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30852阅读:36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工程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全站仪仪器高的测量是使用2m卷尺,需两个人配合,将仪器对中整平好后,从测站点量至仪器高标志,再经过一定三角转化求出仪器高度。此方法测量误差较大,且人为因素影响大,不能满足工程测量高精度测量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误差小、精确度高、操作简便的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测站点a一定距离的地面上选一个观测点b,测站点a和观测点b分别安置有用棱镜支架架起的棱镜,将架有脚架的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a、观测点b两点连线的一侧,调整全站仪、测站点a、观测点b三点连线在水平面上投影形成等边三角形;步骤二、全站仪调整好后,采用全站仪对边测量功能,分别瞄准测站点a与观测点b的棱镜测量,测定出测站点a与观测点b之间的水平距离d和高差hab;步骤三、将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a处,并对中整平,瞄准观测点b,采用正、倒镜观测取平均的方法观测经过全站仪中心的水平线与观测点b所成的竖直角α;步骤四、由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全站仪仪器的高度i=hab—d*tanα。所述计算公式为正切函数,再根据示意图推算得到全站仪仪器的高度。

较佳的,在步骤一,所述观测点b与测站点a距离为5~10m。

较佳的,在步骤二和步骤三,观测时要求测站点a与观测点b安置的棱镜和棱镜支架加起来的高度保持相同。

综上所述,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具有以下积极效果:本发明利用测站点和观测点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在测站点安置仪器,观察观测点的竖直角,利用竖直角、两点水平距离及高差的关系,求出全站仪水平轴到测站点的距离即全站仪仪器高度。本发明的原理简单明了,测量过程不需要额外工具,误差较小,人为因素影响小,精确度高,能够满足工程测量高精度测量要求,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工程运用、易于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利用全站仪观测a、b两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将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a处观测经过全站仪中心的水平线与观测点b所成的竖直角α示意图。

附图中:1-全站仪;2-脚架;3-棱镜;4-棱镜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发明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测站点a一定距离的地面上选一个观测点b,测站点a和观测点b分别安置有用棱镜支架4架起的棱镜3,将架有脚架2的全站仪1安置在测站点a、观测点b两点连线的一侧,调整全站仪1、测站点a、观测点b三点连线在水平面上投影形成等边三角形;步骤二、全站仪1调整好后,采用全站仪1对边测量功能,分别瞄准测站点a与观测点b的棱镜3测量,测定出测站点a与观测点b之间的水平距离d和高差hab;步骤三、将全站仪1安置在测站点a处,并对中整平,瞄准观测点b,采用正、倒镜观测取平均的方法观测经过全站仪1中心的水平线与观测点b所成的竖直角α;步骤四、由正切函数以及图1和图2推算得到全站仪1仪器的高度i=hab—d*tanα。

较佳的,在步骤一,所述观测点b与测站点a距离为5~10m;在步骤二和步骤三,观测时要求测站点a与观测点b安置的棱镜3和棱镜支架4加起来的高度保持相同。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测站点和观测点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在测站点安置仪器,观察观测点的竖直角,利用竖直角、两点水平距离及高差的关系,求出全站仪水平轴到测站点的距离即全站仪仪器高度。本发明的原理简单明了,测量过程不需要额外工具,误差较小,人为因素影响小,精确度高,能够满足工程测量高精度测量要求,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工程运用、易于大规模推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说明书的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过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站仪仪器高度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全站仪对边测量功能,测定出测站点和观测点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然后在测站点安置仪器,观察观测点的竖直角,利用竖直角、两点水平距离及高差的关系,求出全站仪水平轴到测站点的距离即全站仪仪器高度。本发明的原理简单明了,测量过程不需要额外工具,误差较小,精确度高,能够满足工程测量高精度测量要求,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工程运用、易于大规模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陆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05.11
技术公布日:2017.08.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