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78909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包括呈竖直向的埋设孔、由上至下插入埋设孔内的沉降监测用标杆、同轴套装在埋设孔上部的保护筒和盖装在保护筒上部的保护盖,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下部插入至埋设孔下部的固定土层内,所述固定土层为原状土层或坚硬土层,沉降监测用标杆下部插入至固定土层内的深度不小于200mm;埋设孔为圆柱形孔,保护筒的顶端和保护盖的上表面均与埋设孔的孔口相平齐,保护盖与保护筒顶部之间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埋设孔内填充有隔离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不仅能满足地表沉降监测需求,并且沉降监测点埋设稳固,同时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
【专利说明】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表沉降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地铁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相对于明挖法而言,具有拆迀成本低、交通影响小等优点,相对于盾构法施工,对地层有较强的适应性,适用于各种断面型式,具有造价低、投入小等优点。随着我国大规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浅埋暗挖施工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地位将愈加重要,尤其是暗挖隧道穿越建筑物、构筑物的施工技术,需控制好成洞隧道的稳定性指标和地表沉降量指标。如对需穿越大片平房区的暗挖隧道进行施工时,暗挖隧道下穿或侧穿平房区,平房区上的平房均为砖混结构且其无基础,因而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需对所穿越平房区的地表产奖进行实时、准确监控。但现如今,穿越平房区的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方面可供借鉴施工资料非常少,尤其是对穿越平房区的浅埋暗挖隧道地表进行沉降监测的监测点进行埋设时,没有一套标准、规范的施工方案可供遵循。因而,需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的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不仅能满足地表沉降监测需求,并且沉降监测点埋设稳固,同时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不仅能满足地表沉降监测需求,并且沉降监测点埋设稳固,同时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竖直向的埋设孔、由上至下插入埋设孔内的沉降监测用标杆、同轴套装在埋设孔上部的保护筒和盖装在保护筒上部的保护盖,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下部插入至埋设孔内侧下部的固定土层内,所述固定土层为原状土层或坚硬土层,且沉降监测用标杆下部插入至固定土层内的深度不小于200mm ;所述埋设孔为圆柱形孔,所述保护筒为上下均开口的圆柱状筒体且其内径与埋设孔的孔径相同;所述保护筒的顶端和保护盖的上表面均与埋设孔的孔口相平齐,所述保护盖与保护筒顶部之间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埋设孔内填充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位于固定土层上方且其为木肩填充层和/或砂层;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的顶端位于隔离层上方且其顶端高度低于埋设孔的孔口高度,所述保护筒的底端高度低于隔离层的顶端高度。
[0005]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埋设孔的深度不小于L,其中L = Im?1.2m。
[0006]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保护筒的高度为350mm?450mm。
[0007]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保护筒的底端比隔离层的顶端低150mm?250mm。
[0008]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与埋设孔呈同轴布设。
[0009]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为螺纹钢筋。
[0010]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的直径为Φ 15mm?Φ20_且其长度为0.8m?1.0m。
[0011]上述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埋设孔的孔径为Φ 1 20mm?Φ 150mm。
[00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3]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投入成本较低。
[0014]2、沉降监测点埋设稳固,所采用的沉降监测用标杆固定牢靠,能确保地表沉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0015]3、使用效果好,能满足地表沉降监测需求,并通过保护筒对埋设孔进行保护,同时通过保护盖对监测用标杆进行有效保护,使得所布设地表监测点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
[00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不仅能满足地表沉降监测需求,并且沉降监测点埋设稳固,同时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
[0017]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I一埋设孔; 2—固定土层;3—沉降监测用标杆;
[0021]4一保护筒; 5—保护盖;6—隔尚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呈竖直向的埋设孔1、由上至下插入埋设孔I内的沉降监测用标杆3、同轴套装在埋设孔I上部的保护筒4和盖装在保护筒4上部的保护盖5,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下部插入至埋设孔I内侧下部的固定土层2内,所述固定土层2为原状土层或坚硬土层,且沉降监测用标杆3下部插入至固定土层2内的深度不小于200mm。所述埋设孔I为圆柱形孔,所述保护筒4为上下均开口的圆柱状筒体且其内径与埋设孔I的孔径相同。所述保护筒4的顶端和保护盖5的上表面均与埋设孔I的孔口相平齐,所述保护盖5与保护筒4顶部之间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埋设孔I内填充有隔离层6,所述隔离层6位于固定土层2上方且其为木肩填充层和/或砂层。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的顶端位于隔离层6上方且其顶端高度低于埋设孔I的孔口高度,所述保护筒4的底端高度低于隔离层6的顶端高度。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埋设孔I的深度不小于L,其中L = Im?1.2m。
[0024]实际加工时,所述保护筒4的高度为350mm?450mm。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筒4的高度为400mm。
[0026]并且,所述保护筒4的底端比隔离层6的顶端低150mm?250mm。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与埋设孔I呈同轴布设。
[0028]并且,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为螺纹钢筋。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的直径为Φ15πιπι?Φ20πιπι且其长度为0.8m ?1.0m0
[0030]实际施工时,所述埋设孔I的孔径为Φ 120mm?Φ 150mm。
[0031 ] 本实施例中,所述埋设孔I的孔径为Φ 140mm。
[00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竖直向的埋设孔(I)、由上至下插入埋设孔⑴内的沉降监测用标杆(3)、同轴套装在埋设孔⑴上部的保护筒(4)和盖装在保护筒(4)上部的保护盖(5),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下部插入至埋设孔(I)内侧下部的固定土层(2)内,所述固定土层(2)为原状土层或坚硬土层,且沉降监测用标杆(3)下部插入至固定土层(2)内的深度不小于200mm;所述埋设孔(I)为圆柱形孔,所述保护筒(4)为上下均开口的圆柱状筒体且其内径与埋设孔(I)的孔径相同;所述保护筒⑷的顶端和保护盖(5)的上表面均与埋设孔⑴的孔口相平齐,所述保护盖(5)与保护筒(4)顶部之间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埋设孔(I)内填充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6)位于固定土层(2)上方且其为木肩填充层和/或砂层;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的顶端位于隔离层(6)上方且其顶端高度低于埋设孔(I)的孔口高度,所述保护筒(4)的底端高度低于隔离层(6)的顶端高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埋设孔(I)的深度不小于L,其中L = Im?1.2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筒(4)的高度为350mm?450mm。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筒⑷的底端比隔离层(6)的顶端低150mm?250mm。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与埋设孔(I)呈同轴布设。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为螺纹钢筋。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监测用标杆(3)的直径为Φ 15mm?Φ20ι?πι且其长度为0.8m?1.0m。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用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埋设孔(I)的孔径为Φ 120mm?Φ 150mm。
【文档编号】G01C5/00GK204228155SQ201420778648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0日
【发明者】刘冰, 范振芳, 王广, 孙明 申请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