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工具及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6170611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检测工具及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检测工具及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检测工具包括工具主体、仿面板件、指示装置及探针检测装置;待测面板背框可拆卸地设置于工具主体上;仿面板件设置于工具主体上;指示装置设置于工具主体上;探针检测装置设置于仿面板件内且包括探针及导电件;探针穿设于仿面板件中且可弹性地相对仿面板件在初始与触发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当探针位于初始位置时,探针相对于仿面板件向上伸出以抵接于待测面板背框;导电件设置于探针下且与探针分别耦接于指示装置,当待测面板背框相对于仿面板件内凹至接触到仿面板件的位置以驱动探针向下移动至触发位置时,探针接触导电件以导通指示装置。本发明可提升液晶面板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专利说明】检测工具及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检测工具及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尤指一种用来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工具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今金属成型制作工艺的进步,外壳由金属材质所构成的设计已广泛地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如笔记本型计算机等)上,藉以进一步地提升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观质感,举例来说,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液晶面板显示装置的背框采用金属(如铝皮)接合制作工艺成型即为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0003]然而,在金属背框的成型过程中,常会因为施加于其上的表面处理制作工艺而在金属背框中产生残留应力,例如铝皮背框中通常会存在有经过商标冲压成型以及表面铣平处理后所产生的残留应力,因此,当使用者按压到铝皮背框上经过表面处理制作工艺的位置(如商标形成位置)时,分布于铝皮背框中的残留应力就会使铝皮背框产生表面向内凹陷并发出类似打鼓声音的现象,而若是将具有过大残留应力的铝皮背框组装至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残留应力往往就会导致铝皮背框在受按压时出现严重内凹现象而碰撞到液晶面板并造成液晶面板损坏问题,从而产生显示不良情况(如水波纹、白斑等)而大大地影响到液晶面板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检测工具及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来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工具及其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6]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工具,用来检测一待测面板背框的内凹变形程度,该检测工具包括一工具主体、一仿面板件、一指示装置,以及一探针检测装置;该待测面板背框可拆卸地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该仿面板件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在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时容置于该工具主体以及该待测面板背框之间;该指示装置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该探针检测装置设置于该仿面板件内,该探针检测装置包括一探针以及一导电件;该探针穿设于该仿面板件中且可弹性地相对该仿面板件在一初始位置与一触发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当该探针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探针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向上伸出以抵接于该待测面板背框;该导电件设置于该探针下且与该探针分别耦接于该指示装置,当该待测面板背框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以驱动该探针向下移动至该触发位置时,该探针接触该导电件以导通该指示装置。
[0007]本发明还公开该探针上突出形成有一限位块,该探针检测装置还包含一第一弹性件,其套设于该探针上且设置于该限位块以及该导电件之间,用来提供弹力以驱动该探针移动至该初始位置。
[0008]本发明还公开该探针检测装置还包含一绝缘件,其套设于该探针上,该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该限位块以及该绝缘件抵接。
[0009]本发明还公开该检测工具还包含至少一滑块以及至少一扣钩。该至少一滑块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工具主体内以在一释放位置以及一扣接位置间移动。该至少一扣钩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上,用来在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且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时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以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以及用来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与该待测面板背框分离。
[0010]本发明还公开该待测面板背框具有至少一卡槽,该至少一扣钩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对应该至少一卡槽的位置上,当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且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时,该至少一扣钩扣接住该至少一卡槽以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当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该至少一扣钩与该至少一卡槽分离。
[0011]本发明还公开该检测工具还包含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其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以及该工具主体之间,用来提供弹力以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
[0012]本发明还公开该检测工具还包含一驱动装置,其设置于该工具主体内且连接于该至少一滑块,用来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0013]本发明还公开该驱动装置包含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以及一控制开关。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连接于该至少一滑块。该控制开关设置于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上,用来控制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0014]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该检测工具包括一工具主体、一仿面板件、一指示装置,以及一探针检测装置,该仿面板件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该探针检测装置包括一探针以及一导电件,该探针可相对该仿面板件上下移动且与该导电件分别耦接于该指示装置,该检测方法包括将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与该探针抵接;按压该面板背框以使该待测面板背框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内凹,以驱动该探针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向下移动;以及根据该探针是否向下移动至接触该导电件的位置以导通该指示装置的一检测结果,判断出该待测面板背框是否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
[0015]本发明还公开该检测工具还包含至少一扣钩,将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与该探针抵接的步骤包含以该扣钩可分离地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的方式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
[0016]本发明还公开以该扣钩可分离地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的方式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的步骤包含以气压驱动方式驱动该扣钩与该待测面板背框分离。
[0017]本发明还公开该指示装置为一指示灯,当该探针与该导电件导通该指示装置时,该指示装置发光以指示出该待测面板背框已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
[0018]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工具利用探针被向内凹陷的待测面板背框驱动以导通指示装置与否的检测方法,以协助使用者判断出受到残留应力影响而内凹的待测面板背框是否会碰撞到液晶面板。如此一来,通过上述使用检测工具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检测方法,使用者即可准确地得知待测面板背框是否具有破坏面板风险,以作为后续是否针对待测面板背框进行工件改善流程(如结构补强或消除残留应力等)或是直接使用待测面板背框进行后续组装流程的参考依据,藉以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将具有过大残留应力的面板背框组装至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时所产生的面板损坏问题以及避免因面板背框所导致的显示不良情况(如水波纹、白斑等),从而提升液晶面板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019]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检测工具设置有待测面板背框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检测工具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的探针检测装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图2的滑块、弹性件、扣钩,以及驱动装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发明利用图1的检测工具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0025]图6为图1的检测工具沿剖面线A-A’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26]图7为图1的检测工具沿剖面线B-B’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27]图8为图6的探针移动至触发位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28]图9为图7的滑块移动至释放位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29]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30]10 检测工具12 待测面板背框
[0031]13 卡槽14 工具主体
[0032]16 仿面板件18 指示装置
[0033]20 探针检测装置22 滑块
[0034]24 扣钩26、34 弹性件
[0035]28 驱动装置29、31 电线
[0036]30 探针32 导电件
[0037]33 限位块36 绝缘件
[0038]38 气压驱动杆件40 控制开关
[0039]A-A’ 剖面线500?504步骤
[0040]B-B’ 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1]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检测工具10设置有一待测面板背框12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检测工具10的分解示意图,检测工具10用来检测一待测面板背框12的内凹变形程度,以协助检测人员能够据以检测出具有破坏面板风险的面板背框,其中待测面板背框12可为用来与面板前框(bezel)接合以容置液晶面板的背框。如图1以及图2所不,检测工具10包含一工具主体14、一仿面板件16、一指示装置18、一探针检测装置20、至少一滑块22、至少一扣钩24、至少一弹性件26,以及一驱动装置28。待测面板背框12可拆卸地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仿面板件16可为与待测面板背框12所适用的液晶面板尺寸相同的面板仿制工件且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以在待测面板背框12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时,容置于工具主体14以及待测面板背框12之间。指示装置18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在此实施例中,指示装置18可较佳地为一指示灯(如发光二极管等)以藉由发光指示方式使检测人员得知检测工具10的检测结果,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改为其他常见指示用设备,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指示装置18可为一喇叭以藉由发声指示方式使检测人员得知检测工具10的检测结果。
[0042]接着,请参阅图2以及图3,图3为图2的探针检测装置20的部分放大示意图,由图2以及图3可知,探针检测装置20设置于仿面板件16内且包含一探针30以及一导电件32,探针30穿设于仿面板件16中且可弹性地相对于仿面板件16上下移动,导电件32可较佳地为一导电片(如铜片等)而设置于探针30下且与探针30分别经由如图2所示的电线29以及电线31耦接至指示装置18,也就是说,在探针30尚未接触到导电件32前(如图3所示),探针30以及导电件32会导致指示装置18呈开路状态而无法发光,反之,在探针30接触到导电件32后,探针30以及导电件32就会导致指示装置18呈闭路导通状态而发光,藉此,探针30是否有接触到导电件32即可通过指示装置18发光与否的方式而判断出。至于探针30的弹性移动设计以及探针30与导电件32之间的绝缘设计,在此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探针30上可突出形成有一限位块33,探针检测装置20可还包含一弹性件34以及一绝缘件36,其中弹性件34可较佳地为一弹簧。弹性件34以及绝缘件36分别套设于探针30上,弹性件3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限位块33以及绝缘件36以用来提供弹力驱动探针30回位,而通过绝缘件36设置于探针30以及导电件32之间的配置,检测工具10即可更进一步地避免探针30不慎接触到导电件32的情况发生。需注意的是,探针30的弹性移动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改采用其他常见于先前技术中的弹性移动设计,例如设置弹片于探针30以及导电件32之间等,换句话说,只要是使探针能够弹性地相对仿面板件在初始位置与触发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的设计,其均可为本发明所采用之。
[0043]此外,在此实施例中,检测工具10较佳地采用扣钩可活动地扣接住待测面板背框12或与待测面板背框12分离的设计(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改采用其他结构定位设计,例如孔柱定位设计等)以达到待测面板背框12可拆卸地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的目的。举例来说,在此实施例中,检测工具10可包含四滑块22,而每一滑块22上设置有至少四扣钩24以及三弹性件26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滑块22的配置数量以及设置于其上的扣钩24以及弹性件26的配置数量可根据检测工具10的实际设计需求而有所变化。除此之外,驱动装置28设置于工具主体14内且连接于每一滑块22,更详细地说,在此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8较佳地采用气压驱动设计,如图2以及图4所示,驱动装置28可包含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38 (在图2中显示四个,但不受此限)以及一控制开关40,每一气压驱动杆件38连接于相对应的滑块22,而控制开关40则是设置于气压驱动杆件38上,藉以用来控制每一气压驱动杆件38驱动相对应的滑块22移动至使相对应的扣钩24与待测面板背框12分尚的位置。
[0044]在此针对检测工具10的检测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5、图6、图7、图8,以及图9,图5为本发明利用图1的检测工具10检测待测面板背框12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6为图1的检测工具10沿剖面线A-A’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1的检测工具10沿剖面线B-B’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6的探针30移动至触发位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9为图7的滑块22移动至释放位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0045]步骤500:将待测面板背框12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以与探针30抵接;
[0046]步骤502:按压待测面板背框12以使待测面板背框12相对于仿面板件16内凹,以驱动探针30相对于仿面板件16向下移动;
[0047]步骤504:根据探针30是否向下移动至接触到导电件32的位置以导通指示装置18的检测结果,判断待测面板背框12是否内凹至接触到仿面板件16的位置。
[0048]在此针对上述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如步骤500所述,使用者可将待测面板背框12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更详细地说,使用者可直接将待测面板背框12放置于工具主体14上,并接着下压待测面板背框12的周围,以使扣钩24可受压而扣接于待测面板背框12相对应的一^^槽13内(如图7所示),其中扣钩24可设置于滑块22对应卡槽13的位置上,而卡槽13可为待测面板背框12上的用来接合于面板前框的卡合结构或是其他可与扣钩24相互扣合的卡合结构。如此一来,待测面板背框12即可稳固地接合于工具主体14上,此时,如图6所示,待测面板背框12与探针30抵接。
[0049]在将待测面板背框12设置于工具主体14上后,使用者即可按压待测面板背框12(步骤502),此时,分布于待测面板背框12经过表面处理制作工艺(如表面铣平处理等)的位置(如商标形成位置等)上的残留应力就会使待测面板背框12产生表面向内凹陷并发出类似打鼓声音的情况,此时,使用者即可根据探针30是否向下移动接触导电件32的位置以导通指示装置18的检测结果,判断待测面板背框12是否内凹至接触到仿面板件16的位置(步骤504)。
[0050]举例来说,若是待测面板背框12具有过大残留应力而会在被按压时出现内凹接触到仿面板件16的情况,则向内凹陷的待测面板背框12就会驱动抵接于待测面板背框12的探针30相对于仿面板件16从如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向下移动至如图8所示的触发位置而接触到导电件32,从而导通指示装置18,如此一来,指示装置18即可相对应地呈闭路导通状态而发光,以让使用者可清楚地得知待测面板背框12已内凹至接触到仿面板件16的位置,也就是说,使用者即可据以判断出待测面板背框12会在出现因残留应力所导致的向内凹陷现象时碰撞到液晶面板并造成液晶面板损坏的问题而得知待测面板背框12具有破坏面板风险,以作为后续是否针对待测面板背框12进行工件改善流程(如结构补强或消除残留应力等)的参考依据,如此一来,检测工具10即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将具有过大残留应力的面板背框组装至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时所产生的面板损坏问题以及避免因面板背框所导致的显示不良情况(如水波纹、白斑等),从而提升液晶面板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051]另一方面,若是分布于待测面板背框12中的残留应力不足以使待测面板背框12驱动探针30向下移动至如图8所示的触发位置而接触到导电件32,则指示装置18就会维持开路状态而无法发光,以让使用者可清楚地得知待测面板背框12不会发生内凹至接触到仿面板件16的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使用者即可据以得知即使待测面板背框12在出现向内凹陷现象的情况下仍然不会碰撞到仿面板件16,以作为可直接使用待测面板背框12进行后续组装流程的参考依据。
[0052]在完成待测面板背框12的检测步骤后,使用者即可按压控制开关40以控制气压驱动杆件38驱动滑块22克服弹性件26所提供的弹力,而从如图7所示的扣接位置移动至如图9所示的使扣钩24与待测面板背框12的卡槽13分离的释放位置,此时,由于待测面板背框12的卡槽13已不再被扣钩24所扣住,因此,使用者即可顺利地将待测面板背框12从工具主体14上取下。
[0053]需注意的是,在使用者将待测面板背框12从工具主体14上取下并按压控制开关40以关闭气压驱动杆件38对滑块22的气压驱动后,弹性件26所提供的弹力即可驱动滑块22从如图9所示的释放位置回位至如图7所示的扣接位置,于此同时,弹性件34所提供的弹力也会驱动探针30从如图8所示的触发位置回位至如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而伸出仿面板件16之外,以便使用者可继续进行下一次的面板背框检测流程。此外,驱动装置28所采用的驱动方式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气压驱动方式,其亦可改采用其他常见的驱动设计,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8可改以机械驱动(如使用齿轮驱动等)或液压驱动方式驱动每一滑块22移动至如图9所示的释放位置,至于其相关驱动原理及设计,其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在此不再赘述。
[0054]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工具利用探针被向内凹陷的待测面板背框驱动以导通指示装置与否的检测方法,以协助使用者判断出受到残留应力影响而内凹的待测面板背框是否会碰撞到液晶面板。如此一来,通过上述使用检测工具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检测方法,使用者即可准确地得知待测面板背框是否具有破坏面板风险,以作为后续是否针对待测面板背框进行工件改善流程(如结构补强或消除残留应力等)或是直接使用待测面板背框进行后续组装流程的参考依据,藉以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将具有过大残留应力的面板背框组装至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时所产生的面板损坏问题以及避免因面板背框所导致的显示不良情况(如水波纹、白斑等),从而提升液晶面板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05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检测工具,用来检测一待测面板背框的内凹变形程度,该检测工具包括: 一工具主体,该待测面板背框可拆卸地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 一仿面板件,该仿面板件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在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时容置于该工具主体以及该待测面板背框之间; 一指示装置,该指示装置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及 一探针检测装置,该探针检测装置设置于该仿面板件内,该探针检测装置包括: 一探针,该探针穿设于该仿面板件中且可弹性地相对该仿面板件在一初始位置与一触发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当该探针位于该初始位置时,该探针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向上伸出以抵接于该待测面板背框;以及 一导电件,该导电件设置于该探针下且与该探针分别耦接于该指示装置,当该待测面板背框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以驱动该探针向下移动至该触发位置时,该探针接触该导电件以导通该指示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探针上突出形成有一限位块,该探针检测装置还包括: 一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套设于该探针上且设置于该限位块以及该导电件之间,用来提供弹力以驱动该探针移动至该初始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探针检测装置还包括: 一绝缘件,该绝缘件套设于该探针上,该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该限位块以及该绝缘件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还包括: 至少一滑块,该至少一滑块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工具主体内以在一释放位置以及一扣接位置间移动;以及 至少一扣钩,该至少一扣钩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上,用来在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且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时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以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以及用来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与该待测面板背框分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待测面板背框具有至少一卡槽,该至少一扣钩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对应该至少一卡槽的位置上,当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且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时,该至少一扣钩扣接住该至少一卡槽以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当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该至少一扣钩与该至少一^^槽分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弹性件,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以及该工具主体之间,用来提供弹力以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还包括: 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设置于该工具主体内且连接于该至少一滑块,用来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 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连接于该至少一滑块;以及 一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设置于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上,用来控制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还包括: 至少一滑块,该至少一滑块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工具主体内以在一释放位置以及一扣接位置间移动;以及 至少一扣钩,该至少一扣钩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上,用来在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且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时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以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以及用来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与该待测面板背框分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待测面板背框具有至少一卡槽,该至少一扣钩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对应该至少一卡槽的位置上,当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且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时,该至少一扣钩扣接住该至少一卡槽以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当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时,该至少一扣钩与该至少一^^槽分离。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还包括: 至少一弹性件,该至少一弹性件设置于该至少一滑块以及该工具主体之间,用来提供弹力以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扣接位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工具,该检测工具还包括: 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设置于该工具主体内且连接于该至少一滑块,用来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驱动装置包括: 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连接于该至少一滑块;以及 一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设置于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上,用来控制该至少一气压驱动杆件驱动该至少一滑块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具,其中该指示装置为一指示灯,当该探针与该导电件导通该指示装置时,该指示装置发光以指示出该待测面板背框已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
15.一种利用检测工具检测待测面板背框的内凹变形程度的检测方法,该检测工具包括一工具主体、一仿面板件、一指示装置,以及一探针检测装置,该仿面板件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该探针检测装置包括一探针以及一导电件,该探针可相对该仿面板件上下移动且与该导电件分别耦接于该指示装置,该检测方法包括: 将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与该探针抵接; 按压该面板背框以使该待测面板背框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内凹,以驱动该探针相对于该仿面板件向下移动;以及 根据该探针是否向下移动至接触该导电件的位置以导通该指示装置的一检测结果,判断出该待测面板背框是否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该检测工具还包括至少一扣钩,将该待测面板背框设置于该工具主体上以与该探针抵接的步骤包括: 以该扣钩可分离地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的方式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以该扣钩可分离地扣接住该待测面板背框的方式将该待测面板背框定位于该工具主体上的步骤包括: 以气压驱动方式驱动该扣钩与该待测面板背框分离。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该指示装置为一指示灯,当该探针与该导电件导通该指示装置时,该指示装置发光以指示出该待测面板背框已内凹至接触到该仿面板件的位置。
【文档编号】G01B7/16GK104236445SQ201310224749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6日
【发明者】吴丛发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