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49803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及生物技术交叉领域,特别是用于污泥膨胀关键菌-微丝菌的特异性识别的ー种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
背景技术
自活性污泥法诞生ー个多世纪以来,污泥膨胀问题就一直是困扰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ー个世界性难题。活性污泥膨胀有丝状菌过度繁殖引起的丝状膨胀和非丝状膨胀,其中前者占主导,据报道约有90%的污泥膨胀问题是由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大量生长引起的,而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达30余种,大部分污泥膨胀的过程都有丝状菌的存在,丝状菌是引起污泥膨胀的主导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生态研究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等方法。然而分子生态学作为新兴技术,本身具有一定得局限性,存在穿透率不足、荧光背景干扰、成本高等弊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脂肪酸修饰的有机突光染料生物探针,有利于提闻探针的光稳定性,同时增加染料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使探针分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光学灵敏度得到显著提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ー种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其中该生物探针是在有机荧光染料或量子点上连接脂肪酸形成的有机荧光染料探针或量子点探针。本发明的效果是I、本发明生物探针制作方法简单,对丝状菌初步标记研究表明,该探针具有较好的靶向标记性,靶点转移到细胞表面避免了荧光褪色探针损伤等问题,提高了探针灵敏度,为采用该类生物探针标记丝状菌进行活性污泥膨胀的研究提供了ー种方法。2、脂肪酸的引入,増加了生物探针和细菌的相容性。由于微丝菌对脂肪酸具有嗜食偏好性,本发明探针用脂肪酸修饰染料分子或量子点,増加了丝状菌对染料或量子点的相容性。3、探针使用量少,灵敏度高。本发明探针选用嵌入式染料,根据嵌入式染料的发光原理,染料在嵌入细胞后其荧光明显加强,使用量減少。


图I为本发明的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结构简图;图2-1不同染料浓度下的DO值变化对比图组;图2-2不同染料浓度下的pH值变化对比图2-3不同染料浓度下的摄氧率值变化对比图;图3-1是染料浓度为2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3-2染料浓度为3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3-3染料浓度为4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3-4是在不同的T0-C00H浓度下丝状菌菌丝的亮度变化情况;图4-1不同染料浓度下的DO值变化 对比图组;图4-2不同染料浓度下的PH值变化对比图组;图4-3不同染料浓度下的摄氧率值变化对比图组;图5-1染料浓度为2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5-2染料浓度为4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5-3染料浓度为6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5-4染料浓度为8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5-5染料浓度为10mg/l时连续5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5-6不同染料浓度下微丝菌OD值变化图;图6-1量子点浓度为lmg/1时的PH值变化图;图6-2量子点浓度为O. lmg/1时的PH值变化图;图6-3量子点浓度为O. O lmg/1时的PH值变化图;图6-4空白样的PH值变化图;图6-5量子点浓度为lmg/1时连续7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6-6量子点浓度为lmg/1时连续7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图6-7量子点浓度为lmg/1时连续7小时的微丝菌显微镜图(200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例对本发明的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的结构加以说明,但不局限于本实例。本发明是基于丝状菌对油脂和长链脂肪酸(LCFA)有摄食专一性的文献报道,本方法即采用易被丝状菌专ー摄食的脂肪酸修饰的荧光染料或量子点作为碳源,利用丝状菌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丝状菌细胞膜对探针的胞吞作用,实现对丝状菌的标记。该方法与传统的分子生态学技术相比,操作方便,成本低,抗荧光漂白效果好,不需考虑穿透率问题,荧光背景干扰少,荧光清晰,能实现对微丝菌的定性、半定量分析。由于荧光染料检测速度快,用量少,无辐射;量子点具有荧光强度高,荧光持续时间长,対称性好等优点,便于对丝状菌进行观察。脂肪酸的引入提高了染料与量子点的细胞相容性。本发明的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该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是在有机突光染料或量子点上连接脂肪酸形成的有机突光染料探针或量子点探针。所述有机突光染料探针的简式为T0-C00H,所述量子点探针的简式为CdTe-C00H。探针结构如图I所示。所述脂肪酸的种类为长链脂肪酸(LCFA)或油酸或软脂酸,脂肪酸的碳链上碳原子数> 6。所述有机突光染料选嵌入式染料。所述量子点选单核量子点。I)丝状菌对染料吸收实验方法对混合活性污泥进行摇床培养,温度取25V,转速为150r/min,选用不同的染料作为碳源,改变染料浓度,其他营养液配方量不变,每隔一段时间測定混合液的DO、pH、摄氧率三个指标值,同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微丝菌形态,进行定性描述。2)荧光染料探针6-C-C00H-T0对丝状菌的染色情况分析图2-1是在不同染料浓度情况下,用6-C-C00H-T0对混合污泥进行染色吸收后系统DO的变化图组,四种状态对比可知,空白情况下即不加染料时,系统中的DO浓度呈直线下降趋势,在第四小时有所上升,当染料浓度为4mg/l时,系统DO維持一段时间不变后在第3小时时开始下降,之后保持稳定,这说明染料浓度过高或者系统无碳源吋,对系统混合污泥均呈负影响,相对于无碳源情況,高浓度染料能使活性污泥活性維持一段时间,由于本实验培养基是针对丝状菌配置的,可以认为丝状菌在此情况下均呈生长减缓或稳定维持阶段;当染料浓度分别为2mg/l、3mg/l吋,DO在最初三小时内均呈上升状态,不同的是前者的上升先快后慢,后者在保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上升,三小时后两者均下降,之后前者保持平衡不变,后者又有所上升,这说明适当浓度的染料能促进系统对碳源的吸收,丝状菌在该两种情况下均有所增长,对于浓度稍高的情况,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可以认为丝状菌对染料加 以吸收并有所生长。图2-2是在不同染料浓度下,pH值随时间的变化情況。由图可知,在空白对照组中,PH值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維持不变后,呈加速下降趋势。整体范围在Γ8之间。当染料浓度为2mg/l和4mg/l吋,pH值的变化曲线表现得很相似,均在暂时的下降后经历一次上升过程。当染料浓度为3mg/l时,系统pH值最初一小时呈上升趋势。综合四张图看来,pH值的范围均在7. 55^7. 8间浮动,变化不大。这说明微丝菌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对pH值的影响不大,或7. 55^7. 8间的pH值是微丝菌生长的良好环境之一。图2-3是在不同染料浓度下系统摄氧率值变化对比图,染料浓度为4mg/l时和空白状态下,摄氧率的变化曲线较为接近,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第四小时时摄氧值降到最低值,然后又有所上升。空白染料浓度时,摄氧率在最初上升,可解释为微生物系统为维持自身在缺乏碳源时的生命力,摄入溶解氧的速度加快,以利用自身的能量存储,之后摄入量有所減少,这有可能是微丝菌开始递减的原因。对于染料浓度为4mg/l时系统中摄氧率的变化的解释与之类似。染料浓度分别为3mg/l和2mg/l时的摄氧率变化曲线恰呈反向趋势,如前面对系统DO值的讨论,微丝菌在这两种情况下均有所増殖,即此时两系统中摄氧率的变化呈反向趋势表明在两种情况下微丝菌的増殖情況,即增殖速度和过程不同。3)荧光染料探针6-C-C00H-T0对丝状菌染色的荧光强度分析荧光强度分析,即光密度OD分析,是通过測量允许通过的光数量,确定材料中的物质含量。当分析图像被捕捉时,光源是从材料背后辐射出来吋,OD测试才有意义。本实验中的荧光强度分析是在荧光显微镜照片的基础上,利用Image-PiO Plus软件对照片中的丝状菌进行平均光密度分析,以间接反映荧光强度得出的。图3-1是染料浓度为2mg/l时,连续五小时拍摄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对比图知,在第4小时时菌胶团亮度最強,第5小时时有所减弱,菌胶团细菌在第I小时时最为紧凑,而在第3时时的菌胶团细菌最为分散,此时污泥沉降性能降低;从丝状菌菌丝来看,第I小时时伸出菌胶团体外的较少,表明污泥系统仍有较好的沉降性,受染料影响较小,第2小时的菌丝较细,第3小时时,菌丝长度加长,缠绕程度加大,第5小时的丝状菌菌丝亮度与第4小时的相比有所减少。
图3-2是染料浓度为3mg/l时,不同时间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图可知,菌胶团在第I小时时菌丝长度较长,缠绕性好,伸出体外部分较多,菌丝清晰可见;第2小时时菌丝长度变短,伸出体外量开始減少,整体亮度有所提升,菌丝较前I小时细;第3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增大到最大值,菌丝亦变细,整体亮度降低;第4小时时菌胶团亮度达到最大,菌丝缠绕较少,伸出量比第3小时有所提高;第五小时菌丝长度有所增长,清晰可见,伸出菌胶团体外较多。图3-3是染料浓度为4mg/l时,不同时间的丝状菌系统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图可知,丝状菌在第I小时时缠绕度较好,菌胶团结构紧凑;第2小时时丝状菌长度变短,菌丝变细,菌胶团结构有所分散;第3小时时菌胶团面积继续减小,菌丝亮度达到最小,但菌胶团整体亮度达到最大;第4小时时,菌胶团结构面积加大,丝状菌亦有所増加;第5小时时,菌胶团细菌结构更为紧凑,丝状菌缠绕度较好,数量有一定的增长。图3-4是在不同的T0-C00H浓度下丝状菌菌丝的亮度变化情况,图中的数据是利用IPP软件对图像中単独成丝丝状菌的分析而得到的OD值。如图可知,当染料浓度为2mg/ I吋,丝状菌的平均光密度在第2小时达到最高值,之后持续下降,在第3、4小时间的下降速度较快;当染料浓度为3mg/l吋,丝状菌的平均光密度在前4小时呈持续下降趋势,最后I小时有所上升;染料浓度为4mg/l吋,丝状菌的平均光密度在第3小时时降低至最低值,之后减速上升。综上所述,高浓度染料4mg/l情况下,荧光强度的变化程度较大,对染料的大量吸收时间较中浓度染料提前I小时,在第3小时发生;低浓度情况下,丝状菌的荧光强度先增后減,这表明在一开始能较好地度过过渡期,对外来染料碳源加以吸收,之后由于浓度不足发生持续下降;中等浓度3mg/l情况下,外来染料碳源对丝状菌生长的影响稍大,荧光強度连续4小时呈下降趋势,最后I小时才发生增强,这有可能是因为丝状菌在初始阶段快速吸附了大部分染料,荧光强度随时间降低,到第4小时才开始大量对吸附的染料进行吸收。4)荧光素对主体微丝菌的染色情况分析图4-1是不同染料浓度下微生物系统中DO值的变化情况。由对比图可知,染料浓度为10mg/l吋,以微丝菌为优势菌的生物系统中的DO值在最初两小时缓慢上升,这说明微丝菌对高浓度染料有抵触反应,没有吸取DO的需要,第3小时开始系统DO值下降,这说明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微丝菌数量有所増加,微丝菌摄取DO的速度超过了供给速度,从而造成系统中的DO值直线下降;一小时以后DO浓度开始回升,说明微丝菌摄氧能力下降,有可能是碳源浓度降低引起的碳源限制生长问题;在染料浓度为8mg/l吋。系统中的DO变化波动较大,微丝菌最开始对染料有所吸收,渡过了ー个积累期后又有所增长,最后进入碳源限制阶段;当染料分别为2mg/l、4mg/l、6mg/l时,系统中的DO变化趋势较相似,其中在最开始阶段都有ー个抵触期,即适应阶段,之后有所吸收,其中染料浓度为6mg/l时,相对于染料浓度为4mg/l时的吸收速度更慢,而染料浓度为2mg/l吋,DO值在第2小时开始减速上升,这是因为碳源浓度较低,碳源限制所致。图4-2是不同染料浓度下微生物系统中pH值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染料浓度下,微生物系统的pH值变化均不大,整体维持在7. 6 7. 8之间。在染料浓度为2、8、IOmg/1时,pH值均在第4小时达到最大值,在第2小时时,五个水平染料浓度的微生物系统中pH均达到最低值,pH值变化范围最大的是染料浓度为4mg/l组,变化范围最小的是染料浓度为6mg/l组。pH值的变化原因复杂,与染料吸附吸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都有关系,不能单一地说PH值的变化与染料浓度呈线性关系,并且由于pH值在五种染料浓度中的变化均不大,这可以说明微丝菌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对PH值的影响不大,或7. 59^7. 8间的pH值是微丝菌生长的良好环境之一。图4-3是不同染料浓度下微生物系统摄氧率值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在五个水平的染料浓度情况下,摄氧率在前两小时内的变化曲线有所相似,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说明微丝菌在染料作为碳源的情况下,最初一小吋,微丝菌处于适应阶段,染料对微丝菌活性有所抑制,之后抑制效果减弱,摄氧率升高。当染料浓度为4mg/l时,系统中的摄氧率在第3小时开始上升,并持续到第5小时,这说明 该染料浓度较适合微丝菌的生长;当染料浓度为8mg/l时,摄氧率值在第4小时时开始下降,可能是因为剰余碳源浓度不足以维持微丝菌的繁殖,从而进入稳定、衰减期;而当染料浓度分别为2mg/l和10mg/l时,第4小时的摄氧率值均开始回升,有可能是微丝菌开始内源呼吸或继续生长所致。5)荧光素对主体微丝菌的染色分析图5-1是荧光素染料为2mg/l吋,以微丝菌为主导菌的混合活性污泥系统连续5小时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微丝菌数量较少,菌丝亮度较高,分散;第2小时时微丝菌数量增多,缠绕性好,菌丝亮度有所降低,菌胶团面积较小;第3小时时,菌丝亮度较前I小时有所增加,缠绕性好,菌丝长度大大增加,菌胶团面积较小,未见增大;第4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大有增加,菌胶团亮度较大;第5小时时,菌胶团亮度减低,菌丝亮度表观上有所降低,微丝菌数量有所減少,缠绕性降低。图5-2是荧光素浓度为4mg/l吋,以微丝菌为主导菌的混合系统在连续5小时内的荧光显微镜形态图。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微丝菌长度较短,菌丝清晰可见,亮度较高;第2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増大,菌丝亮度和菌胶团亮度均有所降低,微丝菌长度减短;第3小时时菌胶团亮度有所増加,微丝菌被包裹在菌胶团内,伸出菌丝部分亮度较前I小时有所降低;第4小时时菌胶团亮度増加,微丝菌菌丝亮度较大,缠绕性好;第5小时时菌胶团整体亮度降低,微丝菌亮度较大,清晰可见,伸出菌丝量有所減少。图5-3是荧光素浓度为6mg/l吋,以微丝菌为主导菌的混合系统在连续5小时内的荧光显微镜形态图。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系统中的微丝菌数量不多,但缠绕性好,亮度高,清晰可见;第2小时时微丝菌数量有所増加,缠绕度高,菌胶团亮度大,菌丝清晰度不如前I小时;第3小时时菌胶团结构更为紧密,隐约可见微丝菌包裹其中,菌胶团和菌丝亮度均有所增强;第4小时时,菌胶团面积有所减小,菌丝数量有所降低,但清晰可见,亮度较高;第5小时时,菌丝长度降低,菌胶团结构松散,微丝菌菌丝亮度有所降低。图5-4是荧光素浓度为8mg/l吋,以微丝菌为主导菌的混合系统在连续5小时内的荧光显微镜形态图。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微丝菌数量虽不多,但缠绕性好,清晰度较高;第2小时时,微丝菌数量有所增多,缠绕度较高,清晰可见,菌胶团亮度有所增强,微丝菌菌丝亮度有所降低;第3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大有增加,微丝菌数量増加,缠绕度高,菌胶团亮度降低,但微丝菌菌丝亮度增强;第4小时时,微丝菌数量和菌胶团的面积与荧光強度均发生降低,微丝菌缠绕性不如第3小时;第5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增大,微丝菌菌丝和菌胶团的荧光強度均增强,但微丝菌数量有所減少。图5-5是荧光素浓度为10mg/l吋,以微丝菌为主导菌的混合系统在连续5小时内的荧光显微镜形态图。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菌胶团结构紧密,微丝菌缠绕性好,菌胶团与微丝菌的亮度均较高;第2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増大,微丝菌宽度加大,缠绕性保持较好,整体亮度和第I小时类似;第3小时时,菌胶团荧光強度降低,结构较前I小时松散,微丝菌伸出量减少;第4小时时,菌胶团结构紧密,微丝菌缠绕性好,两者的荧光强度均较高,杂菌较多;第5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和微丝菌数量均有所減少,微丝菌宽度减小,其荧光强度发生少量增强。图5-6是在不同的荧光素浓度下微丝菌菌丝的亮度变化情況,图中的数据是利用IPP软件对图像中单独成丝微丝菌的分析而得到的OD值。如图可知,当染料浓度为2、8mg/I吋,微丝菌平均光密度值变化趋势类似,均在I小时时开始急速下降,然后曲折上升,在第5小时时的荧光强度均不如初始状态强;当染料浓度为4、10mg/l吋,微丝菌OD值变化趋势接近,除刚开始吋,荧光素浓度为4mg/l时OD值急速下降,荧光素浓度为10mg/l时OD值少量上升外,从第2小时开始,两条件下的微丝菌OD值均在第3小时达到最低值,在第4小时达到最高值,此时荧光强度的增强速度开始降低;荧光素浓度为6mg/l时,第I小时时OD值发生下降,在第2小时达到最低值,之后OD值开始上升,第3小时时OD值增长速度加大,在 第4小时时OD值达到最大,后又降低。微丝菌、菌胶团对染料的表面吸附、吸收、利用、微丝菌增长都会引起荧光强度的増加,而解附、微丝菌的过渡、衰减、功能下降和荧光自身淬灭都会引起荧光强度的降低。综上所述,高浓度(10mg/l)条件下,微丝菌对荧光素的吸附作用强于荧光素给微丝菌的冲击作用,即在第I小时时,微丝菌的OD值缓慢増加,这与其他荧光素浓度条件下的表现是恰恰相反的,其第2小时开始的OD值下降度与其他条件下第1、2小时间的OD值下降度相比要小得多,这是由于微丝菌开始对吸附的荧光素进行吸收,由于未经历过渡期,仍然存在一定的排斥作用,所以OD值有所下降,其他情况下,微丝菌在第I、2小时间处于过渡期,对外来荧光素染料的吸附作用很低;染料浓度为4mg/l时,过渡期较长,为2小时,这是因为其OD值在前两小时发生连续下降,而其他情况下,下降到最低值均在I小时内完成;除第I小时外,当染料浓度为6mg/l时,第3、4小时间,微丝菌OD值的增加速度最快,且高于各染料浓度条件下的最高值;低浓度(2mg/l)条件下,微丝菌OD值的增加从整体看呈加速状态,这说明微丝菌的生存能力较强,在碳源浓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碳源吸收,这是因为荧光素浓度为4、10mg/l吋,微丝菌的生长分别存在着过渡期长和直接吸附、吸收作用的存在,从而时间维上,将应有的荧光素浓度为2、8mg/l时的变化趋势后推了I小时。图6-1至图6-4显示的是不同量子点浓度下微生物系统中PH值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在空白对照组中,PH在开始一段时间迅速下降,随后基本保持不变。当量子点浓度为O. lmg/1和O. 01mg/l吋,PH值的变化曲线表现得很相似,均在下降后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缓然后逐渐上升。在量子点浓度为lmg/1吋,PH值在第4小时达到最大值。综合四张图来看,微生物系统的PH值变化整体維持在6. 9^7. 8之间。图6-5是量子点浓度为lmg/1时连续7小时拍摄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菌丝缠绕较好,伸出体外部分较少;第2小时时菌丝数量増加,伸出体外部分增多,亮度有所增强;第3小时时菌胶团结构变得松散,丝状菌数量增多,亮度降低;第4小时时菌丝变粗,菌胶团更加松散,面积减少;第5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增大,菌丝亦变粗;第6小时时菌胶团松散度达到最大,菌胶团面积减少;第7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又有所増加,丝状菌数量亦有所増加。图6-6是量子点浓度为O. lmg/1时连续7小时拍摄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菌胶团结构紧密,丝状菌缠绕性较好;第2小时时丝状菌数量増加,缠绕度更高;第3小时时菌胶图面积减小,丝状菌数量增多,缠绕紧密,污泥膨胀明显;第4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増大,丝状菌数量減少,菌胶团和丝状菌亮度均增强;第5小时时菌胶团面积进ー步增加,亮度也有所増加,丝状菌数量減少;第6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减少,亮度也有所降低,丝状菌菌丝变粗;第7小时时丝状菌数量減少,缠绕性差,菌胶团面积亦減少。图6-7是量子点浓度为O. O lmg/1时连续7小时拍摄的荧光显微镜照片。由图可知,第I小时时菌胶团面积大,丝状菌数量多且缠绕性好;第2小时时 菌胶团亮度増大,丝状菌菌丝变细;第3小时时菌胶团面积減少,丝状菌数量增多,缠绕性好;第4小时时丝状菌数量減少,菌胶团亮度有所降低;第5小时时菌胶团面积減少,丝状菌数量亦減少,缠绕性差;第6小时时菌胶团亮度进ー步减小,丝状菌数量減少;第7小时时丝状菌数量有所增カロ,缠绕性也进ー步增强。有机染料探针作为碳源对丝状菌进行培养时,根据不同时期丝状菌对探针的吸收导致的荧光强度变化即可知道活性污泥系统内丝状菌的生长状态,从而判断出发生污泥膨胀的可能性,进而对污泥膨胀进行预警。
权利要求
1.ー种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其特征是该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是在有机突光染料或量子点上连接脂肪酸形成的有机突光染料探针或量子点探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其特征是所述脂肪酸的种类为长链脂肪酸或油酸或软脂酸,脂肪酸的碳链上碳原子数> 6。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其特征是所述有机荧光染料选嵌入式染料。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其特征是所述量子点选单核量子点。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其特征是所述有机荧光染料探针的简式为TO-COOH,所述量子点探针的简式为CdTe-COOH。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脂肪酸修饰的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该有机荧光染料生物探针是在有机荧光染料或量子点上连接脂肪酸形成的有机荧光染料探针或量子点探针。本发明的效果是该生物探针制备方法简单,对丝状菌细胞具有较好的标记靶向性,为标记丝状菌细胞进行污泥膨胀的预警研究提供方便。在标记过程中增加了生物探针与丝状菌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该生物探针对丝状菌的毒性低,灵敏度高,使用量少。
文档编号G01N21/64GK102690650SQ20121018352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6日
发明者曹凌云, 李彤鲜, 池勇志, 费学宁, 郝亚超, 马华继 申请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