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子设备和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以个人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个人计算机(以下有时称为“PC”)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和家庭中。作为个人计算机的一种,广为人知的是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笔记本式PC”),其均包括主单元,其在顶面上具有键盘;和显示单元,其可以相对于主单元打开和关闭并具有显示屏。该显示单元在使用时被打开以相对于主单元直立,而在不使用时被折叠以位于键盘上。
另外,在近年来已经出现在顶面上具有显示屏的板形平板式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平板式PC”)。使用者通过使触针靠近显示屏上的位置或者用触针触摸该位置以使得平板式PC识别该位置,从而将指令输入到这种PC中。
另外,最近出现了另一种电子设备,其既能够作为笔记本式PC进行操作又能够作为平板式PC进行操作。这种设备具有通过两轴连接部分相连的主单元和显示单元,该连接部分以这样的方式支撑主单元和显示单元以使得它们可以打开/关闭和转动。
人们期望一般的电子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尺寸较小。具体地,期望上述笔记本式PC、平板式PC等小而薄,因为需要它们可携带。近来,随着笔记本式PC变得越来越多功能化,笔记本式PC的性能几乎达到可以与台式PC相比的较高水平。因此,人们期望实现一种小而薄的设备,该设备在保持着朝向多功能发展的趋势的同时还保持高的可操作性。不仅期望笔记本式PC小而薄而且期望各种类型的装置(例如,游戏机、DVD记录机和播放机、硬盘记录机)小而薄,以节省安装场所的空间。
上述类型的电子设备经常需要这样的构件,该构件通过形成在壳体中的孔在壳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延伸。例如,对于这样的笔记本式PC,其中显示单元需要通过铰链机构安装到主单元上从而使得显示单元可以打开和关闭,构成这种铰链机构的构件通常固定在主单元和显示单元中任一个的壳体内部,并且该构件通过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这些单元中的另一个从而固定在其中。
在该设备朝向尺寸减少的趋势中,必须将多个构件和单元包装在壳体内的紧凑空间中。这种延伸至构成设备的壳体的外部的构件的附接结构(affixing structure)就出现了问题。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47754提出了一种在壳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延伸的构件,该构件具有这样的部分,该部分进入壳体的内部并具有沿着壳体的内壁伸展的翼。该构件通过螺钉从壳体的外部固定,并且螺钉头部暴露于外部,这有损设计。如果将构件的进入壳体内部的部分在壳体内部螺钉固定从而避免所述暴露,则必须形成用于容纳在壳体内部固定该构件的固定部分的空间。然而,当开口(该构件通过该开口在壳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延伸)附近没有地方时就难以形成所述空间。
鉴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设计成具有用于附接通过壳体的开口在壳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延伸的构件的结构,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在这种电子设备中采用的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和组件,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部并通过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其中,所述组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该第一臂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该第二臂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臂具有与所述壳体接合的部件侧接合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臂具有固定到所述壳体上的部件侧固定部分,并且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侧接合部分和壳体侧固定部分,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与该壳体侧接合部分相接合,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固定到该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优选地,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是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的凸起,并且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具有一凹口,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接合在该凹口中。
凸起和凹口的这种组合可以确保接合。
另外,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可以由多个凸台构成,这些凸台均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并且均在中央具有螺钉孔,并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可以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凸台的螺钉孔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多个固定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螺钉固定到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这种到凸台的螺钉孔的螺钉固定确保了紧固。
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主单元,在其顶面上具有键盘;以及显示单元,其可以相对于该主单元打开和关闭并具有显示屏,其中,所述壳体可以限定所述显示单元,并且所述组件可以构成一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单元以使得所述显示单元可以相对于所述主单元打开和关闭。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组件,该组件固定在电子设备的壳体内部,同时通过形成在该壳体中的开口朝向壳体外部延伸,该组件包括第一臂,其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臂,其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臂具有待与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的壳体侧接合部分相接合的部件侧接合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臂具有待固定到形成在壳体内部的壳体侧固定部分上的部件侧固定部分。
优选地,在所述组件中,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是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的凸起,并且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具有一凹口,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接合在该凹口中。
凸起和凹口的这种组合确保了接合。
另外,在所述组件中,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可以由多个凸台构成,这些凸台均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并且均在中央具有螺钉孔,并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可以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凸台的螺钉孔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多个固定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螺钉固定到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这种到所述凸台的螺钉孔的螺钉固定确保了紧固。
另外,在所述组件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主单元,在其顶面上具有键盘;以及显示单元,其可以相对于所述主单元打开和关闭并具有显示屏,其中,所述壳体可以限定所述显示单元,并且所述组件可以构成一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单元以使得显示单元可以相对于所述主单元打开和关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述组件被螺钉固定,从而使其在壳体内部沿着相反方向延伸的两个臂中的一个臂仅通过接合而固定,而另一个臂则通过螺钉固定。因此,可以节省用于固定所述组件的壳体的内部空间。或者,如果在开口附近没有地方,则只有一个臂可以延伸到可获得空间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壳体内部的空间。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笔记本式PC的立体图,显示出当斜看时该笔记本式PC的前面;图2是图1中的笔记本式PC的立体图,显示出当以不同于图1的角度斜看时该笔记本式PC的前面;图3是图1中的笔记本式PC的立体图,显示出当斜看时该笔记本式PC的后面;
图4是图1中的笔记本式PC的立体图,显示出当以不同于图3的角度斜看时该笔记本式PC的后面;图5是包括CD/DVD驱动器和介质槽的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单元组装后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箭头A-A剖取的剖视图;图8是在图7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1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9是包括CD/DVD驱动器和介质槽的传统单元的分解立体图,显示出作为与本发明进行比较的示例;图10是当从设置有键盘的顶面的背侧看时,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笔记本式PC的主单元的立体图;图11是在图10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2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2是当从设置有键盘的顶面看时,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笔记本式PC的主单元的立体图;图13是在图12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3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4是主单元的立体图,主要显示PC卡的移除操作;图15是主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在移除了顶盖的情况下主单元的平面图;图17是在图16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4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8是主单元中部分电路板和连接器的结构立体图;图19是在连接器彼此配合之前,图18中所示的相同元件的平面图;图20是当连接器彼此配合时,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相同元件的平面图;图21是待附接在显示单元的后盖上的、图1中所示的摩擦部件的附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摩擦部件当其设置在后盖上时的立体图;图23是传统摩擦部件的附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传统摩擦部件当其设置在后盖上时的立体图;图25是笔记本式PC当其中结合有传声器时的外部立体图;图26是在图25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5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7是笔记本式PC当其中结合有红外传感器而不是传声器时的外部立体图;图28是在图27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6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9是笔记本式PC的外部立体图,移除了其包围显示单元的显示屏前表面的前盖;图30是在图29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7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31是其上安装有红外传感器的电路板的平面图;图32是包括传声器和电路板的传声器单元的平面图,该电路板用于处理由传声器拾取的信号;图33是其上安装有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的电路板的平面图;以及图34是笔记本式PC的显示单元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外观图1至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笔记本式PC 10的立体图。图1和图2表示当从不同角度斜看时笔记本式PC 10的前面,而图3和图4表示当从不同角度斜看时笔记本式PC 10的后面。
笔记本式PC 10由两个壳体组成主单元20和显示单元30。显示单元30由铰链部分40支撑,从而其可以相对于主单元20打开和关闭。
主单元20在其顶面上具有键盘21、轨迹板22等,并在其左侧面上还具有PC卡槽的插入开口231,用于访问可移除地插入其中的PC卡(后面将描述)。在主单元20的前表面上设置有操作部件232,该操作部件可滑动地操作以移除插入到PC卡槽中的PC卡。在主单元20的壳体内部有主电路板,在其上安装有用于进行各种处理的电路(例如,CPU)和其它构件。另外,主单元20的部分右侧面由CD/DVD驱动器的端面241形成,该CD/DVD驱动器用于访问插入并在其中旋转的可移除CD或DVD,这也将在后面进行描述。端面241具有弹出按钮242,用于在被按下时使得CD/DVD驱动器的托盘从主单元20滑出。
主单元20的右侧面具有介质槽的插入开口251,用于访问插入其中的各种可移除的记录介质(智能介质(TM)、xD卡(TM)等)。插入开口251形成为与CD/DVD驱动器垂直重叠。
当显示单元30相对于主单元20关闭时,由显示单元30覆盖的主单元20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实体。
显示单元30在其前面具有大尺寸的显示屏31以及包围该显示屏31的前盖。在该前盖上形成有孔32,用于将声音引导至设置在显示单元30内部的传声器(未示出)。
铰链部分40构造成以这样的方式支撑显示单元30,以使得显示单元30可以相对于主单元20打开和关闭。
显示单元30需要相对于主单元20转动,且同时其必须能够在显示单元30相对于主单元20打开时保持在任意位置。基于此,显示单元30具有摩擦部件41。摩擦部件41用于向显示单元30的转轴33施加摩擦,从而当显示单元30相对于主单元20打开时显示单元30可以保持在任意位置。
在铰链部分40的后方,在主单元20的左右后部分处设置有扬声器26。电池单元27可移除地安装在这两个扬声器26之间的区域上,该电池单元包含有用于向笔记本式PC 10的构件供电的电池。电池单元27的后端面基本与主单元20的壳体的支撑扬声器26的部分齐平。
2、CD/DVD驱动器和介质槽图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包括CD/DVD驱动器和介质槽的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单元50在组装后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箭头A-A剖取的剖视图。图8是在图7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1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另外,图9是包括CD/DVD驱动器和介质槽的传统单元500的分解立体图,显示出作为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的示例。
首先将描述图9中所示的示例。
单元500包括基板501、CD/DVD驱动器502、母板503、底盘(chassis)504和介质单元505。介质单元505上安装有介质槽5051、CF卡槽5052和PC卡槽5053。
以这样的方式来组装单元500,即,将CD/DVD驱动器502和母板503安装在基板501上,将底盘504安装在CD/DVD驱动器502上,然后将介质单元505安装在底盘504上。在这种情况下,单元500的包括所安装的CD/DVD驱动器502的部分的厚度与基板501、CD/DVD驱动器502、底盘504和介质单元505的厚度总和相等。这里,应注意安装在介质单元505上的介质槽5051,并且通过考虑介质槽5051的厚度而不是介质单元505的厚度来确定包括所安装的介质槽5051的部分的总厚度。
现在,将参照图5至图8来描述本实施例。
图5中所示的单元50包括基板51、CD/DVD驱动器24、介质槽52、安装配件53和电路板54。
如图7所示,CD/DVD驱动器24在其上形成有双层壳体,该双层壳体包括均横向延伸的第一矩形部分24a和第二矩形部分24b。第二矩形部分24b在横向上比第一矩形部分24a短,并且第二矩形部分24b沿横向的一端(图7中的左侧)与第一矩形部分24a的端部对齐。在第一矩形部分24a内设置有介质加载部分,CD或DVD可加载在其中。相反,在第二矩形部分24b内设置有介质驱动部分,用于驱动加载在介质加载部分中的CD或DVD。介质加载部分具有用于保持CD或DVD的托盘,并且当按下弹出按钮242时弹出该托盘。当托盘退回时,介质驱动部分通过驱动在托盘上的CD或DVD而对其进行访问。CD/DVD驱动器24的侧壁由于介质加载部分和介质驱动部分而大致为L形。形成托盘的端面241的板也具有与侧壁的L形一致的大致L形。
当组装单元50时(当组装笔记本式PC 10时),CD/DVD驱动器24自身单独变为可移除地插入到单元50的壳体部分中的单元。CD/DVD驱动器24的端部设有一相对的连接器,当将CD/DVD驱动器24插入到单元50的壳体部分中时,该连接器与电路板54的连接器(未示出)配合。
介质槽52是用于访问通过插入开口251插入的存储介质的驱动器。如图8所示,介质槽52设置在其与第一矩形部分24a垂直重叠的位置处,并且沿横向与第二矩形部分24b对齐。因此,可以利用由第一矩形部分24a和第二矩形部分24b形成的凹口,即形成在包围第一矩形部分24a和第二矩形部分24b的矩形区域中的空间。与图9中所示的示例相比,这样节省的空间减少了笔记本式PC 10的总厚度,从而有助于使得笔记本式PC 10小而薄。
3、电池单元和扬声器图10是当从键盘21设置处的顶面的背侧看时,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笔记本式PC 10的主单元20的立体图。图11是在图10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2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2是当从键盘21设置处的顶面看时,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笔记本式PC 10的主单元20的立体图。图13是在图12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3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0和图12还显示出从主单元20拆卸的电池单元27。图11显示出形成主单元20的壳体的扬声器支撑部分的底面,其位于电池安装部分侧。图13显示出待安装到主单元20上的电池单元27的端面。
如上所述,在铰链部分40的后方形成有电池安装部分271,用于向笔记本式PC 10的构件供电的电池单元27可移除地安装在该电池安装部分上。电池单元27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实体,并且具有一连接器,该连接器至少在沿纵向的一端处设有电源端子。在电池单元27的壳体内部,有两个或多个接线到连接器上的蓄电池(battery cell)。当电池单元27从主单元20的后部滑入电池安装部分271中时,两侧的连接器彼此配合。电池单元27就这样安装在主单元20上。另外,在电池安装部分271的两端处设置有扬声器26,以将声音输出到外部。
形成主单元20的壳体的、支撑扬声器26的部分形成为朝向主单元20的后部伸出。这些部分这样伸出,从而当将电池单元27安装在电池安装部分271上时,使得这些凸起大致与电池单元27齐平。在电池单元27安装在电池安装部分271上的状态下,形成主单元20的壳体的、支撑扬声器26的部分大致与电池单元27齐平。换言之,当显示单元30被关闭以位于主单元20上时,形成主单元20的壳体的、支撑扬声器26的部分并不会被显示单元30覆盖。
传统的电池单元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主单元上,即,电池单元单独地从主单元的壳体伸出,即,仅大约一半的电池单元安装在主单元上。因此,使用者经常感到其不稳定。另外,在运输期间当主单元和电池单元的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点处于电池单元的重量负载之下时,或者当电池单元碰到某物时,传统的电池单元易于损坏。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形成主单元20的壳体的、支撑扬声器26的部分这样伸出,即,当将电池单元27安装在电池安装部分271上时,使得这些凸起大致与电池单元27齐平。因此,改善了电池单元27在安装位置中的稳定性。另外,这种结构防止了电池单元的重量负载作用在主单元和电池单元的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点上。
在电池单元27的各端处形成有长凹槽273(见图13)。各个长凹槽273与相应的一个凸起272(见图11)接合,这些凸起272均形成在形成主单元20的壳体的部分(该部分上设置有扬声器26)的侧壁(该侧壁面对着电池安装部分271)上。长凹槽273几乎沿着电池单元的整个宽度延伸。因此,电池单元27不仅稳定,而且还由主单元20牢固地支撑。此外,整个长凹槽273(大致等于电池单元27的整个宽度)支撑电池单元27,这有助于消除由于电池单元27的重量而施加在连接器上的负载。
另外,如图11中所示,待接合在电池单元27的相应长凹槽273中的各个凸起272由两部分272a和272b构成。当从电池安装部分271移除安装于其中的电池单元27时,图10中所示的两个操作部件274滑动,以使得与凸起272接合的爪(未示出)退回到电池单元27中。因为各个凸起272均由两部分272a和272b构成并且各个爪由弹簧(未示出)推动以从电池单元27伸出,所以一旦使爪退回以移除电池单元27时,则爪在越过部分272b之后进入部分272a和272b之间,从而通过部分272a止动。这防止了电池单元27在保持为该状态时被拉出。当操作部件274再次操作以使爪退回时,电池单元27可以被拉动并最终从电池安装部分271移除。需要经过这种两步移除操作的结构可以防止在移除电池单元27时发生事故,例如电池单元27突然脱离或下落。
4、卡弹出机构图14是主单元20的立体图,主要显示PC卡的移除操作。图15是主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在移除了其顶盖的情况下主单元20的平面图。图17是在图16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4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4还显示出PC卡槽的插入开口231和待滑动操作以移除插入到PC卡槽中的PC卡的操作部件232。当操作部件232在PC卡插入到PC卡槽中的状态下沿着图14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滑动时,部分PC卡从插入开口231沿着箭头B的方向伸出。通过用手指抓住并拉动该伸出部分,可以将PC卡从PC卡槽移除。
如图15所示,主单元20可以拆分为底盖201,其上安装有包括PC卡槽23等在内的各种构件;键盘21;以及顶盖202,其用于覆盖安装在底盖201上的键盘21。图15还显示出弹出机构部分,该弹出机构部分由未组装的操作部件232和与操作部件232接合的滑动配件233构成。
底盖201具有凹口201a,并且顶盖202在与凹口201a相对应的位置处也具有凹口202a。当组装底盖201和顶盖202时,形成有由凹口201a和202a限定的开口以连接主单元20的内部和外部。
操作部件232具有伸出的接合爪232a,并且设置在由底盖201和顶盖202形成的盖的表面上。接合爪232a通过由凹口201a和202a限定的开口朝向所述盖的内部伸出。相反,滑动配件233设置在所述盖的内部,并具有接合孔233a,朝向所述盖内部伸出的操作部件232的接合爪232a通过该接合孔插入。当操作部件232滑动时,滑动配件233也与操作部件232一起沿着所述盖的内壁滑动。
滑动配件233的截面弯曲成L形。滑动配件233的一个表面233b可以设置成与所述盖的内表面接触,并且作为另一表面233c的顶板具有狭缝233e,螺钉234可以通过该狭缝插入。螺钉234插入螺钉孔235中并固定到其上,该螺钉孔形成在直立于底盖201上的凸台的中央处。滑动配件233与操作部件232接合并由其支撑,并且还由通过长保持件(hold)232e螺钉装配的螺钉234进一步引导。因此,根据在操作部件232上所进行的滑动操作,通过狭缝233e的引导,滑动配件233可以与操作部件232一起沿着操作部件232的L形隆起233d延伸的方向滑动。
如图17所示,PC卡槽23具有介质弹出控制杆236。当通过插入开口231将PC卡(未示出)插入到PC卡槽23中时,介质弹出控制杆236通过插入的PC卡而运动到在图17中用实线表示的介质插入位置。当操作部件232沿着图14中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滑动时,滑动配件233与操作部件232一起滑动,从而推动介质弹出控制杆236直到其到达在图17中用点划线表示的介质弹出位置。当从在图17中用实线表示的介质插入位置运动到在图17中用点划线表示的介质弹出位置的同时,在PC卡槽23内部,介质弹出控制杆236沿着图14中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将插入到PC卡槽23中的PC卡推动到部分PC卡从PC卡槽23伸出的位置,从而PC卡的伸出部分可以用手指抓住并拉动。本实施例采用了弯曲成L形的滑动配件233,并且构造成将主单元20的盖壁夹在操作部件232和滑动配件233之间。因此,底盖201和顶盖202的壁仅用作用于滑动运动的引导件,而没有利用它们的强度,这使得所述盖能够由薄的材料制成,从而有助于减少笔记本式PC 10的尺寸和重量。
另外,本实施例构造成使得滑动配件233运动,同时通过螺钉234而防止其在主单元20的盖内部进行垂直运动。因此,支撑滑动配件233的操作部件232可以很好地操作,而无需包围操作部件232的运动范围的用于操作部件232的框架。因为无需设置这样的框架,所以本实施例可以减少该框架宽度的空间,这有助于减少笔记本式PC 10的尺寸。
5、连接器部分的结构图18是主单元中的部分电路板和连接器的结构立体图。图19是在连接器彼此配合之前,图18中所示的相同元件的平面图。图20是当连接器彼此配合时,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相同元件的平面图。
图18显示出板组件61和主板62。板组件61由两个彼此固定的电路板611和612组成,在这两个电路板之间有预定空间。电路板611和612中的电路板612在靠近电路板612的一侧的位置处在面对电路板611的表面上设置有连接器63。连接器63构造成与连接到缆线64的一端的连接器65配合。通过这些连接器63和65,在这些电路板上的电路与一电路元件(未示出)之间交换信号,缆线64的另一端连接到该电路元件上。板组件61以这样的方式固定到主板62上,即,在板组件61和主板62之间形成有预定空间,并且其上安装有连接器63的电路板612设置在主板62侧。
电路板611和612中的上电路板611在面对着安装在下电路板612上的连接器63的位置处具有凹口611a,用于可视地观察连接器63。在没有凹口611a的情况下,使用者非常难于观察连接器63,因此当将板组件61固定到主板62上时必须凭猜测来进行连接器63和65的配合,这样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工作效率。相反,因为在电路板611中形成凹口611a,所以使用者可以观察连接器63,这样显著地提高了在连接器63和65配合期间的工作效率。
6、摩擦部件的附接结构图21是待附接在显示单元30的后盖上的、图1中所示的摩擦部件41的附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22是设置在后盖上时的摩擦部件41的立体图。
另外,图23是传统摩擦部件的附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24是设置在后盖上时的传统摩擦部件的立体图。
图21和图22显示出由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笔记本式PC 10采用的结构,作为一实施例;而图23和图24显示出一传统示例,用于比较。
首先描述图23和图24中所示的示例。
形成显示单元的后盖1301具有凹口1301a,该凹口限定当后盖1301由前盖(未示出)覆盖时形成的开口,该开口可以使得显示屏能够被看到。摩擦部件1041设置成通过凹口1301a延伸连接后盖1301的外部和内部。摩擦部件1041从凹口1301a进入后盖1301的内部,并具有两个在两端处伸展的臂1041a和1041b。臂1041a和1041b分别具有通孔1041c和1041d。相反,后盖1301具有凸台1301b和1301c,臂1041a和1041b的通孔1041c和1041d在这两个凸台上对齐。凸台1301b和1301c分别在中央形成有螺钉孔1301d和1301e。这两个臂1041a和1041b定位在凸台1301b和1301c上,并且通过利用通孔1041c和1041d以及螺钉孔1301d和1301e而被拧紧。这样,摩擦部件1041固定在后盖1301上。在图23和图24所示的示例中,因为后盖1301沿着图24中所示的x方向具有足够的空间,所以可以采用本示例的附接结构。然而,当沿该x方向的空间紧张(tight)时(例如当安装较大的显示模块时),如果仅为该安装目的就增加后盖1301的尺寸,这与减少设备尺寸的需求相悖。
接下来,将描述图21和图22中所示的实施例。
图21和图22中所示的摩擦部件41固定在显示单元30的后盖301内部(见图1),并且通过凹口301a朝向后盖301的外部延伸,该凹口限定当后盖301由前盖(未示出)覆盖时形成的开口。
摩擦部件41的一部分通过凹口301a进入后盖301的内部,该部分由第一臂411和第二臂412构成。第一臂411通过凹口301a进入后盖301的内部,并且在图21和图22中的向左方向上沿着后盖301的内壁延伸。第二臂412通过凹口301a进入后盖301的内部,并且在图21和图22中的向右方向上沿着后盖301的内壁延伸。
后盖301在第一臂411延伸处的部分具有接合凸起301b,该凸起朝向后盖301的内部伸出。摩擦部件41的第一臂411在与接合凸起301b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待与接合凸起301b相接合的接合凹口411a。如图22所示,当摩擦部件41设置在后盖301上时,后盖301的接合凸起301b接合在形成于摩擦部件41的第一臂411中的接合凹口411a内。
相反,沿着后盖301的内壁延伸的摩擦部件41的第二臂412弯曲成90度角,并且该弯曲部分具有两个通孔412a和412b,以及位于这两个通孔412a和412b之间的中央处的定位孔412c。
后盖301在待放置摩擦部件41的第二臂412的两个通孔412a和412b的位置处形成有两个凸台301c和301d。凸台301c和301d分别在中央具有螺钉孔301f和301g。在凸台301c和301d之间的中央处形成有直立的销301e,该销用于插入到形成在摩擦部件41的第二臂412中的定位孔412c内。
为了将摩擦部件41固定到后盖301上,如图22所示,使后盖301的接合凸起301b接合在摩擦部件41的第一臂411的凹口411a中,并且将后盖301的销301e插入第二臂412的定位孔412c中。然后,第二臂412的两个通孔412a和412b与凸台301c和301d的螺钉孔301f和301g对齐。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利用通孔412a和412b以及螺钉孔301f和301g将摩擦部件41拧紧在后盖301上。
两个臂411和412中的一个臂411仅通过接合而被固定,且另一臂412通过上述结构中的螺钉等而被固定。因此,即使当后盖301沿图22中所示的x方向的空间紧张时,如果沿y方向有开放空间,则可以采用柔性附接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使一臂延伸到该开放空间并且将其附接在该处。
7、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部分1)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笔记本式PC 10(见图1)在包围着显示单元30的显示屏31的前盖内具有传声器。该前盖具有孔32,用于将声音引导至设置在其内部的传声器(未示出)。然而,本实施例的笔记本式PC 1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能够包含有设置在孔32后方的红外传感器而不是传声器,用于通过红外信号来远程控制笔记本式PC 10。下面将描述包含传声器的结构和包含红外传感器的结构。
图25是笔记本式PC当其中结合有传声器时的外部立体图,而图26是在图25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5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5显示出(这也在图1和图2中有所显示)显示单元30的前盖具有孔32,用于将声音引导至设置在内部的传声器。顺便提及,孔32形成在一凹部内,该凹部的形状大致与稍后将描述的滤光器35的外形相同,并且其深度等于滤光器35的厚度。
图27是笔记本式PC当其中结合有红外传感器而不是传声器时的外部立体图,而图28是在图27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6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滤光器35附接在孔32(见图25和图26)上,其用于阻断可见光并传输红外线。当滤光器35附接在上述凹部中时,滤光器35的前表面由于所述凹部的深度而大致与显示单元30的前盖表面齐平,因此提供了优良的设计。此外,当附接滤光器35时,图25和图26中所示的孔32变为不可见,这防止了灰尘进入。滤光器35传输红外线以使得设置于其内部的红外传感器正确地接收来自远程控制器的红外信号,并且阻断可见光以减少噪音。
图29是笔记本式PC 10的外部立体图,移除了其包围显示单元30的显示屏31的前表面的前盖。图30是在图29中所示的用点划线表示的圆R7中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31是其上安装有红外传感器的电路板的平面图。图32是包括传声器和电路板的传声器单元的平面图,该电路板用于处理由传声器拾取的信号。
如图31所示,在电路板71上安装有红外传感器72,其接收用于远程控制的红外信号。电路板71拧紧在显示单元30的、图29和图30中所示的位置上。这里,红外传感器72定位在图25和图26中所示的孔32的后方,并且接收穿过滤光器35(见图27和图28)和孔32(见图25和图26)的红外信号。红外传感器72接收到的信号由电路板71上的电路进行处理,并且笔记本式PC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操作。
当在图25和图26中所示的孔32的后方设置传声器时,使用传声器单元74,该传声器单元具有传声器73和电路板76,该电路板76上具有用于处理由传声器73接收到的信号的电路。传声器单元74具有定位孔75,形成在显示单元30上的销钉36(见图30)待插入该定位孔中。当传声器单元74定位成使得销钉36进入孔75中时,传声器73就位于图25和图26中所示的孔32正后方的位置处。传声器73和电路板76通过一缆线(未示出)相连,并且电路板76拧紧到在传声器单元74正下方的位置中。
在组装笔记本式PC时,根据目的地是国内还是国外来选择包含传声器还是红外传感器。然而,可以根据笔记本式PC的等级而不是目的地来作出该选择。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构造成以不同的方式来设置两种或多种构件(在该实施例中为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中的任一种,它们通过同一孔32与外部相互作用。因此,不必设置附加孔,这样使得笔记本式PC设计优良。
此外,因为孔32形成在显示单元30的前盖中,所以当打开显示单元30时孔32位于较高位置,从而提供了传声器的优异声音收集效果以及红外传感器的优异的接收器灵敏度。
8、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部分2)接下来,将描述可以采用的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的另一布置,而不是参照图25至图32所述的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的布置。
图33是其上安装有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的电路板的平面图。图33的部分(A)和(B)显示出沿垂直方向相反的同一电路板。
在电路板80的中央设置有磁性传感器81,用于检测磁性部件的接触和不接触。此外,在电路板80的一端处设置有传声器82,而在电路板80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红外传感器83,该红外传感器接收用于远程控制的红外信号。另外,电路板80具有两个用于拧紧电路板80的通孔84和85,这两个通孔分别形成在磁性传感器81和传声器82之间以及磁性传感器81和红外传感器83之间。当电路板80关于磁性传感器81转动180度时,通孔84和85交换位置,从而使磁性传感器81可以在相同位置处拧紧。此时,传声器82和红外传感器83也交换位置。
图34是笔记本式PC的显示单元30的平面图。图34的部分(A)显示出处于当移除包围着显示单元的前盖31时的状态的显示单元30,而图34的部分(B)显示出处于当前盖固定在显示单元30上时的状态的显示单元30。
显示单元30的后盖具有两个螺钉孔38和39,用于固定电路板80。通过将这两个螺钉孔38和39与电路板80的两个通孔84和85对齐,并且利用这些孔来拧紧,从而进行固定。通过该布置,磁性传感器81可以不管电路板80的定向而设置在相同位置,并且传声器82或红外传感器83可以根据电路板80的定向而设置在孔32的后方。当电路板80沿着将红外传感器83设置在孔32后方的方向被拧紧时,用于传输红外线并阻断可见光的滤光器就附接在孔32上。在该笔记本式PC的主单元20(见图1和图2)上,在与电路板80上的磁性传感器8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一磁性部件(未示出)。当关闭显示单元30以位于主单元20上时,磁性传感器81检测到该磁性部件,从而主单元20识别出关闭了显示单元30。当显示单元30相对于主单元20打开时,磁性部件81没有检测到磁性部件,从而主单元20识别出打开了显示单元30。这种对打开和关闭的识别被用在向笔记本式PC供电、模式转换等。
对于一个笔记本式PC而言,根据电路板80的定向仅使用传声器82和红外传感器83中的一个。
根据参照图33和图34所述的布置,可以使用同一电路板而不管目的地和等级,这样通过共用构件可以减少待控制的构件数量,并且可以降低成本。此外,与形成有两个用于传声器和红外传感器的孔的情况相比较,尽管仅使用一个孔,所述布置在设计方面也是优异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和组件,其固定在该壳体内部并通过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其中,所述组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该第一臂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该第二臂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臂具有与所述壳体接合的部件侧接合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臂具有固定到所述壳体上的部件侧固定部分,并且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侧接合部分和壳体侧固定部分,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与该壳体侧接合部分相接合,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固定到该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是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的凸起,并且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具有一凹口,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接合在该凹口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由多个凸台构成,这些凸台均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并且均在中央具有螺钉孔,并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凸台的螺钉孔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多个固定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螺钉固定到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单元,在其顶面上具有键盘;以及显示单元,其可以相对于该主单元打开和关闭并具有显示屏,其中,所述壳体限定所述显示单元,并且所述组件构成一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单元,以使得显示单元可以相对于主单元打开和关闭。
5.一种组件,该组件待固定在电子设备的壳体内部,同时通过形成在该壳体中的开口朝向该壳体外部延伸,该组件包括第一臂,其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臂,其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臂具有待与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的壳体侧接合部分相接合的部件侧接合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臂具有待固定到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壳体侧固定部分上的部件侧固定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是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的凸起,并且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具有一凹口,所述壳体侧接合部分接合在该凹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由多个凸台构成,这些凸台均从所述壳体的内壁伸出并且均在中央具有螺钉孔,并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凸台的螺钉孔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多个固定孔,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待螺钉固定到所述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单元,在其顶面上具有键盘;以及显示单元,其可以相对于该主单元打开和关闭并具有显示屏,其中,所述壳体可以限定所述显示单元,并且所述组件构成一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显示单元,以使得显示单元可以相对于主单元打开和关闭。
全文摘要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和组件,其固定在该壳体内部并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组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该第一臂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该第二臂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壳体的内部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臂具有与所述壳体接合的部件侧接合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臂具有固定到所述壳体上的部件侧固定部分。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侧接合部分和壳体侧固定部分,所述部件侧接合部分与该壳体侧接合部分相接合,所述部件侧固定部分固定到该壳体侧固定部分上。
文档编号G06F1/18GK1920734SQ200510023099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4日
发明者后藤克一, 小林园昌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