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38903发布日期:2023-12-21 10:57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属于包装性能测试。


背景技术:

1、食品用塑料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障食品质量和卫生、不损失原始成分和营养、方便贮运、促进销售、延长货架期和提高商品价值的重要作用。由于塑料材料具有重量轻、化学稳定性好、易于加工和装饰、且具有良好的食品保护作用等优异特性,因此在食品包装领域应用十分广阔。其中塑料薄膜对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的阻隔性,对于食品的保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差压法检测包装膜气体阻隔性,然而压差法检测器无法检测阻隔性高的样品,且测试精度也低。为此,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装置,适用于多种气体,适于不同阻隔性的样品。然而由于气相色谱法测定的气路结构等与现有差压法检测不同,因此无法利用现有差压法检测所用的腔体结构完成气相色谱法的测定,如申请号为202011343547.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无滤纸的压差法气体透过率测试系统,其腔体上只有实验气体输送管和抽真空管,虽然能满足差压法检测的要求,但只有一条气路,无法实现多气路气相色谱法的高精度检测,且气密性也难以满足高精度的要求,为此,发明人特别设计了本申请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在检测时可形成多条气路,实现气相色谱法的高精度检测;适用于多种气体;结构简单,气密性好。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左支架和右支架;

4、左壳体右侧面上设有左腔体,沿左腔体周边设有左密封圈,左密封圈超出左壳体的右侧面;左壳体底部外侧设有载气进气接头,左壳体顶部外侧设有载气出气接头,载气进气接头和载气出气接头均与左腔体连通;右壳体左侧面上设有右腔体,沿右腔体周边设有右密封圈,右密封圈超出右壳体的左侧面;右壳体底部外侧设有测试气进气接头,右壳体顶部外侧设有测试气出气接头,测试气进气接头和测试气出气接头均与右腔体连通;

5、左壳体和右壳体相向地(指二者的腔体相向)活动连接在一起,左腔体和右腔体拼接形成连续的密闭空间,也即左腔体和右腔体拼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密闭的空间,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密封贴合在一起;左壳体和右壳体上设有相互活动咬合的防错位结构;

6、左支架通过气动伸缩杆连接在左壳体的左侧面,右支架通过气动伸缩杆连接在右壳体的右侧面,左支架和右支架的结构相同、位置相对。

7、试验时,将待测膜置于左壳体和右壳体之间,待测膜需要能完全覆盖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待测膜一侧为左腔体、另一侧为右腔体,然后将左壳体和右壳体防错位结构活动咬合、并活动连接在一起,然后将测试腔体结构置于测试室中,再控制两侧气动伸缩杆相向定压紧左壳体和右壳体,以更好地保证气密性,然后连接管路,开始测试。

8、本申请通过测试腔体结构的设计,可在测试时,形成5条气路,且结构稳定,气密性好,实现了高精度测量,满足气相色谱法测试要求。

9、气动伸缩杆直接采用现有成熟产品,本申请对其结构及控制无特别改进,因此不再赘述。

10、本申请左右、顶底等方位词,指基于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只是为了方便描述和理解,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绝对限制。从左到右的方向与从顶部到底部的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11、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防错位结构包括左壳体右侧面上沿左密封圈的外围设置的至少两个定位杆和右壳体左侧面上沿右密封圈的外围设置的至少两个定位通孔,定位杆的数量与定位通孔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相向地(指二者的腔体相向)活动连接在一起时,定位杆插接在对应的定位通孔内。这样可有效防止左壳体和右壳体的错位,以确保气密性和测试的准确性。

12、为了便于操作,作为左壳体和右壳体活动连接的其中一种实现方案,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还包括销杆,销杆的数量与定位杆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定位杆的高度大于定位通孔的深度,定位杆上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长腰孔,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相向地(指二者的腔体相向)活动连接在一起时,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处于挤压状态,且定位杆超出对应的定位通孔,销杆活动插接在超出定位通孔的对应的定位杆的长腰孔内。在插入销杆后,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仍然处于挤压状态,这样在防止错位的同时,还能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且在销杆上设有长腰孔,这样不影响气动伸缩杆对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夹紧。

13、为了便于操作,同时提高装置控制的均匀性和气密性,左壳体和右壳体的截面均为方形,定位杆和定位通孔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分别设在左壳体右侧面和右壳体左侧面的四角处。

14、为了避免左壳体或右壳体上下颠倒,位于顶部的两个定位杆的外径和两个定位通孔的内径分别大于位于底部的两个定位杆的外径和两个定位通孔的内径。定位杆和定位通孔的数量均为四个,其中两个位于顶部两角处、两个位于底部两角处,将顶部和底部的定位杆和定位通孔粗细设置为不同,这样只有顶部的定位杆可插入顶部的通孔内,底部的定位杆是不可以插入顶部的通孔内,如果左壳体或右壳体上下颠倒,则左壳体和右壳体无法连接在一起。同时可在左壳体或右壳体上做一些提示标记,避免颠倒。

15、为了方便使用,上述销杆为l形。

16、为了进一步提高测试的气密性,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表面均设有密封油脂层。

17、为了进一步提高测试的气密性,进而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均为包括内圈和外圈的双层结构。当左右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左密封圈的内圈和右密封圈的内圈密封贴合在一起,左密封圈的外圈和右密封圈的外圈密封贴合在一起,也即起到双层密封的效果。

18、上述左腔体和右腔体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位置相对。

19、为了确保与气体装置连接的气密性,载气进气接头、载气出气接头、测试气进气接头和测试气出气接头的外围均设有密封圈。

20、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21、本实用新型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在检测时可形成多条气路,实现气相色谱法的高精度检测;适用于多种气体;同时防止了待测膜装机时的错位,结构简单、稳定,气密性好,操作简单。



技术特征:

1.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壳体(301)、右壳体(302)、左支架(304)和右支架(3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防错位结构包括左壳体(301)右侧面上沿左密封圈(308)的外围设置的至少两个定位杆(312)和右壳体(302)左侧面上沿右密封圈(309)的外围设置的至少两个定位通孔(317),定位杆(312)的数量与定位通孔(317)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当左壳体(301)和右壳体(302)相向地活动连接在一起时,定位杆(312)活动插接在对应的定位通孔(317)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销杆(313),销杆(313)的数量与定位杆(312)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定位杆(312)的高度大于定位通孔(317)的深度,定位杆(312)上设有沿轴向设置的长腰孔(3121),当左壳体(301)和右壳体(302)相向地活动连接在一起时,左密封圈(308)和右密封圈(309)处于挤压状态,且定位杆(312)超出对应的定位通孔(317),销杆(313)活动插接在超出定位通孔(317)的对应的定位杆(312)的长腰孔(3121)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壳体(301)和右壳体(302)的截面均为方形,定位杆(312)和定位通孔(317)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分别设在左壳体(301)右侧面和右壳体(302)左侧面的四角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顶部的两个定位杆(312)的外径和两个定位通孔(317)的内径分别大于位于底部的两个定位杆(312)的外径和两个定位通孔(317)的内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销杆(313)为l形。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密封圈(308)和右密封圈(309)表面均设有密封油脂层。

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密封圈(308)和右密封圈(309)均为包括内圈和外圈的双层结构。

9.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左腔体(315)和右腔体(316)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位置相对。

10.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载气进气接头(306)、载气出气接头(307)、测试气进气接头(310)和测试气出气接头(311)的外围均设有密封圈(314)。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透过性的测试腔体结构,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左支架和右支架;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均设有腔体,且沿腔体周边均设有密封圈,左壳体和右壳体相向地活动连接在一起、二者的腔体形成连续的密闭空间,左壳体和右壳体上还设有相互活动咬合的防错位结构,左壳体底部外侧设有载气进气接头、顶部外侧设有载气出气接头;右壳体底部外侧设有测试气进气接头、顶部外侧设有测试气出气接头;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通过气动伸缩杆连接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上,起到进一步夹紧作用。本技术在检测时可形成多条气路,实现气相色谱法的高精度检测;适用于多种气体;同时防止了待测膜装机时的错位,结构简单、稳定,气密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赵星,沈琳琳,刘鹏远,仝大伟,庄棪,秦杏,陶晓琳,蒋若晗,徐力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2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