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路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小区住户线路是否正确的校对装置。
背景技术:
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高层住宅楼房间与房间之间电力线路连接错误的问题,例如:a房间的线路错误的接入b房间,b房间的线路错误的接入a房间,导致a,b两户的电费算在对方的头上,尤其两户均为出租户并且发现此问题时,将会引起很大的矛盾,以往的方式是通过一头并接另一头用万用表检测通断、或干脆断电/送电来确认线路是否正确,但这要求进户检测,如果业主不在家则操作不能进行,目前市面上并无一种可以在住户外直接检测线路是否正确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流供电系统中的电路校对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交流供电系统中的电路校对装置,包括波形发生器以及解码器,所述波形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压为12v的电源,用于将电源电压升压至24v的升压器,用于将直流电转换成一定频率交流电的谐波振荡电路,设置在谐波振荡电路与升压器电路之间的用于放大谐波振荡电路功率的控制单元以及输出端,所述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与谐波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解码器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天线,用于将天线接受的信号放大的amp,用于将amp放大后的信号进行ftt运算的第一mcu以及用于显示经过第一mcu处理过信号的强度的显示模块;所述波形发生器用于靠近交流线路的源头来发射长波信号,所述解码器用于靠近交流线路来接受放大并运算交流线路中的长波信号。
具体地:所述谐波振荡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感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一端接地。
具体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设置在设置在谐波振荡器与升压器电路之间的控制开关以及设置在控制开关上的第二mcu。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波形发生器中,升压器将电源电压升至24v,谐波振荡电路用于将直流电转变成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谐波振荡电路与升压器电路之间的控制单元用于放大谐波振荡电路功率,输出端靠近待检测电路使得整个到检测电路成为一个小型的长波发射天线;解码器靠近电路,天线用于接受信号,amp用于将天线接受的信号放大,第一mcu用于将amp放大后的信号进行ftt运算,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经过第一mcu处理过信号的强度;因此整个装置可以在住宅外完成对电路的校检,当被检测住宅供电电路连接正确时,此检测信号最强,不需要进入住宅内检测,安全快捷,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波形发生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解码器的电力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升压器;2-控制单元;21-第二mcu;22-控制开关;3-谐波振荡电路;31-电感;32-第二电容;4-输出端;5-第一电容;6-天线;7-amp;8-第一mcu;9-显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2,一种交流供电系统中的电路校对装置,包括波形发生器以及解码器,所述波形发生器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压为12v的电源(未标出),选用12v电源是因为手持设备中12v电源容易配置,用于将电源电压升压至24v的升压器1,用于将直流电转换成一定频率交流电的谐波振荡电路3,设置在谐波振荡电路3与升压器1电路之间的用于放大谐波振荡电路3功率的控制单元2以及输出端4,所述输出端4通过第一电容5与谐波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解码器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天线6,用于将天线6接受的信号放大的amp7,用于将amp7放大后的信号进行ftt运算的第一mcu8以及用于显示经过第一mcu8处理过信号的强度的显示模块9;所述波形发生器用于靠近交流线路的源头来发射长波信号,所述解码器用于靠近交流线路来接受放大并运算交流线路中的长波信号。本发明中所述谐波振荡电路2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感31以及第二电容32,所述第二电容32一端接地。
本发明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设置在设置在谐波振荡电路3与升压器1电路之间的控制开关22以及设置在控制开关2上的第二mcu2。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波形发生器中的升压器1将电源电压升至24v,谐波振荡电路3用于将直流电转变成一定频率的交流电,谐波振荡电路3与升压器1电路之间的控制单元2用于放大谐波振荡电路3功率,输出端4靠近待检测电路使得整个到检测电路成为一个小型的长波发射天线;解码器靠近到检测电路,天线6用于接受信号,amp7用于将天线6接受的信号放大,第一mcu8用于将amp7放大后的信号进行ftt运算,显示模块9用于显示经过第一mcu8处理过信号的强度;因此整个装置可以在住宅外完成对电路的校检,当被检测住宅供电电路连接正确时,此检测信号最强,,不需要进入住宅内检测,安全快捷,便于操作。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都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专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