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03464发布日期:2024-10-29 17:18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储氢供氢,尤其涉及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


背景技术:

1、现市面上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装置缺乏,相应产品不流通,无相应成熟产品,仅仅由各个厂家自身研制的设备自用。功能使用稳定性不够,不够成熟。

2、因此,亟需一种成熟可靠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公开了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通过本实用新型低压储氢供氢系统的结构设置,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储放氢。

2、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所述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包括:输氢管路、储氢装置和换热管路;

4、所述输氢管路与所述储氢装置相连,用于实现充氢或放氢,所述换热管路与储氢装置相连,用于实现储氢装置的温度调整,以辅助储氢装置充氢或放氢;

5、所述输氢管路包括加氢口、第一阀门、排氢口、第三阀门和输氢主管道;所述输氢主管道一端与储氢装置相连,另一端分别经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与加氢口和排氢口相连;

6、所述换热管路上设有换热器、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换热器通过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燃料电池余热管路相接,换热器中的加热介质吸收燃料电池余热管路中的传热介质的热量,并完成对储氢装置的加热。

7、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管路上设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通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外部冷却系统或加热系统相接,第二接头用于实现外部冷却系统或加热系统中介质的输入,流经储氢装置后的介质经第一接头输回至外部冷却系统或加热系统。

8、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阀门与输氢主管道之间还设有压力控制阀,以根据需求设置排氢口排氢压力。

9、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力控制阀与第三阀门之间还设有第一泄压支路,所述第一泄压支路上依次设有第二阀门和第一安全阀,当管路内压力超过第一安全阀阈值时实现流体泄压外排。

10、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输氢管路上设有测压表,所述测压表经第六阀门与输氢主管道连通。

11、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输氢管路上设有第二泄压支路,所述第二泄压支路包括第二安全阀和第五阀门,第一安全阀经第五阀门与输氢主管道连通,在第五阀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当管路内压力超过第二安全阀阈值时实现流体泄压外排;

12、所述输氢管路上设有外排支路,所述外排支路上设有第四阀门,所述外排支路与输氢主管道连通。

13、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储氢装置内部设置为列管结构,或者所述储氢装置内部设置成瓶组结构。

14、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四接头用于实现燃料电池余热管路中的传热介质的输入至换热器,流经换热器后的传热介质经第三接头输回至燃料电池余热管路。

15、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与储氢装置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七阀门和水泵,通过水泵实现加热介质的循环。

16、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器与储氢装置之间的管路上还设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加热介质流进储氢装置侧的管路上。

17、前述本实用新型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技术特征:

1.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包括:输氢管路、储氢装置(108)和换热管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路上设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包括第一接头(112)和第二接头(113),通过第一接头(112)和第二接头(113)与外部冷却系统或加热系统相接,第二接头(113)用于实现外部冷却系统或加热系统中介质的输入,流经储氢装置(108)后的介质经第一接头(112)输回至外部冷却系统或加热系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103)与输氢主管道之间还设有压力控制阀(116),以根据需求设置排氢口排氢压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阀(116)与第三阀门(103)之间还设有第一泄压支路,所述第一泄压支路上依次设有第二阀门(102)和第一安全阀,当管路内压力超过第一安全阀阈值时实现流体泄压外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氢管路上设有测压表,所述测压表经第六阀门(106)与输氢主管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氢管路上设有第二泄压支路,所述第二泄压支路包括第二安全阀和第五阀门(105),第一安全阀经第五阀门(105)与输氢主管道连通,在第五阀门(105)处于打开状态时,当管路内压力超过第二安全阀阈值时实现流体泄压外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氢装置(108)内部设置为列管结构,或者所述储氢装置(108)内部设置成瓶组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头(115)用于实现燃料电池余热管路中的传热介质的输入至换热器(110),流经换热器(110)后的传热介质经第三接头(114)输回至燃料电池余热管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10)与储氢装置(108)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七阀门(107)和水泵(111),通过水泵(111)实现加热介质的循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10)与储氢装置(108)之间的管路上还设有加热器(109),所述加热器(109)设置于加热介质流进储氢装置(108)侧的管路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与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氢供氢系统,包括:输氢管路、储氢装置和换热管路;所述输氢管路与所述储氢装置相连,用于实现充氢或放氢,所述换热管路与储氢装置相连,用于实现储氢装置的温度调整,以辅助储氢装置充氢或放氢;所述输氢管路包括加氢口、第一阀门、排氢口、第三阀门和输氢主管道;所述输氢主管道一端与储氢装置相连,另一端分别经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与加氢口和排氢口相连;所述换热管路上设有换热器、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换热器通过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燃料电池余热管路相接,换热器中的加热介质吸收燃料电池余热管路中的传热介质的热量,并完成对储氢装置的加热。通过本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储放氢。

技术研发人员:朱天宝,唐孝宗,唐光顺,李超,林程,廖精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集氢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19
技术公布日:2024/10/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