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土壤墒情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涉及一种土壤墒情仪,包括检测基体和环刀,所述检测基体的端部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环刀包括环状的齿形刀片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检测基体与所述环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齿形刀片的一端并垂直于所述齿形刀片,沿所述齿形刀片的延伸方向,所述齿形刀片的另一端的厚度逐渐减小并形成刀刃,所述齿形刀片具有刀刃的一端设置缺口,所述缺口将所述齿形刀片分隔为若干刃片。本申请所提供的土壤墒情仪通过在其前端装配了具有齿形结构的环刀,克服了现有的土壤墒情仪存在插设费力、易被硬物卡住的缺陷,采用本申请的土壤墒情仪提高了土壤检测效率,同时有效避免了硬物对土壤墒情仪造成损伤。
【专利说明】
一种土壤墒情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一种土壤检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土壤墒情仪。
【背景技术】
[0002]土壤墒情即土壤中的水分状况,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土壤信息,它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区域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区域地形地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气象等因素的差异,致使区域墒情分布不均匀,适时掌握区域土壤墒情的动态信息,对于探明作物生长发育期内土壤水分盈亏,以便作出灌溉、施肥决策或排水措施,对于提高抗旱管理水平,科学指导抗旱救灾,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保障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的土壤墒情仪的前端结构类似于弹头,在土壤墒情仪插入土壤之前需在待测量的土壤区域打孔,为了能够与土壤紧密接触,孔与土壤墒情仪采用过盈配合,因此,土壤墒情仪在向孔内插设时较为费力,而且由于土壤中存在石块等硬物,土壤墒情仪的前端极易被土壤中的硬物卡住,从而影响土壤墒情仪继续深入土壤内部对土壤进行检测,而且硬物也容易对土壤墒情仪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土壤墒情仪,其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土壤墒情仪易被硬物卡住而影响土壤检测效率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土壤墒情仪,包括检测基体和环刀,所述检测基体的端部设置第一连接件,
[0006]所述环刀包括环状的齿形刀片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检测基体与所述环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固定相连,
[0007]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齿形刀片的一端并垂直于所述齿形刀片,
[0008]沿所述齿形刀片的延伸方向,所述齿形刀片的另一端的厚度逐渐减小并形成刀刃,所述齿形刀片具有刀刃的一端设置缺口,所述缺口将所述齿形刀片分隔为若干刃片。
[0009]优选的,所述刃片为梯形。
[0010]优选的,所述缺口为V字型。
[0011]优选的,所述缺口的角度为60°。
[0012]优选的,所述刃片的个数为3-16个。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部设置卡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位置设置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孔卡合相接,且所述卡块与所述卡孔通过过盈配合和/或胶粘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卡孔为轴对称孔或中心对称孔。
[0015]优选的,所述卡孔为由圆孔及与其相接的对称设置在所述圆孔两侧的矩形孔构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圆孔相匹配的凸起,沿所述凸起的对称轴设有卡耳,所述卡耳与所述矩形孔相匹配。
[0016]优选的,所述刀刃沿所述齿形刀片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深度。
[0017]优选的,所述环刀的材质为不锈钢。
[0018]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申请所提供的土壤墒情仪通过在其前端装配了具有齿形结构的环刀,克服了现有的土壤墒情仪存在插设费力、易被硬物卡住的缺陷,采用本申请的土壤墒情仪提高了土壤检测效率,同时有效避免了硬物对土壤墒情仪造成损伤。
[00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环刀的立体图一;
[002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环刀的立体图二;
[002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环刀的仰视图;
[0024]图4为图3的A-A方向的剖面图;
[0025]图5为图3的B-B方向的剖面图;
[002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图。
[0027]1、环刀;11、齿形刀片;12、第二连接件;2、刀刃;3、缺口;4、卡孔;5、刃片;6、第一连接件;61、凸起;62、卡耳。
[002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土壤墒情仪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0030]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土壤墒情仪,包括检测基体和环刀I,现有的土壤墒情仪的前端结构类似于弹头,在土壤墒情仪插入土壤之前需在待测量的土壤区域打孔,为了能够与土壤紧密接触,孔与土壤墒情仪采用过盈配合,因此,土壤墒情仪在向孔内插设时较为费力,而且由于土壤中存在石块等硬物,土壤墒情仪的前端极易被土壤中的硬物卡住,从而影响土壤墒情仪继续深入土壤内部对土壤进行检测,而且硬物也容易对土壤墒情仪造成损伤。
[0031]本申请采用环刀I代替原有的类似于弹头的前端结构,为了连接检测基体和环刀I,本申请的环刀I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本申请在检测基体的一端设置了第一连接件6,还在环刀I的一端设置了第二连接件12,通过第一连接件6与第二连接件12的配合相连实现了检测基体和环刀I的固定连接。如图1-2所示,环刀I包括环状的齿形刀片11和前述的第二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2设置在齿形刀片11的一端并垂直于齿形刀片11,环刀I未与检测基体相连的一端设置有刀刃2,并且在齿形刀片11具有刀刃2的这一端开设了缺口3,当土壤墒情仪向土壤插设过程中遇到石块等硬物时,石块可以在环刀I的作用下发生移动掉落在预先开设的孔的底部,而不影响土壤墒情仪继续深入的插设在土壤中。
[0032]如图3-5所示,本申请将两相邻刃片5间的缺口3设计成V字型,在环刀I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减小了相邻刃片5的间距,可以增加了环刀I上刃片5的数量。
[0033]该缺口3将齿形刀片11分隔为若干刃片5,该刃片5可以是梯形,优选等腰梯形,该缺口 3优选的角度为60°,V字型的两边相等,相邻的刃片5在受力时能够将力均衡的分布在两个刃片5上,而不致于使其中一个受力过大而出现损坏。
[0034]本申请的刃片5个数优选3-16个,刃片5个数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刃片5在接触硬物时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刃片5受损。
[0035]本申请的第二连接件12的中部设置了卡孔4,第一连接件6对应所述第二连接件12的位置设置卡块,卡块与卡孔4卡合相接,且卡块与卡孔4通过过盈配合和/或胶粘连接,胶粘连接是通过在卡块和与卡块对应的卡孔4的表面涂覆或贴覆胶粘件实现的。该卡孔4可以是轴对称孔或者中心对称孔。优选的,该卡孔4可以是由圆孔及与其相接的对称设置在圆孔两侧的矩形孔构成的一体结构,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6的中部设有与圆孔相匹配的凸起61,沿凸起61的对称轴设有卡耳62,卡耳62与矩形孔相匹配,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环刀I与检测基体的连接更稳固。
[0036]本申请中刀刃2的宽度,即刀刃2沿齿形刀片11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是小于缺口3的深度的。由于刀刃2厚度小于齿形刀片11的厚度,因此,当缺口 3深度较深时,刀刃2与齿形刀片11相连的部分的厚度与齿形刀片11厚度相等,进而增强了刀刃2的强度,使得刀刃2在接触硬物时不会受到严重损坏。本申请中齿形刀片11的厚度优选2mm。
[003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土壤墒情仪通过在其前端装配了具有齿形结构的环刀I,克服了现有的土壤墒情仪存在插设费力、易被硬物卡住的缺陷,采用本申请的土壤墒情仪提高了土壤检测效率,同时有效避免了硬物对土壤墒情仪造成损伤。
[0038]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基体和环刀,所述检测基体的端部设置第一连接件, 所述环刀包括环状的齿形刀片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检测基体与所述环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固定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齿形刀片的一端并垂直于所述齿形刀片, 沿所述齿形刀片的延伸方向,所述齿形刀片的另一端的厚度逐渐减小并形成刀刃,所述齿形刀片具有刀刃的一端设置缺口,所述缺口将所述齿形刀片分隔为若干刃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刃片为梯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为V字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角度为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刃片的个数为3-16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部设置卡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位置设置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孔卡合相接,且所述卡块与所述卡孔通过过盈配合和/或胶粘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为轴对称孔或中心对称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为由圆孔及与其相接的对称设置在所述圆孔两侧的矩形孔构成的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圆孔相匹配的凸起,沿所述凸起的对称轴设有卡耳,所述卡耳与所述矩形孔相匹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沿所述齿形刀片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缺口的深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墒情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刀的材质为不锈钢。
【文档编号】G01N33/24GK205720221SQ20162036034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6日
【发明人】吴冬平, 阎戈卫, 张越胜, 刘晓凤
【申请人】吴冬平, 北京圣世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