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3736发布日期:2021-10-09 11:3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的制作方法
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电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恒压电源在进行直流转换时,还会增加交直流转换功能,让电线上增加控制信号。
3.现在的电源转换通常包括交直流转换部分、耦合变压部分、以及隔离电场部分,隔离电场部分要分别与电线、交直流转换部分、耦合变压部分分别连接,连接过程繁琐,容易出错,存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包括耦合模块、交直流转换模块、以及第一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
6.所述耦合模块包括变压器、以及第一电容、第二电容;
7.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线圈与输入电源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线圈与输出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容设置在所述输入电源的火线上,所述第二电容设置在所述输出电源的输入端上;
8.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入电源的火线、零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隔离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出电源的两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分别与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电性连接;
9.plc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隔离模块、交直流转换模块、第二隔离模块发送至plc接收器。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包括两个第一隔离电感;
11.以让一所述第一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和所述输入电源的火线,所述第一电容位于所述第一隔离电感与所述输入电源的连接点和所述输入线圈之间的线路上;
12.以及让另一所述第二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和所述输入电源的零线。
13.优选地,所述第二隔离模块包括两个第二隔离电感;
14.以让一所述第二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和所述输出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位于所述第二隔离电感与所述输出电源的连接点和所述输出线圈之间的线路上;
15.以及让另一所述第二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和所述输出电源负极。
16.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包括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
17.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输入电源电性连接的plc控制器,以根据plc指令发出信号。
18.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输出电源电性连接的用电模块,所述用电模块包括plc接收器、用电件、以及与所述plc接收器电性连接的输出驱动器,以让所述输出驱动件根据plc指令驱动用电件。
19.优选地,包括若干所述用电模块,各所述用电模块的用电件相同或不同。
20.优选地,所述用电件包括led灯、电机中的一种。
21.实施本实用新型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的耦合模块、以及第一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分别与线材连接,第一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还分别与交直流转换模块连接,安装方式简单易控,不易出错,还保证了电力线载波的传送的稳定性和电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包括耦合模块5、交直流转换模块6、以及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
26.耦合模块5包括变压器51、以及第一电容52、第二电容53,变压器51的输入线圈与输入电源1连接,变压器51的输出线圈与输出电源2连接,第一电容52设置在输入电源1的火线上,第二电容53设置在输出电源2的输入端上。
27.第一隔离模块7分别与输入电源1的火线、零线电性连接,第二隔离模块8分别与输出电源2的两极电性连接,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分别与交直流转换模块6电性连接。
28.plc控制器3与输入电源1电性连接,plc控制器3包括,用电模块4与输出电源2电性连接,用电模块4包括plc接收器3,plc控制器3的控制信号通过交直流转换模块6发送至plc接收器3。
29.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的耦合模块5、以及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分别与线材连接,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还分别与交直流转换模块6连接,安装方式简单易控,不易出错,还保证了电力线载波的传送的稳定性和电压的稳定性。
30.第一隔离模块7包括两个第一隔离电感,以让一第一隔离电感连接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输入电源1的火线,第一电容52位于第一隔离电感与输入电源1的连接点和输入线圈之间的线路上,以及让另一第二隔离电感连接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输入电源1的零线。
31.第二隔离模块8包括两个第二隔离电感,以让一第二隔离电感连接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输出电源2的正极,第二电容53位于第二隔离电感与输出电源2的连接点和输出线圈之间的线路上;以及让另一第二隔离电感连接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输出电源2的负极。
32.由上可知,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耦合模块5均单独与电源线连接,连接方式更加简单。
33.在一些实施例中,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包括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与输入电源1电性连接的plc控制器3,plc控制器3,以根据plc指令发出信号。
34.还包括与输出电源2电性连接的用电模块4,用电模块4包括plc接收器、用电件41、以及与plc接收器电性连接的输出驱动器,以让输出驱动件根据plc指令驱动用电件41。
35.进一步地,用电件41可以包括led灯、电机中的一种,可以包括若干用电模块4,各用电模块4的用电件41相同或不同。
36.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耦合模块(5)、交直流转换模块(6)、以及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所述耦合模块(5)包括变压器(51)、以及第一电容(52)、第二电容(53);所述变压器(51)的输入线圈与输入电源(1)连接,所述变压器(51)的输出线圈与输出电源(2)连接,所述第一电容(52)设置在所述输入电源(1)的火线上,所述第二电容(53)设置在所述输出电源(2)的输入端上;所述第一隔离模块(7)分别与所述输入电源(1)的火线、零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隔离模块(8)分别与所述输出电源(2)的两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模块(7)、第二隔离模块(8)分别与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6)电性连接;plc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隔离模块(7)、交直流转换模块(6)、第二隔离模块(8)发送至plc接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模块(7)包括两个第一隔离电感;以让一所述第一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所述输入电源(1)的火线,所述第一电容(52)位于所述第一隔离电感与所述输入电源(1)的连接点和所述输入线圈之间的线路上;以及让另一所述第二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所述输入电源(1)的零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模块(8)包括两个第二隔离电感;以让一所述第二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所述输出电源(2)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53)位于所述第二隔离电感与所述输出电源(2)的连接点和所述输出线圈之间的线路上;以及让另一所述第二隔离电感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6)和所述输出电源(2)的负极。4.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输入电源(1)电性连接的plc控制器(3),以根据plc指令发出信号。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输出电源(2)电性连接的用电模块(4),所述用电模块(4)包括plc接收器、用电件(41)、以及与所述plc接收器电性连接的输出驱动器,以让所述输出驱动件根据plc指令驱动用电件(4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所述用电模块(4),各所述用电模块(4)的用电件(41)相同或不同。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件(41)包括led灯、电机中的一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LC专用内置耦合隔离恒压电源及电路,电源包括耦合模块、交直流转换模块、以及第一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耦合模块包括变压器、以及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变压器的输入线圈与输入电源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线圈与输出电源连接,第一电容设置在输入电源的火线上,第二电容设置在输出电源的输入端上;第一隔离模块分别与输入电源的火线、零线电性连接,第二隔离模块分别与输出电源的两极电性连接,第一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分别与交直流转换模块电性连接;PLC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通过第一隔离模块、交直流转换模块、第二隔离模块发送至PLC接收器,以实现远程PLC控制。以实现远程PLC控制。以实现远程PLC控制。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超 万小年 陈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奇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2
技术公布日:2021/1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