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645987发布日期:2023-10-06 09:3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线性工程施工,具体为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线性工程施工在线路施工时通常会采用选择系统选择合适的施工线路,考虑到部分施工线路会经过自然保护地,为了避免施工线路对自然保护地的生物造成影响或自然保护地无法进行线路施工,选择系统通常是通过采集施工线路上的自然保护地的数据,分析采集的数据,以便使用人员根据数据进行线路的选择。

2、目前选择系统的采集数据工作一般是需要人员到达采集点,然后采集该自然保护地区域的图像数据,该种方式对于野外的环境来说,十分艰苦,而且难以对某些人员难以到达的位置进行信息采集,另一方面部分线性工程施工还需要土壤的数据,只采集图像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包括采集模块、电性输入连接采集模块的处理模块以及电性输入连接处理模块的远程管理终端,所述远程管理终端还电性输出连接采集模块,所述采集模块包括无人机主体,所述无人机主体上设有图像采集部以及土壤采样部;其中,

4、所述土壤采样部包括设于无人机主体底部的安装架、竖直固定设于安装架内的采样筒、设于采样筒一侧内壁的土壤检测组件以及设于采样筒内的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的顶端贯穿采样筒并延伸至采样筒上方连接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与安装架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所述土壤检测组件包括设于采样筒一侧内壁的中空座,设于中空座内的移动装配件、从上至下设于移动装配件一侧的多组探头、插设于中空座朝向采样筒轴心一侧且与探头对应的封闭件,所述移动装配件的顶端贯穿采样筒顶部并与安装块连接,所述安装架的侧壁设有与探头和图像采集部电性连接的电器组件;

5、所述推动组件由进入采样筒内的土壤推动驱使安装块带动移动装配件向上移动,在移动装配件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移动装配件驱使探头穿过封闭件进入采样筒内的土壤内,所述探头采集土壤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电器组件,由电器组件发送给处理模块。

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推动组件包括可移动设于采样筒内且与采样筒内腔适配的推板,所述推板一侧开设有用于套设于中空座外壁的缺口,所述推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螺柱的一端,所述螺柱的另一端螺纹贯穿采样筒顶部并与安装块转动连接,所述螺柱的外壁且处于推板上方的位置套设有用于清洁采样筒内壁的刷毛环。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分别插设于安装块两端的t形导杆,所述t形导杆的顶端与安装架连接,所述t形导杆的外壁套设有用于连接安装架和安装块的复位弹簧,所述安装架和无人机主体通过伸缩设备连接。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移动装配件包括设于中空座内可沿中空座宽度方向移动的活动板一,所述活动板一通过弹性件与中空座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探头设于活动板一朝向采样筒轴心的一侧,所述中空座内且位于探头两侧的位置均设有活动板二,所述活动板二还处于活动板一朝向采样筒轴心的一侧,两组所述活动板二的顶端均活动贯穿采样筒顶部并与安装块连接,所述活动板一的外壁上端设有与活动板二滑动接触的弧形凸起,所述活动板二朝向活动板一的一侧外壁下端开设有用于容纳弧形凸起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下方的活动板二外壁上还设有限位块;

9、所述活动板二随安装块向上移动,当弧形凹槽与弧形凸起对应时,弹性件带动活动板一向活动板二移动,进而活动板一移动驱使探头穿过封闭件进入采样筒内的土壤内。

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封闭件包括插设于中空座外壁且与探头对应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延伸至中空座内腔,另一端与中空座外壁齐平,所述筒体内腔位于中空座内的一端分别通过弹簧铰链对称设有用于封闭中空座内腔的封板。

11、进一步改进在于,两组所述活动板二相对一侧均竖直设有用于清洁探头外壁的毛刷板,所述毛刷板沿活动板二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中空座底部开设有相连通的排出口,且排出口可拆卸设有密封件。

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器组件包括保护壳、设于保护壳内的土壤检测仪、无线发射器、控制器以及无线接收器,所述土壤检测仪与探头电性连接。

13、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图像采集部包括设于无人机主体上表面的旋转装置以及通过支架设于旋转装置输出端的图像采集设备。

14、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方法,利用上述的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5、s1:无人机主体按预设的路线飞行,通过图像采集部采集飞行路线上的自然保护地的图像数据,并通过电器组件发送给处理模块;

16、s2:同时通过控制无人机主体飞行至自然保护地区域内的任意位置,控制采样筒采集区域内的土壤,进入采样筒内的土壤推动驱使安装块带动移动装配件向上移动,在移动装配件移动至预设位置时,移动装配件驱使探头穿过封闭件进入采样筒内的土壤内采集土壤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电器组件,由电器组件发送给处理模块;

17、s3:通过处理模块处理接收到的自然保护地的图像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地的土壤数据,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发送给远程管理终端,以便远程管理终端的人员确定线性工程线路的施工路线。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无人机主体可飞行至指定区域替代人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图像采集部可采集图像数据,通过土壤采样部可采集区域内的土壤数据,以便后续分析数据进行线性工程线路选择,同时土壤采样部在采样后能获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数据,提高采集质量和数据的精准度。



技术特征:

1.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包括采集模块、电性输入连接采集模块的处理模块以及电性输入连接处理模块的远程管理终端,所述远程管理终端还电性输出连接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括无人机主体(1),所述无人机主体(1)上设有图像采集部以及土壤采样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包括可移动设于采样筒(5)内且与采样筒(5)内腔适配的推板(18),所述推板(18)一侧开设有用于套设于中空座(7)外壁的缺口,所述推板(18)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螺柱(20)的一端,所述螺柱(20)的另一端螺纹贯穿采样筒(5)顶部并与安装块(21)转动连接,所述螺柱(20)的外壁且处于推板(18)上方的位置套设有用于清洁采样筒(5)内壁的刷毛环(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分别插设于安装块(21)两端的t形导杆(22),所述t形导杆(22)的顶端与安装架(4)连接,所述t形导杆(22)的外壁套设有用于连接安装架(4)和安装块(21)的复位弹簧(23),所述安装架(4)和无人机主体(1)通过伸缩设备(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配件包括设于中空座(7)内可沿中空座(7)宽度方向移动的活动板一(9),所述活动板一(9)通过弹性件(10)与中空座(7)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探头(8)设于活动板一(9)朝向采样筒(5)轴心的一侧,所述中空座(7)内且位于探头(8)两侧的位置均设有活动板二(11),所述活动板二(11)还处于活动板一(9)朝向采样筒(5)轴心的一侧,两组所述活动板二(11)的顶端均活动贯穿采样筒(5)顶部并与安装块(21)连接,所述活动板一(9)的外壁上端设有与活动板二(11)滑动接触的弧形凸起(12),所述活动板二(11)朝向活动板一(9)的一侧外壁下端开设有用于容纳弧形凸起(12)的弧形凹槽(13),所述弧形凹槽(13)下方的活动板二(11)外壁上还设有限位块(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件包括插设于中空座(7)外壁且与探头(8)对应的筒体(16),所述筒体(16)的一端延伸至中空座(7)内腔,另一端与中空座(7)外壁齐平,所述筒体(16)内腔位于中空座(7)内的一端分别通过弹簧铰链对称设有用于封闭中空座(7)内腔的封板(1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活动板二(11)相对一侧均竖直设有用于清洁探头(8)外壁的毛刷板(15),所述毛刷板(15)沿活动板二(11)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中空座(7)底部开设有相连通的排出口,且排出口可拆卸设有密封件(7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组件(24)包括保护壳、设于保护壳内的土壤检测仪、无线发射器、控制器以及无线接收器,所述土壤检测仪与探头(8)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部包括设于无人机主体(1)上表面的旋转装置(2)以及通过支架设于旋转装置(2)输出端的图像采集设备(3)。

9.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方法,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及方法,一种自然保护地线性工程线路选择系统,包括采集模块、电性输入连接采集模块的处理模块以及电性输入连接处理模块的远程管理终端,所述远程管理终端还电性输出连接采集模块,所述采集模块包括无人机主体,所述无人机主体上设有图像采集部以及土壤采样部;其中,所述土壤采样部包括设于无人机主体底部的安装架、竖直固定设于安装架内的采样筒、设于采样筒一侧内壁的土壤检测组件以及设于采样筒内的推动组件。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无人机主体可飞行至指定区域替代人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图像采集部可采集图像数据,通过土壤采样部可采集区域内的土壤数据,提高采集质量和数据的精准度。

技术研发人员:孟炜淇,韩向楠,李中林,楚克林,秦卫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