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径流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01550发布日期:2024-11-08 19:50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径流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测试,尤其涉及一种径流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1、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2、径流量是标定径流的一种重要参数,其可用于表示降雨程度。为了测试径流量,需要在场地内划分单位面积的土地以作为实验区域,然后在自然降雨或者人工降雨的环境下收集前述实验区域的径流水,从而获取相关径流信息。当然,通过收集径流水也可以分析径流水内的污染物的种类、含量等参数。

3、由于进入地表的雨水不仅会朝下渗透,还会侧向渗透,即使采用围隔圈设实验区域,一旦雨水渗透至围隔下方后,仍然会有大量雨水侧向渗透至实验区域周围的干燥区域,这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4、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径流实验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径流收集装置,可以引导实验区域的雨水尽可能多地朝下渗透而非侧向渗透,以此保障径流实验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径流收集装置,包括:

3、用于在待实验场地圈设第一作业区域的第一围挡部;

4、用于在待实验场地圈设第二作业区域的第二围挡部;第二作业区域包围第一作业区域;

5、与第一作业区域连通、用于收集第一作业区域内的径流水的收集器。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围挡部和第二围挡部均上下贯通;第二围挡部的顶端低于第一围挡部的顶端,第二围挡部的顶端高于第一围挡部的底端。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围挡部的底端低于第一围挡部的底端。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围挡部和第二围挡部均设置为环形挡板。

9、在一些实施例中,收集器包括导流管和集水器;导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作业区域和集水器;导流管和集水器二者的安装高度均不大于第一作业区域的高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管贯穿第一围挡部和第二围挡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水器设有刻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水器外设有朝外延伸的、可实现集水器架设安装的支撑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水器的顶部边缘朝外翻折,以实现支撑部。

14、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径流收集装置包括用于在待实验场地圈设第一作业区域的第一围挡部、用于在待实验场地圈设第二作业区域的第二围挡部以及与第一作业区域连通、用于收集第一作业区域内的径流水的收集器;前述第二作业区域包围前述第一作业区域。

15、本申请所提供的径流收集装置通过第一围挡部和第二围挡部在待实验场地分别圈设第一作业区域和第二作业区域,呈现双环结构;其中,第一作业区域作为实验区域,第二作业区域包围第一作业区域,有利于保证内环的径流垂直下渗且减少侧向渗流,可提高降雨径流实验的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挡部(1)和所述第二围挡部(2)均上下贯通;所述第二围挡部(2)的顶端低于所述第一围挡部(1)的顶端,所述第二围挡部(2)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围挡部(1)的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围挡部(2)的底端低于所述第一围挡部(1)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挡部(1)和所述第二围挡部(2)均设置为环形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3)包括导流管(31)和集水器(32);所述导流管(3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作业区域和所述集水器(32);所述导流管(31)和所述集水器(32)二者的安装高度均不大于所述第一作业区域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31)贯穿所述第一围挡部(1)和所述第二围挡部(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32)设有刻度(4)。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32)外设有朝外延伸的、可实现所述集水器(32)架设安装的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径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32)的顶部边缘朝外翻折,以实现所述支撑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径流收集装置,包括用于在待实验场地圈设第一作业区域的第一围挡部、用于在待实验场地圈设第二作业区域的第二围挡部以及收集器;第二作业区域包围第一作业区域,收集器与第一作业区域连通、用于收集第一作业区域内的径流水。该径流收集装置具有双环结构,其采用第一围挡部在待实验场地内圈设第一作业区域,以此作为实验区域,并采用第二围挡部在待实验场地内圈设第二作业区域,利用第二作业区域及其内的渗透水引导第一作业区域的雨水尽可能多地朝下渗透而非朝第二作业区域侧向渗透,可提高降雨径流实验的精度,保证第一作业区域的实验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熊丽君,王敏,吴建强,黄宇驰,沈城,钱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1220
技术公布日:2024/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