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生长环境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ー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适合生物生长的仿生环境室。对于仿生环境室而言,必须对其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C02浓度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以适应生物的生长。为适应市场需要,可以自动控制仿生环境室内的各项因素的控制设备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控制设备大都价格昂贵、体积笨重、可动性差,且自动化程度也较低。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及其控制系统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成本较低、体积小、可动性好,且自动化程度较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ー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成本较低、体积小、可动性好,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包括柜体、柜门以及机芯,所述柜体与所述柜门铰接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机芯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机芯包括一主板以及ー操控面板,所述主板包括模/数转换器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模/数转换器和所述操控面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的机芯包括一主板以及一操控面板,所述主板包括模/数转换器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模/数转换器和所述操控面板连接;使用时,通过所述模/数转换器接收外界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送给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处理,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对与所述控制仪连接的设备(如制冷/加热设备、加湿设备、CO2浓度控制设备、照明设备等),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且该控制仪成本较低、体积小、可动性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板安装于所述柜体的底部,所述操控面板安装于所述柜门。在本实用新型的另ー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板和所述操控面板均安装于所述柜门的内表面以减小整个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的体积。具体地,所述柜门具有ー窗ロ,所述操控面板对应所述窗ロ。优选地,所述柜门还具有ー窗门,所述窗门与所述窗ロ的ー侧铰接。优选地,所述柜门还包括一屏蔽框,所述屏蔽框安装于所述柜门的内表面且覆盖所述主板,所述屏蔽框的设置可有效地降低所述机芯内各部件之间的电磁干扰。[0015]优选地,所述主板还包括一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的通信接ロ以实现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与外界设备的通信。具体地,所述操控面板包括一显示区及ー触控区,且所述显示区位于所述触控区上方。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ー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制冷/加热设备、加湿设备、CO2浓度控制设备、照明设备、送排风设备、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监控終端、电能记录设备、冷量热量记录设备、生物抑制设备以及报警设备,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制冷/加热设备、加湿设备、CO2浓度控制设备、照明设备、送排风设备、监控終端、电能记录设备、冷量热量记录设备、生物抑制设备以及报警设备均与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连接,其中,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如权利要求1-8任ー项所述。优选地,所述监控终端为电脑或手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ー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柜门打开时的结构图。图3为图1所示窗门打开时的结构图。图4为图2所示机芯的结构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參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參考图1至图4,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的ー实施例。如图所示,所述生物仿生智能控制仪100包括柜体10、柜门12以及机芯14,所述柜体10与所述柜门12铰接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机芯14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具体地,所述机芯14包括一主板141以及一操控面板142,所述主板141包括模/数转换器141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412以及通信接ロ 1413,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412分别与所述摸/数转换器1411、通信接ロ 1413以及操控面板142连接,通过所述通信接ロ1413可实现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与外界设备(如手机、电脑等)的通信。具体地,所述主板141和所述操控面板142均安装于所述柜门12的内表面,相应地,所述柜门12具有ー窗ロ 121、窗门122以及ー屏蔽框123,所述操控面板142对应所述窗ロ 121,所述窗门122与所述窗ロ 121的ー侧铰接,所述屏蔽框123安装于所述柜门12的内表面且覆盖所述主板141。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主板141安装于所述柜门12的内表面,从而减小了整个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的体积;设置所述屏蔽框123,有效地降低了所述机芯14内各部件之间的电磁干扰。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ー实施例中,所述主板141安装于所述柜体10的底部,所述操控面板142安装于所述柜门12。具体地,所述操控面板142包括一显示区1421及一触控区1422,且所述显示区1421位于所述触控区1422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吋,将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放置于菌菇房内,通过所述模/数转换器1411接收外界(如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送给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412处理,通过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412实现对与所述控制仪100连接的设备(如制冷/加热设备、加湿设备、CO2浓度控制设备、照明设备等),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且该控制仪100成本较低、体积小、可动性好。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ー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200,如图5所示,包括温度传感器21、湿度传感器22、CO2传感器23、光照传感器24、制冷/加热设备25、加湿设备26、C02浓度控制设备27、照明设备28、送排风设备29、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监控终端30、电能记录设备31、冷量热量记录设备32、生物抑制设备33以及报警设备34,所述温度传感器21、湿度传感器22、CO2传感器23、光照传感器24、制冷/加热设备25、カロ湿设备26、CO2浓度控制设备27、照明设备28、送排风设备29、监控终端30、电能记录设备31、冷量热量记录设备32、生物抑制设备33以及报警设备34均与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连接,其中,所述监控終端30与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通过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内部的通信接ロ 1413实现。由于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100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故在此不再追俗话。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监控終端30为电脑或手机,若手机作为所述监控终端30,则无论监控者处于何地,只要通信畅通,便能实现对菌菇房环境的查询、监测,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掲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包括柜体、柜门以及机芯,所述柜体与所述柜门铰接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机芯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包括一主板以及一操控面板,所述主板包括模/数转换器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模/数转换器和所述操控面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安装于所述柜体的底部,所述操控面板安装于所述柜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和所述操控面板均安装于所述柜门的内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门具有一窗口,所述操控面板对应所述窗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门还具有一窗门,所述窗门与所述窗口的一侧铰接。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门还包括一屏蔽框,所述屏蔽框安装于所述柜门的内表面且覆盖所述主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还包括一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的通信接口。
8.如权利要求1、2、3、7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面板包括一显示区及一触控区,且所述显示区位于所述触控区上方。
9.一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制冷/加热设备、加湿设备、CO2浓度控制设备、照明设备、送排风设备、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监控终端、电能记录设备、冷量热量记录设备、生物抑制设备以及报警设备,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制冷/加热设备、加湿设备、CO2浓度控制设备、照明设备、送排风设备、监控终端、电能记录设备、冷量热量记录设备、生物抑制设备以及报警设备均与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终端为电脑或手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包括柜体、柜门以及机芯,所述柜体与所述柜门铰接后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机芯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机芯包括一主板以及一操控面板,所述主板包括模/数转换器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模/数转换器和所述操控面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仪自动化程度高,且该控制仪成本较低、体积小、可动性好。本实用新型同时公开了一种生物仿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文档编号G05B19/05GK202870549SQ20122043837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0日
发明者王树峰, 曾玲玲 申请人:王树峰, 曾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