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沉降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93520发布日期:2023-07-18 16:33阅读:48来源:国知局
分层沉降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岩土体沉降监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精度智能化的分层沉降监测仪。


背景技术:

1、岩土体的受力和变形是岩土力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岩土体的变形关乎到基坑、煤矿、边坡、水利、房建等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前单测点监测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多点分布式监测已经成为主流。岩土体沉降的多点分布式监测主要分为分布式光纤和分层沉降监测两种方式,其中分布式光纤数据处理难度和监测成本较高,并不适于大规模投用。

2、而传统的分层沉降仪主要包括安装套管、沉降监测标和感应探头三个部分,通过监测套在安装套管上的沉降监测标随地层沉降的同步下沉量,计算出每个沉降监测标的沉降量以及两两之间的相对沉降量,进而得到岩土体的分层沉降情况。目前常用的沉降监测标多是内置钕铁硼材料磁环,感应探头通过霍尔效应发出“滴滴”的声光警报来确定磁环的位置。这种磁环重量大、造价高、易腐蚀,且本身不能存储任何信息,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改进的耐用低成本的检测系统。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分层沉降观测标,其具有质量轻、成本极低等优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层沉降监测仪,包括安装导管,其具有轴向相通的内腔;多个分层沉降监测标,套设于所述安装导管上并沿所述安装导管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层沉降监测标上分别设置有电子标签;对所述电子标签可进行读写的探头组件,移动于所述内腔内。

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分层沉降监测标分别包括一环状的主体,该主体套设于所述安装导管的外侧,所述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转凹槽,在所述安装导管的外壁上配合设置有与所述防转凹槽配合的防转凸起。

4、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防转凹槽等距分布于所述主体的内壁上。

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内壁上。

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上还固定有多个沿所述主体径向外延的弹性钩爪。

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钩爪等距分布于所述主体上。

8、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探头组件包括一支撑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的rfid读写器。

9、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安装导管的内壁上沿其轴向凹设形成有滑槽,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轮。

1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为一平板,所述rfid读写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一侧的表面。

1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导管为透明导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使用rfid读写器读写电子标签内的信息,替代传统的磁环和探头,具有质量更轻、可以存储信息、轻薄防腐和低成本等优点,同时设置了双重防偏转结构,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与操作便利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层沉降监测标分别包括一环状的主体,该主体套设于所述安装导管的外侧,所述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转凹槽,在所述安装导管的外壁上配合设置有与所述防转凹槽配合的防转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防转凹槽等距分布于所述主体的内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内壁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固定有多个沿所述主体径向外延的弹性钩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钩爪等距分布于所述主体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组件包括一支撑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的rfid读写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安装导管的内壁上沿其轴向凹设形成有滑槽,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一平板,所述rfid读写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一侧的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沉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导管为透明导管。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层沉降监测仪,包括具有轴向相通的内腔的安装导管;多个分层沉降监测标,套设于所述安装导管上并沿所述安装导管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层沉降监测标上分别设置有电子标签;对所述电子标签可进行读写的探头组件,移动于所述内腔内。本技术中的分层沉降监测仪通过读取电子标签内的信息,替代传统沉降监测系统中的磁环和探头,大大降低了装配成本,同时提高了检测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刘旺,赵天然,宋豪,熊彩霞,田玉新,史继彪,武晨曦,瞿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州中矿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