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切除地震波波至的方法

文档序号:822266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切除地震波波至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领域,对炮集和共中心点(CMP)道集进行自动切 除,消除异常振幅压制、反褶积和速度分析等过程中折射波波至带来的异常干扰,是一种自 动切除地震波波至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时,特别是在异常振幅压制、反褶积以及速度谱分析等 阶段需要切除有效反射波之前的波至(顶切初至),以消除计算干扰。但不管是在单炮集上 还是在CMP道集上,这种对地震波的波至切除都是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经验积累,根据资 料的原始面貌凭感觉手动拾取切除量来切除地震资料。传统做法受采集资料品质的影响较 大,通常会造成有效反射资料浪费或者切除不足,对远偏移距的浅层成像产生不利影响。即 使是在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很高时,每次在手动切除时,还要剔除坏道,否则在切除时会产生 切除曲线诡异跳跃的现象。根据资料检索结果,目前在拾取切除量时,系统不能够准确快速 的自动切除,没有一条理论的切除线供参考,导致切除的精度不高。
[0003] 发明目的
[0004]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反褶积压缩子波时,能准确剔除折射干扰能够保证取 得较真实的分辨率并降低人工切除的难度和减少人工操作时间的自动切除地震波波至的 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0006] 1)根据由微测井或测井得到的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层速度和厚度,第k层的速度 为VhO)兰k兰n-1),地层厚度为兰k兰n-1),用下式计算第k层的折射波临界角 ah(〇刍k刍n-1)的余弦值:
[0007] cosah= (l-(vh/vJ2)0.5 (1)
[0008] 式中,
[0009]ah是第k层的折射波临界角,
[0010] 是第k层的速度,
[0011] vk是第k+1层的速度,
[0012] 这里0兰k兰n-1,n是地层的层数;
[0013] 2)将折射波临界角(1^(0fkfn-1)的余弦值代入第n(n>2)层的折射波时距 曲线方程:
【主权项】
1. 一种自动切除地震波波至的方法,特点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根据由微测井或测井得到的η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层速度和厚度,第k层的速度为 ν^Ο兰k兰n-1),地层厚度为UO兰k兰n-1),用下式计算第k层的折射波临界角 α η (〇刍k刍n-1)的余弦值: COSQ = (I-(VkVvk)2)0-5 (1) 式中, Olrt是第k层的折射波临界角, Vlrt是第k层的速度, Vk是第k+Ι层的速度, 这里O兰k兰η-1,η是地层的层数; 2) 将折射波临界角f k f η-1)的余弦值代入第η(η>2)层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方程:
式中,O写k写η-1,η是地层的层数, X是偏移距, Vlri是第η层地层的速度, IV1是第k层地层的厚度, α η是第k层地层的折射波临界角, Vlrt是第k层的速度, t是折射波在偏移距X处的旅行时间; 3) 对每一个折射层求解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得到偏移距X上所有折射波的波至时 间,当X小于盲区半径时,折射波的波至时间取值为〇 ;取其中的最大值Isiiax,作为偏移距X 上的切除值; 其中t&ax为同一偏移距X上所有折射波波至值中(t &……,tn_i)的最大值; 4) 把所有偏移距对应的tXmax值连接成线后获得折射波自动切除线; 5) 取地层的层数η = 2,此时的地层模型为低降速带模型,采用浅层折射波法实现地震 波波至的自动切除。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在野外地震采集阶段,采用微测井、小折射等手段获得准确 的低降速带地层信息后,将步骤2)中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简化为下式:
式中,X是偏移距, Vtl, V1分别是是第1层和第2层地层的速度, b是第1层地层的厚度, a C1是第一层地层的折射波临界角, t是折射波在偏移距X处的旅行时间; 求解方程式(3)得到一系列(X,t)点,连接各点获得浅层折射波自动切除线;把自动切 除线运用到共中心点(CMP)道集、炮集或共检波点集上并把自动切除线以前的数据切掉, 实现地震波波至的自动切除。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切除地震波波至的方法,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领域,特点是:计算第k层的折射波临界角αk-1(0≦k≦n-1)的余弦值;将折射波临界角αk-1(0≦k≦n-1)的余弦值代入第n(n>2)层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对每一个折射层求解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得到偏移距X上所有折射波的波至时间,当X小于盲区半径时,折射波的波至时间取值为0;取其中的最大值tXmax,为偏移距X上的切除值;把所有偏移距对应的tXmax值连接成线后获得折射波自动切除线;取地层的层数n=2,此时的地层模型为低降速带模型,采用浅层折射波法实现地震波波至的自动切除。本发明能准确剔除折射干扰能够保证取得较真实的分辨率。
【IPC分类】G01V1-36
【公开号】CN104536048
【申请号】CN201410322658
【发明人】田相民, 张洪军, 倪成洲, 邓贝贝, 牛宏轩
【申请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7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