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文档序号:6577583阅读:27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领域,是一种以等别为基础核算耕地粮食生产现实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和理论生产能力的一种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背景技术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无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都指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能开展其他的活动。所谓生存需求,首要的当然是“吃饭问题”。在我国和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粮食是人们的主食,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不易改变的。在我们可预知的未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吃饭问题,仍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再加上耕地资源极度匾乏的国情,粮食安全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因此,(农用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1)国外 国外没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法,许多文献只有关农业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方面的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1988年在《提高非洲农业生产力》中,对非洲的作物和畜牧部门生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一方面分析了妨碍作物生产力提高的因素,如复杂多样的农作制度、外部投入物使用不足、作物和畜牧生产结合得不够、仅能维持生计的倾向、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小型农场占优势、女农民和农场工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等;另一方面分析了制约畜牧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如土地占有制及有关的管理问题、牧场和饲料资源、牲畜卫生、遗传和繁育、畜禽管理、畜产品销售与加工、研究与推广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现代技术对发展作物与畜牧生产潜力的影响,同时介绍了研究技术的需要及农业技术的应用。
此外,国外学者主要从农业投入或要素投入的角度探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从农业投入方面来说,John Pender等(2004)认为需要加强对农业资源贫乏地区(如干早地区、山区等)的高产粮食品种培育、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对探索如何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进行有效投入,实现农业现代化,促使农业增长,以满足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和劳动力需求等问题。还有的学者从农作物高产高效耕作栽培、利用光能的角度探讨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物高产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如最早由美国钾、磷研究所倡导并开展的“作物最高产量研究(MYR)”已由美国扩展到其他10多个国家,并取得丰硕成果。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40年发表的“有机分子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是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开端,现今为止已有1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学者(Finn 1967,Danison 1967,Jorgenson 1980)利用量子效率理论研究光合作用过程,认为作物生产潜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光照的多少及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60年代到80年代,生产力数值模型得到迅速发展,如Jones,Kiniry(1987)利用CERES模型,Van Kenlen,Wolf(1986)利用WOFOST模型分别对作物产量潜力进行预测。
(2)国内 我国早期对于生产能力的研究集中在土地生产潜力方面。20世纪60年代,竺可桢(1964)最早研究了我国的气候资源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这时的研究是运用土地生产力的概念进行相关研究,在理论上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黄秉维提出光合生产潜力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了温度、水分等订正函数,建立起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和气候-土壤生产力模型,生产潜力研究逐步形成一个较系统的科学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倍受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孙振玉(1994)、李炳坤(1996)等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定义为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人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冯勇等(1994)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则是从农业的投人产出关系出发来界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理论上存在两个层次,一层仅与物质投人有关,另一层则与物质投人如何转化为产出有关,并把之定义为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人形成的潜在生产力和形成现实产出能力的转化能力共同构成的,可提供某一特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万宝瑞等(1993)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中系统和全面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概念进行了阐述,该研究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卢良恕、梅方权等(1995)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研究中也沿用了此概念。陈丽能等(2000)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互相交叉、互相依存的综合性概念,是自然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生产力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杜青林(2004)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和农业竞争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梁荣(2005)在文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探》中,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解析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合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政府文件中也曾多次被提及,各方面对农业都高度重视,试图通过系统地研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关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多采用综合评估与分析测算相结合的方法,多数学者用综合指数或产量来表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估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基于植物生长机理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是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理论为依据,光合作用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的基础。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既取决于植物本身由遗传特征决定的光能利用率,又受到不同投入及其组合的影响,如光能、温度、降雨、灌溉水源,以及作为植物生长载体的耕地数量、质量等制约。据此,按作物生长期内辐射和温度资源与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作物的不同光合能力确定作物净生物量和经济产量,然后根据农业资源诸要素综合投入过程中可能抑制生长和减少产量的影响及其强度进行订正,构建综合生产能力计算模型评估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2)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评估方法 该评估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变量,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影响因素中的主因子构建粮食总产量的预测模型进行估算。
(3)基于粮食产量的评估预测方法 1)产量评估法 在一些研究文献中,特别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许多学者喜欢用粮食或农产品的实际产量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标准。如《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评价与政策取向》中石建仓等(2004)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以当年实际产量来描述;周慧秋(2005)认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通过年度的实际粮食总产量或单位产出表现出来,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万宝瑞等(1993)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中,将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标准折粮单位表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标准折肉单位表示,渔业生产能力以标准折鱼单位表示。
2)产量预测法 基于粮食产量趋势预测的评估方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同样是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变量,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粮食产量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粮食总产量的趋势曲线及回归方程,从而预测未来粮食产量。
中国粮食总产量的趋势曲线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宏观表现,是正常生产条件下的统计规律。但是,由于未来生产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很大,该方法不能进行远期的预测,而且即使是近期预测结果也是在现有生产条件限制下的预测结果,一旦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产量将不符合这一预测结果。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停留在一种战略上必有失偏颇。适应我国农业和粮食发展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应由产量安全逐步向能力安全。这种粮食安全战略着眼于提高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这种生产能力并不是立即转化为现实的粮食产量,而是随着粮食需求量的增长能及时适度的增加粮食产量,转化为现实的粮食供给能力。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对耕地生产能力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目前对于耕地生产能力核算的方法技术仍然存在几方面的问题①对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内涵的理解存在或是过于笼统或是不够全面等不足;②指标权重凭经验确定,并未形成耕地产能核算的完整方法体系,并且对不同区域产能的空间变化格局和空间分异的研究也很少;③不同层次耕地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尚不明确;④不能对远期耕地生产能力进行预测,近期耕地生产能力预测方法过于简单粗略,预测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误差较大。总之,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计算和预测结果科学准确的能够多层次反应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的方法技术体系。
本发明提出了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将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实际、可实现、理论)分别进行核算,即以近年标准粮平均产量计算实际生产能力、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单产建立嫁接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区域可实现和理论生产能力,用以表征区域耕地现状、近期和远期综合生产能力下可以达到的粮食产量,并基于此通过不同层次耕地生产能力单产的比值与差值计算耕地(近期、远期)的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科学准确的预测耕地生产能力的提升空间,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和示范区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土地开发整理前后的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基础。因此,本发明可为区域耕地资源保护、耕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为指明未来农业开发资金、技术投放的重点优先发展区域以及耕地整理与重点产能保护区域提供技术支持;以耕地综合产能核算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协调区域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将保证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基础上,分析耕地生产能力形成机制,将耕地产能划分为实际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与理论生产能力,建立不同层次的核算模型并对不同层面的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耕地生产能力研究,分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1)实际生产能力核算 实际生产能力是指目前已经普遍实现的耕地农作物产量,是由一般农民管理水平下获得的生产能力,耕地实际生产能力用近年耕地农作物平均产量表示。
①数据获取与样点检验 在整理分析耕地质量分等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按耕地各等别面积比例选择有代表性的适量的调查样点进行野外补充调查,获得近几年作物产量平均数据。检验区域耕地实际生产能力调查样本分布与耕地分等有效单元分布状况变化趋势,避免出现比例失调等异常情况。
②实际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耕地实际生产能力用近几年耕地农作物平均产量表示,以年标准粮产量表征耕地实际生产能力,在作物产量与标准粮转化时,按照耕地质量分等中的折算系数进行计算。对于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指定作物的样本点,直接将各作物实际产量按照折算系数折算为标准粮;对于种植棉花,花生等其他非指定作物的样本点,首先调查样本点或临近地块近几年种植小麦、玉米时的平均产量,然后再按照折算系数折算成标准粮产量进行计算。实际生产能力标准粮总产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某乡、县、省一级区、省实际生产能力标准粮总产; n为乡、县、一级区、省样本数; Ti1、Ti2、Ti3分别为第i个调查样本点小麦、玉米、水稻的单产; Si1、Si2、Si3分别为第i个调查样本点小麦、玉米、水稻播种面积。
实际生产能力单产为
其中P为某乡、县、省一级区、省实际生产能力单产;S耕为某乡、县、省一级区、省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耕地分等的耕地面积。
2)可实现生产能力核算 可实现生产能力是指采用当前较优利用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基本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正常状态、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由政策、投入等因素决定的正常年景下农作物能够达到的最高产量,用种田能手实现的农作物最高产量表示。
①抽样单元点选取方法与检验 调查样本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抽样,即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性质分类,然后在分类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抽取所要调查单元点。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把科学分组和抽样原理相结合,以增加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具体来讲就是分区域、分等别随机抽取推广试验田、标准样地样本单元点。由于随机抽取的样本仍存在少量异常数据,为了进一步提高抽取样本的精度和代表性,充分反映各区域、各利用等别耕地特征,在分层随机抽取样本中再次结合人工检查分析方法进行非典型点的剔除。作为基础数据的分析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利用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之间的关系。为防止出现样本空间集聚、比例失调等异常现象,以3点措施进行控制耕地大面积分布的非典型的细碎与相似的图斑不予选取;各区域样本的数量百分比与相应区域的耕地有效分等单元数量基本一致;样本应分布在尽可能多的地貌类型上;对于有平地、山地、丘陵等地貌类型比较丰富地区,在选取样本的时候尽量做到每个县(市)均有一定数量样本分布。
对随机或机械抽样法选取的调查单元点通过非典型样点的剔除,并进行检验,选取样本的利用等指数和可实现标准粮单产之间应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一级区利用等指数和可实现标准粮单产之间的相关模型。分区对利用等指数和可实现标准粮单产之间进行相关关系检验,确定可以建立相关性回归模型。
②可实现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标准粮单产具有理论上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抽样单元点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建立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嫁接模型,建立样本单元指定作物可实现标准粮单产与相应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 yi′=cYi+d 式中yi′------第i个单元可实现标准粮单产(千克/公顷); Yi------第i个单元利用等指数; c、d------回归系数值。
3)理论生产能力核算 理论生产能力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使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达到最佳利用状态下的耕地生产能力。用技术专家实现的作物最高产量表示。其主要体现了气候条件、耕地质量(尤其是土壤质量)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当自然条件相同或相近时,比较高产与低产地块的基础设施、育种技术、投入水平和田间管理水平的差异可以找出导致耕地生产能力差异的因素,为耕地实际生产能力的提高找出突破口。
①抽样单元点选取方法与检验 与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样本选取标准相同,收集具有代表性和适量性的近年农作物区域品种试验数据(粮食丰产工程)、主要作物审定品种的试验产量数据,对试验数据的试验条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选取优势品种、代表性区域、优质田块的试验点作为样本,部分缺少试验数据和试验结果不可靠的区域采用专家诊断法获得样本数据。
对样本进行检验,每个样本包括自然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两个数据单元。各自然等内样本之间标准粮标准差较小,且在各等别间随着自然等别的升高平均标准粮单产逐渐降低,说明所选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代表该自然等别的生产能力。
②理论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耕地自然等指数与耕地理论标准粮单产具有理论上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对调查样本点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建立自然等指数与标准粮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嫁接模型。样本单元指定作物标准粮理论单产与相应的自然等指数的嫁接函数关系模型如下 yi″=aRi+b 式中yi″------第i个样本理论标准粮单产(千克/公顷); Ri------第i个样本自然质量等指数; a,b------回归系数值。
4)耕地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计算方法 耕地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分别从相对水平和绝对水平两个角度反映耕地生产能力可提升的空间,大区域耕地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可以县(市)域为计算的最小单元。
①区域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 可实现利用强度是指实际单产与可实现生产能力单产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SAi=YOi/YPi 式中SAi------i区域的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 YOi------i区域的实际单产; YPi------i区域的可实现生产能力单产。
②区域耕地理论利用强度 理论利用强度是指可实现单产与理论生产能力单产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STi=YPi/YFi 式中STi------i区域的耕地理论利用强度; YPi------i区域的可实现单产; YFi------i区域的理论生产能力单产。
③区域耕地可实现潜力 可实现增产潜力是指可实现单产与实际单产之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LAi=YPi-YOi 式中LAi---i区域的耕地可实现潜力; YOi、YPi含义同上; ④区域耕地理论潜力 理论增产潜力是指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之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LTi=YFi-YPi 式中LTi---i区域的耕地理论潜力; YFi、YPi含义同上。
实施例 利用本发明原理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了《X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项目。对X省各一级指标区进行选点、建模并进行三个层次的生产能力核算。
(1)X省实际生产能力核算 ①选点及检验 本研究在整理分析耕地质量分等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在X省一级指标控制区中,按耕地各等别面积比例选择有代表性的适量的调查样点进行野外补充调查,获得近5年作物产量平均数据。两者样本总数均为C平原区最多,A平原区、E盆地区和D平原区布点较少,其他各区处于中间。即X省各一级指标控制区耕地实际生产能力调查样本分布与耕地分等有效单元分布状况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未出现比例失调等异常情况。
表1 x省各一级指标控制区实际生产能力调查样本总数及结构比例表
②核算结果及分布 按照本发明对X省8大省一级指标控制区进行实际生产能力核算结果如下表 表2 X省耕地实际生产能力汇总表 单位109kg

实际生产能力空间分布见图X省耕地实际生产能力单产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如

图1、图2。
(2)X省可实现生产能力核算 ①选点及检验 C平原区样本最多,为729个,占样本总数的36.01%;D平原区、F盆地区分布较少,分别为82个和114个,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06%和5.62%;其他各区样本所占比例在7.05%-19.56%之间。通过检验,X省各一级区可实现样本单元点分布状况与X省各一级区耕地有效分等单元分布状况比例基本一致,说明抽样样本单元点空间比例较合理未出现比例失调等异常现象。
表3 X省各一级指标控制区可实现生产能力调查样本总数及结构比例表
②核算结果及分布 建立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的相关性回归模型,X省可实现生产能力核算结果空间分布如图3、图4 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即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全省可实现生产能力单产大于1.00×104kg/hm2的区域集中分布在X省东南部平原区;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区、山间盆地区及丘陵区的大部分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单产低于5.0×103kg/hm2。
(3)X省理论生产能力核算 ①样点选取及检验 由下表可知,B平原区样本最多,达84个,占全省样本总数的16.37%;H高原区、E盆地区两区样本较少,分别为37和51个,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21%和9.94%;其他各区样本数所占比例在10.72%-16.37%之间。
建立耕地自然等指数与理论标准粮单产之间关系模型的基本方法也是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拟合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首先对样本进行统计检验以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检验救过显示X省8个一级区各自然等内样本之间标准粮标准差较小,且在各等别间随着自然等别的升高平均标准粮单产逐渐降低,说明所选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代表该自然等别的生产能力。
表4 X省各一级指标控制区理论生产能力调查样本总数及结构比例表
②核算结果及分布 建立自然等指数与标准粮的相关性模型 从空间分布来看如图5、图6,X省耕地理论生产能力同样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
(4)X省耕地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计算及分布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X省耕地的可实现利用强度与可实现增产潜力。
权利要求
1、一种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核算方法,是在耕地质量评价基础上,建立耕地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间的定量核算模型,分别核算耕地实际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理论生产能力。耕地实际生产能力是通过实际调查样本建立模型进行核算;耕地可实现产能是通过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模型核算;依据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模型核算耕地的理论产能。通过不同层面生产能力的比较,可计算耕地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耕地实际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调查样本点或临近地块近几年种植小麦、玉米时的平均产量,然后再按照折算系数折算成标准粮产量进行计算。实际生产能力标准粮总产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某乡、县、省一级区、省实际生产能力标准粮总产;
n为乡、县、一级区、省样本数;
Ti1、Ti2、Ti3分别为第i个调查样本点小麦、玉米、水稻的单产;
Si1、Si2、Si3分别为第i个调查样本点小麦、玉米、水稻播种面积。
实际生产能力单产为
其中P为某乡、县、省一级区、省实际生产能力单产;
S耕为某乡、县、省一级区、省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耕地分等的耕地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实现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抽样单元点的进一步分析建立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嫁接模型,建立样本单元指定作物可实现标准粮单产与相应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
yi'=cYi+d
式中yi'------第i个单元可实现标准粮单产(千克/公顷);
Yi------第i个单元利用等指数;
c、d------回归系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理论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收集具有代表性和适量性的近年农作物区域品种试验数据、主要作物审定品种的试验产量数据,建立自然等指数与标准粮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嫁接模型。样本单元指定作物标准粮理论单产与相应的自然等指数的嫁接函数关系模型如下
yi″aRi+b
式中yi″------第i个样本理论标准粮单产(千克/公顷);
Ri------第i个样本自然质量等指数;
a,b------回归系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耕地利用强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实现利用强度指实际单产与可实现生产能力单产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SAi=YOi/YPi
式中SAi------i区域的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
YOi------i区域的实际单产;
YPi------i区域的可实现生产能力单产。
耕地理论利用强度指可实现单产与理论生产能力单产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STi=YPi/YFi
式中STi------i区域的耕地理论利用强度;
YPi------i区域的可实现单产;
YFi------i区域的理论生产能力单产。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耕地利用潜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耕地可实现潜力指可实现单产与实际单产之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LAi=YPi-YOi
式中LAi---i区域的耕地可实现潜力;
YOi、YPi含义同上;
耕地理论潜力指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之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LTi=YFi-YPi
式中LTi---i区域的耕地理论潜力;
YFi、YPi含义同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领域,是一种以等别为基础的多层次耕地生产能力核算方法。是在耕地质量评价基础上,建立耕地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间的定量核算模型,分别核算耕地实际生产能力、可实现生产能力、理论生产能力。耕地实际生产能力是通过实际调查样本建立模型进行核算;耕地可实现产能是通过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模型核算;依据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模型核算耕地的理论产能。通过不同层面生产能力的比较,可计算耕地利用强度和增产潜力。可为耕地质量管理、耕地保护、耕地利用效益评价、耕地流转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文档编号G06Q50/02GK101546419SQ20091013174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日
发明者门明新, 李新旺, 利 张, 陈亚恒, 王树涛, 张俊梅 申请人:河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