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2171发布日期:2022-08-03 02:3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中去除臭气的实验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废水中臭气的挥发,这些臭气不仅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大气排放合规性,也影响厂区员工的人体健康。因此,控制和消除臭气对于污水处理过程非常重要。臭气的消除可以考虑使用除臭剂,通过实验来评估不同的除臭剂对废水中挥发出来的臭气的去除效果。
3.目前臭气检测技术集中于各类臭气检测器,如电子鼻的研究。已有的臭气检测实验装置也相对简单,仅仅在容器内倒入水样和除臭剂,然后测定前后的臭气浓度变化。然而臭气的挥发不仅取决于废水本身,也与气相空间的大小、环境温度和挥发时间等密切相关,而现有的臭气检测装置并没有考虑到气相空间、环境温度和挥发时间等条件对去除臭气的影响因素,导致测定的臭气浓度偏低或者偏高,不能代表真实情况。同时除臭剂的选择通常涉及多个水样和多个除臭剂,现有实验装置难以评估单种或多种除臭剂对单个或多个混合水样的单独或者联合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实现了测试单种或多种除臭剂对单个或多个混合水样的单独处理的效果,或者测试单种或多种除臭剂对单个或多个混合水样的联合处理效果。
5.本技术提供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包括:
6.可调节内部体积的容器,所述容器的上部为敞口端,所述敞口端上设有使所述容器内部封闭的盖板;
7.设置于所述容器内部的温控部,通过所述温控部调控所述容器内部的环境温度;
8.与所述容器内部相连通的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设有若干第一分支管路,所述若干第一分支管路分别与储存有不同除臭剂的若干第一储存部相连通,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向所述容器内部投加一种或多种除臭剂;
9.与所述容器内部相连通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设有若干第二分支管路,所述若干第二分支管路分别与储存有不同待测水样的若干第二储存部相连通,通过所述第二管路向所述容器内部加入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待测水样;
10.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所述容器内部的温度和臭气浓度。
11.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用于容纳待测水样的容置空间;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的可移动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纵向贯通的中空空间,所述壳体的下端与所述底座上端套接,使所述壳体的中空空间与所述底座的容置空间相连通构成一整体空间;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
移动部带动所述壳体沿所述底座的竖直方向移动,从而调节所述整体空间的体积。
12.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为柱状的玻璃缸体。
13.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玻璃套筒。
14.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部为直线导轨滑块机构、螺旋传动机构、链条链轮机构或齿轮齿条机构的任一种。
15.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设有投加泵,所述投加泵的入口与所述若干第一分支管路相连通,所述投加泵的出口与所述容器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管路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分支管路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容器内部相连通。
16.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还包括:
17.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检测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温控部相连,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部检测的温度调控所述温控部的温度,从而使所述容器内部的环境温度达到所需的实验条件;
18.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投加泵相连,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投加泵的开关及流量;
19.所述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通过第四连接线与所述水泵相连,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的开关及流量。
20.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一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使所述检测部与所述盖板插接;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通孔,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使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盖板插接。
21.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器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管路相连。
22.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控部设置于所述容器内部的下表面上。
23.本技术具有至少一种或多种效果:
24.本技术,通过设置与容器内部相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可以测试单种或多种除臭剂对单个或多个混合待测水样的单独或者联合处理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可调节内部体积的容器,即可通过改变容器内部的体积从而改变气相空间的大小,以及通过设置温控部调控待测水样和气相温度,以模拟不同体积、不同温度下的除臭剂对臭气的去除效果。
25.使用本技术能在真实环境和工艺条件下测试臭气浓度,确保除臭工艺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快速调整控制参数,实现多个条件下臭气浓度的检测速度。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
图;
2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30.图中标记分别表示为:1为容器、2为盖板、3为温控部、4为第一管路、5为第二管路、6为检测部、7为投加泵、8为水泵、9为控制器、41为第一分支管路、51为第二分支管路、61为检测仪、62为探头、101为底座、102为壳体、103为移动部、104为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32.本技术提供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中,包括:可调节内部体积的容器1、温控部3、第一管路4、第二管路5和检测部6。
34.参照图1所示,可调节内部体积的容器1为可以根据需求改变内部体积的容纳装置,提供了可改变气相空间大小的测试环境。容器1的上部为敞口端,在敞口端上设有盖板2,通过盖板2使容器内部封闭。盖板2可以拆卸,便于实验结束后,将容器内部的待测水样倒出,以便清洗容器内部。容器可以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例如可以但不限于采用有机玻璃材质,以便观察容器1内部的液位。
35.参照图1所示,温控部3安装于容器1内部,通过温控部3调控容器1内部的环境温度。温控部3可以进行加热或者制冷,便于控制待测水样和气相的温度。温控部3具有本领域中用于实现加热或制冷的温控模块的已知结构,例如但不限于加热板和制冷机。
36.在一具体的示例中,将温控部3铺设于容器1的底部的表面上,并将整个表面覆盖。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加热温控部3直至检测部6检测到的温度为20摄氏度时,保持恒定。
37.参照图1所示,第一管路4与容器1内部相连通,第一管路4设有若干第一分支管路41,若干第一分支管路41分别与储存有不同除臭剂的若干第一储存部相连通,通过第一管路4向容器1内部同时投加一种或多种除臭剂。第一储存部可以为容纳除臭剂的储存瓶、储存罐等。在一具体的示例中,第一管路4上设有两个第一分支管路41,两个第一分支管路41分别与两个装有不同除臭剂的储存瓶相连,通过第一管路4可以同时向容器1内部的待测水样中投加两种除臭剂。
38.参照图1所示,第二管路5与容器1内部相连通,第二管路5设有若干第二分支管路51,若干第二分支管路51分别与储存有不同待测水样的若干第二储存部相连通,通过第二管路5向容器1内部加入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待测水样。第二储存部可以为容纳待测水样的储存瓶、储存罐等。在一具体的示例中,可以在容器1的侧壁上开设进水口104,将第二管路5的出口与进水口104相连通。
39.参照图1所示,检测部包括探头62和检测仪61,其中,将探头62安装于容器1内并位于容器1的上部空间,通过探头62采集容器1内部的温度数据和探测容器1内部的臭气,将检测仪61放置在容器1的外部,检测仪61与探头62与相连,当探头62探测到臭气时,检测仪61对臭气进行检测,获取容器1内部的臭气浓度,并同时记录检测结果。
40.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容器1包括:底座101、壳体102和移动部103。
41.底座101具有向下凹陷的能容纳待测水样的容置空间。底座101具有一定的刚度,对上部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底座101为柱状的玻璃缸体。
42.壳体102具有纵向贯通的中空空间,将壳体102的下端与底座101上端套接,使壳体102的中空空间与底座101的容置空间相连通构成一整体空间;壳体102与底座101的连接处为密封连接,防止待测水样泄露。壳体102可以为玻璃套筒。
43.移动部103设置于底座101上并与壳体102相连,通过移动部103带动壳体102沿底座101的竖直方向移动,从而改变整体空间的体积。在一具体的示例中,将移动部103设置于底座101的内壁上,并将移动部103与壳体102相连,通过移动部103带到壳体102沿竖直方向移动,可以调节壳体102在底座101中的高度,起到改变容器1体积的效果。移动部103可以采用直线导轨滑块机构、螺旋传动机构、链条链轮机构或齿轮齿条机构的任一种或其它等效实现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
44.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管路4设有投加泵7,投加泵7的入口与若干第一分支管路41相连通,投加泵7的出口与容器1内部相连通。通过投加泵7将一个或多个第一储存部内部的除臭剂投加至容器1内部。
45.第二管路5设有水泵8,水泵8的入口与第二分支管路51相连通,水泵8的出口与容器1内部相连通。通过水泵8将一个或多个第一储存部内部的待测水样输送至容器1内部。
46.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还包括控制器9。
47.控制器9的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检测部6的输出端相连,控制器9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温控部3相连,控制器9根据检测部6检测的温度调控温控部3的温度,从而使容器1内部的环境温度达到所需的实验条件。控制器9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投加泵7相连,通过控制器9控制投加泵7的开关及流量。控制器9的第三输出端通过第四连接线与水泵8相连,通过控制器9控制水泵8的开关及流量。通过控制器9可以设定待测水样和除臭剂的投加方式,具体可以包括投加种类、投加量以及投加时间,便于不同除臭剂的测试评估;同时可以根据检测部6测定到的温度,及时调整温控部3控制待测水样和气相温度达到所需的实验条件,以模拟不同温度下的臭气去除效果。
48.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盖板2上设有第一通孔,通过第一通孔使检测部6与盖板2插接;检测部6的探头62从第一通孔内插入容器1内部,并使探头62固定于
容器1内部的顶部。盖板2上设有第二通孔,通过第二通孔使第一管路4与盖板2插接,第一管路4的一端从第二通孔插入容器1内部,并使第一管路4固定于容器1内部的上部空间,并位于待测水样的液面以上,实现从容器1顶部向待测水样中投加除臭剂,使除臭剂分布的更加均匀。
49.上述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测试单种除臭剂对单个待测水样的工作过程:
50.通过控制器控制水泵向容器内部加入500ml待测水样,通过温控部将容器内部气相温度控制在20℃。之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投加泵向容器内部的待测水样中加入5ml一种除臭剂,通过控制器控制检测仪通过探头持续检测和记录气相中的臭气浓度变化,投加除臭剂前,臭气浓度为100;投加除臭剂后,臭气浓度在10分钟内逐渐降低到35,从而根据臭气浓度的变化评估除臭剂对废水中挥发出的臭气去除效果为65%。
51.上述测试除臭剂去除废水中臭气效果的实验装置,多种除臭剂对单个或多个混合水样的联合处理的工作过程:
52.通过控制器控制水泵向容器内部加入300ml待测水样1和200ml待测水样2,通过温控部将容器内部气相温度控制在30℃。之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投加泵向容器内部的待测水样中先后加入5ml除臭剂1和5ml除臭剂2,通过控制器控制检测仪通过探头持续检测和记录气相中的臭气浓度变化。投加除臭剂前,臭气浓度为450;投加除臭剂后,臭气浓度在15分钟内逐渐降低到90,从而根据臭气浓度的变化评估除臭剂对废水中挥发出的臭气去除效果为80%。
53.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