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销轴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9817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销轴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销轴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三销轴叉结构不合理,造成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困难、三销轴叉生产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销轴叉,在侧壁与前端面之间依次开设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侧壁与前端面过渡平滑,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时,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起到对三销节进行导向的作用,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方便;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使得前端面与侧壁平滑过渡,有效地避免了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毛刺,优化了三销轴叉的加工性能,提高了三销轴叉的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三销轴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动轴配件,尤其涉及一种三销轴叉。
【背景技术】
[0002]传动轴主要用于传递动力。在汽车领域,传动轴需要补偿两根动力轴之间的夹角,为此,应用于汽车上的传动轴一般包括等速万向节,以使传动轴可以补偿两根动力轴之间的夹角,等速万向节包括轴叉、轴节,轴叉与轴节配合形成等速万向节。
[0003]以三销轴叉为例,三销轴叉即具有三条球道的轴叉结构,三销轴叉的球道形成三销轴叉的内腔,现有技术中的三销轴叉结构简单,内腔与端面之间无过过渡结构,造成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困难,并且,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内腔与端面过渡处容易产生毛刺,降低了三销轴叉的加工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销轴叉,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三销轴叉结构不合理,造成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困难、三销轴叉生产效率低的不足。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销轴叉,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开设有与三销节配合的空腔,所述本体包括垂直于空腔轴线的前端面,所述空腔凹入前端面内,所述空腔包括平行于空腔轴线的侧壁,所述侧壁与前端面之间依次开设有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凹入侧壁内,并且第一过渡部凹入侧壁的深度由第一过渡部与侧壁的连接处向第二过渡部方向逐渐加深,所述第二过渡部沿第一过渡部向前端面延伸,所述第二过渡部凹入侧壁的深度等于第一过渡部凹入侧壁最深处的深度,所述第三过渡部为开设在第二过渡部与前端面之间的圆角。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侧壁与前端面之间依次开设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三销轴叉与三销节在装配过程中,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起到对三销节导向的作用,便于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可以避免侧壁与前端面连接处产生毛刺,三销轴叉加工方便,提高了三销轴叉的加工效率。
[0007]—种可选的方案,用平行于本体轴线的剖切面沿本体的轴线对本体进行剖切,剖切面与第一过渡部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过渡部的母线,所述母线与本体轴线的夹角为5度到30度。第二过渡部通过第一过渡部与侧壁平滑过渡,优化了三销轴叉的使用性能;母线与本体轴线的夹角小于5度时,三销节与三销轴叉装配困难;母线与本体轴线的夹角大于30度时,第二过渡部与侧壁的过渡不够平滑,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仍然十分困难。
[0008]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本体包括外壁,所述第三过渡部的半径为外壁与侧壁之间距离的1/3到1/2。第三过渡部的半径根据外壁与侧壁之间距离确定,第三过渡部结构合理,便于三销轴叉与三销节的装配,优化了三销轴叉的装配性能。
[0009]—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过渡部远离前端面的一端距离前端面的距离为3厘米至IJ5厘米。合理控制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的总长度,优化了三销轴叉的使用性能。
[0010]—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外壁上一体式固定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远离前端面的一端到前端面的距离等于第一过渡部远离前端面的一端到前端面的距离,所述加强部环绕在外壁上,并且所述加强部的厚度等于第一过渡部凹入侧壁最深处的深度。加强部提高了三销轴叉的强度,延长了三销轴叉的使用寿命。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销轴叉,具有如下优点:在侧壁与前端面之间依次开设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侧壁与前端面过渡平滑,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时,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起到对三销节进行导向的作用,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方便;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第三过渡部使得前端面与侧壁平滑过渡,有效地避免了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毛刺,优化了三销轴叉的加工性能,提高了三销轴叉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2]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销轴叉的主视图;
[0013]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销轴叉的俯视图;
[0014]附图3是附图1中D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销轴叉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三销轴叉,包括本体I,所述本体I内开设有与三销节配合的空腔2,所述本体I包括垂直于空腔2轴线的前端面3,所述空腔2凹入前端面3内,所述空腔2包括平行于空腔2轴线的侧壁4,所述本体I包括外壁8,外壁8与侧壁4之间的距离为三销轴叉的壁厚,该壁厚一般不大于5厘米;三销轴叉与三销节配合形成等速万向节,三销轴叉、三销节分别与汽车的发动机输出轴、驱动轴连接;
[0016]参见图1、图2、图3,所述侧壁4与前端面3之间依次开设有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所述第一过渡部5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距离前端面3的距离为3厘米到5厘米,第一过渡部5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距离前端面3的距离优选为5厘米,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的具体长度不做限定,具体实施时可设置第一过渡部5的长度a最长、第三过渡部7的长度c最短,第二过渡部6的长度b介于第一过渡部5与第三过渡部7之间,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的长度均为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投影后所得到的投影的长度;
[0017]参见图1、图2、图3,所述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内,并且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的深度由第一过渡部5与侧壁4的连接处向第二过渡部6方向逐渐加深,具体地说,用平行于本体I轴线的剖切面沿本体I的轴线对本体I进行剖切,剖切面与第一过渡部5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过渡部5的母线,剖切面与第一过渡部5接触形成两根线,该母线指其中的一根,所述母线与本体I轴线的夹角f为5度到30度,母线与本体I轴线的夹角优选为10,母线绕本体I的轴线旋转后即得到第一过渡部5,第一过渡部5的形状为喇叭口状;
[0018]参见图1、图2、图3,所述第二过渡部6沿第一过渡部5向前端面3延伸,所述第二过渡部6凹入侧壁4的深度等于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最深处的深度,即第二过渡部6的形状为圆柱状;
[0019]参见图1、图2、图3,所述第三过渡部7为开设在第二过渡部6与前端面3之间的圆角,所述第三过渡部7的半径为外壁8与侧壁4之间距离的1/3到1/2,也就是说第三过渡部7的半径为三销轴叉壁厚的1/3到1/2,具体实施时可将第三过渡部7的半径设置为三销轴叉壁厚的1/2。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的设置优化了三销轴叉的装配性能,使得三销轴叉与三销节装配更加方便;另外,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的设置使得三销轴叉在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毛刺,提高了三销轴叉的加工效率。[0021 ] 参见图1、图2、图3,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的设置降低了三销轴叉的壁厚,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三销轴叉的强度,为了使三销轴叉具有足够的强度,所述外壁8上一体式固定有加强部9,所述加强部9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到前端面3的距离等于第一过渡部5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到前端面3的距离,所述加强部9环绕在外壁8上,并且所述加强部9的厚度等于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最深处的深度。
[002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旨在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技术效果和优势,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的是,一切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所做出的修改、变化或者替代技术特征,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主张的技术范畴内。
【主权项】
1.一种三销轴叉,包括本体(I),所述本体(I)内开设有与三销节配合的空腔(2),所述本体(I)包括垂直于空腔(2)轴线的前端面(3),所述空腔(2)凹入前端面(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包括平行于空腔(2)轴线的侧壁(4),所述侧壁(4)与前端面(3)之间依次开设有第一过渡部(5)、第二过渡部(6)、第三过渡部(7),所述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内,并且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的深度由第一过渡部(5)与侧壁(4)的连接处向第二过渡部(6)方向逐渐加深,所述第二过渡部(6)沿第一过渡部(5)向前端面(3)延伸,所述第二过渡部(6)凹入侧壁(4)的深度等于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最深处的深度,所述第三过渡部(7)为开设在第二过渡部(6)与前端面(3)之间的圆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销轴叉,其特征在于:用平行于本体(I)轴线的剖切面沿本体(I)的轴线对本体(I)进行剖切,剖切面与第一过渡部(5)接触的部分形成第一过渡部(5)的母线,所述母线与本体(I)轴线的夹角为5度到3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销轴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包括外壁(8),所述第三过渡部(7)的半径为外壁(8)与侧壁(4)之间距离的1/3到1/2。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三销轴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5)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距离前端面(3)的距离为3厘米到5厘米。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销轴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8)上一体式固定有加强部(9),所述加强部(9)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到前端面(3)的距离等于第一过渡部(5)远离前端面(3)的一端到前端面(3)的距离,所述加强部(9)环绕在外壁(8)上,并且所述加强部(9)的厚度等于第一过渡部(5)凹入侧壁(4)最深处的深度。
【文档编号】F16D3/16GK205533830SQ20162035550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2日
【发明人】袁平, 李涛涛, 王自磊
【申请人】浙江德福精密驱动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