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79916发布日期:2023-05-27 14:0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充电器检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


背景技术:

1、电动车作为当下人们的出行工具。由于其采用电瓶作为动力源,能够适合城市的短途通行,极大地方便人们出行,因而被广泛使用。电动车在使用时,需要对电瓶进行充电。市场上的电瓶车充电器的质量良莠不齐,当使用到劣质的电瓶车充电器时,对电瓶车的电瓶的充电程序以及寿命,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的电瓶检测器,连接电动车电池组时,仅显示电池组剩余电量电压值等功能;对于定时功能,也仅仅能固定定时,达到定时时间后断开电源。因此需要一款对充电器实现自动检测的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主控制电路,线路板一端通过导线与电动车充电器的供电接触点相连。

3、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1与芯片ii的第1-4脚端相连;所述芯片ii的第7-8脚端与电感l2串联,电感l2另一端与电容c4并联;所述芯片ii的第5脚端与二极管d4串联,二极管d4另一端与电容c4并联,电容c4一端与导线一并联,电容c4另一端与+5-12v电压端相连;三极管q0一端与电容c4并联,三极管q0另一端与电阻r2串联,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并联,电容c3并联在芯片ii与二极管d4之间;二极管d3并联在片ii与导线一之间;

4、电阻c5、电阻r4并联在三极管q0和导线一之间;二极管d5、电容c6并联在电阻r4和导线一之间;

5、电容c7并联在芯片i的第1、2脚之间;所述芯片i的第3、4脚分别与电阻r7、电阻r6相连;

6、电阻r5与所述芯片i的第8脚串联,电阻r5另一端与三极管q1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另一端与电阻r8串联,电阻r8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一端相连,三极管q1另另一端与导线一并联;所述三极管q2另一端与电容c4并联,三极管q2另另一端与电容c8并联;电阻r9并联在三极管q2与导线一之间;所述电容c8另一端与电阻r10、二极管d6串联,二极管d6另一端与导线一并联;二极管d7与二极管d6并联,二极管d7另一端与三极管q3相连;

7、电容c2与二极管d1串联后与充电器的供电正极接触点相连,电容c2另一端与导线二相连;二极管d2、电阻r3、发光二极管d8串联,二极管d2一端与二极管d1并联,发光二极管d8与三极管q3并联,三极管q3另一端与导线一并联;

8、三极管q3另另一端与电阻r11并联,电阻r11另一端与+5-12v电压端相连;发光二极管d9一端与三极管q3相连,发光二极管d9另一端与三极管q4相连,三极管q4另一端与导线一并联,三极管q4另另一端与继电器ka1相连,继电器ka1另一端与+5-12v电压端相连;

9、电阻r12并联在三极管q3、三极管q5之间,三极管q5另一端与蜂鸣器h1相连。

10、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它通过检测电路来实现对自动充电时的断电,利用自动导通电路,来控制电瓶车跟充电器的断开;具有当充电器的电压高时自动断开,充电正常时自动充电;且当充电器充电不正常时,实现报警;能够实现对电动车的充电器的自动检测。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主控制电路,线路板一端通过导线与电动车充电器的供电接触点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1与芯片ii的第1-4脚端相连;所述芯片ii的第7-8脚端与电感l2串联,电感l2另一端与电容c4并联;所述芯片ii的第5脚端与二极管d4串联,二极管d4另一端与电容c4并联,电容c4一端与导线一并联,电容c4另一端与+5-12v电压端相连;三极管q0一端与电容c4并联,三极管q0另一端与电阻r2串联,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并联,电容c3并联在芯片ii与二极管d4之间;二极管d3并联在片ii与导线一之间;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充电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充电器的全自动检测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主控制电路,线路板一端通过导线与电动车充电器的供电接触点相连;它通过检测电路来实现对自动充电时的断电,利用自动导通电路,来控制电瓶车跟充电器的断开;具有当充电器的电压高时自动断开,充电正常时自动充电;且当充电器充电不正常时,实现报警;能够实现对电动车的充电器的自动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海峰
技术研发日:2023020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