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压试验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15800发布日期:2023-04-30 00:16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内压试验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特别涉及一种内压试验炉。


背景技术:

1、反应堆燃料包壳管由于其应用场所的特殊性,在实际应用之前以及辐照之后,均需要进行内压试验以测量其力学性能。在相关技术中,在试验样品内压试验结束之后再测量试验样品的外形轮廓数据,这样难以准确地获得试验样品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外形轮廓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压试验炉,能够实时获得试验样品的外形轮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压试验炉的试验方法。

2、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压试验炉,包括:炉体,炉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周向侧壁,顶壁、底壁以及周向侧壁共同限定形成密封的炉腔;转动轴,自炉体的底壁向下延伸,用于带动炉体转动;以及压力介质提供部,包括供压管路和与供压管路连接的压力接头,供压管路经由转动轴内部向上延伸至炉腔,且转动轴能够相对于供压管路转动,压力接头用于与试验样品密封连接从而向试验样品内部提供压力介质;其中,炉体的周向侧壁设置有测量窗,测量窗配置成面对炉腔内与压力接头密封连接的试验样品;内压试验炉还包括:测量传感器,设置在炉体的周向侧壁,且面对测量窗设置,用于测量炉腔内试验样品的外形轮廓数据。

3、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压试验炉的试验方法,内压试验炉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内压试验炉,试验方法包括:将试验样品与内压试验炉的压力接头密封连接;封闭炉腔,并对炉腔进行加热和抽真空,之后向试验样品充入压力介质;驱动第一测温部移动至与试验样品接触,采集试验样品的第一温度;根据第一测温部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测温部的温度;驱动第一测温部移动至远离试验样品的位置,根据第二测温部的温度调节加热电极的功率;旋转炉体,利用测量传感器测量炉腔内试验样品的外形轮廓数据。

4、本申请实施例的内压试验炉通过设置测量传感器、测量窗以及转动轴,共同实现了在内压试验的过程中对炉腔内的试验样品进行实时地、准确地测量。



技术特征:

1.一种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周向侧壁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测量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压管路位于所述抽真空管路的径向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管路包括位于顶部的接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所述底壁以及所述周向侧壁内部分别形成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接头朝上设置,当所述试验样品与所述压力接头密封连接时,所述试验样品基本沿竖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温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测温部沿竖向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周向侧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移动驱动部,每个所述移动驱动部用于驱动一个所述第一测温部在所述炉腔内沿径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面对所述试验样品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竖向延伸的槽,

17.一种内压试验炉的试验方法,所述内压试验炉为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压试验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方法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内压试验炉及其试验方法。内压试验炉包括:炉体,转动轴,以及压力介质提供部。炉体限定形成密封的炉腔。转动轴自炉体的底壁向下延伸,用于带动炉体转动。压力介质提供部包括供压管路和与供压管路连接的压力接头,供压管路经由转动轴内部向上延伸至炉腔,且转动轴能够相对于供压管路转动,压力接头用于与试验样品密封连接从而向试验样品内部提供压力介质。炉体的周向侧壁设置有测量窗,测量窗配置成面对炉腔内与压力接头密封连接的试验样品。内压试验炉还包括:测量传感器,设置在炉体的周向侧壁,且面对测量窗设置,用于测量炉腔内试验样品的外形轮廓数据。

技术研发人员:宁广胜,鱼滨涛,梁瑞鹏,王成龙,张林,赵迎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