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风向适应性的加热塔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581494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风向适应性的加热塔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用于通过由加热塔装置加热的水对循环流体进行 加热的装置和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例如涉及一种使液态天然气之类通过 热交换而蒸发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经常希望将热量从周围空气施加于相对较冷的液体以"加热"此液体。 这种状况可以出现在液化天然气的情况。天然气低温液化的实现通常作为一种手段,用于将天然气转换成更易于 运输的形式。这种液化通常使体积减少大约600倍,并形成更易于储存运输 的最终产品。另外,希望存储过剩的天然气,从而使其在天然气需求增加时 可容易且有效地供应。 一种用于运输天然气以及用于存储过剩天然气的可行 方法为,将天然气转换为液态用于存储和/或运输,并之后根据具体需要使 液体气化。天然气通常处于远离其最终使用地的区域,因此天然气的液化变得更加 重要。通常,天然气通过管线从供给源直接传输到用户市场。不过日益常见 的是,在天然气从长距远离用户市场的供给源进行传输,而其中的管线无法 实现或者不切实际。这对于必须由远洋舰船进行运输的海运而言尤为现实。 对处于气态的天然气进行船运基本上不切实际,因为处于气态的气体的体积 较大,还因为需要可观的加压来显著减小气体体积。因此,为了存储和运输天然气,通常通过将气体冷却至大约-240°F至大约-260°F来减小气体的 体积。在所述温度下,天然气被转换为接近大气压的液化天然气(LNG)。 一旦完成LNG运输和/或存储,则在将天然气提供给终端用户使用之前必须 将LNG恢复到气态。通常,通过采用各种热传导流体、系统和处理来实现LNG的重新气化 或蒸发。例如,本领域中所釆用的一些处理使用蒸发器,蒸发器采用热水或 蒸汽来加热LNG以使其气化。不过,这些加热处理存在缺陷,因为热水或 蒸汽经常由于LNG的极冷温度而冻结,从而导致蒸发器阻塞。为克服上述 缺陷,目前在本领域中采用了可替换的蒸发器,例如,开放式挂架蒸发器、 中间流体蒸发器和浸没燃烧蒸发器。开放式挂架蒸发器通常使用海水之类作为热源,用于与LNG进行逆流 热交换。类似于上述蒸发器,开放式挂架蒸发器易于在蒸发器表面"结冰", 从而增加了热传导的阻力。因此,开放式挂架蒸发器必须设计以具有更大热 传导面积的的蒸发器,这将导致设备成本增加和蒸发器占地面积增加。如果不如上所述地通过水或蒸汽直接加热来使LNG蒸发,则作为替代的中间类型的蒸发器采用具有低凝固点的中间流体或制冷剂,如丙烷、氟烃, 等。上述制冷剂可采用热水或蒸汽加热,然后被加热的制冷剂或制冷剂混合 物通过蒸发器并用于蒸发LNG。这种类型的蒸发器克服了之前所述蒸发器 中普遍存在的结冰和冻结情况,不过,这些中间流体蒸发器要求用于制冷剂 加热装置,例如锅炉或加热器。这些类型的蒸发器也具有缺陷,因为其由于 用于加热制冷剂的加热装置的燃料消耗而使其运行成本很高。为克服操作锅炉或加热器所带来的高成本,当前在现有技术中实际采用 的方法是使用水塔,通过水塔或另外结合以加热器或锅炉来加热用于蒸发LNG的制冷剂。在这些系统中,水被传送到水塔中,并在其中升高水温。 然后,温度升高的水用于通过第一蒸发器加热诸如乙二醇的制冷剂,而制冷 剂用于通过第二蒸发器蒸发LNG。不过,这些系统也存在缺陷,原因在于 塔入口流与塔出口流之间的浮力差异。加热塔排放出大量的湿冷空气或流出 气流,其显著重于周围空气。 一旦冷的流出气流排出塔外,则其由于比周围 空气重得多而趋向于沉降或行进至地面。然后,冷的流出气流被抽吸至水塔 中而阻碍塔的热交换性能并使塔效率变低。上述浮力问题导致冷空气再循环通过水塔,阻碍了其加热水的能力,并在实质上限制了塔的效率。相应地,本领域中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装置和方法,以用于通过加热塔 装置将热施加于循环流体。希望具有这样的装置和方法,以通过高效经济的 方式来实现LNG的蒸发。进一步地,本领域中需要提供一种加热塔,用于 LNG蒸发处理和/或蒸发系统中,从而使所述处理和/或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水 加热,并使所述处理能够更高效经济。发明内容本发明很大程度上可满足上述需求,本发明提供了加热塔装置和方法的各方面。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使用加热塔加热流体的方法,包括 如下步骤将空气流经由入口抽吸至加热塔中;使空气流经过填充介质;使流体经过填充介质;通过出口从加热塔中排放空气流;和将入口空气流隔离 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 提供入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入口。所述入口包括入口管。加热塔还包括提供出 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出口。入口管用于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加热 塔进一步包括连接到入口管和出口的至少 一个加热塔单元。加热塔单元包括液体分配组件及填充介质,其中液体分配组件将液体分配于填充介质上。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 提供入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入口。加热塔还包括具有出口管的空气流出口,其 提供出口空气流。出口管用于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加热塔进一 步包括连接到入口和出口管的至少 一个加热塔单元。加热塔单元包括液体分 配组件以及填充介质,其中液体分配组件将液体分配至填充介质上。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 提供入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入口和提供出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出口 。入口管用于 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加热塔进一步包括连接到入口管和出口的 至少一个加热塔单元。加热塔单元包括液体分配组件以及填充介质,其中液 体分配组件将液体分配至填充介质上。加热塔进一步包括壳体,用于将入口 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所述塔 包括提供入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入口以及多个加热塔单元,每一加热塔单元均 连接到入口。每个加热塔单元包括液体分配组件以及填充介质、和提供出口 空气流的空气流出口。加热塔还包括壳体,其延伸于加热塔单元的每个空气 流出口之上,用于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用于将空气流经由入口抽吸至加热塔中的装置;用于使空气流经过填充介质 的装置;用于使流体经过填充介质的装置;用于将空气流经由出口排出加热 塔的装置;用于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的装置。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塔的空气引导件。空气引导 件包括提供入口空气流的空气流入口 。空气引导件还包括提供出口空气流的 空气流出口。在运行期间,空气引导件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 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其包括第一空气流入口,其提供第一入口 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入口门;第二空气流入口,其提供第二入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 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入口门;第一空气流出口 , 其提供第一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 置之间移动的第一出口门;第二空气流出口,其提供第二出口空气流,其中 所述第二空气流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出口门;液 体分配组件;和填充介质,其中所述液体分配组件将液体分配于所述填充介 质上。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该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入口门 处于开启位置,所述第二入口门处于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出口门处于开启位 置,所述第二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 在该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一入口门处于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入口门处于开启 位置,所述第一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出口门处于开启位置,并且 所述可在第 一 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进行切换。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 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其包括不止一个入口;不止一个出口;液质上,所述不止一个入口和所述不止一个出口中的每一个均可操作而可选择 性地开启和关闭。根据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包括第一空气流入口,其提供第一入口空气流, 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入口 门;第二空气流入口,其提供第二入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入口具 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入口门,其中在加热塔运行期间, 所述第一入口门处于开启位置,所述第二入口门处于关闭位置;空气流出口 , 其提供第一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空气流入口连接到可转动出口管;液体分其中所述出口管相对于在空气流出口围绕竖直轴线沿特定方向转动,以将入 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其包括第一空气流入口,其提供第一入口 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 一入口门;第二空气流入口,其提供第二入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 入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入口门,其中在加热塔运行期间,所述第一入口门处于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入口门处于开启位置;空气 流出口 ,其提供第 一 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空气流入口连接到可转动出口管; 液体分配组件;和填充介质,其中所述液体分配组件将液体分配至所述填充 介质上,其中所述入口管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空气流入口沿特定方向围绕竖直 轴线转动,以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进 一 步实施例,提供 一种用于使用加热塔加热液体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将第一入口门致动至开启位置,开启第一空气流入口;将第 一出口门致动至开启位置,开启第一空气流出口;将空气流经由第一空气流 入口抽吸至加热塔中;使空气流经过填充介质;将空气流经第一空气流出口 排出加热塔;并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 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包括具有宽度W的第一加热塔单元;和 具有宽度W的第二加热塔单元,其与所述第一加热塔单元相邻,其中所述 第一加热塔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塔单元分开距离D,其中D等于2W。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具有竖直轴线的加热塔加热液体 的方法,包括将空气流经由空气入口抽吸至加热塔中;使空气流经过一系 列线圈;将空气流经出口排出加热塔;和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 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包括空气流入口,其提供入口空气流,其 中所述空气入口包括入口管;空气流出口,其提供出口空气流;和至少一个 加热塔单元,其连接到所述入口管和所述出口 ,包括具有一系列热交换线圈 的热交换部分,其中所述入口管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流。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塔装置,用于加热沿着竖直轴线沿大致向下的方向下落的液体,包括用于将空气流经由空气入口抽吸至加 热塔中的装置;用于使空气流经过一系列线圈的装置;用于将空气流经由出 口排出加热塔的装置;和用于将入口空气流隔离于出口空气流的装置。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 上部和底部以及竖直轴线,该加热塔装置包括空气流入口,其提供入口空 气流;第一空气流出口,其提供第一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 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出口门;第二空气流出口,其提 供第二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 间移动的第二出口门;和热交换部分,其包括使将被加热的液体流过的线圈, 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出口门处于 开启位置,所述第二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 在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一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出口门处于开启位 置,并且所述加热塔可在第 一 配置与第二配置之间进行切换。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 具有第一空气流动路径的第一侧壁;具有第二空气流动路径的第二侧壁,其 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彼此相对;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其连接到所 述第 一空气流动路径;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其连接到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 和热交换部分,其在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和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之间延 伸,其中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发生 器处于运行状态,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空 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 ,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入口 ,并 且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处于 运行状态,而所述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动 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 ,而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入口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 上部和底部以及竖直轴线,该加热塔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空气流入口,其提供入口空气流;第一空气流出口;第二空气流出口;热交换部分,将被加 热的液体流经热交换部分,热交换部分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轴向位置 处;和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其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在所述第一轴向位置 下方的第二轴向位置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在朝向所述第一空气 流出口的第一位置与朝向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其中 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第一配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 叶片处于所述第一位置,而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第二配 置中,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 上部和底部以及竖直轴线,该加热塔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空气流入口,其 提供入口空气流;第一空气流出口;第二空气流出口;热交换部分,将被加 热的液体流经热交换部分,热交换部分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轴向位置 处;旱,其包括设置其中的空气流发生器,其中所述罩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 的在所述第一位置下方的第二轴向位置处;至少一个安装到所述罩的空气流 叶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在朝向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的第一位置 与朝向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其中所述加热塔装置可 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第一配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一 位置,而且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第二配置中,至少一个 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 支撑框架,其提供第一侧壁和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罩,其安装 到所述支撑框架,其中所述罩包括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和第二空气流发生器, 并且所述罩提供第一空气流动路径;热交换部分,其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 和第二空气流动路径,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第一配置中, 所述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处于运行状态并产生第一空气流,而所述第二空气流 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并且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而所述 第二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入口 ,并且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处于运行状态并产生第二空气流,而 所述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并且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 流出口,而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入口。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一种用于使用加热塔加热液体的方法,包括 将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转至朝向第 一空气流出口的第 一位置;将空气流经由 空气流入口抽吸至加热塔中;使空气流经过一系列线圈;使空气流接触所述 至少 一个空气流叶片;和将空气流沿朝向第 一空气流出口的第 一方向引导。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用于 将至少一个空气导向装置转至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的第一位置的装置;用于 将空气流经由空气流入口抽吸至加热塔中的装置;用于使空气流经过一系列 线圈的装置;用于使空气流与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导向装置接触的装置;和用 于使空气流沿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的第一方向引导的装置。这样,已经较为宽泛地概述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以便使在此所进行 的本发明的详细描述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使本发明对本领域的贡献可以 得到更好的认知。当然,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另外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将 形成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主题。在这方面,在详细阐释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之前,可以理解的是, 本发明不限于其在以下的描述中所阐述或在附图中所示的结构细节和部件 排布。除了所描述的实施例外,本发明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实践和执行。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在此以及摘要中采用的措辞和术语意在描述,而不应 认为是用于限制。由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本公开内容所根据的概念可容易因此,重要的是,权利要求书应被认为涵盖这些等同变换的结构,只要它们 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即可。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热塔的侧向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用于图1所示加热塔中的横流加热塔单元 的截面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 一 实施例的可用于图1所示加热塔中的逆流加热塔 单元的截面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 一实施例的加热塔单元的示意性侧视图。图5为根据图4实施例的加热塔的俯视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加热塔的示意性侧视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加热塔单元的俯视立体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塔单元的局部剖切的侧向立体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塔单元的俯视立体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塔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塔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2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加热塔的示意性侧向截面图。图1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塔的横向截面图。图14为图13所示加热塔采用可替换配置的横向截面图。图1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热塔的横向剖切的正视图。图16为图15所示加热塔采用可替换配置的正视图。图1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塔的横向截面图。图18为图17所示加热塔采用可替换配置的横向截面图。图19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加热塔的横向截面图。图20为图19所示加热塔采用可替换配置的横向截面图。图2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热塔的横向截面图。图22为图21所示加热塔采用可替换配置的横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例提供用于加热诸如水之类的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和方法。在一些结构中,在用于对液化天然气(LNG)进行蒸发的蒸发或气 化系统和/或处理中采用加热塔及其装置。不过,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 应用不限于LNG蒸发处理,而是例如可与需要对液体之类进4亍加热的其它 系统和/或其它处理一起使用。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全文中指代相同的部件。现在参照图1-3,所图示的加热塔概括性标记为10,并具有限定空气 入口 13的进口壳体或管道12。加热塔IO还包括连接到进口壳体12的多个 单独的加热塔单元14。图2图示了概括性标记为14a的横流(cross - flow ) 加热塔单元,而图3图示了概括性标记为14b的逆流(counter flow )加热塔 单元,下文中将更为详细地讨论这两种加热塔单元。虽然图1图示的加热塔 10采用十二个加热塔单元14 (其中两个位于双曲线壳体的正后方而未图示 出),不过加热塔IO可以采用不同数量的加热塔单元14,数量的改变通常 可以改变加热」t荅10的加热能力。类似地,加热;荅10可以完全采用一黄流加热 塔单元14a,完全采用逆流加热塔单元14b,或者采用这两种类型的加热塔 单元14的任意组合。如图l所示,空气进口壳体12优选呈双曲线形状;不过,也可以采用 不同几何形状的进口壳体。双曲线形状的空气进口壳体12提供了轻质坚固 的进口管道,其限定加热塔空气入口 13并且将空气入口与加热塔空气出口 分开,下文中将对此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现在参照图2,示意性图示了横流加热塔单元14a,其可用于加热塔IO 中。加热塔单元14a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单元14a,其包括水池16和与水池 16相连的框架组件或结构18。框架组件18包括概括性标识为20并且位于 水池16的上方的空气入口 ,和出口 21。横流加热塔单元14a还包括连接到 框架组件18的风扇风道(fan stack)或罩22,罩22具有设置于其中的空气发生器或扇叶组件。所述扇叶组件通过齿轮结构转动,而所述齿轮结构通过 马达驱动。如图2所示,横流加热塔单元14a还包括示意性图示出的水分配组件 24。横流加热塔单元14a还包括概括性标识为28的填充组件,其朝向与罩 22和扇组件相对的位置。填充组件28位于水分配组件24的正下方,并沿 横流加热塔单元14a的整个空气入口延伸。填充组件28由多个横流膜填充 堆(pack)构成,而每个填充堆包括彼此相连的多个单独的横流膜填充片。 膜填充堆可根据它们所应用的横流加热塔单元14a的规格和尺寸来采用不同 的规格和尺寸。构成填充組件28的膜填充堆通过水分配池结构30被支撑在 横流加热塔单元14a中。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构成填充堆的单独的片可由 围绕横切于所述片而延伸的填充支撑管而巻绕的线环悬置而成。然后,所述 线环可附接到诸如池结构30的支撑结构。现在参照图3,示意性图示了逆流加热塔单元14b,其可用于加热塔IO 中。类似于图2中所示的横流加热塔单元14a,逆流加热塔单元14b为机械 通风加热塔单元14b,其包括水池16和与水池16相连的框架组件或结构18。 框架组件18包括概括性标识为20并位于水池16的上方的空气入口 ,以及 空气流出口 21。逆流加热塔单元14b还包括连接到框架组件18的风扇风道 或罩22,罩22具有设置于其中的空气发生器或扇叶组件23。扇叶组件通过 齿轮结构转动,而齿轮结构通过马达驱动。如图3所示,逆流加热塔单元14b还包括水分配组件24,其具有多个 喷射口 26。逆流加热塔单元14b还包括概括性标识为32的填充组件,不过, 如逆流加热塔单元14b的名称所示,填充组件32为逆流填充组件32。填充 组件32位于水分配组件24的正下方,这与其在^f黄流填充组件28中的对应 部分类似,而与其对应部分不同的是,填充组件32沿着框架组件18的整个 水平区域延伸,位于空气入口 20的正上方。填充组件32由多个逆流膜填充 堆构成,每个填充堆包括彼此相连的多个单独的逆流膜填充片。膜填充堆可 根据它们所应用的逆流加热塔单元14b的规格和尺寸而采用不同的规格和尺寸。组成填充组件32的膜填充堆也通过多个水平设置且分开的横向元件 (未示出)支撑在逆流加热塔单元14b中。现在参照图1-3,在加热塔10运行期间,水被传送到水分配组件24, 而分配组件继续将水传送或喷射至填充组件28、 32上。当水被喷射至填充 组件上时,空气同时通过其相应的扇组件抽吸而通过加热塔单元14a、 14b。 上述空气首先经由进口壳体12的空气入口 13进入加热塔10,在该处空气 继续行进至各个加热;荅单元14a、 14b的各空气流入口。如图2所示,随着空气流通过入口 20进入横流加热塔单元14a,这些 空气继续沿路径A流动并在其中接触并流经填充组件28。由于空气与填充 组件接触,因而发生热交换,且空气变得非常冷而潮湿。然后,湿冷的空气 或流出气流(effluent)继续经过空气流出口 21排出冲黄流加热;荅单元12a。 类似地,如图3所示,空气流经填充组件32下方的入口 20进入逆流加热;荅 单元14b中,并继续沿着路径B流动且在其中接触并流经填充组件32,在 该处发生热交换,且空气变得非常冷而潮湿。然后,湿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 经过空气流出口 21排出逆流加热塔单元14b。不过,如图2和3中所示, 流动路径被设置为在一黄流单元12a中,空气沿着路径A流动通过横流单元 14a而以垂直或法向关系接触填充组件28以及水;而空气沿着路径B流动 通过逆流单元14b而以顺流(concurrent)关系接触填充组件32。在如上所述加热i荅10的运行期间,进口壳体12相对于加热塔单元14 定位,使得进口壳体12用于将进入入口 13的空气流隔离于排出加热塔单元 14相应出口 21的出口流出气流。进口壳体12相对于加热塔单元14的这种 定位或朝向减少了再循环的发生。更具体地,这种朝向减少了加热塔的流出 气流被排出单元14后经入口 13重新进入加热塔10的情况的发生。分别示于图2和3中的横流加热塔单元14a和逆流加热塔单元14b可以 可替代地用在并不使用进口壳体之类的加热塔结构中。例如,在诸如图10 所示的这些结构中,各单元14可分组放置,其中,单元14分开的距离D 为至少一个(优选为两个)单元宽度W,并且各单元14优选地升离地面。另外,加热塔单元14可以单一使用,其中,单一的单元限定加热塔,例如 单一单元的横流加热塔或单一单元的逆流加热塔。现在参照图4,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图示了概括性标识为100的加热 塔单元。加热塔单元100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其包括湿部分102、水收集池 104、罩或风扇风道106、框架或框架组件108、和在风扇风道106上方延伸 的上壳体IIO或称顶罩。加热塔单元IOO具有空气流入口 112和空气流出口 114。风扇风道106包括设置于其中的通过马达驱动的叶组件,而湿部分102 包括液体分配器和填充组件,这类似于之前的实施例。填充组件包括由单独 膜填充片构成的多个膜填充堆。根据加热塔单元100的应用,加热塔单元 100可以采用4黄流或逆流方式,这取决于在湿部分102的填充组件中所采用 的膜填充片的类型。基于空气入口而显示为逆流。如图4所示,上壳体IIO具有第一壁116,其向上延伸而远离湿部分102。 上壳体IIO还包括连接到第一壁116的第二壁118,其水平延伸越过加热塔 单元100并处于风扇风道106上方。上壳体110进一步包括连接到第二壁 118的第三倾斜壁或檐120,其以一定角度向下延伸并远离加热塔单元100 一段距离,且处于风扇风道106之下。在加热塔单元100运行期间,水被传送到湿部分102,在该处,喷水口 继续将水喷射至填充组件上。在水喷射到填充组件上时,空气同时被扇组件 抽吸而通过加热塔单元100。上述空气初始时经由空气入口 112进入加热塔 单元100,接着沿初始路径C流动并在其中流动通过湿部分102且接触填充 组件。随着空气经过湿部分102的填充组件,发生热交换,且空气变得非常 冷而潮湿。然后,湿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继续经过风扇风道106排出加热塔 单元100。 一旦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单元100,上壳体110向下且向外引导 流出气流以远离加热塔单元100,如箭头D所示。在如上文所述的加热塔单元100的上述运行过程中,上壳体110用于将 流出气流与进入入口 112的空气流隔离。 一旦流出气流经由风扇风道106被排出加热塔单元,则空气接触上壳体的壁116、 118、 120,这迫使流出气流 沿着与入口 112相反的方向行进,如箭头D所示,从而减小了再循环发生 的可能性。更具体地,使用上壳体110及其壁116、 118、 120的作用,减少 了加热塔流出气流从加热塔单元100排出后经入口 112重新进入单元100的 情况的发生。上壳体壁配置并不限于如图所示的情况,而是,壁116和118 例如可被替换成提供多个曲度近似的三个或更多个直壁部分。而且,上壳体 110可呈曲线形。类似于之前所述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的加热塔单元也可与从入口 112 延伸的进口壳体组合使用。另夕卜,加热塔单元IOO可以与多个类似的加热塔 单元组合使用,以形成大型的多单元加热塔,例如形成类似于图1的双曲线 壳体。图5图示了概括性标识为122的多单元加热塔,其采用四个加热塔单元 100,每一个均类似于图4所示的结构。每个单元IOO具有上壳体110,其 组合以形成覆盖相应加热塔单元100的所有风扇风道的顶部或顶罩123。在 所示实施例中,加热塔单元100具有使空气进入加热塔122的公共入口 124。 公共入口 124的功能,与类似于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空气入口壳体的 功能类似。公共入口 124与顶部或顶罩123相组合,用以减少加热纟荅的流出 气流从加热塔单元IOO排出后经空气入口 124重新进入加热塔122的情况的 发生。现在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可替换实施例图示了横流加热塔单元200。 加热塔单元200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单元200,类似于之前实施例所述,并且 包括水池16和与水池16相连的框架组件或结构18。加热^荅单元200优选 如之前实施例一样被升离或抬离地面,不过这种提升对于正确的运行并不是 必须的。横流加热塔单元200还包括连接到框架组件18的风扇风道或罩202, 其限定空气入口 204。风扇风道202具有设置其中的空气发生器或扇叶组件。 扇叶组件通过齿轮结构转动,而齿轮结构通过马达驱动。如图6所示,4黄流加热塔单元200还包括水分配组件24和概括性标识以206的空气流出口 。横流加热塔单元200还包括和克括性标识以28的填充 组件,其位于水分配组件24的正下方,并延伸越过横流加热塔单元200的 整个出口 206。填充组件28由多个横流膜填充堆构成,且每个填充堆包括 彼此连接的多个单独的横流膜填充片。膜填充堆可以根据它们所应用的横流 加热塔单元200的规格和尺寸而采用不同的规格和尺寸。构成填充组件28 的膜填充堆通过线环之类支撑在横流加热塔单元200中,所述线环之类围绕 横切于所述堆的各片而延伸的填充支撑管巻绕而成。然后,所述线环可附接 到诸如池结构30的支撑结构。在^f黄流加热纟荅单元200运^f亍期间,水经由水分配组件24传送或喷射到 填充组件28上。当水喷射到填充组件28上时,空气同时通过扇组件被抽吸 通过一黄流加热纟荅单元200。空气在初始时经由空气入口 204进入加热;荅200, 然后在该处空气继续行进而接触填充组件28。如图6所示,随着空气流经过入口 204进入横流加热塔单元200中,其 继续沿着^^各径E流动并在其中以垂直或法向关系^接触填充组件28 ,并流动 通过湿填充组件28,从而导致发生热交换。而且,由于这种接触而使空气 变得非常冷而潮湿。然后,湿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继续经过空气流出口 206 排出横流加热塔单元200。在如上所述横流加热塔单元200的运行过程中,风扇风道或罩202用于 将进入入口 204的空气流隔离于排出出口 206的流出气流。风扇风道202的 这种相对于出口 206的定位或朝向减少了再循环的发生。更具体地,这样的 朝向减少了加热塔的流出气流排出单元200之后通过入口 204重新进入所述 单元的情况的发生。现在参照图7,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图示了概括性标识为300的加热 塔。如图7所示,加热塔包括空气入口管302,随着空气进入加热塔300, 加热塔流出气流行进通过空气入口管302。类似于图l-3所示的实施例, 加热塔300包括与空气入口管302相连并以相对的串联关系相连的多个单独 的加热塔单元14。类似于之前在图1 - 3中所阐述的实施例,用于塔300中的加热塔单元14均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单元14,其具有其中设置有扇组件的 风扇风道或罩303。每个加热塔单元14的风扇风道303相组合以限定加热 塔300的空气流出口。另外,加热塔单元14可以为类似于图2所示的橫流 设计,或者类似于图3所示的逆流设计。虽然图7图示了采用十二个加热塔单元14的加热塔300,不过加热塔 300可采用不同数量的加热塔单元14,从而使终端用户能够调节加热塔300 的加热能力。类似地,加热塔300可以全部釆用^f黄流加热塔单元14,全部 釆用逆流加热塔单元14,或者采用这两种加热塔单元14的任意组合。如图7所示,空气入口管302优选呈矩形形状,具有两个端部分304和 一个中间部分306。每个所述部分均包括与两个相对侧壁310相连的相对的 顶壁和底壁。虽然示出的空气入口管302呈大致矩形几何形状,不过入口管 302也可以采用其它几何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空气入口管限定了用于 加热塔300的双空气流入口 312,用于将空气入口 312隔离于各加热塔单元 14的加热塔空气出口 。在加热塔300运行期间,空气通过加热塔单元管道302被抽吸至加热;荅 300中,如箭头G所示。上述空气继续流进相应加热塔单元14的湿部分中, 在该处发生热交换,这类似于如图l-6所示的实施例。随着空气流动通过 湿部分,这些空气将其热量传送到下落的液体上,从而使空气温度显著变冷。 然后,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继续经过各单元14的风道303排出每个单独的 加热塔单元14,如箭头G,所示。在加热塔300的上述运行期间,空气流入口管302用于将进入各加热塔 单元的入口空气流隔离于正在从风道303释放出的流出空气,从而减少了再 循环发生的可能性。可替换地,图7所示加热塔和各单元14可以被重新配置,从而使空气 入口管302用作出口管,使得加热塔流出气流随着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300 而通过该出口管行进。类似于图1-3所示的实施例,加热塔300包括连接 到空气出口管302且以相对串联关系」波此相连的多个独立加热塔单元14。类似于之前所阐述的实施例,用于塔300中的加热塔单元14均为机械通风 加热塔单元14,其具有其中设置扇组件的风扇风道或罩303。不过,在上述 重新配置的实施例中,每个加热塔单元14的风扇风道303现在进行组合以 限定加热塔300的空气流入口 ,而不是出口。在采用上述可替换配置的加热塔300的运行期间,如前所述,空气通过 每个风扇风道303经由加热塔单元被抽吸至加热塔300中,如箭头H所示。 上述空气继续流进相应的加热塔单元14的湿部分中,在该处发生热交换, 这类似于图1-6所示的实施例。随着空气流动通过湿部分,这些空气将其 热量传至下落的液体上,从而使空气温度显著变冷且凝结成湿气。然后,冷 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继续排出每个独立加热塔单元14,其中空气进入空气流 出口管302,如箭头H,所示。现在参照图8,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图示了概括性标识为400的加热 塔单元。加热塔单元400类似于之前如图1-7所示的实施例。加热塔单元 400可以定向以实现类似于图2和6所示的横流加热塔结构或配置,或者, 加热塔单元400可以定向以实现类似于图3所示的横流加热塔结构或配置。 不过,尽管图3所示实施例采用了侧向风道,但图8所示实施例采用了竖直 风道。与之前参照图1 - 7所述的实施例类似,加热塔单元400为机械通风塔 单元400,其包括有水池(未示出)和下壳体401。下壳体401包括湿部分 402和水池,并由四个侧部404构成。加热塔单元400还包括第一空气入口 403a和与第一空气入口 403a相反设置的第二空气入口 403b。空气入口 403a、 403b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多个入口门或窗(louver) 405,用于在加热塔单元 400运行过程中才艮据需要来控制经过入口 403a、 403b的空气流。加热塔单元 400还包括安装在下壳体401顶部上的罩或风扇风道407,其具有设置其中 的空气发生器或扇叶组件。扇叶组件通过齿轮结构转动,齿轮机构通过马达 驱动。与之前所讨论的实施例类似,湿部分402包括液体分配器和填充组件,为清晰起见,此二者均未示出。填充组件包括由独立的膜填充片构成的多个膜填充堆。根据加热塔单元400的应用,加热塔单元可装配逆流膜填充片或 者横流膜填充片,因此,所述单元可以用作逆流塔中的逆流单元,或者可以 用作横流塔中的横流单元。如图8所示,加热塔单元400还包括上壳体或称出口壳体406,其安装 到或连接到下壳体401。出口壳体406包括从下壳体401向上延伸的两个相 对的端壁408,端壁408连接到也从下壳体401向上延伸的两个相对的端壁 410。出口壳体406还包括以向下倾斜朝向而定位的第一空气出口 412和与 第一空气出口 412相反设置且以向下倾斜朝向而定位的第二空气出口 414。 空气出口 412、 414中的每一个包括一系列窗称门416,窗或门416在出口 壳体406的端壁408之间水平延伸,并用于控制,人相应出口 412、 414流出 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的流动。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塔单元400的空气流入口 403a、 403b仅 图示于相反的侧壁上,不过,加热塔单元400也可以具有多个空气入口 403, 其类似所描述的空气入口,并处于下壳体401的所有四个侧部404上。多个 空气入口中的每一个也包括入口窗或门404,入口窗或门404沿着壁的整个 长度水平延伸。类似地,空气出口 414不一定以向下倾斜朝向定位在相反的 侧部上。可替换地,上壳体406可具有大致正方形或矩形的几何形状,类似 于下壳体401,并具有多个空气出口 414,类似于所描述的空气出口,每个 空气出口 414沿着上壳体406的四个侧部408、 410定位或延伸。多个空气 出口 412、 414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出口窗或门406,出口窗或门406沿出口 的整个长度水平延伸。在加热单元400运行期间,水传送至湿部分402,在该处,喷嘴继续将 水分配到填充组件上,而无论是横流还是逆流情况。当水分配到填充组件上 时,空气同时通过扇组件被抽吸通过加热塔单元400。如箭头F所示,空气 初始经由空气入口 403a进入加热塔单元400,并继续流入和通过湿部分402, 在该处空气接触填充组件。随着空气经过湿部分402,发生热交换,然后,空气变得非常冷而潮湿。然后,湿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继续经过风扇风道407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如图8所示,风扇风道407设置于上壳体406中的下壳体顶部上,因此, 一旦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则其进入上壳体406。在所示实施例中, 加热塔单元400被配置为,第一空气出口 412的窗416关闭以关闭出口 412, 同时第二空气出口 414的窗或门416打开。因此,空气一旦进入上壳体406, 则继续经第二空气出口 414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如箭头F所示。在加热塔单元400运行期间,上壳体406与空气出口 414的窗416组合, 用于将来自风扇风道407的流出气流隔离于进入入口 403的空气。 一旦流出 气流经由风扇风道407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则由于窗416关闭而防止流出 气流经过第一空气出口 412排出上壳体406。因此,流出气流基本上被迫使 或引导经由第二空气出口 414排出。因此,排出气流在空气入口 403的相反 侧排出加热塔单元400,从而减少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更具体地,第二 空气流出口 414与第一空气入口 403a结合使用,减少了加热塔单元400的 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后通过入口 403a重新进入单元400的情况的 发生。另外,在运行期间,加热塔单元400可以采用不同于图8所示的可替换 配置来运行。加热塔单元400还可以通过如下配置运行,其中,第一入口 403a与第二出口 414 一起关闭,而第二空气入口出口 403b与第一空气出口 412 —起打开。在采用这种配置时,空气经由第二入口 403b并通过湿部分 402流入加热塔单元400中,并流出风扇风道407,如根据之前实施例所述。 不过,与图8所示不同的是,流出气流排出风扇风道407并继续经过与第二 空气入口 403b相反的第一出口 412排出上壳体406。类似于如图8所示的配置,具有上述可替换配置的第一空气出口 412的 窗416用于将加热塔单元400的流出气流隔离于进入第二入口 403b的空气。 一旦流出气流经风扇风道407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则因为窗416关闭而防 止流出气流经第二空气出口 414排出上壳体406。因此,流出气流被迫使或引导经由第一空气出口 412排出。因此,流出气流在第二空气入口 403b的 相反侧排出加热塔单元400,从而减小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更具体地,在 第二空气出口 414上关闭窗416,而同时在第一空气出口 412上打开窗416, 并且采用第二入口 403b,使得减少了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单元400后经过 第二入口 403b重新进入单元400的情况的发生。与入口 403和出口 412、 414分别对应的窗405和416优选地通过机才成 致动器而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被致动。致动器通过控制器418操控, 控制器418允许加热塔单元400的操作员在单元400的运行期间选择或指定 需要打开或关闭的入口 403或出口 412、 414,例如响应于空气状况(例如 风向)来进行上述选择或指定。另外,控制器418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 大气状况或者大气状况的变化,并通过相应打开和关闭空气流入口和出口来 自动改变加热塔单元的配置。现在参照图9,图示了加热塔单元500,其为图8所示的加热塔单元400 的可替换实施例。加热塔单元500类似于图8所示,不过图9所示的加热塔 单元500采用排气管或端口 502来替代上壳体406。如图9所示,排气端口 502连接到风扇风道407,并提供了通道用于使 加热塔流出气流排出而远离入口 403a。在加热》荅单元500运行过程中,流出 气流经由风扇风道407排出加热;荅单元500,并且行进通过排气端口 502。 排气端口 502用来将流出气流沿着向外而远离加热塔单元500的路径引导, 如箭头F所示。该路径减小了再循环发生的可能性。更具体地,排气管502 用于减少加热塔单元的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单元500后经过入口 403a和 403b重新进入单元500的情况的发生。加热塔单元500的排气管502优选地通过机械转动装置围绕风扇风道 407转动。类似于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致动器,机械转动装置通过控制器418 操控,控制器418允许加热塔单元500的操作员在单元500运行过程中选择 所希望的排气管502的位置,例如响应于大气状况(例如风向)来进行上述 选择。另外,控制器418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状况或者大气状况的变化,并将排气管502自动转动到预定的或预计的位置。现在参照图10, ^4居本发明可替换实施例,示出概括性标识为600的 加热塔单元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如图io所示,加热塔结构600的每一个 单独的加热塔单元14均具有宽度W,同时它们分开距离D。例如,在某些 加热塔配置中,加热塔单元的宽度W的范围可从大约30,至大约60,,而在 其它配置中,单独的单元的宽度W的范围可从大约50,至大约60,。在一个 优选实施例中,在单独的加热塔单元14之间的距离D优选为两倍于加热;荅 单元14的宽度W,或者约等于2W。现在参照图11,示出了概括性标识为700的加热塔的示意性侧^L图。 加热塔700优选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其具有相反设置的空气入口 702和704, 以及相当于第 一入口 702的第 一 系列叶型风门(blade type damper door ) 706 , 和相当于第二入口 704的第二系列叶型风门708。虽然图11中示出了叶型 风门706、 708,不过加热塔700可以可替换地采用不同于所示叶型风门的 其它类型的风门,例如巻帘门(roll-up door )。第 一 系列风门706用于控制 经过第一入口 702的入口空气流,而第二系列风门708用于控制经过第二入 口 704的入口空气流。加热塔进一步包括湿部分710以及连接到湿部分710 的风扇风道712,湿部分710在逆流结构中大致位于入口 702、 704的上方, 或者在^f黄流结构中大致与入口 702、 704水平相邻。如图11所示,加热士荅 700还包括一系列可转动叶片(vane)714,可转动叶片714连接到风扇风道 712并延伸横跨概括性标识为716的加热塔出口 。在加热塔700的运行过程中,水被传送到与根据之前实施例所述类似的 湿部分710,而空气同时通过扇组件被抽吸通过加热塔700。在所示配置中, 第一风门706打开,而第二风门708关闭。因此,空气经由第一空气入口 702进入加热塔700,并且继续沿着路径I流动并在其中流经湿部分710且 接触填充组件。随着空气经过湿部分710的填充组件,发生热交换,且空气 变得非常冷。然后,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继续经过风扇风道712排出加热塔 700。随着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700,可转动叶片714用于将来自风扇风道712的流出气流隔离于进入入口 702的空气。如图ll所示,可转动叶片引导流出气流在空气入口 702的相反侧排出 加热塔700 (如空气流I所示),从而降低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更具体 地,可转动叶片714与第一空气入口 702的结合使用,减少了加热塔700的 流出气流排出加热塔700后经过入口 702重新进入塔700的情况的发生。另外,在运行期间,加热塔700可采用不同于图ll所示的可替换配置 来运行。加热塔700也可通过如下配置运行,其中,第一系列风门706关闭, 而第二系列风门708打开。当采用这种配置时,可转动叶片714沿着与第二 入口 704相反的方向转动。当采用这种配置时,空气通过第二入口 704流入 加热塔700,流过湿部分710,并且流出风扇风道712,如根据之前实施例 所述。不过,与图ll所示配置不同的是,流出气流排出与第二空气入口 704 相反设置的风扇风道712。之前如图1-11所述和所示的加热塔和加热塔单元的各个实施例,可以 可替换地配置为运行而不使液体或水接触流动通过相应加热塔单元的空气, 即,干式允许。在这些可替换的干式实施例中,干式的加热塔及其单元并不 引导空气与循环流体进行接触以帮助在流动通过加热塔的周围空气与将被 加热的水或液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而是根据与热交换器表面接触的抽吸空气 以及通过该表面显著进行的热传导而进行热交换。例如,图1 - 3所示的加热塔结构的可替换实施例,可采用一系列和/或 一束管或线圈,将被加热的流体流动通过所述管或线圈以进行热交换,而不 采用水分配组件24和填充组件28。类似地,图4、 5、 7和10所示的加热 塔结构的可替换的干式实施例可采用 一 系列和/或 一 束管或线圏,将被加热 的流体流动通过所述管或线圈以进行热交换,而不采用水分配组件24和填 充组件28。相应地,如前所述,根据可替换实施例的干式配置,诸如水的蒸发液体 并不分配到所述一系列和/或一束管或线圈上。作为替代地,干燥周围空气 经过使将被加热的流体流过其中的所述一 系列和/或一束管或弯曲线圈,用于热交换或热传导。这些线圏可成组、成束和/或成堆地朝向或定位,并且所述管的一部分或全部可具有附接其上的散热片(fm),以利于进行热交换 或热传导。现在参照图12,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图示了概括性标识为800的 加热塔的横截面视图。如图12所示,加热塔包括空气入口壳体(或称管道 或外壳)802,其限定空气入口 803和竖直轴线864。类似于图1-3所示的 加热塔结构,加热塔800包括连接到空气入口管802的多个单独加热塔单元 804。虽然图12图示了采用四个加热塔单元804的加热塔800,不过加热》荅 800可采用不同数量的加热塔单元804,加热塔单元数量的改变通常可改变 加热》荅800的加热能力。如图12所示,空气进口管802优选地具有矩形或正方形的截面,不过 也可使用不同几何外形和形状的进口管。空气流入口管802包括连接到加热 塔单元804的第一组相对侧壁805,其中,所述侧壁从外加热塔单元的外壁 大致平行于加热塔竖直轴线864而延伸。空气流入口管还包括连接到第一组 相对侧壁805的第二组相对侧壁(未示出),此第二组相对侧壁大致平行于 加热塔竖直轴线864延伸。进口管802限定加热塔800的空气进口部分803, 并用于将空气入口隔离于加热塔出口 ,这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论述。类似于之前根据图1-3所论述的实施例,用于加热塔800中的加热塔 单元804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单元804,它们每一个均具有连接到空气进口管 802的框架组件或结构806。每个加热塔单元804均具有连接到框架组件806 的风扇风道或罩808,每个风扇风道或罩808均具有设置其中的空气发生器 或扇叶组件。每个风扇风道或罩808均限定针对每个相应加热塔单元804的 空气入口。扇叶组件通过齿轮结构转动,而齿轮结构通过马达驱动。加热塔 单元804还包括概括性标识为810的空气出口 ,其沿加热塔800的框架组件 806的侧部定位,如图12所示。如图12所示,每个加热纟荅单元804均包括概括性标识为812并示意性 图示出的热交换部分。热交换部分812朝向而处于与罩808和扇组件相对的位置。采用这种朝向,热交换部分812位于加热塔单元的空气入口的正下方, 并延伸过加热塔单元宽度的至少一部分且优选地延伸过加热塔单元宽度的 全程。相应加热塔单元804的热交换部分812优选地采用一系列和/或一束管 或弯曲线圈814,将被加热的流体流动通过其中,以进行热交换或热传导。 这些线圈或管814可以成组、成束和/或成堆朝向,并且所述管的一部分或 全部可具有与其连接的叶片,以帮助易于进行热交换或热传导。在加热塔800的运行期间,将被加热的液体流动通过热交换部分812, 并通过管或线圈814。随着将一皮加热的液体流动通过热交换部分812,空气 经过入口 803进入空气入口管802。所述空气继续流动通过空气入口管812, 其中,空气进入每个相应的风扇风道或罩808,如箭头816所示。随着空气 流动通过相应的罩或风扇风道808,空气继续流动通过相应的热交换部分 812,在该处,空气接触管或线圈814。由于如上文所述的与线圏或管814 的接触,发生了热交换,并且空气变得非常冷。然后,冷空气继续经过每个 其相应出口 810排出加热塔单元804,如箭头816所示。在加热塔800的如上文所述的运行期间,空气入口管802被定位而使其 竖直延伸而远离加热塔单元804的相应风扇风道808和相应出口 810。空气 入口管802的这种定位,用于帮助将进入入口 803的空气流隔离于从加热竭: 单元804的相应出口 810排出的出口冷空气流。上文^是及的入口空气管802 相对于加热塔单元804的出口 810的定位或朝向有助于减少再循环的发生。 更具体地,这种朝向有助于减少冷空气排出出口 810后经入口 803重新进入 加热塔800的情况的发生。现在参照图13和14,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示出了概括性标识为820 的具有风适应性的加热塔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13和14所示,图13和14 所示的加热塔结构具有外侧或外加热塔单元822a、 b和内侧或内加热塔 824a、 b。内加热塔单元824a、 b并不包括空气出口 826、 828 (这将在下文 中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并且被定位而邻接于(可选的)内空间830,而每个外加热塔单元均包括加热塔出口 826、 828。类似于之前结合图12所述的实施例,加热塔单元822a、 b, 824a、 b为 机械通风加热塔单元,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框架组件或结构806、顶部807 和底部809。每个加热塔单元804均具有连接到框架组件806的风扇风道或 罩808,每个风扇风道或罩808均具有设置其中的空气发生器或扇叶组件。 每个风扇风道或罩808均限定针对于相应加热塔单元804的空气入口 。扇叶 组件通过齿轮结构转动,而齿轮结构通过马达驱动。如图13和14所示,加热塔单元804还包括分别概括性标识为826和 828的相反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空气流出口。不过,尽管在图12所示实施例 中的空气流出口 810沿着每个相应加热塔单元804的底部延伸,不过空气流 出口 826、 828在顶部807与底部809之间的全程上至少部分地延伸。而且, 尽管在图12所示实施例中的底部部分提供了用于空气流的出口,不过图13 和14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底部部分809并不提供用于空气流的出口。虽然在 外加热i荅单元822上4又图示出两个空气流出口 826、 828,不过,外加热》荅 单元822以可包括多个与之类似的空气流出口 ,这些空气流出口例如处于外 加热塔单元822a、 b的所有外壁上。如图13和14所示,每个加热塔单元822、 824还包括概括性标识为812 并且示意性示出的热交换部分。热交换部分812朝向而处于与罩808相对的 位置处。相应地,才艮据这种朝向,热交换部分812位于加热塔单元822、 824 的空气入口的正下方,并延伸过加热;荅单元822、 824的整个宽度的至少一 部分。热交换部分812采用 一 系列和/或 一束管或弯曲线圈814,而将被加热的 流体流过其中,用于热交换或热传导。这些线圈或管814可成组、成束和/ 或成堆地朝向或定位,并且所述管的一部分或全部可具有与其相连的散热 片,以利于进行热交换或热传导。如图13和14所示,每个相应的空气流出口 826、 828从热交换部分812 基本全程地延伸至加热塔单元822的底部809。每个空气出口 826、 828可包括概括性标识为830的窗式风门(louvered damper),所述窗式风门可在 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换,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的论述。可替换地, 作为图示的窗式风门830的替代,可采用折叠门、巻帘门、转动门或百叶窗 以及织物门帘,等。现在参照图13,在加热塔820运行期间,将被加热的液体流进热交换 部分812并流经管或线圈814。随着将被加热的液体流动通过加热纟荅单元 822、 824的热交换部分812,空气经过每个相应的风扇风道或罩808而进入 每个相应的加热塔单元822、 824,如箭头832所示。随着空气流过相应的 罩或风扇风道808,空气继续行进至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在该处,空气 接触管或线圈814。由于如上所述与管或线圈814的接触,发生了热交换, 并且空气变得非常冷。如箭头834所示,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排出单元822a、 822b、 824a、 824b的热交换部分。随着冷的流出气流排出单元822a,流出 气流经过流动路径流入到单元824a中。然后,冷的空气流继续从内加热塔 单元824流经内空间830,并经由流动路径流入内单元824b。然后,冷空气 继续经外单元822b并经过空气流出口 828排出加热塔820。如图13所示,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的窗式风门830关闭,而同时第二 空气流出口 828的窗式风门830打开。因此,冷空气一旦如前所述排出加热 塔单元822a、 822b、 824a、 824b的每个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则继续行进 而经过第二空气出口 828排出加热^荅820。在加热塔820的运行过程中,第一空气流出口和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与 窗式风门830相结合,用于帮助将流出的冷空气流隔离于进入每个相应风扇 风道或罩808的入口空气流832。例如,当存在特定的风状况(其中,风流 大致沿着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的方向,如箭头836所示)时,冷的流出空气 经由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排出加热塔820,如之前在上文中参照图13所述。 采用这种配置,由于窗式风门830关闭而防止了冷的流出气流排出第一空气 流出口。因此,冷的流出气流被迫使或引导经由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排出, 如之前所述。由于冷的流出气流^^出出口 828,因而此流出气流沿着与风流方向836大致相同的方向排出所述塔,从而减小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更 具体地,应用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并关闭位于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上的窗式 风门830,减少了流出气流排出相应加热i荅单元822、 824后通过其相应的 风扇风道或罩808重新进入相应单元822、 824的情况的发生。参照图13和14,还是在运行期间,加热塔820可采用不同于如图13 所示的可替换配置运行,例如在风流方向与图13所示方向相反的情况下。 在这类情况下(其中风流大致朝向第二空气流出口 826,如图14中箭头836 所示),在第一入口 826上的窗式风门830处于打开位置,而在第二出口 828上的风门830处于关闭位置。当采用这种配置时,与根据图13中所示 配置所述类似,空气流经相应的罩或风扇风道808,并继续行进至相应的热 交换部分812,在该处,空气接触管或线圏814。由于如前所述的与线圈或 管814的接触,发生热交换,并且空气变得非常冷。如箭头834所示,冷的 空气或流出气流排出每个相应单元822、 824的热交换部分。不过,如箭头 834所示,在图14所示的配置中,冷的流出空气一皮排出单元822b的热交换 部分,并经由流动路径流入单元824b。然后,冷的空气流继续/人内加热培: 单元824b流经内空间830,并经由流动路径流入内单元824a。然后,冷的 空气继续经由外单元822a通过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排出加热塔820。与图13所示配置不同的是,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的窗式风门830打开, 同时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的窗式风门830关闭。因此,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 一旦排出加热塔单元822a、 822b、 824a和824b的相应热交换部分812中的 每一个,则继续通过第一空气出口 826排出加热塔820。类似于图13所示配置,第一和第二空气流出口 826、 828与窗式风门 830组合,用于帮助将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的流动隔离于进入每个相应风扇 风道或罩808的入口空气流832。例如,当存在特定的风状况时(其中风流 大致沿着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的方向,如图14中的箭头836所示),冷的 空气或流出气流经由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排出加热塔820。采用这种配置, 由于窗式风门830关闭而防止了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排出第二空气流出口828。因此,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被迫使或引导而经由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 排出。因此,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大致沿着与风流方向836相同的方向排出 加热塔820,从而减少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更具体地,使用第一空气流 出口 826并且关闭位于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上的窗式风门830,减少了流出 气流排出相应的加热i荅单元822、 824后通过其相应的风扇风道或罩808而 重新进入相应单元822、 824的情况的发生。风门830通过机械致动器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致动。致动器可由 控制器418操控,控制器418允许加热塔单元820的操作员在塔的运行期间 选择或指定需要打开或关闭的出口 826、 828,例如响应于大气状况(例如 风向)而进行上述选择或指定。另外,控制器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 状况或者大气状况的变化,并且通过相应打开和关闭空气流出口而自动改变 加热塔820的配置。现在参照图15和16,其示出了概括性标识为838的加热塔单元的横向 正视图,该加热塔单元能够适应诸如风向的大气状况。加热塔单元838类似 于图13和14所示的加热塔单元。不过,尽管图13和14所示的实施例釆用 了窗式风门,不过加热塔单元838采用了概括性标识为840a、 840b的相反 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空气发生器组件。加热塔单元838为机械通风加热塔单元,其每一个均具有热交换部分 812。类似于之前所述实施例,热交换部分812采用一系列或一束管或弯曲 线圏814,将被加热的流体流动通过其中,用于热交换或热传导。这些线圏 或管814可成组、成束和/或成堆地朝向或定位,所述管的一部分或全部可 具有与其相连的散热片,以利于进行热交换或热传导。如之前所提,每一个加热塔单元838均具有第一和第二空气发生器组件 840a、 840b,每一个空气发生器组件均包括风扇风道或罩。第一空气发生器 连接到第一侧壁842,而第二空气发生器连接到与第一侧壁842相对的第二 侧壁844。如图15和16所示,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空气发生器840a、 840b 定位而使得热交换部分812在其间延伸。第一空气发生器840a用于将空气35流沿第一方向抽吸通过加热塔单元838并沿第一方向排出空气,而第二空气 发生器840b用于将空气流沿相反的第二方向抽吸通过加热塔单元838,并 沿相反的第二方向排出。上述由第一和第二空气流发生器840a、 840b产生 的空气流的相反或相逆的方向,使加热塔单元838能够适应于诸如风状况的 不同的大气状况。例如,如图15所示,风流大致沿着朝向第二空气流发生器840b的方向, 如箭头846所示。在上述状况下,加热塔单元838可以采用第一配置运行, 其中,在运行过程中,第一空气流发生器840a处于运行状态,而第二空气 发生器840b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第一配置,应理解的是,第一空气流发生 器840a用于将空气抽吸通过加热塔单元838,而第二空气发生器840b处于 闲置状态并提供空气流入口 。相应地,如图15所示,在采用第一配置运行期间,第二空气流发生器 840b提供空气流入口 ,而第一空气流发生器840a用于将空气通过第二空气 流发生器840b抽吸进入加热塔单元838中,如箭头848所示。随着空气一皮 抽吸进入加热塔单元838,空气流经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在该处,发生 热交换,如之前结合图12-14所示实施例所述。随着冷的流出气流排出热 交换部分812,流出气流经由第一空气流发生器840a排出加热塔单元838, 如箭头850所示。上述加热塔单元838配置用于,通过将空气经过闲置的第二空气发生器 840b (即,空气入口 )抽吸进入单元838中并将冷的流出气流沿着风流方向 846排出,而帮助将冷的流出空气的流动隔离于流入加热塔单元838的空气。 这样的使第一空气发生器840a将空气引导通过所述单元而同时使第二空气 发生器840b处于闲置状态的配置,减少了再循环的发生。更具体地,这种 配置允许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沿风向排出,从而降低了加热塔流出气流排出 加热塔单元838后通过第二空气发生器840b重新进入所述单元的可能性。现在参照图16,加热塔单元838可采用与上文中根据图15所述的第一 配置相反的第二配置运行。在采用第一配置运行过程中,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而第二空气发生器840b处于运行状态。通过第二配置,应 理解的是,第二空气流发生器840b现在用于将空气抽吸通过加热塔单元 838,而第一流动空气发生器840a处于闲置状态并用于提供空气流入口。相应地,如图16所示,在加热塔单元838采用第二配置运行过程中, 第 一空气流发生器840a提供空气流入口 ,而第二空气流发生器840b用于将 空气通过第一空气流发生器840a抽吸进入加热塔单元,如箭头848所示。 随着空气被抽吸进入加热塔单元838中,空气流经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 在该处发生热交换,如之前根据图12-14所示实施例所述。随着冷的空气 或流出气流排出热交换部分812 ,它经由第 一 空气流发生器840a排出加热塔 单元838,如箭头850所示。类似地,上文中所提的第二配置用于,通过将空气经过闲置的第一空气 发生器840a(即,空气入口 )抽吸进入单元838中并且将冷的流出空气通过 第二空气流发生器840b沿风流方向846排出,帮助将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 的流动隔离于流进加热塔单元838的空气。这样的使第二空气发生器840b 将空气引导通过单元838而同时使第一发生器840a处于闲置状态的配置, 减少了再循环的发生。更具体地,这种配置允许冷的流出气流沿风向排放, 从而降低了加热塔流出气流通过出口排出加热塔单元838后通过入口重新 进入所述单元的可能性。类似于之前所述实施例,相反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空气流发生器840a、 840b可通过控制器418在运行位置与闲置位置之间切换,控制器418允许 操作员在第一和第二加热塔单元配置之间进行选择。可替换地,所述控制器 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状况或者大气状况的变化,并且在第一配置与 第二配置之间相应地改变加热塔单元的配置。现在参照图17和18,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图示了概括性标识为852 的加热塔的横向截面图。在所示实施例中,加热塔852包括四个加热塔单元 822、 824,不过可以采用更多或更少数量的单元。所示加热塔852的实施例 能够适应诸如风向的大气状况,这类似于之前结合图13和14所公开和描述的实施例。不过,图17和18所示的实施例并不采用机械致动窗,而是采用 转动叶片854,其位于热交换部分812的正下方。可替换地,加热塔852可 采用 一 系列小转动叶片来代替图中所示。相应地,现在参照图17,当大气状况中存在例如由箭头856所示的沿 第一方向流动的风的状况时,加热塔852采用第一配置运行。通过第一配置, 应理解的是,转动叶片854沿第一方向转至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的第一 位置。在采用第一配置运行期间,空气经由罩808被抽吸到各单独的加热塔 单元822、 824中,如之前结合图13和14所示实施例所述。随着冷的空气 或流出气流排出相应的加热塔单元822、 824的每个热交换部分812,冷的 流出气流将接触转动叶片854。如箭头834所示,随着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 接触叶片854,它沿着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的方向被偏转或引导。相应地, 排出各加热塔单元822a、 822b、 824a、 824b的气流通过相应的叶片854被 偏转或引导而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其中流出气流沿风向排出加热塔 852。类似于图13和14所示实施例的窗式风门830,转动叶片854定位用于 将进入入口或罩808的空气流隔离于排出第 一 出口 826的冷空气或流出气流 834的流动。转动叶片854的这种朝向有助于随风排放流出气流,并降低了 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现在参照图18,当大气状况中存在例如由箭头856所示沿相反的第二 方向流动的风的状况时,加热塔852可釆用第二配置运行。通过第二配置,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叶片854转动至朝向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的第二位置。 在采用上述第二配置运行期间,空气经由罩808被抽吸至单独加热塔单元 822、 824中,如之前结合图13和14所示实施例所述。随着冷的空气或流 出气流排出相应加热塔单元822、 824的每个热交换部分812,冷的空气或 流出气流接触转动叶片854,叶片854现在转动朝向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 如箭头834所示,随着流出气流接触叶片854,其沿着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 的方向被偏转或引导。相应地,排出单独加热塔单元822a、 822b、 824a、 824b的流出气流被相应的叶片854偏转或引导而朝向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其中 流出气流沿着风向排出加热》荅852。类似地,转动叶片854定位而用于将进入入口或罩808的空气流隔离于 排出第二出口 826的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834的流动。转动叶片854的这种 朝向有助于随风排放流出气流,并降低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转动叶片854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或者使用控制器418 通过致动器转动。在加热塔852运行期间,控制器418允许加热塔的操作员 选择或指定转动叶片854朝向的位置(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例如响应于 风向进行上述选择或指定。另外,控制器418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 状况或大气状况中的变化,并且相应地将转动叶片854转向第一位置或第二 位置。现在转向图19和20,其示出了具有四个单独加热塔单元860的概括性 标识为858的加热塔的横向截面图。虽然图19和20图示了四个加热塔单元 860的截面图,不过加热塔858可采用更多或更少的加热塔单元,这取决于 所希望的和/或需要的加热塔858的热传导能力。类似于图17和18所示的实施例,加热塔858能够适应诸如风向的大气 状况,其中,每个加热塔单元860具有概括性标识为862的转动叶片。不过, 尽管图17和18所示实施例为强迫通风加热塔852,但图19和20所示实施 例为机械引入通风加热塔,其中每个加热塔单元860为引入通风单元。如图19和20所示,每个加热塔单元860均具有风扇风道或罩808以及 设置其中的空气流发生器,和热交换部分812,这类似于上文结合之前所述 实施例所述。不过,由于加热塔858以及相应加热塔单元的"引入结构", 热交换部分812定位在风扇风道或罩808的上方或者下方,如之前所公开的 实施例中的朝向。更具体地,如图19和20所示,加热塔单元860的热交换 部分812位于沿着加热;荅858的竖直轴线864的第一轴向位置处,其中加热 塔单元860的风扇风道或罩808位于热交换部分812下方的第二轴向位置 处。加热塔单元860还包括密封区域或空间866,其位于沿竖直轴线的第三轴向位置处,并处于热交换部分812与风扇风道或罩808之间。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每个加热塔单元860具有连接到风扇风道或罩808 的一系列或一组转动叶片862,如图19和20所示。类似于根据图17和18 所示实施例所述的转动叶片,转动叶片862可响应于诸如风向的大气状况而 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图19示出了处于第一位置的转动叶片 862,而图20示出了处于第二位置的叶片862。转动叶片86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或者使用控制器418 通过致动器转动。在加热塔858运行期间,控制器418允许加热塔的操作员 选择或指定转动叶片462朝向的位置(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例如响应于 风向进行上述选择或指定。另外,控制器418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 状况或大气状况中的变化,并相应地将转动叶片862自动转动到第一位置或 第二位置。现在具体参照图19,例如,当大气状况中存在沿例如由箭头856所示 方向流动的风的状况时,加热塔858再次优选采用第一配置。在所示实施例 中,类似于图17所示,采用第一配置,可以理解的是,转动叶片862沿着 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的第一方向转动或定位。在采用所述第一配置运行期间,空气沿着箭头868所示的向下方向通过 空气流发生器被抽吸至每个单独加热塔单元860中。由于之前所述的热交换 部分812 、密封空间866和风扇风道或罩808的定位,向下流动的空气初始 时接触加热塔单元860的每个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并发生热交换。随着 冷的空气或流出气流排出热交换部分812 ,它继续流动通过密封空间866 , 并之后在该处被抽吸通过风扇风道或罩808,如箭头868所示。然后,冷的 流出气流乂人相应的风扇风道或罩808排出,在该处,它才妻触转动叶片862。 如箭头868所示,随着冷的流出气流接触转动叶片862,它被偏转或引导而 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相应地,排出各加热塔单元860的冷的流出气流 ^i相应的叶片862偏转或引导而朝向且通过第一空气流出口 826,在该处, 流出气流沿着风向排出加热塔858。现在参照图20,当大气状况中存在例如由箭头856所示沿相反的第二 方向流动的风的状况时,加热塔858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所示实施例中, 类似于图18所示,通过第二配置,可以理解的是,转动叶片862沿着朝向 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的第二方向转动或定位。在采用第二配置运行期间,空气沿着如箭头868所示向下方向通过空气流发生器被抽吸进入每个单独的加热塔单元860中。由于之前所述的热交换部分812、密封空间866和风扇风道或罩808的定位,向下流动的空气初始时才妄触加热塔单元860的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并发生热交换。随着冷的流出气流排出热交换部分812,它继续流动通过密封空间866,然后在该处被抽吸通过风扇风道或罩808,如箭头868所示。冷的流出气流然后从相应风扇风道或罩808排出,在该处,它接触转动叶片862。如箭头868所示,随着冷的流出气流接触转动叶片862,它被偏转或引导朝向第二空气流出口828。相应地,排出各加热^荅单元860的冷的流出气流通过相应的叶片862偏转或引导而朝向并经过第二空气流出口 828,在该处,流出气流沿着风向 排出加热塔858。类似地,转动叶片862定位而用于将进入相应加热i荅单元860的空气流 隔离于排出第 一 出口 826的流出气流834的流动。转动叶片854的这种朝向 有助于随风排出流出气流,并降低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转动叶片862使用控制器418操控。在加热塔的运行期间,控制器418 允许加热塔操作员在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转动叶片862。另外, 类似于之前所述实施例,控制器418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状况,并 将转动叶片862自动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现在参照图21和22,其示出具有四个单独的加热塔单元872的概括性 标识为870的加热:t荅的一黄向截面图。虽然图21和22图示了四个加热j答单元 872的截面图,不过加热塔870可以采用更多或更少的加热塔单元872,这 取决于所希望的或需要的加热塔870的热传导能力。类似于图13和14所示的实施例,加热塔870能够适应诸如风向的大气状况。不过,尽管图13和14所示实施例采用窗式风门830之类以适应大气 状况,不过图21和22所示的加热塔实施例870采用逆向空气流动,以适应 这种状况。通过"逆向空气流动",应理解的是,每个加热塔单元872具有 类似于之前实施例的风扇风道或罩808,不过,如图21和22所示,加热i荅 单元具有包括了第一上扇874和第二下扇876的双扇组件。上述双扇组件 874、 876使加热;荅870能够在不同的风状况中运行,并允许相应的加热耀: 单元872响应于风状况而采用向上空气流,或者可替换地,响应于风状况而 采用向下空气流。相应地,加热塔单元872为机械通风单元,并且包括连接到框架组件或 结构806的热交换部分812,这类似于之前所述的实施例。加热塔870包括 概括性标识为878的第一外壁或外侧',以及第二外壁或外侧880。尽管第一 壁或侧878为实心的或者不允许空气流动,不过,第二壁或侧880为加热塔 870提供了空气流动路径或开口 。空气流动路径在加热塔870的热交换部分 812与底或底部809之间至少部分地延伸,并可以在热交换部分812与底部 809之间全程延伸。如上所述,每个加热塔单元872均具有多个或两个扇组件,扇组件包括-有上扇874和下扇876。上扇874用于提供通过相应加热塔单元872的向上 空气流,如图21中的箭头882所示。下扇876可替换地提供向下空气流, 如图22中的箭头884所示。上、下扇874、 876使用控制器418操控。控制器418允许加热塔操作 员在加热塔运行期间选择或指定使用上、下扇874、 876中的哪一个。另外, 类似于之前所述实施例,控制器418可包括传感装置,其传感大气状况,并 自动指定或选择将被使用的扇874、 876。现在具体参照图21,当风状况中存在例如由箭头886所示的大致朝向 第二侧880的流动方向时,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该第一配置中, 上扇874处于运行状态而下扇876处于闲置状态。而且,当采用该配置时, 第二侧880提供空气流入口。相应地,在运行期间,上扇874提供如箭头882所示的向上空气流,其中,空气初始通过第二侧880进入所述单元中。 然后,空气流继续经由空气流动路径行进至相应的加热塔单元872,其中, 空气流向上流动而朝向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如箭头882所示。然后,冷 的流出气流排出热交换部分812,并之后经由风扇风道或罩808而从加热塔 单元872排出,如箭头882所示。现在参照图22,当风状况中存在例如沿相反的第二方向886的风流时, 加热塔870可以釆用第二配置运行。在该第二配置中,上扇874在此时处于 闲置状态,而下扇876处于运行状态。而且,当采用该配置时,第二侧880 在此时提供空气流出口。相应地,在运行期间,下扇874提供向下空气流, 如箭头884所示,其中,空气初始时通过风扇风道或罩808进入所述单元。 然后,空气流继续行进而接触每个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然后,冷的流出 气流排出相应的热交换部分812,在该处,它向下流动而朝向第二侧880的 空气流开口。然后,冷的流出气流通过第二侧880排出从加热塔单元872, 如箭头884所示。使用上下扇874、 876有助于将进入相应加热塔单元860的空气流隔离 于排出加热塔单元872的流出气流的流动。上扇874或下扇876的选择运行 有助于流出气流以优选方向排放,从而减少了风流和风向的影响,并因此降 低了发生再循环的可能性。本发明的许多特征和优点通过详细的说明书而变得清晰,因此,所附的 权利要求书意在涵盖处于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所有这些特征和 优点。进一步,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进行多种改造和变化,因此 本发明并不意在局限于所图示和描述的特定结构和操作,相应地,所有合适 的改造和等同变换均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4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上部和底部以及竖直轴线,该加热塔装置包括空气流入口,其提供入口空气流;第一空气流出口,其提供第一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出口门;第二空气流出口,其提供第二出口空气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出口门;热交换部分,其包括线圈,将被加热的液体流经所述线圈,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所述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出口门处于开启位置,而所述第二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而且,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所述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一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而所述第二出口门处于开启位置;所述加热塔可在所述第一配置与所述第二配置之间切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与 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相反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门是在开 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换的多个窗式风门,所述第二出口门是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换的多个窗。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出口门为折叠 门、巻帘门、百叶窗和织物门帘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出口门为折叠门、 巻帘门、百叶窗和织物门帘中的至少一种。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侧壁,其在所述热交换部分与所述底部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 空气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和第二侧壁,其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并且在所述热交换部分与所述底部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其控制 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门和第二空气流出口门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 运动。
7、 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 第一侧壁,其具有第一空气流动路径;第二侧壁,其具有第二空气流动路径,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皮此相对;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其连接到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 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其连接到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和 热交换部分,其在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之间延伸,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所述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 空气流发生器处于运行状态,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 ,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 流入口,并且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所述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二 空气流发生器处于运行状态,而所述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处于闲置状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 ,而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 流入口 。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部分包括多个 热交换线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热交换线圈包括散热片。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包括控制器,其在闲置位置与 运行位置之间控制所述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和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
11、 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上部和底部以及竖直轴线,该加热塔装置包括 支撑框架;空气流入口 ,其提供入口空气流; 第一空气流出口; 第二空气流出口;热交换部分,将^^加热的液体流经该热交换部分,该热交换部分安装到 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轴向位置处;和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其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在所述第一轴向位置下 的第二轴向位置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在朝向所述第一空气流 出口的第一位置与朝向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其中,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所述第一配置中,所述 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一位置;而且,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二 配置运行,在所述第二配置中,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 叶片为多个空气流叶片。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部分包括 一系列热交换线圈。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线圈包括 散热片。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进一步包括控制器,其控制 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
16、 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其具有上部和底部以及竖直轴线, 该加热塔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空气流入口 ,其^是供入口空气流; 第一空气流出口 ; 第二空气流出口热交换部分,将被加热的液体流经该热交换部分,该热交换部分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轴向位置处;罩,其包括设置其中的空气流发生器,其中所述罩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 的在所述第一位置下的第二轴向位置处;安装到所述罩的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 在朝向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的第一位置与朝向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的第二 位置之间可移动,其中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该第一配置中,所述至少 一个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一位置;而且,所述加热塔装置可采用第二配置 运行,在该第二配置中,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为多个空气流叶片。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部分包括 一系列热交换线圏。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线圈包括 散热片。
20、 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其提供第一侧壁和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罩,其中,所述罩包括第一空气流发生器和第二 空气流发生器,所述罩提供第一空气流动路径; 安装到所述支撑框架的热交换部分;和 第二空气流动路径,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在该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空气 流发生器处于运行状态并且产生第一空气流,而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处于 闲置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 ,而所述第二空气 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入口 ,并且其中所述加热塔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在该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发生器处于运行状态并且产生第二空气流,而所述第 一 空气流发生器处于 闲置状态,其中,所述第二空气流动路径提供空气流出口,而所述第一空气 流动^各径提供空气流入口 。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部分包括 一系列热交换线圈。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加热塔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线圈包括 散热片。
23、 一种用于采用加热塔加热液体的方法,包括将至少 一个空气流叶片转至朝向第 一空气流出口的第 一位置; 将空气流经由空气流入口引入所述加热塔中; 使所述空气流经过一 系列线圈; 使所述空气流与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接触;和 将所述空气流沿朝向所述第 一空气流出口的第 一方向引导。
24、 才艮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加热液体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至少 一个空气流叶片转至朝向第二空气流出口的第二位置; 将所述空气流经由所述空气流入口引入所述加热塔中; 使所述空气流经过所述一 系列线圈; 使所述空气流与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叶片接触;和 将所述空气流沿朝向所述第二空气流出口的第二方向引导。
25、 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包括用于将至少一个空气引导装置转至朝向第一空气流出口的第一位置的 装置;用于将空气流经由空气流入口引入所述加热塔中的装置; 用于使所述空气流经过 一 系列线圈的装置; 用于使所述空气流与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引导装置接触的装置; 用于将所述空气流沿朝向所述第一空气流出口的第一方向引导的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塔装置(400),其具有空气流入口流以及第一空气流出口(412)和第二空气流出口(414)。第一空气流出口提供第一出口空气流,并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出口门(416)。第二空气流出口提供第二出口空气流,并具有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出口门(416)。加热塔还包括热交换部分,其具有线圈,将被加热的液体流经所述线圈。加热塔可采用第一配置运行,其中,第一出口门处于开启位置,而第二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加热塔还可采用第二配置运行,其中,第二出口门处于开启位置,而第一出口门处于关闭位置。
文档编号F17C7/04GK101248326SQ200680025658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埃尔顿·F·摩克利, 奥勒·L·小金尼, 杨继东, 格伦·S·布伦内克, 格里高利·P·亨切尔, 詹姆斯·道格拉斯·兰道尔, 贾森·斯特拉特曼, 达林·雷·克鲁宾 申请人:Spx冷却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