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汽车玻璃电子检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玻璃检具。尤其涉及一种在制造检具时不需要依靠机械加工来保证其精度,在检测汽车玻璃外形时也不需要检测人员利用塞尺或者厚薄规对检测点逐个进行测量的一种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
背景技术:
汽车玻璃检具是汽车玻璃在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以及汽车玻璃在汽车上装配之前对汽车玻璃外形尺寸采取的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现场检验工具,是检查和验证产品是否合格的不可缺少的工艺装置,用以检查产品和设计原型之间的尺寸误差、快速判断零部件是否合格。目前的汽车玻璃检具是在制造过程中根据所检玻璃的设计原型尺寸依靠机械进行加工,保证其精度。由于汽车玻璃检具体的工作表面,大都采用双曲线表面,即母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率均匀变化的曲线,侧面又要加工法向面,因此极大地增加了汽车玻璃检具的加工难度,其加工通常在五轴铣床上进行加工。所以传统的汽车玻璃检具的制造加工费用较高。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汽车玻璃检具表面的划伤或者磨损,则对整个汽车玻璃检具也是致命的,因此传统汽车玻璃检具的后期维护费用也是较高的。对于使用传统的汽车玻璃检具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还需检测人员利用塞尺或者厚薄规对汽车玻璃的检测点逐个进行测量,整个检测过程费时费力,同时还存在人为误差。而本实用新型汽车玻璃电子检具是不需要依靠机械加工来保证其精度,在制造加工和后期维护方面有着较低的成本优势。同时,在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也不需要检测人员利用塞尺或者厚薄规对检测点逐个进行测量,这在使用方面极大地较低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对汽车玻璃的检测过程采用的电子自动测量和计算,消除了人为误差,极大地提供了汽车玻璃的检测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三氯氢硅合成装置硅粉拆卸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改变硅粉拆卸方法减少硅粉的浪费,同时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避免员工身体受到硅粉粉尘的危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汽车玻璃电子检具,主要包括:一个用于安装传感器和玻璃支架的玻璃检具底座;三个用于支撑玻璃,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检测中由于玻璃自身重量对传感器影响的玻璃支架;若干个用于检测玻璃间隙量的间隙传感器;若干个用于检测玻璃与车身贴合程度的贴合面阶差传感器;一个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每个所述间隙传感器和所述贴合面阶差传感器的信号;计算机平台,通过数据传输总线接收数据采集卡传来的数据。三个所述玻璃支架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分布。一种所述间隙传感器或贴合面阶差传感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传感器壳体、传感器固定板、传感器探测头、弹簧、调节顶丝、滑动变阻器,传感器探测头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相连,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传感器探测头和调节顶丝,所述滑动变阻器固定安装在传感器壳体内部,传感器壳体安装在传感器固定板上。一种所述间隙传感器或贴合面阶差传感器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计算机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到各检测点的传感器阻值数据Ri,并将此传感器阻值数据Ri和与之对应的传感器编号i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数组方式地存储,当玻璃检具在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计算机平台再次通过数据采集卡对各检测点的传感器阻值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各传感器阻值数据与校验时存储的原始数据按传感器编号i进行减法运算,从而得出本检具在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各传感器阻值与其在校验时的阻值之差RXi ;将RXi与其对应的传感器编号绘制成RX1-1坐标图,最终得出本检具测得的汽车玻璃各检测点间隙量或者贴合面阶差量Li和其对应检测点编号i (各传感器编号即是检测点编号)的坐标图L1-1o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汽车玻璃电子检具是不需要依靠机械加工来保证其精度,在制造加工和后期维护方面有着较低的成本优势。同时,在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也不需要检测人员利用塞尺或者厚薄规对检测点逐个进行测量,这在使用方面极大地较低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对汽车玻璃的检测过程采用的电子自动测量和计算,消除了人为误差,极大地提供了汽车玻璃的检测精度。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汽车玻璃电子检具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汽车玻璃电子检具数据采集电路连接示意图。图3:传感器结构原理图。图4:检具校验时各传感器的阻值坐标图。图5:检测时各传感器阻值与其在校验时的阻值之差坐标图。图6:汽车玻璃各检测点间隙量或者贴合面阶差量坐标图。图中:1、氮气进口管线;2、正常氯化氢进气管线;3、金属软管;4、氮气出口 10-三氯氢硅合成炉;20_锥体结构;30_硅粉泄放阀;40_硅粉收集罐;50_布袋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的组成结构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用于安装传感器和玻璃支架的玻璃检具底座I ;用于支撑玻璃,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检测中由于玻璃自身重量对传感器影响的三个玻璃支架,其分别是玻璃支架21、玻璃支架22、玻璃支架23 ;用于检测玻璃间隙量的间隙传感器3 ;用于检测玻璃与车身贴合程度的贴合面阶差传感器4 ;数据采集卡5 ;计算机平台6。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的数据采集电路连接如附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工作时首先由各检测点的间隙传感器3和贴合面阶差传感器4将其所测得的模拟量电信号传递给数据采集卡5,经数据采集卡处理后将模拟量电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用的数字信号传递给计算机平台6进行处理,并通过计算机平台6绘制出所检汽车玻璃各检测点的间隙量和贴合面阶差量的数据坐标图,同时将此坐标图进行存储和显
/Jn o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间隙传感器3和贴合面阶差传感器4其结构原理相同,如附图3所示。整个传感器主要包括传感器壳体71,传感器固定板72,传感器探测头73,弹簧74,调节顶丝75,滑动变阻器76。其中,传感器探测头73与滑动变阻器76的滑片相连,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时传感器探测头73与汽车玻璃相接触,传感器探测头73受到被检玻璃的挤压产生位移,进而带动与其相连的滑动变阻器76的滑片滑动,改变滑动变阻器76对外输出的电阻值,此电阻值,此电阻值通过传感器信号输出线端子对外输出。对于弹簧74其作用是连接传感器探测头73与调节顶丝75,以实现传感器探测头73与被检测汽车玻璃软性地紧密接触,而调节顶丝75的作用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在校验时通过调整其来保证汽车玻璃标准样件与传感器探测头73的可靠接触,同时也为了使传感器探测头73在检具校验时其位置处于其最大可移动位移的二分之一左右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检具校验时调节顶丝75使传感器探测头73处于其最大位移的二分之一左右处的目的:由于被检汽车玻璃的间隙量或者贴合面阶差量与标准汽车玻璃样件对应检测点存在数值上的或大或小的可能性,这也就导致利用本检具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其传感器探测头73的位置发生或左或右的位移,为了使本检具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其传感器探测头73不至于处在其位移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得临界状态,特意在对本检具进行校验时通过调节顶丝75使传感器探测头73的位置接近其最大位移的二分之一处,此时传感器中的滑动变阻器的输出阻值也是接近其最大阻值的二分之一处。本实用新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如附图4,附图5及附6先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检具进行校验时,计算机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卡5采集到各检测点的传感器阻值数据Ri,并将此传感器阻值数据Ri和与之对应的传感器编号i作为原始数据进行数组方式地存储,附图4为检具校验时各传感器的阻值坐标图。当本实用新型的检具在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计算机平台再次通过数据采集卡5对各检测点的传感器阻值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各传感器阻值数据与校验时存储的原始数据按传感器编号i进行减法运算,从而得出本检具在对汽车玻璃进行检测时各传感器阻值与其在校验时的阻值之差RXi。将RXi与其对应的传感器编号绘制成RX1-1坐标图,如附图5所示。由本实用新型中的传感器原理可知其输出的阻值与其探测头73的位移存在某一函数关系,自然RXi与本检具测得的汽车玻璃间隙量或者贴合面阶差量L也存在某一函数关系关系,即:L=f (RXi),其中f为对应的函数法则。最终得出本检具测得的汽车玻璃各检测点间隙量或者贴合面阶差量Li和其对应检测点编号i (各传感器编号即是检测点编号)的坐标图L1-1,如附图6所示。在实现过程中计算机平台将测得并运算后的坐标图L1-1给予显示并存储。利用本检具的测试人员便可直观地从计算机平台显示的坐标图L1-1得出所检汽车玻璃的间隙量或者贴合面阶差量L,进而判断其是否合格。
权利要求1.汽车玻璃电子检具,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一个用于安装传感器和玻璃支架的玻璃检具底座; 三个用于支撑玻璃,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检测中由于玻璃自身重量对传感器影响的玻璃支架; 若干个用于检测玻璃间隙量的间隙传感器; 若干个用于检测玻璃与车身贴合程度的贴合面阶差传感器; 一个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每 个所述间隙传感器和所述贴合面阶差传感器的信号; 计算机平台,通过数据传输总线接收数据采集卡传来的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玻璃电子检具,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玻璃支架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分布。
专利摘要汽车玻璃电子检具,主要包括一个用于安装传感器和玻璃支架的玻璃检具底座;三个用于支撑玻璃,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检测中由于玻璃自身重量对传感器影响的玻璃支架;若干个用于检测玻璃间隙量的间隙传感器;若干个用于检测玻璃与车身贴合程度的贴合面阶差传感器;一个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每个所述间隙传感器和所述贴合面阶差传感器的信号;计算机平台,通过数据传输总线接收数据采集卡传来的数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汽车玻璃电子检具是不需要依靠机械加工来保证其精度,在制造加工和后期维护方面有着较低的成本优势。
文档编号G01B7/02GK203083517SQ20122070151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李宗刚, 高溥, 石慧荣, 陈引娟, 刘关, 张军平 申请人:兰州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