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压力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是磁保持继电器的关键质量参数,目前,在电能表制造过程中还没有一种可以准确检测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是,用手去拨动簧片,感觉其压力大小,进而判定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这种压力检测方法由于凭靠人工感觉和经验进行,因此准确度低且一致性差,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了采用手感的方式判断断开、闭合状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检测精度,提供了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包括:
启动下压装置,通过重力压块压住磁保持继电器从而限制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启动推动装置,使所述推动装置沿探头方向推动所述磁保持继电器使动簧片逐渐脱离静簧片;通过所述探头将当前所述动簧片上的推力值传递到测力模块;
当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所述动簧片和所述静簧片断开时,核心控制模块通过通断信号采集模块获取断开信号,并记录断开瞬间的推力值,所述断开瞬间的推力值即为所述磁保持继电器触点的压力值;
控制所述下压装置脱离所述磁保持继电器;
控制所述推动装置回到初始位置。
可选的,在所述启动下压装置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动簧片接线端和静簧片接线端分别与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电路相应的接口连接。
可选的,在所述记录断开瞬间的推力值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压力值。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包括核心控制模块、下压装置、磁保持继电器、推动装置、探头、测力模块、通断信号采集模块和显示模块;
所述核心控制模块实现对所述下压装置、所述推动装置、所述显示模块的控制,并且接收所述测力模块和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的信号;
所述下压装置通过重力压块压住磁保持继电器从而限制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所述推动装置沿探头方向推动所述磁保持继电器;
所述探头与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触点接触,将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触点压力传递到所述测力模块;
所述测力模块实时检测所述探头传递的压力值,并将所测压力值输出到所述核心控制模块;
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采集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断开信号,并将所述断开信号输出到所述核心控制模块;
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压力值。
可选的,所述测力模块包括差动全桥模块、电压放大模块、电压偏置模块;
所述差动全桥模块将所述压力值转换为电压信号;
所述电压放大模块将所述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将经放大的电压信号输送到所述核心控制模块的A/D接口进行模数转换;
所述电压偏置模块实现电压偏置。
可选的,所述核心控制模块采用C8051F021芯片。
可选的,所述电压偏置模块采用REF3312芯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采用通断检测模块检测磁保持继电器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断开、闭合状态,克服了现有采用手感的方式去判断断开、闭合状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检测精度。
(2)提高了企业对磁保持继电器关键质量参数的检验水平,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生产的磁保持继电器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探头与磁保持继电器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测力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通断信号采集模块电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包括核心控制模块1、下压装置2、磁保持继电器3、推动装置4、探头5、测力模块6、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和显示模块10;
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实现对所述下压装置2、所述推动装置4、所述显示模块10的控制,并且接收所述测力模块6和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的信号;
所述下压装置2通过重力压块压住磁保持继电器3从而限制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所述推动装置4沿探头5方向推动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
所述测力模块6实时检测所述探头5传递的压力值,并将所测压力值输出到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
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采集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断开信号,并将所述断开信号输出到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
所述显示模块10用于显示所述压力值。
图2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探头与磁保持继电器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所述探头5与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触点接触,将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触点压力传递到所述测力模块6;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动簧片接线端8和静簧片接线端9分别与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电路相应的接口连接;
图3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测力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参见图3,所述测力模块6包括差动全桥模块601、电压放大模块602、电压偏置模块603;
所述差动全桥模块601将所述推力值转换为电压信号;所述差动全桥模块601由R1、R2、R3、R4四个应变片组成。
所述电压放大模块602将所述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将经放大的电压信号输送到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的A/D接口进行模数转换;所述电压放大模块选用微功耗高性能仪表放大器INA126。
所述电压偏置模块603实现电压偏置,所述电压偏置模块603包括REF3312芯片和容量为4.7μF的电容C1。
可选的,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采用C8051F021芯片。
可选的,所述电压偏置模块603采用REF3312芯片。
所述测力模块的连接关系为:R1与R4串联后与12V电源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连接;R2和R3串联后12V电源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连接;R1与R4串联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INA126的差分正输入端连接,R2和R3串联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INA126的差分负输入端连接;12V电源的正输出端与所述INA126的电源正输入端连接;所述INA126的电源负输入端接地;由于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的C8051F021芯片的A/D接口的输入电压是0-2.4V,所以接一REF3312芯片对其进行电压偏置;所述REF3312芯片的电源端与+5V电源连接,所述REF3312芯片的接地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REF3312芯片的输出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后与所述INA126的参考输入端连接;所述INA126的输出端与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的A/D接口连接。
所述核心控制模块的C8051F021芯片一方面实时接收测力模块6转换的电压信号,一方面实时接收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的通断信号。
图4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实施例的通断信号采集模块电路示意图。
参见图4,虚线框内部分是磁保持继电器3的简要示意图,磁保持继电器的负电源端11与12V脉冲电源的负接线端连接,磁保持继电器的正电源端12与12V脉冲电源的正接线端连接,磁保持继电器3的动簧片接线端8与上拉电阻R5连接,磁保持继电器3的静簧片接线端9接地,当磁保持继电器3的动簧片与静簧片断开时,C8051F021芯片的数字端口检测到信号从低到高的一个跳变,C8051F021芯片立即获取该跳变信号,同时记录该跳变信号瞬间的压力值,并通过与核心控制模块1相连的显示模块10显示该压力值,所述的显示模块10的显示屏选用12864显示屏。
图5是本发明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参见图5,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方法,应用到本发明一种磁保持继电器触点压力检测装置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核心控制模块1启动下压装置2,通过所述下压装置2的重力压块压住磁保持继电器3从而限制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步骤502: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启动推动装置4,使所述推动装置4沿探头5方向推动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使动簧片逐渐脱离静簧片;通过所述探头5将当前所述动簧片上的推力值传递到测力模块6;
步骤503:当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所述动簧片和所述静簧片断开时,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通过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获取断开信号,并记录断开瞬间的推力值,所述断开瞬间的推力值即为所述磁保持继电器触点的压力值;
步骤504: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下压装置2脱离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
步骤505: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推动装置4回到初始位置。
可选的,在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启动下压装置2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磁保持继电器3的动簧片接线端8和静簧片接线端9分别与所述通断信号采集模块7电路相应的接口连接。
可选的,在所述记录断开瞬间的推力值之后,还包括:
所述核心控制模块1控制所述显示模块10显示所述压力值。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