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的保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温装置,具体为传感器的保温装置,解决现有保温装置浪费电能,造价高,可靠性差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温度控制电路,保温容器;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热敏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可控精密稳压源芯片,光敏二极管型光耦,NPN型三极管,电磁铁,发热陶瓷片;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无需使用昂贵元器件,制造成本低;2、电路可随温度自动控制加热或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无需加装风扇等设备,节约了空间和电能;3、电路具备自检功能,当设备状态异常可通过发光二极管报警。
【专利说明】传感器的保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温装置,具体为传感器的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使得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这些高精尖的传感器设备在恶劣的环境下无法使用,或使用寿命及精度严重下降,这极大的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针对物联网领域的传感器保护装置,还没有极为系统的保护机制,工程现场常见的方法是,将传感器和无线传输设备放入密封容器,用以避免粉尘、冷凝、雨水等的影响,而对低温防治没有较好的处理方法。而可用于参考的其他领域的保温装置还存在以下不足:1、为了使密闭空间中空气对流,以实现热交换,加入可转动的风扇,这不仅增大了设备的空间,还需要提供额外的电能;2、采用发热陶瓷片等发热设备持续工作,使密封空间保持较高温度的同时,极大的浪费了电能,缩短了保温设备的使用寿命;3、需要温度传感器、控制芯片(MCU)等价格高昂且复杂的设备,同时MCU还需要编程实现控制,降低了设备可靠性的同时,增加了成本。因此,设计一种可实现自动控制温度的保温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传感器保温装置浪费电能,造价高,可靠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传感器的保温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传感器的保温装置,包括温度控制电路,保温容器;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三电容,发光二极管,第一芯片,第二芯片,光耦,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发热陶瓷片;所述第二电阻为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述第四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述第一芯片、第二芯片为可控精密稳压源芯片;所述光耦为光敏三极管输出型光耦;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第一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芯片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一端与第一芯片的参考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串联后连接到第一芯片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三电阻和第十三电阻的连接端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芯片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还经第四电阻后接地,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还与第二芯片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一端与第一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芯片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的正极接地;所述光耦的正极与第一电源连接,光耦的负极经第六电阻后与第二芯片的负极连接,光耦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连接,光耦的发射极分别:经第七电阻后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经第八电阻后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经第九电阻后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经第十电阻后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经第十一电阻后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经第十二电阻后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一电容后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磁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二电容后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发热陶瓷片,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三电容后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保温容器底部开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四周垂直固定有导轨,所述导轨上穿有铁盖板,导轨上端支撑有电磁铁固定平台;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固定在保温容器内部,且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固定于电磁铁固定平台下方。
[0005]使用时,将传感器设置于保温容器内:1)、在常温状态下,R2的阻值较大,R4阻值较小,VCCl经Rl、R2分压后Ul参考极的电压高,使得Dl的负极的电流经Ul流入地的多,Dl点亮,表示电路正常工作;此时R4阻值较小,VCCl经R3、R13、R4分压后,U2参考极的电压低,U2的负极无电流流过,U3的输入端二极管不亮,U3的输出端三极管不导通,VCC2无法给右侧电路供电,右侧电路不工作,即U3右侧的保温电路部分不加热。2)、当温度一直降低,由于R2为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以R2的阻值也随之降低,使得Ul参考极的电压降低,Dl的负极电流经Ul流入地逐渐减少,同时R4的阻值升高,Dl的负极电压升高,直到U2的负极经U2有电流流过,使U3的输入端二极管点亮,整个过程Dl —直被点亮,表示电路正常工作。当U3的输入端二极管点亮,U3的输出端三极管导通,VCC2给右侧电路供电,右侧电路开始工作(Ql、Q2、Q3和R7-R12以及Cl、C2、C3的具体规格和搭配决定三个三极管的支路哪个先导通,但右侧电路的工作过程为三个三极管相互间隔导通,然后间隔断开,此过程为无限循环过程,故哪个先导通并不影响右侧电路整体功能的实现,现以Ql先导通为例进行描述)。VCC2分别:经R7给Cl充电、经R9给C2充电、经Rll给C3充电。一段时间后,Cl电压升至可使Ql导通,使得C2左边为低电压,因为电容两边电压不可突变,C2右边也为低电压,使得Q2基极为低电压,Q2截止,这使得C3左边为高电压,C3右边也为高电压,则Q3导通。因为Ql、Q3导通,所以L1、L2的上边都是低电压,即他们不工作,Q2截止,使得Hl上边为高电压,他开始工作。Hl工作的时间内,电源通过R9给C2充电,直到C2的电压足以使Q2导通,Q2导通后,C3左侧为低电压,Hl停止工作,右侧也为低电压,Q3截止,L2开始工作,此时Ql仍然导通,LI不工作,L2工作的时间内,电源通过Rll给C3充电,当C3的电压足以使Q3导通时,Cl两侧为低电压,L2停止工作,Ql截止,LI工作,在LI工作的过程中,电源通过R7给Cl充电,直到Cl的电压足以使Ql导通。综上所述,Hl间隔加热,以提升保温容器内的温度;通气孔上的铁盖板在L1、L2和重力的共同影响下,上下来回运动,以使保温容器内外的冷热空气形成对流,气流扰动以使得Hl局部的发热量能够均匀扩散至保温容器内各个角落。
[0006]3)、当温度一直降低,R2的阻值减小,使Ul无电流流过,R4的阻值增大,直到经过Dl的电流不足以使其被点亮,此时保温装置内的温度低于最低限定温度,说明保温装置出现异常。造成异常的原因可能是:①外界温度过低,Hl不足以补偿温差;②保温装置损坏,或保温容器与外界热交换过快,无法实现保温左侧控制电路故障或Hl故障,无法加热。维修人员可通过Dl判断保温电路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维护,避免传感器受损。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无需使用温度传感器、控制芯片等昂贵元器件,降低了制造成本;2、电路可实现随温度自动控制加热或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利用冷热空气对流特性,无需加装风扇等设备,既节约了空间,又节约了电能;3、电路具备自检功能,当设备状态异常可通过状态指示灯(发光二极管)报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温度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09]图2为保温容器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1-通气孔,2-导轨,3-铁盖板,4-电磁铁固定平台,Rl-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lO-第十电阻,Rl1-第i^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Cl-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Dl-发光二极管,Ul-第一芯片,U2-第二芯片,U3-光稱,Ql-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L1-第一电磁铁,L2-第二电磁铁,Hl-发热陶瓷片,VCCl-第一电源,VCC2-第二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 传感器的保温装置,包括温度控制电路,保温容器;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l-第十三电阻R13,第一电容Cl-第三电容C3,发光二极管D1,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光耦U3,第一三极管Ql,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磁铁LI,第二电磁铁L2,发热陶瓷片Hl ;所述第二电阻R2为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述第四电阻R4为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述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为可控精密稳压源芯片;所述光耦U3为光敏三极管输出型光耦;所述第一三极管Ql-第三三极管Q3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Rl —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芯片Ul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 —端与第一芯片Ul的参考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串联后连接到第一芯片Ul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三电阻R3和第十三电阻R13的连接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一芯片Ul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还经第四电阻R4后接地,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还与第二芯片U2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 —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芯片U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的正极接地;所述光耦U3的正极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光耦U3的负极经第六电阻R6后与第二芯片U2的负极连接,光耦U3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C2连接,光耦U3的发射极分别:经第七电阻R7后与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经第八电阻R8后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经第九电阻R9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经第十电阻RlO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经第十一电阻Rll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经第十二电阻R12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经第一电容Cl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磁铁LI,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经第二电容C2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发热陶瓷片H1,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第三电容C3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磁铁L2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保温容器底部开有通气孔1,所述通气孔四周垂直固定有导轨2,所述导轨2上穿有铁盖板3,导轨上端支撑有电磁铁固定平台4 ;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固定在保温容器内部,且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电磁铁L1、第二电磁铁L2铁固定于电磁铁固定平台4下方。
[0012] 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芯片Ul、第二芯片U2为TL431芯片。
【权利要求】
1.一种传感器的保温装置,其特征为:包括温度控制电路,保温容器;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l)-第十三电阻(R13),第一电容(Cl)-第三电容(C3),发光二极管(D1),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光耦(U3),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磁铁(LI),第二电磁铁(L2),发热陶瓷片(Hl);所述第二电阻(R2)为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述第四电阻(R4)为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所述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为可控精密稳压源芯片;所述光耦(U3)为光敏三极管输出型光耦;所述第一三极管(Ql)-第三三极管(Q3)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Rl)—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芯片(Ul)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 —端与第一芯片(Ul)的参考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串联后连接到第一芯片(Ul)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三电阻(R3)和第十三电阻(R13)的连接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一芯片(Ul)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还经第四电阻(R4)后接地,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还与第二芯片(U2)的参考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 —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芯片(U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的正极接地;所述光耦(U3)的正极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光耦(U3)的负极经第六电阻(R6)后与第二芯片(U2)的负极连接,光耦(U3)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C2)连接,光耦(U3)的发射极分别:经第七电阻(R7)后与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经第八电阻(R8)后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经第九电阻(R9)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经第十电阻(RlO)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经第十一电阻(Rll)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经第十二电阻(R12)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经第一电容(Cl)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磁铁(LI),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经第二电容(C2)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发热陶瓷片(H1),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第三电容(C3)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磁铁(L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保温容器底部开有通气孔(1),所述通气孔四周垂直固定有导轨(2),所述导轨(2)上穿有铁盖板(3),导轨上端支撑有电磁铁固定平台(4);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固定在保温容器内部,且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电磁铁(LI)、第二电磁铁(L2)铁固定于电磁铁固定平台(4)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的保温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芯片(Ul)、第二芯片(U2)为 TL431 芯片。
【文档编号】G05D23/24GK204129548SQ201420596810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6日
【发明者】张慧岑, 郭鹏飞, 李世英, 姚学武, 张兴忠, 任丁卉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大同供电公司, 山西鸿顺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