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将盖从管状容器上除去的去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例如,将一封闭试管口的盖从试管上除去时采用的去盖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来将设置在盖外周缘的捏手部分的姿态校正为规则姿态并通过抓住捏手部分自动地将盖从试管口上除去的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含血液一类样本的试管是用盖封闭的。盖由合成树脂一类软材料制成并在其外周缘有一法兰状捏手部分。为了将这类盖从试管上除去,盖一直是通过用指尖抓握捏手部分从试管上拆下的。但是手工将盖逐一从各自试管上除去很耗时且操作性差。
这样就研制出一种分离装置以便自动地将盖从试管口上除去。日本27 31 729号专利公开了这样一种分离装置。此公知分离装置包括一托住呈直立姿态试管的托,一具有输送用托托住的试管和托本身的传送带的输送线,一设置在输送线中使试管周向转动的转动机构,一在试管由转动机构转动时校正盖的捏手部分的姿态的校正机构,以及一通过其抓住姿态由校正机构校正的捏手部分将盖从试管上除去的分离机构。
分离装置的输送线中部有一校正位置和一分离位置。校正位置与分离位置沿试管输送方向彼此分开。在校正位置设置了转动机构和校正机构。在分离位置上设置了分离机构。
盖的捏手部分的姿态和方向在校正位置校正后,将输送线上输送的试管经传送带送至分离位置。在分离位置,盖由分离机构从试管口上除去。
但在惯常分离装置中,由于校正机构与分离机构沿试管输送方向彼此分开,输送线就很长。结果,需要很大空间来设置输送线,无法将分离装置制得很紧凑。
另外,在试管从校正位置输送到分离位置的过程中,不能避免振动从传送带传到试管。如此,试管是一点一点地周向转动的,在校正位置校正的捏手部分的方向就被改变。结果,即使试管送至分离位置,盖的捏手部分也无法被分离机构抓握。因此,盖无法从试管上除去,使盖分离的操作无法自动化。
此外,在惯常分离装置中,在每次盖从试管上除去时试管是从校正位置输送到分离位置的。因此,在校正盖捏手部分之后和除去盖之前要耗费大量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去盖装置,其中盖的捏手部分的校正和盖的分离可在相同校正位置接续进行。
按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设置了一种去盖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托、一输送线、一转动机构、一校正机构和一分离机构,托可托住具有用盖封闭的口的管状容器,盖在其外周缘有一捏手部分,在输送线中用托托住的容器是和托一起输送的,输送线在其中部有一校正位置,转动机构在校正位置上设置,以便在容器被输送到校正位置时使容器周向转动,校正机构在容器正由转动机构转动时对盖的捏手部分的姿态进行校正,分离机构则抓住经校正机构校正的盖的捏手部分并将盖从容器上除去。
对校正机构加以配置使之在第一、第二位置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校正机构前进至校正位置以便校正捏手部分的姿态,在第二位置校正机构则由校正位置后退。
对分离机构加以配置使之在第三、第四位置间移动,在第三位置分离机构前进至校正位置以便将盖从容器上除去,在第四位置分离机构则由校正位置后退。
当校正机构退至第二位置时,分离机构移至第三位置。
按照本发明,捏手部分的校正和盖在校正后的分离可在输送线中相同位置上接续进行。因此,盖的捏手部分可可靠地被分离机构抓握并迅速地从容器的口上除去。此外,在捏手部分的校正结束后和盖的分离完成后这一期间,容器无需沿输送线移动。因此,输送线可得到缩短,装置可制得紧凑。
本发明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将在以下述及,在描述中一部分将显而易见,也可通过践行本发明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借助下文中具体指出的机构与系统来实现、获得。
纳入并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上面的概述和下面的实施例详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按本发明之一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前视图;图2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平面图,示出试管在其中输送的输送线、校正盖的捏手部分的校正机构与将盖从试管口上除去的分离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为沿图1F3-F3线剖视的横剖图;图4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前视图,示出用托托住的试管、转动试管的转动机构与校正机构间的位置关系;图5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侧视图,示出用托托住的试管与转动机构间的位置关系;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试管的侧视图,示出盖的捏手部分的下弯状态;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试管的侧视图,示出盖的捏手部分保持规则姿态的状态;图6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试管的侧视图,示出盖的捏手部分的上弯状态;图6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试管的侧视图,示出盖的捏手部分向上折叠的状态;图7A至图7D为平面图,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弯的盖的捏手部分沿盖的转动方向经第一校正爪校正的过程;图8A至8D为平面图,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弯的盖的捏手部分沿盖的转动方向经第二校正爪校正的过程;图9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前视图,示出分离机构的夹板相对盖的捏手部分(knob portion)的状态;图10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前视图,示出分离机构的夹板正夹住盖的捏手部分的状态;图11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前视图,示出盖经分离机构的夹板从试管口上除去的状态;图12为按本发明实施例去盖装置的前视图,示出分离机构的夹板停在回收箱上方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将在下面参照附图加以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一种相应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去盖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托住试管1的托(保持件(holder))3。试管1的一管状容器,可含例如血样等试样。试管1有一由盖2封闭的口1a。盖2呈盘状并由例如树脂一类软材料制成。盖2有一捏手部分2a。捏手部分2a由盖2外周缘沿径向扩展。
托3有一将试管插入其中的管部4。管部4支承试管1下部使之可周向转动,并使试管1保持直立。在管部4下端形成一对法兰4a、4b。法兰4a、4b系同轴对齐并沿管部4的轴向隔开。导槽4c在法兰4a、4b间形成。导槽4c呈环状,沿管部4的周向延续。
托住试管1的托3沿输送线5输送。输送线(transport path)5包括传送带6和导轨7、8。传送带6将托3托住的试管1连同托3一道输送。导轨7、8彼此平行设置,传送带6则夹在此间。导轨7、8分别具有导向凸台7a、8a。导向凸台7a、8a与管部4的导槽4c啮合以便在其中滑动。此啮合使托3有可能直立地托在传送带6上。
输送线5在其中部有一校正位置P1。在校正位置P1设置了一个转动机构10。转动机构10有一功能可使试管1周向转动,还有一功能,可在由托3托住的试管1输送到校正位置P1时将试管1伸出到托3上方的一部分夹紧。
如图1、3所示,转动机构10包括第一夹紧臂11、第二夹紧臂12、一对主动辊13、一对从动辊14和一旋转驱动器17。第一夹紧臂11和第二夹紧臂12是在输送线5上面水平设置的。第一夹紧臂和第二夹紧臂12的一侧端部分别由枢轴11a、12a,由从导轨8向上延伸的固定架9支承。中间齿轮15、16分别同轴固定在枢轴11a、12a上并彼此啮合。
主动辊13和从动辊14是转动构件的例子。从动辊14支承在第一夹紧臂11的另一端以便容易可转。从动辊14沿第一夹紧臂11的纵向排成一直线并隔开。主动辊13支承在第二夹紧臂12的另一端以便容易可转。主动辊13沿第二夹紧臂12的纵向排成一直线并隔开。
如图3所示,第一夹紧臂11和第二夹紧臂12的设置使它们在夹紧位置与放松位置之间绕枢轴转动,枢轴11a、12a则分别用作转轴的杠杆支点。第一夹紧臂11与第二夹紧臂12中每臂之转角均被定为90度。在夹紧位置,第一夹紧臂11和第二夹紧臂12在输送线5上前进,以致彼此平行并面对输送到夹在此间的校正位置P1的试管1。又使主动辊13与从动辊14接触试管1上部外周面以便夹住试管1上部。
由此试管1暂时停在校正位置P1。在放松位置,第一夹紧臂11与第二夹紧臂12朝从校正位置P1移开的方向后退,到平行于输送线5。如此就松开了主动辊13与从动辊14对试管1的夹持。
如图1、3所示,成对主动辊13分别具有联动齿轮18a、18b。联动齿轮18a、18b同轴设置在主动辊13上并与主动辊13一道转动。联动齿轮18a、18b彼此隔开并与主动齿轮18c啮合。主动齿轮18c是随源自电机18的转矩转动的。电机18由第二夹紧臂12另一端支承。转动主动齿轮18c时,联动齿轮18a、18b就同向转动,如图3箭头所示。由此使成对主动辊13与联动齿轮18a、18b同向转动。
第一夹紧臂11与第二夹紧臂12处于夹紧位置时,如主动辊13借助电机18转动,就将主动辊13的转矩传给夹在主动辊13与从动辊14之间的试管1。由此使试管1在校正位置P1周向转动。
设置了旋转驱动器17以使第一夹紧臂11与第二夹紧臂12在夹紧位置与放松位置之间绕枢轴转动。旋转驱动器17使联锁第一夹紧臂11的中间齿轮15在90度角范围内转动,这样就可使中间齿轮15反向转动。联锁第二夹紧臂12的中间齿轮16与中间齿轮15啮合。第一夹紧臂11与第二夹紧臂12是彼此同步地反向绕枢轴转动的。
旋转驱动器17可以是电动、气动或液压操纵的,亦即任何操纵方案均适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工作压力可调的气动旋转驱动器17,以便由单一转动机构10可靠地实施试管1的转动和夹紧。
具体地说,将试管1夹在主动辊13与从动辊14之间的力是在旋转驱动器17使第一夹紧臂11与第二夹紧臂12绕枢轴转动的工作压力的基础上决定的。转动试管1时,在试管1与主动辊13间接触部和试管1与从动辊14间接触部产生的滑动阻力最好应减小以便轻松转动试管1。另外,试管1停转然后被夹住时,最好应有力地夹在主动辊13与从动辊14之间。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器17的工作压力因两个阶段而异,即转动试管1时和夹紧试管1时。具体地说,转动试管1时,将视作旋转驱动器17工作压力的气动压力设置在0.2MPa左右。夹紧试管1时则将旋转驱动器17的气动压力设置在0.5MPa左右。因此,试管1夹紧与转动时相比,主动辊13与从动辊14夹住试管1的力更大。
如图1、2和4所示,在输送线5中部设置了一个校正机构20。校正机构20对试管1盖2的捏手部分2a进行校正,使之在试管1输送到校正位置P1时有一规则的姿态(posture)。盖2由软材料制成,不大的力即可使由盖2外周缘伸出的捏手部分2a变形。将捏手部分2a的变形分为四类,如图6A至6D所示。
图6A所示状态为捏手部分2a由盖2外周缘下弯。图6B所示为捏手部分2a由盖2外周缘水平伸出的规则状态。图6C所示状态为捏手部分2a由盖2外周缘上弯。图6D所示状态为捏手部分2a向上折叠。
在校正位置P1,校正机构20将例如如图6A、6C、6D所示变形的捏手部分2a校正至如图6B所示的规则状态。校正机构20包括动体28、动件21、第一校正爪23和第二校正爪24。
动体28得到支承可在导轨29上滑动。导轨29被设置在输送线5一边并与之平行。导轨29一端位于校正位置P1旁边。动体28可在第一滑位与第二滑位之间线性滑动。在第一滑位,动体28前进至邻近校正位置P1的位置,如图2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二滑位,动体28从校正位置P1后退到达一个沿试管1输送方向远离到上游侧的位置,如图2实线所示。此外,动体28连至第一缸27。第一缸27使动体28在第一滑位与第二滑位之间滑动。
动件21经第二缸22支承在动体28上。第二缸22体动件2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动件21前进至校正位置P1。在第二位置,动件21由校正位置P1后退。
如图3、4所示,第一校正爪23与第二校正爪24由动件21支承。第一校正爪23前进至捏手部分2a画出的转动轨迹上,使第一校正爪23在动件21移至第一位置时位于捏手部分2a的下方。第一校正爪23具有的导向表面23a沿盖2周向呈圆形弯曲并朝其末梢下倾。
第一校正爪23对图6A所示下弯捏手部分2a校正而试管1转动至少一次。换言之,如图7A至7D所示,下弯捏手部分2a随试管1的转动运行到第一校正爪23的导向表面23a上。由此捏手部分2a被导向表面23a上推。如此就将捏手部分2a校正为沿盖2的径向水平外伸的姿态,使捏手部分2a与盖2处于同一平面上。
第二校正爪24前进至捏手部分2a画出的转动轨迹上,使第二校正爪24在动件21移至第一位置时位于捏手部分2a上方。第二校正爪24沿盖2的周向呈圆形弯曲并朝其末梢变尖。
第二校正爪24对图6C所示上弯或图6D所示上折捏手部分的姿态进行校正,在试管1转动至少一次的同时。换言之,如图8A至8D所示,上弯捏手部分2a依随试管1的转动由第二校正爪24从上面推压。如此就将捏手部分2a校正为沿盖2的径向水平外伸的姿态,使捏手部分2a与盖2处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6D所示上折的捏手部分2a有一折部2c。第二校正爪依随试管1的转动进入捏手部分2a的折部2c并穿过折部2c。于是,折部2c被第二校正爪24推回原状,捏手部分2a则被下推。如此就将上折的捏手部分2a校正为沿盖2的径向水平外伸的姿态,使捏手部分2a与盖2处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3、4所示,支承臂25被连接到动件21上。支承臂25的末梢伸出到捏手部分2a画出的转动轨迹的上方。监控传感器26被连接到支承臂25的末梢上。监控传感器26为检测经校正捏手部分2a位置的检测机构之一例。当捏手部分2a的取向垂直于试管1的输送方向时,捏手部分2a位于监控传感器26下方。
当监控传感器26检测捏手部分2a时,监控传感器26就输出检测信号使电机18停止。如此,当经校正捏手部分2a的取向与试管1的输送方向垂直时,试管1的转动就停止。捏手部分2a相对试管1的取向由此被确定。
如图2所示,设置了一个架31,其位置在沿试管1输送方向从校正位置P1移至的下游侧。架31跨越输送线5并延伸在输送线5上方。架31支承一分离机构30。设置分离机构30是为了从试管1口1a自动除去盖2。分离机构包括一提升体33、一活动体37、一枢转体39和一对夹板43、44。
提升体33经缸32挂在架31上端。提升体33位于输送线5上方。缸32使提升体33朝输送线5下移或将提升体33从输送线5拉起。
活动体37经导轨33a和滚珠丝杠(ball screw)35由提升体33支承。导轨33a与滚珠丝杠35系水平延伸跨越输送线5,被设置得彼此平行并被隔开。活动体37可水平滑动以便跨越输送线5,导轨33a与滚珠丝杠35则用于导向。
滚珠丝杠35在步进电机36转矩作用下转动。滚珠丝杠35的转动使活动体37在第一滑位与第二滑位之间水平移动以便跨越输送线。步进电机36由提升体33支承以便与提升体33一道上下移动。架31有一纵槽31a用以避让步进电机36。
枢转体39经旋转驱动器38由活动体37支承。旋转驱动器38为第一驱动器之一例,并具有沿试管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的转轴X。转轴X沿试管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从而垂直于活动体37的移动方向。如此,转轴X垂直于沿输送线5输送的试管1。
如图1、2所示,一对缸41、42被连接到一偏离枢转体39转动中心的部件上。缸44、42为第二驱动器之示例,它们并排设置并被隔开。缸41、42分别具有活塞杆45、46。活塞杆45、46从缸41、42伸出,被设置得彼此平行并被隔开。
设置了夹板43、44以便夹住盖2的捏手部分2a。夹板43、44分别固定在活塞杆45、46的一侧端部彼此面对。由此,通过缸41、42的操纵可使夹板43、44沿移动方向彼此移近或彼此移开。
夹板43、44分别具有夹面。弹性件43a、44a分别连接到夹板43、44的夹面上。当盖2捏手部分2a夹在夹板43、44之间时,弹性件43a、44a就与捏手部分2a形成接触。
旋转驱动器38使枢转体39绕转轴X在第一、第二转位之间在90°范围内绕枢轴转动。在第一转位,缸41、42的活塞杆45、46处于直立位置,夹板43、44则纵向彼此相对,如图1所示。在第二转位,缸41、42的活塞杆45、46系水平取向,夹板43、44沿水平方向彼此相对,如图11所示。
作为一个模块,步进电机36、活动体37、旋转驱动器38、枢转体39、缸41、42和夹板43、44由提升体33支承。如此,提升体33下挂在其上的缸32使夹板43、44有可能在第三、第四位置向上下移动。在第三位置,夹板43、44下移以便前进至校正位置P1。在第四位置,夹板43、44上移以便从校正位置P1移开。
图9所示状态为提升体33在缸32操纵下下移,分离机构30的夹板43、44则到达第三位置。活动体37处于第一滑位而枢转体39则处于第三转位。当提升体33下移时,校正机构20对捏手部分的校正业已结束。为此,转动机构10将试管1上部夹紧。
当活动体37在步进电机36操纵下按预定行程从第一滑位滑至第二滑位时,经校正的盖2捏手部分2a前进至夹板43、44的弹性件43a与44a之间。
缸41、42在捏手部分2a前进至弹性件43a与44a之间后启劝。夹板在缸41、42操纵下朝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结果,夹板43、44的弹性件43a、44a夹住盖2捏手部分2a,如图10所示。
旋转驱动器38在捏手部分2a夹在夹板43、44之间后启动。枢转体39在旋转驱动器38操纵下绕枢轴转动90°从第一转位转到第二转位,如图10中箭头50所示。结果,将夹在夹板43、44间的捏手部分2a朝试管上方拧90°,如图11所示。于是就将盖2从试管1口1a除去。
盖2从试管1除去后,活动体37在步进电机36操纵下滑至第二滑位。当活动体37在设置在输送线5旁边的回收箱49之正上方时,活动体37停止。
旋转驱动器17与活动体37的滑行同步启动。第一夹紧臂11和第二夹紧臂12由此绕枢轴从夹紧位置转到放松位置,使主从动辊13、14对试管1上部的夹紧松开。结果,盖2从其上除去的试管1由传送带6输送至下一处理位置。
如图12所示,当活动体37恰好停在回收箱49上方时,夹板43、44在缸41、42操纵下彼此分开。这一动作使捏2a手在弹性件43a、44a之间的夹持松开。如此,从试管1除去的盖2落入回收箱49。
当盖2落入回收箱49时,提升体33在缸32操纵下如图12箭头51所示上移。同时,活动体37在步进电机36操纵下如图12箭头52所示从第二滑位滑到第一滑位。此外,枢转体39在旋转驱动器38操纵下如图12箭头53所示绕枢轴旋转90°从第二转位转到第一转位,并返回图1所示状态,以便从下一个待输送的试管1除去盖2。
按照具有上述结构的装置,盖2捏手部分2a的校正和经校正捏手部分2a的分离可在固定在输送线5中部的校正位置P1接续进行。因此,可将盖2捏手部分2a可靠地夹在夹板43、44之间,并可将盖2迅速地从试管1口1a除去。
在捏手部分2a校正结束后与盖2分离完成前这一期间,试管1停在校正位置P1。换言之,其上捏手部分2a的校正业已完成的试管1无需沿输送线5移动。如此,输送线5可得到缩短,装置可被制得很紧凑。此外,捏手部分2a校正后,转动试管1的振动不可能加在试管1上。因此,经校正捏手部分2a的取向可保持不变,捏手部分2a可可靠地夹在夹板43、44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当盖2从试管1上除去时,试管1上部是用转动试管1的转动机构10来夹紧的。因此,试管1的转动和试管1的夹紧可用单一转动机构10来进行,可省略只为夹紧试管1而设置的机构。
另外,在为校正盖2捏手部分2a设置的校正机构20从校正位置P1后退后,为将盖2从试管1除去设置的分离机构30前进至校正位置P1。因此,虽然捏手部分2a的校正和盖2的分离在校正位置P1进行,校正机构20与分离机构不彼此干扰。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想到另外的优点和改型。因此,牵涉面较宽的本发明不限于此处显示、描述的典型实施例和具体细节。相应地,在不偏离附录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总体构思的精神或范围及其等效物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托(3),此托托住具有用盖(2)封闭的口(1a)的管状容器(1),盖(2)在其外周缘具有一捏手部分(2a);一输送线(5),其中用托(3)托住的容器(1)是和托(3)一起输送的,输送线(5)在其中部具有一校正位置(P1);一设置在校正位置(P1)的转动机构(10),用来在将容器(1)输送到校正位置(P1)时使容器(1)沿周向转动;一校正机构(20),此机构在转动机构(10)正使容器(1)转动时校正盖(2)的捏手部分(2a)的姿态;一分离机构(30),此机构抓住经校正机构(20)校正的盖(2)的捏手部分(2a)并将盖(2)从容器(1)上除去,其中校正机构(20)被构造成能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校正机构(20)前进至校正位置(P1)以便校正捏手部分(2a)的姿态,在第二位置,校正机构(20)则从校正位置(P1)后退,分离机构(30)被构造成能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三位置,分离机构(30)前进至校正位置(P1)以便将盖(2)从容器(1)上除去,在第四位置,分离机构(30)则由校正位置(P1)后退,在校正机构(20)退至第二位置时,分离机构(30)被移至第三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机构(10)包括一对能在夹紧位置与放松位置之间移动的夹紧臂(11、12),在夹紧位置,夹紧臂(11、12)在夹住容器(1)的同时面对该容器,在放松位置夹紧臂(11、12)与容器(1)分离;一使夹紧臂(11、12)移至夹紧位置与放松位置的驱动器(17);以及分别设置在夹紧臂(11、12)上的转动件(13、14),用来在夹紧臂(11、12)被移至夹紧位置时夹住并转动容器(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分离机构(30)将盖(2)从容器(1)上除去时,转动机构(10)停止转动件(13、14)的转动并将容器(1)夹持在校正位置(P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器(17)有一驱动力以便将夹紧臂(11、12)移至夹紧位置,驱动力可以两阶段加以调整,经转动件(13、14)转动容器(1)的驱动器(17)的驱动力小于用来停止转动件(13、14)转动和夹持容器(1)的驱动器(17)的驱动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转动件(13、14)夹持容器(1)时,转动件(13、14)夹住容器(1),夹住容器(1)的力大于转动容器(1)的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机构(20)具有第一、第二校正爪(23、24),当校正机构(20)移至第一位置时,第一、第二校正爪前进到由盖(2)的捏手部分(2a)画出的转动轨迹中,第一、第二校正爪(23、24)校正捏手部分(2a)的姿态,使得当第一、第二校正爪(23、24)依随容器(1)的转动与盖(2)的捏手部分(2a)相对时捏手部分(2a)与盖(2)位于一个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机构(20)包括一检测机构(26),该检测机构检测经第一、第二校正爪(23、24)校正的捏手部分(2a)到达要在那里分离盖(2)的位置,当检测机构(26)检测捏手部分(2a)位置时,检测机构(26)将用来停止容器(1)转动的检测信号输出至转动机构(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离机构(30)包括一对夹住捏手部分(2a)的夹板(43、44);使夹板(43、44)绕垂直于容器(1)的轴枢轴转动的第一驱动器(38);以及使夹板(43、44)沿彼此移近或彼此移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器(41、42),以及通过经第一驱动器(38)使夹住捏手部分(2a)的夹板(43、44)枢转而将盖(2)从容器(1)的口(1a)上除去的分离机构(3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离机构(30)具有支承夹板(43、44)和第一、第二驱动器(38、41、42)的活动体(37),活动体(37)被构造成能在第一滑位与第二滑位之间移动,在第一滑位夹板(43、44)移近容器(1)口(1a),在第二滑位夹板(43、44)从第一滑位移开,移至容器(1)的一侧。
全文摘要
一种装置包括一托住用盖(2)封闭的容器(1)的托(3),以及一具有校正位置(P1)的输送线(5)。在校正位置(P1)设置了一个转动机构(10)。当容器(1)由转动机构转动时,盖(2)捏手部分(2a)的姿势就由校正机构(20)校正。经校正的捏手部分(2a)由一分离机构(30)抓握。分离机构(30)将盖(2)从容器(1)上除去。校正机构(20)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校正机构(20)前进至校正位置(P1),在第二位置校正机构(20)从校正位置(P1)后退。分离机构(30)可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三位置分离机构(30)前进至校正位置(P1)。当校正机构(20)后退至第二位置时,分离机构(30)移至第三位置。
文档编号G01N35/04GK1696044SQ200510070279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4日
发明者伊藤照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