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巷道测量时使用的井下控制点桩。
背景技术: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因其一次安置便可完成测站上所有的测量工作而得名,能同时进度角度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斜距、平距、高差)等,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使用全站仪测量能有效地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并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操作环节,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矿山测量中,井下测量与地面测量可谓千差万别,无论从测量条件、劳动强度强度还是安全因素,都比地面测量困难的多,目前在井下测量时需要把全站仪架设在顶板控制点下方,导点及转点时需要重新挂垂球,受巷道通风作用的影响,垂球易晃动使全站仪的对中整平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将控制点导入巷道底板,不受矿井通风影响的井下控制点桩,方便了全站仪在对中整平时的操作,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井下控制点桩,包括插杆、套筒、水平杆、连接杆,固定夹,水平杆一端与套筒固定连接,套筒套装在插杆上,所述水平杆的另一端设有盲孔,连接杆的一端水平套装入盲孔中,连接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夹。
固定夹用于夹持全站仪测量用反射片,水平杆一端与套筒固定连接,套筒套装在插杆上,可根据巷道高度和垂球高度调节水平杆在插杆上的位置,便于控制点(反射片中心点)高度的确定,水平杆的另一端设有盲孔,连接杆的一端水平套装入盲孔中,通过旋转调节连接杆可摆正反射片,使反射片在竖直方向上,保证测量的准确。
所述的,套筒设有螺纹孔及匹配的第一定位螺栓,第一定位螺栓穿过螺纹孔抵住插杆。
所述的,盲孔外壁上设有螺纹孔及匹配的第二定位螺栓,第二定位螺栓穿过螺纹孔抵住连接杆。
所述的,插杆顶端固定挡头。
所述的,插杆底端为圆锥形。
巷道底板凹凸不平时,根据垂球位置,固定控制点桩,使用锤子敲打挡头部位,将圆锥形插杆底端敲入巷道底板内固定。
所述的,插杆底端连接底板。
巷道底板平整时,使用带有底板的控制点桩,便于放置与测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井下控制点桩,插杆上通过套筒套装水平杆,可根据巷道高度和垂球高度调节水平杆在插杆上的位置,便于控制点(反射片中心点)高度的确定;
(2)本发明所述的井下控制点桩,连接杆的一端水平套装入水平杆上的盲孔,通过旋转调节连接杆可摆正反射片,使反射片在竖直方向上,保证测量的准确;
(3)本发明所述的井下控制点桩,插杆顶端固定挡头,插杆底端为圆锥形适用于不平整巷道底板控制点桩的固定;
(4)本发明所述的井下控制点桩,插杆底端连接底板,方便巷道底板平整时底板控制点桩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杆;2、套筒;3、水平杆;4、连接杆;5、固定夹;6、第一定位螺栓;7、第二定位螺栓;8、挡头;9、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井下控制点桩,包括插杆1、套筒2、水平杆3、连接杆4,固定夹5,水平杆3一端与套筒2固定连接,套筒2套装在插杆1上,所述水平杆2的另一端设有盲孔,连接杆4的一端水平套装入盲孔中,连接杆4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夹5;所述套筒2设有螺纹孔及匹配的第一定位螺栓6,第一定位螺栓6穿过螺纹孔抵住插杆1;所述盲孔外壁上设有螺纹孔及匹配的第二定位螺栓7,第二定位螺栓7穿过螺纹孔抵住连接杆4;所述插杆1底端连接底板9。
固定夹5用于夹持全站仪测量用反射片,水平杆3一端与套筒2固定连接,套筒2套装在插杆1上,可根据巷道高度和垂球高度调节水平杆3在插杆1上的位置,便于控制点(反射片中心点)高度的确定,高度确定后,旋紧第一定位螺栓6固定水平杆的高度,进而固定控制点(反射片中心点)高度,水平杆3的另一端设有盲孔,连接杆4的一端水平套装入盲孔中,通过旋转调节连接杆4可摆正反射片,反射片摆正后旋紧第二定位螺栓7固定连接杆4,使反射片保持在竖直方向上,保证测量的准确,巷道底板平整时,可利用底板9直接放置固定控制点桩位置,便于测量。
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井下控制点桩,插杆1顶端固定挡头8,插杆1底端为圆锥形,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巷道底板凹凸不平时,根据垂球位置固定控制点桩时,使用锤子敲打挡头8部位,将圆锥形插杆1底端敲入巷道底板内固定。
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所述:将顶板控制点导入控制点桩时,在固定夹内夹持全站仪测量用反射片,根据巷道高度和垂球高度调节水平杆在插杆上的位置,使导入点与反射片中心重合,然后旋紧第一定位螺栓固定水平杆,然后旋转调节连接杆,摆正反射片,使反射片保持在竖直方向上,反射片摆正后旋紧第二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杆,最后通过全站仪测量反射片即可,巷道底板平整时可使用带有底板的控制点桩,巷道底板不平整时,需要使用锤子敲打挡头部位,将圆锥形插杆底端敲入巷道底板内固定。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范围。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