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82906发布日期:2023-11-18 01:56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检测,具体涉及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市场需求巨大,保有量与日俱增,但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和能源安全重视程度的加深,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内燃机在公路交通领域的应用正逐渐被采用其他能源的各类动力系统所取代,以电动化为技术背景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发展良机。新能源汽车主要的核心在于电池系统,而纵梁为电池系统的重要连接部件。铝合金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接近或超过优质钢,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广泛使用。现有技术在电池包纵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通过检具用于测量和评价电池包连接纵梁的轮廓度及直线度等参数。

2、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缺乏专门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连接纵梁的检具。现有技术中,若通过三坐标测量则费时、低效,如果通过角度尺测量则不稳定,对于区域较小,精度高的工作面轮廓检测难度较高。

3、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技术中电池包连接纵梁的检具测量费时、低效以及检测不稳定性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包括

4、设置在底板上的定位压紧机构和设置在定位压紧机构一侧的检测机构;定位压紧机构包括底板上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底座,电池包纵梁搭接在第一底座上,第一底座的一侧都设置电池包纵梁的压紧装置。

5、优选的,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板上滑轨机构,滑轨机构包括滑轨,滑轨上滑动设置滑块,滑块上可拆卸连接安装块,安装块上设置轮廓度检测装置。

6、优选的,滑轨设置有两条,每条滑轨上滑动连接滑块,安装块与两个滑块可拆卸连接。

7、优选的,轮廓度检测装置包括与安装块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底座,第二底座的一侧通过夹板与固定板螺接,转动臂转动设置在第二底座和固定板之间,转动臂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数显打表机构;转动臂转动到工作位,转动臂的底面与夹板的顶面抵接,转动臂的顶面与固定板和第二底座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数显打表机构包括与转动臂可拆卸连接的延长臂,延长臂上设置多个数显百分表。

8、优选的,第二底座上开设贯穿第二底座和固定板的圆形限位孔,转动臂上设置u形限位孔,转动臂旋转后圆形限位孔与u形限位孔重叠,固定板的外侧设置把手,限位销设置在把手的一端,限位销插接在u形限位孔和圆形限位孔内。

9、优选的,压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的顶部与第三底座螺接,第三底座与第一压杆转动连接,第三底座与第二压杆转动连接,第一压杆设置在第二压杆内。

10、优选的,第一压杆的前端与第三压杆螺接,第三压杆上设置多个限位杆。

11、优选的,限位杆的底部设置橡胶抵块,橡胶抵块与电池包纵梁抵接。

12、优选的,第三底座的顶部设置弧形凹槽,第二压杆内固定设置第一抵块,第一抵块两端的下部分别设置半圆形凸块,旋转第二压杆,第一抵块与第一压杆的顶端抵接,半圆形凸块与弧形凹槽卡接。

13、优选的,定位压紧机构两端的第一底座的外侧设置第一限位块;第一底座的一侧都设置第二限位块。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限制电池包纵梁水平面方向上的位移,通过压紧装置将电池包纵梁分别与第一底座和压紧装置前端设置的橡胶抵块抵接,防止电池包纵梁在检测机构检测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时产生偏移。电池包纵梁检测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测量效率高。第一底座、第二限位块和第一限位块采用淬火金属钢件定位支撑,材质不易变形。

16、本实用新型将轮廓度检测装置通过滑块与安装块和滑轨连接,在检测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时可以保证数显百分表在同一水平高度内移动,减少测量误差。通过设置两条滑轨,由于轮廓度检测装置的前端设置的数显百分表使得轮廓度检测装置重心偏移,可能导致向一侧偏斜,导致测量误差,因此通过设置两条滑轨,将轮廓度检测装置的重心保持在两条滑轨之间,减少测量误差。在第二底座与固定板内设置夹板,增大轮廓度检测装置第二底座处的重量,防止重心偏移过大,移动数显百分表产生抖动,影响测量精度。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操作员手握把手通过限位销插入圆形限位孔与u形限位孔,锁紧转动臂和第二底座,防止个数显百分表检测时,工作位的转动臂被量表的检测头顶起。零件配合紧密,数显百分表采用市场标准间,易于更换购买。结构稳定,操作方便,定位一致性稳定。改为数显打表检测可以保证产品快速有效检测,提高产品测量效率,保证测量结果稳定和一致性。

18、4.本实用新型压紧装置采用定位面夹钳压紧结构,产品定位稳定,重复性测量结果一致,加工精度高。橡胶抵块与电池包纵梁抵接,压紧力适当,保证产品在支撑面放置稳定不晃动,保证测量的精度。相比于以往的卡尺和三坐标测量,加工工序简单,采用市场上能购买到的标准件,标准件互换性强,从而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测量时间成本。采用螺钉和销钉连接结构稳定,操作简单便捷,容易掌握,维护简单,保养费用低。



技术特征:

1.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底板(1)上的定位压紧机构(2)和设置在定位压紧机构(2)一侧的检测机构(3);定位压紧机构(2)包括底板(1)上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底座(4),电池包纵梁(5)搭接在第一底座(4)上,第一底座(4)的一侧都设置电池包纵梁(5)的压紧装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检测机构(3)包括设置在底板(1)上滑轨机构,滑轨机构包括滑轨(10),滑轨(10)上滑动设置滑块(11),滑块(11)上可拆卸连接安装块(12),安装块(12)上设置轮廓度检测装置(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滑轨(10)设置有两条,每条滑轨(10)上滑动连接滑块(11),安装块(12)与两个滑块(11)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轮廓度检测装置(13)包括与安装块(1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底座(14),第二底座(14)的一侧通过夹板(15)与固定板(16)螺接,转动臂(17)转动设置在第二底座(14)和固定板(16)之间,转动臂(17)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数显打表机构;转动臂(17)转动到工作位,转动臂(17)的底面与夹板(15)的顶面抵接,转动臂(17)的顶面与固定板(16)和第二底座(14)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数显打表机构包括与转动臂(17)可拆卸连接的延长臂(18),延长臂(18)上设置多个数显百分表(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第二底座(14)上开设贯穿第二底座(14)和固定板(16)的圆形限位孔(20),转动臂(17)上设置u形限位孔(21),转动臂(17)旋转后圆形限位孔(20)与u形限位孔(21)重叠,固定板(16)的外侧设置把手(161),限位销(22)设置在把手(161)的一端,限位销(22)插接在u形限位孔(21)和圆形限位孔(20)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压紧装置(6)包括第一支撑柱(9),第一支撑柱(9)的顶部与第三底座(23)螺接,第三底座(23)与第一压杆(24)转动连接,第三底座(23)与第二压杆(25)转动连接,第一压杆(24)设置在第二压杆(25)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压杆(24)的前端与第三压杆(26)螺接,第三压杆(26)上设置多个限位杆(2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限位杆(27)的底部设置橡胶抵块(28),橡胶抵块(28)与电池包纵梁(5)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第三底座(23)的顶部设置弧形凹槽(29),第二压杆(25)内固定设置第一抵块(30),第一抵块(30)两端的下部分别设置半圆形凸块(31),旋转第二压杆(25),第一抵块(30)与第一压杆(24)的顶端抵接,半圆形凸块(31)与弧形凹槽(29)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其特征在于:定位压紧机构(2)两端的第一底座(4)的外侧设置第一限位块(7);第一底座(4)的一侧都设置第二限位块(8)。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打表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检具,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定位压紧机构和设置在定位压紧机构一侧的检测机构;定位压紧机构包括底板上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底座,电池包纵梁搭接在第一底座上,第一底座的一侧都设置电池包纵梁的压紧装置。本技术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限制电池包纵梁水平面方向上的位移,通过压紧装置将电池包纵梁分别与第一底座和压紧装置前端设置的橡胶抵块抵接,防止电池包纵梁在检测机构检测电池包纵梁面轮廓度时产生偏移。轮廓度检测装置通过滑轨机构保证数显百分表在同一水平高度内移动,减少测量误差。电池包纵梁检测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测量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谢敏,贺跃峰,陈敏,何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凯勒(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