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用器具及电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4138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泳用器具及电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泳用器具及具备该电泳用器具的电泳装置。本申请基于2009年1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92323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后基因体中,蛋白质体研究盛行,尤其是以结构和功能为对象而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的解析。这里,“蛋白质体”意味着在特定的细胞、器官、脏器中翻译生产的蛋白质全体。作为将蛋白质大规模解析的方法,广泛利用了蛋白质的二维电泳法。所有的蛋白 质分别具有固有的电荷及分子量,因此通过将生物体中存在的蛋白质混合液按分子量或电荷分离而能够分离出各种蛋白质。尤其由于即使是种类相同且分子量几乎相同的蛋白质也存在因翻译后修饰而电荷不同的蛋白质种,因此按电荷进行分离的话是有用的。并且,二维电泳法还具有能够将更多的蛋白质以高分辨率分离这样的优点。而且,二维电泳还能够在改性剂存在或不存在下对所使用的样品进行,能够将数百种 数千种的蛋白质一次分离。二维电泳包括将蛋白质按照电荷分离的等电点电泳和将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分离的板凝胶电泳这两个电泳步骤。作为板凝胶电泳,使用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使用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电泳(以下称作“SDS-PAGE”)等。具体而言,在二维电泳中,将蛋白质样品导入第一维凝胶,进行等电点电泳后,取出第一维凝胶而与第二维凝胶连接,进行基于分子量的第二维电泳下的分离。通常,进行等电点电泳的第一维凝胶形成为细长且薄的形状。因此,不仅难以识别凝胶的表背、PH梯度的方向,而且还容易产生翘曲或扭曲,在与第二维凝胶连接时难以减小第一维凝胶与第二维凝胶的间隙。若第一维凝胶与第二维凝胶的间隙变大,则不仅会引起电泳结果的析像度的降低,还存在再现性降低的趋势。而且,第一维凝胶的处理性也差,难以提高将第一维凝胶移动至第二维凝胶而与其连接时的位置精度。如上所述,二维电泳虽是优越的方法,但工序繁杂且难以获得再现性良好的定量的数据。因此,再现性及定量性取决于作业者的熟练度。尤其在第二维分离使用SDS-PAGE的情况下,在第一维电泳结束后,为了将第一维凝胶中的蛋白质向第二维展开,而需要实施平衡化(SDS化及还原)处理(药液处理)、烃化处理。需要对第一维凝胶实施这样的处理这一点也会因作业者不同而产生偏差。因此,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利用琼脂糖来固定第一维凝胶与第二维凝胶的间隙以提高第一维凝胶与第二维凝胶的接触性的方法。并且,在专利文献2、3中提出了将第一维凝胶固定于支承体且与第二维凝胶连接以防止细长且薄的第一维凝胶的翘曲或扭曲的方法。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58-5374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昭62-115161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7-648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就专利文献I 3所记载的各方法而言,都不能说在二维电泳法中获得的数据的析像度、再现性及定量性高。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泳用器具及电泳装置,从而能够充分地提高在二维电泳法中获得的数据的析像度、再现性及定量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人们通过电泳的模拟发现为了提高二维电泳法的数据的析像度、再现性及定量性,凝胶的水平方向及铅垂方向的连接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以下,对具体的模拟结果进行说明。[计算例I]为了研究样品分离介质111中的与样品含有介质121连接的合适的连接位置,以图42A及图42B所示的电泳装置100为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了样品的电泳。需要说明的是,图42A是电泳用器具100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图42B是电泳用器具100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俯视图。如图42A及图42B所示,在电泳用器具100中,在阴电极201与阳电极202之间配置有厚度Imm的样品分离介质111。样品分离介质111由样品分离部110中的厚度2mm的载置部112与保护部113夹持。保护部113在阴电极201侧变短,样品分离介质111在阴电极201侧露出10mm。将由样品输送部120的支承部122支承的厚度O. 4臟、宽度I. 2mm的样品含有介质121压紧而连接到该露出的连接部111a。这里,作为连接时的距离,将从保护部113的端部至样品含有介质121的距离设为X,将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至样品分离介质111的上表面的距离设为Z。需要说明的是,在模拟时,样品含有介质121及样品分离介质111的介电常数与水相同。作为样品(电荷粒子),使用将溶解酵素模型化而成的物质。模型化后的溶解酵素的移动度根据溶解酵素的SDS-PAGE的实测值来推定。模型化溶解酵素从距样品含有介质121的各顶点及各边的中点共计八个部位进入凝胶内部O. 02_的位置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移动。图43A 图43G是表示在距离Z设为Omm且距离X设为O 3mm的范围内变化时的模型化溶解酵素的移动轨迹的模拟结果的图。图43A 图43G分别表示事例#1 #7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图43A 图43G的各图左侧为与样品含有介质121连接的一侧,为阴极侧。对图44A 图44G、图45A 图45G、图46A 图46D而言也同样。在距离X设为Omm时,如事例#1 (图43A)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在样品分离介质111内移动,而不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需要说明的是,从图43A 图43G中的样品含有介质121的上边的中央及右部出来的模型化溶解酵素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
在距离X 设为 O. 5mm、O. 75mm、1mm、I. 5mm>2mm 时,分别如事例 #2 (图 43B)、#3 (图43C)、#4(图43D)、#5(图43E)、#6 (图43F)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需要说明的是,模型化溶解酵素没有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在距离X设为3mm时,如事例#7 (图43G)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且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如上所述,在距离Z设为Omm时,从样品含有介质121出来的所有的模型化溶解酵素在样品分离介质111内移动的情况仅在距离X设为Omm时发生。图44A 图44G是表示在距离Z设为O. 3mm且距离X设为O 3mm的范围内变化时的模型化溶解酵素的移动轨迹的模拟结果的图。图44A 图44G分别表示事例#8 #14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在距离X 设为 0mm、0. 5mm、0. 75mm 时,如事例 #8 (图 44A)、#9 (图 44B)、或 #10 (图44C)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没有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并且,模型化溶解酵素也没有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在距离X 设为 1mm、I. 5mm>2mm 时,如事例 #11 (图 44D)、#12(图 44E)、或 #13(图44F)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需要说明的是,模型化溶解酵素没有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在距离X设为3mm时,如事例#14 (图44G)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且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如上所述,在距离Z设为O. 3mm时,从样品含有介质121出来的所有的模型化溶解酵素在样品分离介质111内移动的情况仅在距离X设为O. 75mm以下时发生。图45A 图45G是表示在距离Z设为O. 6mm且距离X设为O 3mm的范围内变化时的模型化溶解酵素的移动轨迹的模拟结果的图。图45A 图45G分别表示事例#15 #21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在距离X设为Omm时,如事例#15 (图45A)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在样品分离介质111内移动,没有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需要说明的是,从图45A 图45G中的样品含有介质121的下边左部出来的模型化溶解酵素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在距离X 设为 O. 5mm、0. 75Hmu 1mm、I. 5臟时,如事例 #16 (图 4δΒ)、#1了(图 4δΟ、#18 (图45D)、#19(图45E)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在样品分离介质111内移动,没有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需要说明的是,从图45E中的样品含有介质121的下边出来的三个模型化溶解酵素与载置部112的上表面发生碰撞。在距离X设为2mm时,如事例#20 (图45F)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向样品分离介质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并且,从图45F中的样品含有介质121的下边出来的三个模型化溶解酵素与载置部112的上表面发生碰撞。在距离X设为3mm时,如事例#21 (图45G)所示,模型化溶解酵素向样品分离介质 111的外侧的缓冲液扩散。并且,从图45G中的样品含有介质121的上边的中央出来的模型化溶解酵素与保护部113的下表面发生碰撞,从样品含有介质121的下边出来的三个模型化溶解酵素与载置部112的上表面发生碰撞。如上所述,在距离Z设为O. 6mm时,从样品含有介质121出来的所有的模型化溶解酵素在样品分离介质111内移动的情况仅在距离X设为I. 5mm以下时发生。上述的结果在表I中汇总示出。根据上述的模拟等的结果明确,在满足下式(I)的关系的情况下良好地进行电泳。Z ≥ 0.4XX ... (I)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泳用器具,其具备 保持将样品分离的层状的样品分离介质的样品分离部; 将含有所述样品的样品含有介质向所述样品分离部输送的样品输送部; 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及/或所述样品输送部,用于将所述样品输送部与所述样品分离部的规定的位置连接的定位部。
2.一种电泳用器具,其具备 载置有将样品分离的层状的样品分离介质的载置部; 配置在所述样品分离介质上的保护部; 以使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保护部的样品分离部; 粘接含有所述样品的样品含有介质的支承部; 将所述样品含有介质向所述样品分离部输送的样品输送部; 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及/或所述样品输送部,用于将所述样品含有介质与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露出部分的规定的位置连接的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定位部是形成在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露出部分,且能够与所述样品含有介质嵌合的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定位部包括 设置于所述样品输送部的嵌合凸部; 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的所述保护部,且能够与所述嵌合凸部嵌合的嵌合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定位部包括 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的嵌合凸部; 设置于所述样品输送部,且能够与所述嵌合凸部嵌合的嵌合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定位部是所述样品分离部的所述保护部的一部分,是与所述样品输送部的所述支承部的底面抵接的移动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定位部是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且与所述样品输送部的所述支承部的底面抵接的移动限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在所述移动限制部设有形成有供所述样品输送部的一部分插入的槽的引导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定位部具备 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且沿与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形成有槽的引导部; 设置于所述样品输送部,且插入到所述槽中的凸部, 所述引导部的槽具有与所述凸部抵接来限制所述样品输送部的移动的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在所述保护部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样品含有介质插入的开口部。
11.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泳用器具,其中, 所述样品含有介质进行所述样品的一维电泳, 所述样品分离介质进行所述样品的第二维分离。
12.一种电泳装置,其具备 电泳用器具,该电泳用器具具备保持将样品分离的层状的样品分离介质的样品分离部、将含有所述样品的样品含有介质向所述样品分离部输送的样品输送部、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及/或所述样品输送部且用于将所述样品输送部与所述样品分离部的规定的位置连接的定位部; 一对电极,这一对电极使所述电泳用器具的所述样品分离介质沿着面方向产生电位。
13.—种电泳装置,其具备 电泳用器具,该电泳用器具具备载置有将样品分离的层状的样品分离介质的载置部、配置在所述样品分离介质上的保护部、以使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保护部的样品分离部、粘接含有所述样品的样品含有介质的支承部、将所述样品含有介质向所述样品分离部输送的样品输送部、设置于所述样品分离部及/或所述样品输送部且用于将所述样品含有介质与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露出部分的规定的位置连接的定位部; 一对电极,这一对电极使所述电泳用器具的所述样品分离介质沿着面方向产生电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泳装置,其中, 所述样品含有介质的弹性模量比所述样品分离介质的弹性模量高。
全文摘要
电泳用器具具备保持将样品分离的层状的样品分离介质的样品分离部。并且,电泳用器具具备将含有样品的样品含有介质向样品分离部输送的样品输送部。并且,电泳用器具具备设置于样品分离部及/或样品输送部且用于将样品输送部与样品分离部的规定的位置连接的定位部。
文档编号G01N27/447GK102687002SQ20108005819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4日
发明者丸尾祐二, 坂入幸司, 平塚淳典, 木下英树, 阿久津觉诚, 鹈沼丰 申请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