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

文档序号:6238741阅读:8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探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先对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工作面顶底板塑性区域分布情况,在工作面巷道中施工钻窝并布置三组裂隙发育动态探测孔;再利用施工的围岩裂隙动态监测探测孔,对探测孔内电极、巷道电极和测线进行布置,通过数据采集传输线对工作面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建立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并进行数据正反演;最后对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进行分析;其监测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安全,设计严谨,结构合理,井下施工方便,数据采集效率高。
【专利说明】一种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属于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探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
[0002]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中国煤炭开采深度由浅部向深部转移;煤炭产区由中、东部逐渐向西部、西北部转移,对于深部煤层资源开采,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日趋复杂,矿山压力、采动应力对底板的破坏深度不断加大,底板突水问题日益严重;对于宁夏、鄂尔多斯西部、陕西及新疆煤层而言,煤层顶板岩层多为岩石力学性质偏软的泥岩,与岩石力学性质偏坚硬的砂砾岩及砂岩组成,由于煤层上四带理论中的离层水、上三带理论中的砂砾岩水将成为其顶板突水关键因素,而顶底板突水问题中的关键因素一采动裂隙发育高度及深度,成为研究突水机理的重要内容。
[0003]目前,对煤层采动裂隙发育探测的主要方法有钻孔双端封堵测漏法、超声波探测法、钻孔成像法和物探方法,其中超声波探测方法仅适用于煤层底板钻孔中存在水的情况,其中的水作为超声波耦合介质,但对不存在水的底板孔或顶板导水裂隙观测孔而言,此方法无法施工;钻孔成像方法的探测原理为钻孔摄像头成像,仅能通过观测钻孔围岩岩壁的裂隙发育推测整个岩层的裂隙发育程度;在钻孔中存在浑浊水、高温蒸汽的情况下,钻孔成像同样无法观测;物探方法中使用较多的为钻孔电阻率法,通过测量钻孔围岩的电性特征,利用裂隙一电阻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演出整个岩层的裂隙发育特征,但该方法测线均位于钻孔内,无法与采掘巷道相互测量,对采动裂隙的形态、动态演化均无法实现;双端封堵测漏法是目前探测导水裂隙最为实用、全面的手段,通过对封闭段的注水,利用注水量一裂隙发育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探测采动裂隙的发育程度,但是该方法现场施工需要相应的水、风管路,也无法动态的呈现采动裂隙的发育形态,特别是对于顶板裂隙发育较高的钻孔,由于静水压力的存在,注水管路由于依靠钻杆实现,注水管路的封闭性阻碍对厚煤层导水裂隙带的探测;对于底板采动裂隙发育较深的观测孔,同样由于静水压力的存在,导致注水压力较高,气囊封闭性成为影响观测精度的主要难题。综上所述,现有的煤层采动裂隙发育探测方法均具有其相应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电阻率探测的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利用高密度直流电法技术,结合气囊封闭原理,使得通过利用直流电法能够有效的对工作面顶底板裂隙的发育形态、规律实时观测,同时对顶底板突水进行有效的预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钻孔设计及施工、监测钻孔电性数据动态采集、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及数据正反演和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分析五个步骤,其具体监测过程为:
[0006](I)、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根据矿井已有的钻孔资料,采集相邻工作面顶底板岩层岩样,并对岩样进行三轴岩石力学试验,获取岩石力学参数,将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用于工作面顶底板围岩破坏数值模拟计算中;根据矿井工作面的实际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工作面顶底板岩层受采动影响而发育的弹塑性区域进行分析;
[0007](2)、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钻孔设计及施工:根据步骤(I)得到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再根据工作面顶底板塑性区域分布情况,在工作面巷道中施工钻窝并布置三组裂隙发育动态探测孔,每组裂隙发育动态监测孔由四个探测孔组成,其中顶板探测孔为两个,一个顶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大于另一个顶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底板探测孔同样为两个,一个底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大于另一个底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钻孔斜长及角度以数值模拟为依据;
[0008](3)、探测孔电性数据动态采集:利用施工的围岩裂隙动态监测探测孔,对探测孔内电极、巷道电极和测线进行布置,每个探测孔内均布置一条测线,监控孔内设有数据采集传输线和电极;巷道内连续布置三条测线;测线布置完成后,通过数据采集传输线对工作面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面每推进1m均对测线进行电性数据采集;
[0009](4)、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及数据正反演:根据步骤(3)采集到的探测孔电性数据,并结合工作面顶底板岩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性质,建立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模型,用以增大对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响应灵敏度,提高裂隙分辨能力;并利用建立的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模型构建基于现有ansys软件的正演模拟程序和基于高斯一拟牛顿方法的反演程序;
[0010](5)、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分析:结合影响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发育因素,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对工作面顶底板裂隙发育规律、形态、顶板冒裂带发育高度、底板采动裂隙发育深度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上三带理论和下四带理论,分析顶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对隔水层厚度、采动裂隙发育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顶底板水害发生类型、威胁程度和涌水量进行评价,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
[0011]本发明所述岩石力学参数包括工作面的尺寸(主要为工作面的跨度L)、回采速度、工作面顶底板岩石岩性、米煤厚度和顶底板岩层岩石力学参数。
[0012]本发明所述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分别设置在工作面轨道巷和皮带巷的钻窝内,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的孔径均为85mm,其中顶板探测孔在工作面轨道巷的投影长度为150m,最大孔深不超过200m;底板探测孔在皮带巷的投影长度为150m,最大垂深为30mo
[0013]本发明所述测线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测线,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内的电极采用环形电极,电极布设采用封堵装置,封堵介质为气或水,封堵压力1MP,封堵装置的气囊固定在管路上,管路为PVC材料的密封管路,气囊通过气囊孔注射封堵介质,充气空间的膨胀使环形电极与探测孔的孔壁接触,环形电极与螺旋多芯电缆通过电极连接线和连接线连接进行数据的传输;充气空间采用由充气针和橡皮管组成的充气装置进行充气,充气装置多个气囊相互独立,避免探测孔塌孔时造成气囊整体泄露而使环形电极无法与探测孔的孔壁接触,螺旋多芯电缆为环形电极与外接采集仪器的连接线,其螺旋结构避免塌孔时扯断;螺旋多芯电缆接出管路时采用瓣型密封设计,将瓣型密封塞扣在管路的插孔中,密封套将螺旋多芯电缆和瓣型密封塞固定密封;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内的电极间距为5m,根据探测孔的斜长布置电极数量,布设在工作面道巷中的测线长度为450m,电极间距同样为5m ;进行数据采集时,采用现有的二极数据采集装置、三极数据采集装置、赤道偶极数据采集装置,多种数据采集装置综合剔除假异常,提高探测精度。
[00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对采动煤层顶底板裂隙发育的形态、发育规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解决以往对煤层采动裂隙探测技术的局限性,扩大裂隙发育探测应用环境;其监测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安全,设计严谨,结构合理,井下施工方便,数据采集效率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
[0015]图1为本发明所述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发育动态监测原理示意图,其中101为顶板探测孔,102为底板探测孔,103为巷道底板测线。
[0016]图2为本发明所述测线布置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101为顶板探测孔,102为底板探测孔,103为巷道底板测线,104为电极位置。
[0017]图3为本发明所述探测孔布置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105为顶板探测孔1#,106为顶板探测孔2#’ 107为采空区,108为巷道,109为钻窝。
[0018]图4为本发明所述电极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包括气囊孔114、环形电极115、气囊116和螺旋多芯电缆117。
[0019]图5为本发明所述电极横剖面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包括环形电极115、气囊116和螺旋多芯电缆117、电极连接线121、充气空间122、充气针123、橡皮管124和连接线125。
[0020]图6为本发明所述螺旋多芯电缆密封孔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包括螺旋多芯电缆117、瓣型密封塞118、密封套119和管路120。
[0021]图7为本发明建立的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正演模型示意图,其中包括模型网格节点IlOU模型边界111、模型单元边界112和模型单元113。

【具体实施方式】
:
[002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3]实施例:
[0024]本实施例主要包括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钻孔设计及施工、监测钻孔电性数据动态采集、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及数据正反演和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分析五个步骤:
[0025](I)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
[0026]由于目前工作面均为大采厚、大跨度、综放工艺等开采技术,以往的采动裂隙发育机理均无法对采动裂隙的发育范围、采动围岩弹塑性区域进行估计,因此利用矿井以往的勘探孔岩芯,进行三轴岩石力学试验,并根据获得的岩石力学参数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发育进行数值模拟时,加入目前综采和综放等开采工艺对裂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作面的尺寸(主要为工作面的跨度L),回采速度、工作面顶底板岩石岩性、采煤厚度、顶底板岩层岩石力学参数等,通过加入以上影响参数,对顶底板岩层裂隙发育数值模拟精度大幅提高,更加有效的指导动态监测孔的施工;
[0027](2)钻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孔施工
[0028]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在矿井工作面轨道巷和皮带巷相应的钻窝109内使用三组裂隙发育动态监测孔,每组裂隙发育动态监测孔由四个监测孔组成,其中顶板探测孔101为两个,一个低角度(顶板探测孔2#106)、一个高角度(顶板探测孔1#105);底板探测孔102同样为两个,一个低角度,一个高角度,并布置高密度电法测线,布置完成后,工作面每推进10m,进行数据采集;其中顶底板裂隙动态监测孔的孔径为85mm,其中顶板探测孔101在巷道投影长度为150m,最大孔深不超过200m,角度及孔深确定为数值模拟为指导;底板探测孔102在巷道投影长度为150m,最大垂深为30m,钻孔斜长及角度以数值模拟为指导;
[0029](3)钻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
[0030]顶底板采动裂隙观测孔施工后,布置动态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测线,探测孔内电极布置采用气\水封堵接触装置,且封堵装置单独封闭,既保证电极与孔壁接触严密,又确保塌孔造成全部气囊漏气;管路内的传输线采用螺旋装置,以防止动态监测孔坍塌时造成传输线断裂;
[0031]顶板探测孔101和底板探测孔102内的电极采用环形电极115,电极布设采用封堵装置,封堵介质为气或水,封堵压力1MP,封堵装置的气囊116固定在管路120上,管路120为PVC材料的密封管路,气囊116通过气囊孔114注射封堵介质,充气空间122的膨胀使环形电极115与探测孔的孔壁接触,环形电极115与螺旋多芯电缆117分别通过电极连接线121和连接线125连接进行数据的传输;充气空间122采用由充气针123和橡皮管124组成的充气装置进行充气,充气装置多个气囊116相互独立,避免探测孔塌孔时造成气囊116整体泄露而使环形电极115无法与探测孔的孔壁接触,螺旋多芯电缆117为环形电极115与外接采集仪器的连接线,其螺旋结构避免塌孔时扯断;螺旋螺旋多芯电缆117接出管路120时采用瓣型密封设计,将瓣型密封塞118扣在管路120的插孔中,密封套119将螺旋多芯电缆117和瓣型密封塞118固定密封;顶板探测孔101和底板探测孔102内的电极间距为5m,根据探测孔的斜长布置电极数量,布设在工作面道巷中的测线长度为450m,电极间距同样为5m ;进行数据采集时,采用现有的二极数据采集装置、三极数据采集装置、赤道偶极数据采集装置,多种数据采集装置综合剔除假异常,提高探测精度;
[0032](4)基于采动围岩钻孔动态监测的地球物理正、反演模拟
[0033]根据动态检测孔揭露岩层的方位,建立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模型;利用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模型,开发基于ansys软件的正演模拟程序,开发基于高斯一拟牛顿方法的反演程序;建立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正演模型由模型网格节点110、1模型边界111、模型单元边界112和模型单元113组成,正演软件使用ansys有限单元法计算软件为基础,开发正演程序,程序如下:
[0034]/prep7
[0035]k, I, -800
[0036]k, 2,800
[0037]k, 3,-800,5
[0038]k, 4,800,5
[0039]k, 5,-300,-10
[0040]k, 6,300,-10
[0041]k, 7, -300
[0042]k, 8,300
[0043]k, 9,-800,-10
[0044]k, 10,800,-10
[0045]k, 11,-800,-500
[0046]k, 12,800,-500
[0047]k, 13,-800, 400
[0048]k, 14,800,400
[0049]k, 15,100,40
[0050]k, 16,120,40
[0051]k, 17,100,80
[0052]k, 18,120,80
[0053]a, 1,2,4,3
[0054]a, 5, 6, 8, 7
[0055]a, I, 9,5,7
[0056]a, 6,10,2,8
[0057]a, 9,11,12,10
[0058]a, 3,4,14,13
[0059]a, 15,17,18,16
[0060]aovlap, all
[0061]aglue, all
[0062]numcmp, area
[0063]save
[0064]该程序正演了采动裂隙破坏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便于后续的反演计算,数据处理采用基于高斯一拟牛顿方法的反演理论,通过缩小正演模型与采集数据之间的误差,最终确定反演模型;
[0065](5)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资料解释
[0066]通过动态监测,分析工作面顶底板围岩裂隙发育的规律及发育层位,利用上三带理论、下四带理论,分析顶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对隔水层厚度、采动裂隙发育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顶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保障工作面安全回采。
【权利要求】
1.一种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钻孔设计及施工、监测钻孔电性数据动态采集、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及数据正反演和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分析五个步骤,其具体监测过程为: (1)、矿井工作面采动围岩数值模拟:根据矿井已有的钻孔资料,采集相邻工作面顶底板岩层岩样,并对岩样进行三轴岩石力学试验,获取岩石力学参数,将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用于工作面顶底板围岩破坏数值模拟计算中;根据矿井工作面的实际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工作面顶底板岩层受采动影响而发育的弹塑性区域进行分析; (2)、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动态监测钻孔设计及施工:根据步骤(I)得到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再根据工作面顶底板塑性区域分布情况,在工作面巷道中施工钻窝并布置三组裂隙发育动态探测孔,每组裂隙发育动态监测孔由四个探测孔组成,其中顶板探测孔为两个,一个顶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大于另一个顶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底板探测孔同样为两个,一个底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大于另一个底板探测孔的倾斜角度;,钻孔斜长及角度以数值模拟为依据; (3)、探测孔电性数据动态采集:利用施工的围岩裂隙动态监测探测孔,对探测孔内电极、巷道电极和测线进行布置,每个探测孔内均布置一条测线,监控孔内设有数据采集传输线和电极;巷道内连续布置三条测线;测线布置完成后,通过数据采集传输线对工作面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面每推进1m均对测线进行电性数据采集; (4)、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及数据正反演:根据步骤(3)采集到的探测孔电性数据,并结合工作面顶底板岩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性质,建立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模型,用以增大对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响应灵敏度,提高裂隙分辨能力;并利用建立的倾斜层状地球物理模型构建基于现有ansys软件的正演模拟程序和基于高斯一拟牛顿方法的反演程序; (5)、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分析:结合影响工作面顶底板采动裂隙发育因素,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对工作面顶底板裂隙发育规律、形态、顶板冒裂带发育高度、底板采动裂隙发育深度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上三带理论和下四带理论,分析顶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对隔水层厚度、采动裂隙发育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顶底板水害发生类型、威胁程度和涌水量进行评价,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石力学参数包括工作面的尺寸、回采速度、工作面顶底板岩石岩性、采煤厚度和顶底板岩层岩石力学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分别设置在工作面轨道巷和皮带巷的钻窝内,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的孔径均为85mm,其中顶板探测孔在工作面轨道巷的投影长度为150m,最大孔深不超过200m ;底板探测孔在皮带巷的投影长度为150m,最大垂深为3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线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测线,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内的电极采用环形电极,电极布设采用封堵装置,封堵介质为气或水,封堵压力1MP,封堵装置的气囊固定在管路上,管路为PVC材料的密封管路,气囊通过气囊孔注射封堵介质,充气空间的膨胀使环形电极与探测孔的孔壁接触,环形电极与螺旋多芯电缆通过电极连接线和连接线连接进行数据的传输;充气空间采用由充气针和橡皮管组成的充气装置进行充气,充气装置多个气囊相互独立,避免探测孔塌孔时造成气囊整体泄露而使环形电极无法与探测孔的孔壁接触,螺旋多芯电缆为环形电极与外接采集仪器的连接线,其螺旋结构避免塌孔时扯断;螺旋多芯电缆接出管路时采用瓣型密封设计,将瓣型密封塞扣在管路的插孔中,密封套将螺旋多芯电缆和瓣型密封塞固定密封;顶板探测孔和底板探测孔内的电极间距为5m,根据探测孔的斜长布置电极数量,布设在工作面道巷中的测线长度为450m,电极间距同样为5m ;进行数据采集时,采用现有的二极数据采集装置、三极数据采集装置、赤道偶极数据采集装置,多种数据采集装置综合剔除假异常,提高探测精度。
【文档编号】G01V11/00GK104181611SQ20141042855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8日
【发明者】魏久传, 肖乐乐, 牛超, 尹会永, 郭建斌, 谢道雷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