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

文档序号:34517614发布日期:2023-06-21 12:39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岩溶区水土流失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1、近些年来,岩溶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但工程实施后的效益监测评价工作还比较滞后。在对岩溶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进行监测评价时,水土流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该领域一般是通过设置径流小区模拟自然条件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标准径流小区长20m、宽5m,一般包括挡水墙、集水槽、导水管和量水池四部分,监测方法为:在量水池中安装水位计,自动记录降雨过程中量水池水深,最后换算成径流小区内产生的径流量;每次降雨产生径流后,先将量水池中的水搅拌均匀,然后采集水样并过滤泥沙,将过滤后的泥沙烘干并称重,计算得出单次降雨后径流小区的土壤流失量。

2、目前,该技术存在的缺陷是:1)径流小区面积较小,只能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不能反映真实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状况;2)水位计一般直接投放在量水池底,容易被水流冲击造成摇摆导致测量结果不准。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径流小区不能反映真实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状况以及监测结果不准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包括集水坝、集水沟、监测孔、水位计、三角堰板、沉砂池、排水管、滤网、分流池、分流管、集流池,所述集水坝与集水沟连接,所述集水沟沟壁上预留有监测孔,所述监测孔中放置有水位计,所述集水沟出口处安装有三角堰板,所述集水沟与沉砂池连通,所述沉砂池底部安装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入口处安装有滤网,所述沉砂池与分流池连通,所述分流池底部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排水管和分流管,所述分流池与集流池通过分流管连通,所述集流池底部安装有排水管。

4、进一步的,所述监测孔直径大于水位计直径1-2cm。

5、进一步的,所述三角堰板采用不锈钢板制作而成。

6、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和分流管采用pvc管制作而成。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8、通过在山谷位置建设集水坝,可以汇集岩溶小流域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径流和泥沙,与传统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相比,监测范围更大,更能反映真实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状况;通过设置监测孔,可以避免水位计被水流冲击发生摇摆导致测量结果不准;通过设置沉砂池,可以沉淀大部分泥沙,减少进入集流池的泥沙量,避免分流管被堵塞;通过设置分流池和分流管,只让小部分径流和泥沙进入集水池,可以避免过大的集水池和清理泥沙工作量。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包括集水坝(1)、集水沟(2)、监测孔(3)、水位计(31)、三角堰板(4)、沉砂池(5)、排水管(6)、分流池(7)、分流管(8)、集流池(9),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坝(1)与集水沟(2)连接,所述集水沟(2)沟壁上预留有监测孔(3),所述监测孔(3)中放置有水位计(31),所述集水沟(2)出口处安装有三角堰板(4),所述集水沟(2)与沉砂池(5)连通,所述沉砂池(5)底部安装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入口处安装有滤网(61),所述沉砂池(5)与分流池(7)连通,所述分流池(7)底部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排水管(6)和分流管(8),所述分流池(7)与集流池(9)通过分流管(8)连通,所述集流池(9)底部安装有排水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孔(3)直径大于水位计(31)直径1-2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堰板(4)采用不锈钢板制作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和分流管(8)采用pvc管制作而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自然的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包括集水坝、集水沟、监测孔、水位计、三角堰板、沉砂池、排水管、滤网、分流池、分流管、集流池,所述集水坝与集水沟连接,所述集水沟沟壁上预留有监测孔,所述监测孔中放置有水位计,所述集水沟出口处安装有三角堰板,所述集水沟与沉砂池连通,所述沉砂池底部安装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入口处安装有滤网,所述沉砂池与分流池连通,所述分流池底部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排水管和分流管,所述分流池与集流池通过分流管连通,所述集流池底部安装有排水管。本技术可以反映真实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状况,同时解决水位计被水流冲击发生摇摆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胡兆鑫,罗为群,吴泽燕,蒋忠诚,刘绍华,涂纯,汤庆佳,张谭锋,牛勇,李航,陈雅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107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