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贮油缸自适应防护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防护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器贮油缸自适应防护壳。
【背景技术】
[0002]在减振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在贮油缸的指定位置固定防护壳,传统的生产工艺中,需要设计生产出与贮油缸外径相匹配的正圆防护壳,实现防护壳对贮油缸的过盈抱紧,要求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否则要么压装时无法压装,要么无法定位,造成在焊接前存在位置变化的风险。因此,对防护壳的生产工艺要求特别高,造成生产成本高,为了适应不同型号尺寸的的贮油缸,需要针对不同型号的贮油缸设计制造相应的防护壳模具,造成模具种类繁多;并且,即使同一型号的贮油缸,不同批次生产出来,也会存在外径公差,往往造成防护壳过松或过紧而无法安装,防护壳适应性差,造成挑拣返工频率高,工人劳动量大,生产效率很是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自适应能力强,可有效减少模具种类、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减振器贮油缸自适应防护壳。
[000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防护壳包括一个横断面为椭圆形的筒体,筒体一端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与筒体的结合处为弧面过渡结构。
[0005]所述法兰盘上布设有多个弧形卡槽。
[0006]所述弧形卡槽与法兰盘边缘的接合处为弧形过渡结构。
[0007]所述筒体内最长直径与最短直径的差值为0.5-1.0 mm。
[000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I)通过采用椭圆形的筒体,在压装过程中,筒体自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变形,使防护壳对贮油缸实现过盈抱紧,从而有效提高了防护壳对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的贮油缸的适应能力,极大地减少了防护壳的模具需求量,并且使防护壳的生产工艺得以有效减化,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采用上述结构的筒体,有效避免了装配作业时挑拣返工的情况发生,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0]2)通过在筒体一端设置法兰盘,并与筒体的结合处采用弧面过渡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压装效率,压装时,只需要作用于法兰盘即可实现防护壳的安装定位,并且可有效提高后续焊接的稳定可靠性。
[001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效率高、成本低,椭圆筒体形变,过盈配合度好,面接触,安装定位可靠,有效避免焊接前位置变化的风险,并且有效率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的法兰端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贮油缸自适应防护壳,包括一个横断面为椭圆形的筒体1,通过筒体I的自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变形,在压装过程中,使其对贮油缸形成过盈抱紧,从而有效适应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的贮油缸,同时,其与贮油缸间形成面接触,安装定位可靠,避免自动移位。筒体I 一端设置有法兰盘2,法兰盘2与筒体I的结合处4为弧面过渡结构,便于在压装时,设备作用于法兰盘2上,稳定可靠,并且便于后续焊接时,使贮油缸与防护罩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同时,弧面过渡使贮油缸快速、稳定进入防护壳内。法兰盘2上布设有3个弧形卡槽3,并且弧形卡槽3与法兰盘2边缘的接合处5为弧形过渡结构,便于设置卡具对法兰盘2形成稳定限位。所述筒体I内最长直径与最短直径的差值为0.5-1.0_,对于常规贮油缸,采用上述内径比例的椭圆筒体1,筒体I形变适中,过盈配合度好。
[001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企业生产试用,普遍反映良好,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装配稳定性好,返工率大大降低,并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用性强,效果好。
[001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主权项】
1.一种减振器贮油缸自适应防护壳,其特征在于:该防护壳包括一个横断面为椭圆形的筒体,筒体一端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与筒体的结合处为弧面过渡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布设有多个弧形卡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卡槽与法兰盘边缘的接合处为弧形过渡结构。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最长直径与最短直径的差值为0.5-1.0_。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贮油缸自适应防护壳,包括一个横断面为椭圆形的筒体,筒体一端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与筒体的结合处为弧面过渡结构。在压装过程中,筒体自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变形,使防护壳对贮油缸实现过盈抱紧,从而有效提高了防护壳对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的贮油缸的适应能力,极大地减少了防护壳的模具需求量,并且使防护壳的生产工艺得以有效减化,降低生产成本,压装效率高、稳定、可靠,并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IPC分类】F16F9/38
【公开号】CN204852148
【申请号】CN201520501766
【发明人】李龙, 张道显, 李多会
【申请人】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