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6115发布日期:2019-07-17 05:5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关合在规定时间内承载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在进行柱式断路器试验时,需要在断路器顶部两端连接试验线。由于柱式断路器设置在支架上,柱式断路器顶部距离地面较高,试验人员需要借助斗壁车等装置来进行试验。

但是,借助斗壁车等装置进行断路器试验的方式,试验工期和抢修时间过长,试验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装置以及柱式断路器试验组件,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试验工期和抢修时间过长,试验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装置,包括导电机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令克棒;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均与导电机构连接,且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间隔设置;导电机构用于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导电机构具有导电性;令克棒用于与导电机构抵接。

进一步的,导电机构包括紧固部;紧固部具有导电性,且紧固部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均与紧固部连接;紧固部用于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紧固部侧面设置有开口。

进一步的,导电机构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与紧固部固定连接,且支撑部用于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

进一步的,导电机构还包括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部均与紧固部连接,且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部间隔设置;第一导线与第一接线部连接,第二导线与第二接线部连接。

进一步的,紧固部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的一面设置有金属刷。

进一步的,紧固部为紧固网。

进一步的,支撑部为支撑环;支撑环包括内环和外环,外环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且内环与外环通过弹性件固定连接;内环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外环与紧固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第一接线部为第一接线环,第二接线部为第二接线环。

进一步的,接线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帽和第二绝缘帽;第一绝缘帽设置在第一导线远离第一接线部的一端;第二绝缘帽设置在第二导线远离第二接线部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装置,试验前,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与导电机构连接;然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支撑起导电机构,将导电机构放置在柱式断路器顶部,使导电机构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从而令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导电机构以及柱式断路器顶部电连接;当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将导电机构由柱式断路器的顶部移下,从而断开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

这种设置方式,在保证了试验成功率的同时,节省了准备试验的时间,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试验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令克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标:1-导电机构;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令克棒;5-紧固部;6-支撑部;7-第一接线部;8-第二接线部;9-金属刷;10-紧固网;11-支撑环;12-内环;13-外环;14-弹性件;15-弹簧;16-第一接线环;17-第二接线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令克棒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装置,包括导电机构1、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 3及令克棒4;第一导线2及第二导线3均与导电机构1连接,且第一导线2及第二导线3间隔设置;导电机构1用于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导电机构1具有导电性;令克棒4用于与导电机构1抵接。

其中,导电机构1可为布匹,布匹表面涂满导电漆。

第一导线2及第二导线3均可与导电机构1粘接。

在第一导线2上和第二导线3上,除第一导线2上和第二导线3 分别与导电机构1连接的部分,其余部分均包裹绝缘层;这种设置方式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另外,令克棒4可为多个;这种设置方式可增加令克棒4与接线装置的接触面积,使得试验人员在通过令克棒4移动接线装置时更加稳定,提高了试验的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装置,试验前,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与导电机构1连接;然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4支撑起导电机构1,将导电机构1放置在柱式断路器顶部,使导电机构1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从而令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导电机构1 以及柱式断路器顶部电连接;当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4 将导电机构1由柱式断路器的顶部移下,从而断开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

这种设置方式,在保证了试验成功率的同时,节省了准备试验的时间,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试验的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导电机构1 包括紧固部5;紧固部5具有导电性,且紧固部5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导线2及第二导线3均与紧固部5连接;紧固部5用于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紧固部5侧面设置有开口。

其中,紧固部5可为竹板,竹板表面涂满导电漆。

开口的宽度应大于柱式断路器横向接线排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试验前,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与紧固部5连接;然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4支撑起紧固部5,将紧固部5放置在柱式断路器顶部,由于开口的设置,紧固部5能够避开柱式断路器横向接线排,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从而令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紧固部5以及柱式断路器顶部电连接;接着,试验人员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拉紧,这时紧固部5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紧固部5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连接更加紧固。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 2和第二导线3分别拉紧后,再将二者分别系在柱式断路器下部的支架上。当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从支架上解开,此时紧固部5失去拉紧力,恢复至原有形状,这时试验人员再通过令克棒4将导电机构1由柱式断路器的顶部移下,从而断开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

紧固部5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设置方式,使得紧固部5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连接更加紧固,进一步地保证了试验的成功率。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系在柱式断路器下部的支架上的设置方式,无需试验人员在试验过程中一直拉紧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能够节省试验人员的体力,进一步地提高了试验的效率。开口的设置方式,能够避免当试验人员将紧固部5移动至柱式断路器顶部时,紧固部5 与柱式断路器横向接线排发生干涉,从而导致试验进行困难甚至试验失败的情况,提高了试验的成功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导电机构1 还包括支撑部6;支撑部6与紧固部5固定连接,且支撑部6用于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

其中,支撑部6可为支撑板或支撑块。

另外,支撑部6可具有导电性,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导电机构 1与柱式断路器之间的电连接,提高试验效率。

本实施例中,试验前,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与紧固部5连接;然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4支撑起导电机构1,将支撑部6放置在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使支撑部6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然后试验人员将令克棒4从导电机构1上移开,接着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拉紧,这时紧固部5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紧固部5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连接,从而令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紧固部5以及柱式断路器顶部电连接。然后,试验人员再将二者分别系在柱式断路器下部的支架上。当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从支架上解开,此时紧固部5失去拉紧力,恢复至原有形状,这时试验人员再将令克棒4与支撑部6或紧固部5抵接,然后通过令克棒4将支撑部6由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移下,从而断开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

这种设置方式,当支撑部6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后,试验人员能够将令克棒4从导电机构1上移开,且不会使导电机构1 与柱式断路器顶部分离。所以,试验人员无需在试验过程中一直手持令克棒4,这样节省了试验人员的体力,提高了试验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导电机构1 还包括第一接线部7和第二接线部8;第一接线部7及第二接线部8 均与紧固部5连接,且第一接线部7及第二接线部8间隔设置;第一导线2与第一接线部7连接,第二导线3与第二接线部8连接。

其中,第一接线部7可为第一夹具,第二接线部8可为第二夹具;试验时,第一夹具加紧第一导线2,第二夹具加紧第二导线3;这种设置方式,便于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的拆卸和更换。

本实施例中,试验前,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与第一接线部7连接,将第二导线3与第二接线部8连接。

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与导电机构1的连接更加稳定,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紧固部5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抵接的一面设置有金属刷9。

本实施例中,当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拉紧时,紧固部5会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金属刷9与柱式断路器顶部接触,同时金属刷9和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会产生摩擦力,从而将柱式断路器顶部外表面的氧化层和污秽去除。

这种设置方式,由于金属刷9具有导电性,不会影响导电机构1 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同时,这种设置方式又可以有效的去除柱式断路器顶部外表面的氧化层和污秽,增强柱式断路器顶部的导电性,提高试验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紧固部5为紧固网10。

其中,紧固网10可为金属网;例如铜网,铜网导电性良好且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中,紧固部5设置为紧固网10的设置方式,由于网状结构更易产生弹性形变,能够使得紧固部5更容易地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连接更加紧固,提高了试验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支撑部6为支撑环11;支撑环11包括内环12和外环13,外环13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且内环12与外环13通过弹性件14固定连接;内环12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外环13与紧固部5固定连接。

其中,内环12和外环13均可为金属材质,例如铜质,铜质材料导电性良好且价格较低;这种设置方式,增强了导电机构1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提高了试验效率的同时,还节约了试验成本。

另外,弹性件14可分别与内环12和外环13粘接;且弹性件14 可为多个,多个弹性件14均匀间隔设置;这种设置方式,当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从支架上解开时,紧固部5能够更容易地恢复至原有形状,提高了试验的效率。

弹性件14可为橡胶杆,当内环12和外环13都具有导电性时,橡胶杆表面可涂满导电漆;这种设置方式,电流能够由外环13经橡胶杆传递到内环12从而传递至柱式断路器顶部,进一步地增强了导电机构1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提高了试验效率。

本实施例中,试验前,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与紧固部5连接;然后试验人员通过令克棒4支撑起导电机构1,将内环12放置在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使内环12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抵接,然后试验人员将令克棒4从导电机构1上移开,接着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拉紧,这时紧固部5产生弹性形变,由于外环13与紧固部5连接,外环13也随之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紧固部5与柱式断路器顶部的抵接,从而令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紧固部5以及柱式断路器顶部电连接,此时弹性件14由于收到拉紧力而压缩。然后,试验人员再将二者分别系在柱式断路器下部的支架上。当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分别从支架上解开,此时紧固部5失去拉紧力,从而使得弹性件14恢复至原有形状,进一步带动外环13和紧固部5恢复至原有形状,这时试验人员再将令克棒4与支撑环11或紧固部5抵接,然后通过令克棒4将支撑环11由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移下,从而断开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与柱式断路器顶部之间的电连接。

外环13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当试验人员拉紧紧固部5时,导电机构1与柱式断路器顶部连接的更加紧固;弹性件14的设置方式,使得当紧固部5失去拉紧力时,紧固部5更容易恢复至原有形状,使得试验人员更加容易地将支撑环11由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移下,提高了试验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弹性件为弹簧 15。

其中,弹簧15分别与内环12和外环13焊接。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弹簧15与内环12和外环13的连接更加牢固。

本实施例中,弹簧15的弹性良好,使得当紧固部5失去拉紧力时,紧固部5更容易恢复至原有形状,使得试验人员更加容易地将支撑环11由柱式断路器顶部的上端面移下,提高了试验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第一接线部7 为第一接线环16,第二接线部8为第二接线环17。

其中,第一接线环16与第一导线2焊接,第二接线环17与第二导线3焊接;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导线2与第一接线环16的连接更加牢固,第二导线3与第二接线环17的连接也更加牢固,提高了试验的成功率。

本实施例中,试验人员将第一导线2远离第一接线环16的一端穿过第二接线环17,将第二导线3远离第二接线环17的一端穿过第一接线环16;当需要拉紧紧固部5时,试验人员只需分别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向下拉紧,然后再分别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 系在支架上即可。

这种设置方式,避免了试验人员在拉紧和固定紧固部5时,将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3缠绕在一起的情况,对第一导线2和第二导线 3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试验人员操作更加方便,提高了试验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接线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帽和第二绝缘帽;第一绝缘帽设置在第一导线2远离第一接线部7的一端;第二绝缘帽设置在第二导线3远离第二接线部8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当试验仅需用到第一导线2时,则将第二绝缘帽安装在第二导线3远离第二接线部8的一端;当试验仅需用到第二导线 3时,则将第一绝缘帽安装在第一导线2远离第一接线部7的一端。

这种设置方式,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