舱、压气机;所述的减震舱分为减震外舱(I)和减震内舱⑵;所述的减震外舱⑴上开有外舱门(3),外舱门(3)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减震内舱(2)上开有内舱门(4),内舱门(4)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压气机包括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 所述的第一压气机包括外壳(X)和内壳;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X)内;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8)、圆筒板(14)和固定杆(10);所述的圆筒板(14)的顶端固定在上压板(8)的下方,其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L小于上压板(8)的宽度M ;所述的固定杆(10)的底部固定设置在上压板(8)的上方;所述的外壳(7)的上部开有进气口(11),外壳(7)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14)相对应的圆筒板槽(13),所述的圆筒板(14)可在圆筒板槽(13)内上下运动;所述的上压板⑶的侧面与外壳(7)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14)与外壳(7)的部分底部、部分上压板(8)合围形成主气室(9);圆筒板(14)与部分外壳(7)、除参与合围形成主气室(9)的部分上压板(8)以外的其余部分的上压板(8)合围形成副气室(12); 所述的第二压气机(5)、第三压气机(6)的结构与第一压气机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减震外舱(I)与减震内舱(2)之间间隔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均位于减震外舱(I)与减震内舱(2)之间的空隙内,并且环绕着减震内舱(2);第一压气机的固定杆(10)的顶部与减震内舱(2)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的固定杆的顶部也与减震内舱(2)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压气机的圆筒板槽(13)的底部与减震外舱⑴的内壁相接触;第二压气机(5)和第三压气机(6)的圆筒板槽的底部也与减震外舱(I)的内壁相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减震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舱、压气机;所述的减震舱分为减震外舱和减震内舱;所述的减震外舱上开有外舱门,外舱门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减震内舱上开有内舱门,内舱门是外部人员或物资进出的通道;所述的压气机包括第一压气机、第二压气机和第三压气机;所述的第一压气机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内;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圆筒板和固定杆;所述的圆筒板的顶端固定在上压板的下方;所述的外壳的上部开有进气口,外壳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相对应的圆筒板槽,所述的圆筒板可在圆筒板槽内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比较简单,减震效果较好。
【IPC分类】F16F15-023
【公开号】CN204372042
【申请号】CN201420872129
【发明人】陈小辉
【申请人】陈小辉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