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4724发布日期:2023-12-06 20:50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场检测,具体为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1、雷电灾害是当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探测与预警对国民经济、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日益现代化,大量电子、电器和通信设备的普及应用,雷击灾害事故呈现逐年上升,损失逐年增加的态势。大气电场是大气电学的基本参数,是雷电预警的基础,大气电场的雷电预警是防雷减灾的重要手段,为此对大气中电场强度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般大气电场仪,由人工采用机械式安装,通过螺丝将大气电场仪固定在建筑面或地面上。这种大气电场仪,安装方式繁琐,不便于拆卸,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安装方式繁琐、不便于拆卸对大气电场仪进行检修的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包括大气电场检测组件和固定在建筑面或底面上的固定座,所述大气电场检测组件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侧部连接有弹性板,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弹性板与第二凹槽卡接,所述固定座上滑动连接有插杆。

4、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与弹性板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与弹性板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弹性板设有一个或多个,且关于底盘环形分布。

5、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板为l状,所述弹性板的形状与第二凹槽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插杆的端部与弹性板配合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插杆的侧部连接有凸块,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凸块与滑槽配合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大气电场检测组件还包括聚碳酸酯箱和支柱,所述支柱的端部与底盘连接,所述支柱的另一端与聚碳酸酯箱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箱内设有微处理器、电场传感器和电源,所述聚碳酸酯箱外设有显示屏,所述电场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电连接,微处理器与显示屏电连接,所述电源与微处理器电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0、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在安装时,通过弹性板的平面与第二凹槽的平面接触,从而实现弹性板限制底盘从固定座移出,插入即可固定,安装方式简单;在拆卸时,通过按压插杆将弹性板从第二凹槽内挤出,即可将底盘从固定座内拔出,实现便于拆卸的效果,便于拆卸检修。



技术特征:

1.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气电场检测组件和固定在建筑面或底面上的固定座(8),所述大气电场检测组件包括底盘(3),所述底盘(3)的侧部连接有弹性板(32),所述固定座(8)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凹槽(81),所述弹性板(32)与第二凹槽(81)卡接,所述固定座(8)上滑动连接有插杆(8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3)与弹性板(32)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31)的形状与弹性板(32)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弹性板(32)设有多个,且关于底盘(3)环形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32)为l状,所述弹性板(32)的形状与第二凹槽(81)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插杆(83)的端部与弹性板(32)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83)的侧部连接有凸块(84),所述固定座(8)的内部开设有滑槽(82),所述凸块(84)与滑槽(82)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电场检测组件还包括聚碳酸酯箱(1)和支柱(2),所述支柱(2)的端部与底盘(3)连接,所述支柱(2)的另一端与聚碳酸酯箱(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箱(1)内设有微处理器(4)、电场传感器(5)和电源(7),所述聚碳酸酯箱(1)外设有显示屏(6),所述电场传感器(5)与微处理器(4)电连接,微处理器(4)与显示屏(6)电连接,所述电源(7)与微处理器(4)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包括底盘和固定座,所述底盘与固定座配合连接,所述底盘的侧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连接有弹性板,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弹性板与第二凹槽卡接,所述弹性板配合连接有插杆。本技术的便携式大气电场检测装置在安装时,通过弹性板的平面与第二凹槽的平面接触,从而实现弹性板限制底盘从固定座移出,插入即可固定,安装方式简单;在拆卸时,通过按压插杆将弹性板从第二凹槽内挤出,即可将底盘从固定座内拔出,实现便于拆卸的效果,从固定状态转变为便携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行鸿彦,娄华生,王水璋,施成龙,李浩琪,梁欣怡,赵迪,张怀洲,郑锦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多基观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