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外部设备,具体是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相 连接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键盘乐器包括钢琴、电子琴、电钢琴、迈idi键盘。钢琴是 由琴键的机械运动通过传动机构敲击琴弦产生振动而发声。电子琴、 电钢琴、迈idi键盘是通过琴键触发电子开关产生电信号经由芯片或 计算机处理,再由电子软硬件系统发声(俗称"电声")。钢琴是一种 古老的乐器,虽然电子琴、电钢琴、midi键盘出现多年,但一直未 能撼动钢琴的市场地位。原因主要是钢琴琴键的触感是电声乐器难以 模仿的,钢琴所拥有的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也是电声乐器难以替代的。 但电子琴、电钢琴、迈idi键盘也有很多钢琴所没有的功能,特别是 能够连接计算机,使得音乐工作者或音乐学子能够将计算机的高速处 理,实时监控的性能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与学习中。
如何将两者简单有效的结合起来,即,将电子琴、电钢琴、midi 键盘能与计算机相连的优势移植到传统钢琴上,是个有待解决的技术 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甩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简便的将 普通钢琴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电子装置,以使得普通钢琴在保留传统 优势的同时拥有电子琴、电钢琴、midi键盘的功能。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 电子装置包括传感器和单片机,其中传感器包括与钢琴键盘数量相 当的可安装于钢琴体的触点开关和按键开关接口,所述触点开关用于 监视琴键的状态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单片机由用于识别出琴键状态 电信号的主芯片和用于传递数据的通信模块组成,所述单片机与传感 器相连;该单片机可与外部计算机相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 置,还可以包括与钢琴键盘数量相当的可接入钢琴体的发光二极管, 所述发光二极管连接到单片机。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发光二极管均为双色发光管。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将普通钢琴与计算机相连接后,可 将用户弹奏的按键信息传给计算机,供计算机程序处理。本实用新型 仅仅需要对传统普通钢琴进行简单的改装,音乐工作者或音乐学子就 能将计算机的髙速处理,实时监控的性能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学 习中,实现方式简单,成本低廉。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迸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置 主要包括传感器和单片机,其中传感器包括与钢琴键盘数量相当的 可安装于钢琴体的触点开关和按键开关接口,所述触点开关用于监视
琴键的状态并产生相应的琴键状态电信号,并通过按键开关接口连接
到单片机;单片机由用于识别出琴键状态电信号的主芯片和用于传递 数据的通信模块组成,其作用是分析来自传感器的电信号并发送给外 部计算机,以供计算机程序处理。
另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还包括与钢琴键盘数量相当的可接 入钢琴体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连接到单片机,这样,计算 机可以发出信号,传给单片机,经单片机处理后让相应的发光二极管 点亮相应的颜色从而起到提示作用,例如指示错误等。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为双色。双色的作用是提示弹奏者用 左手还是右手。
事实上,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装置来代替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为三 色或更多色的来提示更多的信息,这些显而易见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置,包括传感器和单片机,其中传感器包括触点开关和按键开关接口;所述触点开关的数量与钢琴键盘数量相当并可安装于钢琴体,用于监视琴键的状态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单片机包括用于识别琴键状态电信号的主芯片和用于传递数据的通信模块,所述单片机与传感器相连;所述单片机可与外部计算机相连接。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钢琴键盘数量相当的可接入钢琴体的发光二极 管,所述发光二极管连接到单片机,用于信息的直观提示。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均为双色发光管,相应提示弹奏者使用 左手还是右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将钢琴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子装置,包括传感器和单片机,其中传感器包括与钢琴键盘数量相当的可安装于钢琴体的触点开关和按键开关接口,所述触点开关用于监视琴键的状态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单片机由用于识别出琴键状态电信号的主芯片和用于传递数据的通信模块组成,所述单片机与传感器相连;该单片机可与外部计算机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仅仅需要对传统普通钢琴进行简单的改装,用户就能够将计算机的高速处理,实时监控的性能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学习中,实现方式简单,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G06F3/00GK201191498SQ200820093628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3日
发明者蔡冬冬 申请人: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