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图型结构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830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图型结构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及具有触控图型结构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图1为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100包括有一导电跳线102设置于一基板101的表面上,且在该导电跳线102上方覆盖一层绝缘层 103,在该绝缘层103的上面设置有一透明导电层104。其中,该透明导电层104具有两个轴向上的导电单元,即水平轴向和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以及导线107。其中,同一组的水平轴向的导电单元105通过该导电跳线102连接,而同一组的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106则通过导线107(材质与该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一致)连接。由于该导电跳线102与导线107之间存在该绝缘层103,使得上述两个轴向上的导电单元彼此绝缘,以形成耦合电容。由于,该导电层104的厚度很薄,通常是在500 1000埃左右。而绝缘层103的厚度也不能做的太薄,如果太薄,那么两个轴向的导电单元将会发生耦合击穿,影响触控面板之可靠性。通常绝缘层103的厚度在2um左右。由此可知,绝缘层103的厚度比导线107 的厚度要厚的许多,因为如此,位于绝缘层103边缘的导线107之跳线部分108 (A部分省略了该跳接处108以更加清楚的指明该导线107)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造成电容式触控面板耐用性和可靠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触控图型结构,以加固电容感应层,提高其耐用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即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如前述的触控图型结构,用于产生触摸感应信号;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触摸感应信号。本实用新型采用加固层对电极群组位于绝缘层边缘处的部分进行加固,以防止其断裂。当然若该加固层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即使上述电极群组位于绝缘层边缘处的部分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为导体,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而从提升电容感应层的耐用性以及可靠性。

图1为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0010]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层状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以及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层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图型结构300,其包括有设置在一基板310的一表面上的电容感应层 320。电容感应层320包括有均勻排列在第一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 ;以及均勻排列在第二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其中,该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并且位于同一第一轴向电极群组 32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通过一第一导线3212电性连接。而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则包括有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且该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相互间隔分布。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设置于该第一导线3212的两侧,且在同一第二轴向电极群组 322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通过一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导线3212跨越于该第二导线3222的上方,且该第一导线3212与该第二导线3222之间还通过一绝缘层330(见图幻实现彼此绝缘。具体的是,该绝缘层330包括多个绝缘隔点331, 且每个绝缘隔点331设置在每个第二导线32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导线3212之间,从而实现绝缘效果。请参阅图2、图3及图4,该第二导线3222设置在基板310上,第一导线3212位于该第二导线3222的上方,而该绝缘层330则是位于该两者之间。加固层340设置于第一导线3212上与绝缘层330相对的一测,且位于绝缘层330边缘的第一导线3212的跳接处 350,其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用以加固第一导线3212以防止其发生断裂,从而提升触控面板的可靠性以及耐用性。更加具体的是,该加固层340包括复数均勻布设的加固点341,该加固点341的形状可以是点状、片状、条状等。加固点的分布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以不影响触控面板预先设计的光学性能为原则。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固点341也可以是非均勻设置的。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该加固层34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这样,即使该第一导线3212在该跳接处350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340为导电材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而不影响该控制面板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提升了控制面板的耐用性以及可靠性。加固层340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当然加固层340优选的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技术效果更加理想,金属材料例如钼、铝或铜等,可采用金属溅镀技术实现。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该第一导线3212、第二导线3222也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采用公知的蚀刻、溅镀或网印等技术实现),当然也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等。该绝缘层330是由透明绝缘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是,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分别电性连接至一周边电路(图未示),且该周边电路设置在该基板表面上。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触控图型结构的制造方法如下参照图4,在该基板310的一表面上首先形成复数个第二导线3222,然后在该第二导线3222上覆盖一绝缘层330,该绝缘层330具体包括复数个绝缘隔点331,该绝缘隔点331覆盖于对应的每个第二导线3222 上。然后在该基板310同一表面上同时形成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以及连接该第一轴向区块3211的第一导线3212,其中,复数个该第一轴向区块3211以及该第一导线3212组成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复数个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与该第二导线 3222组成复数个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具体的是,该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同一第二电极群组322中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该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复数个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构成了电容感应层32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暂不提及加固层的制作,以突出上述步骤形成的结构需要加固层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并参阅图2、图3可知,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以及第二导线3222是处于同一层。而该第一导线3212位于该第二导线3222之上,并且还横跨于该绝缘隔点331之上。因此,该第一导线3212高于并且连接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使得该第一导线3212形成有一坡状结构,从而与该绝缘隔点331之间具有跳接处350。这样第一导线3212对应于该跳接处350的位置(如图3所示虚线)就会产生应力,造成该位置较为薄弱。当该第一导线3212是由透明导电材料(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制成时,就尤为如此。在形成了该电容感应层320之后,如图3、图4所示,在该第一导线3212上,对应于该跳接处350的位置上设置该加固层340,该加固层340包括多个相互间隔并呈点状结构的加固点341。该加固点341的位置的设置和尺寸大小是可以根据设计调整的。可选的是,加固点341的形状可以是点状、片状、条状等。加固点的分布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以不影响触控面板预先设计的光学性能为原则。该加固层34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这样,即使该第一导线3212在该跳接处350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340为导电材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当然,该加固层340可以选择透明导电材料,但更好的选择是采用金属材料,因为金属材料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能,金属材料例如钼、铝或铜等,可采用金属镀膜技术实现。进一步地是,该制作方法还包括有形成一周边电路(图未示)的步骤,该周边电路设置在该基板310表面上,且该第一轴向电极群321、该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分别电性连接该周边电路。优选的是,该周边电路可与该加固层340同步形成。该实施例的制作方法还可以的是在形成该第二导线3222之后,在基板310同一表面上形成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并且该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互相邻近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再形成该绝缘层330之后,形成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以及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的第一导线3212,并且该第一导线3212横跨于该绝缘层330之上。最后再形成该加固层340于该第一导线3212之上。该制作方法的其他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征与上述制作方法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征是实质一致的。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图型结构300,其包括有设置在一基板310的一表面上的电容感应层320,该电容感应层320包括有均勻排列在第一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 ;以及排列在第二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其中,该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电极区块 3211,并且位于同一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通过一第一导线3212电性连接。而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则包括有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且该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相互间隔分布。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设置于该第一导线3212的两侧,且在同一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通过一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二导线3222跨越于第一导线3212之上,且在该第二导线 3222与第一导线3212之间还通过一绝缘层330(见图7)实现彼此绝缘,具体的是,该绝缘层330包括多个绝缘隔点331,每个绝缘隔点331设置在每个第二导线32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导线3212之间,从而实现绝缘效果。请参阅图7,该第一导线3212设置在基板310上,该第二导线3222位于该第一导线3212的上方,该绝缘层330则是位于该两者之间。如图5、6所示,加固层340设置于第二导线3222上与绝缘层330相对的一测,且位于绝缘层330边缘的第二导线3222的跳接处 350,用以加固第二导线3222以防止其发生断裂,从而提升触控面板的可靠性以及耐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其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由于图6的篇幅,图6左侧仅显示该加固层340,图 6右侧显示出该跳接处350,以清楚地指明该跳接处之所在。更加具体的是,该加固层340包括复数个加固点341。因此,在对应该第二导线 3222的该跳接处350设置有多个加固点341,彼此相互间隔,优选的是,彼此是均勻布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加固点341布置的位置和大小尺寸均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以不影响触控面板预先设计的光学性能为原则。当然,可选的是,该加固点341的形状可以是点状、片状、条状等。加固点的分布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以不影响触控面板预先设计的光学性能为原则。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该加固层34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这样,即使该第二导线3222在该跳接处350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340为导电材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而不影响该控制面板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提升了控制面板的耐用性以及可靠性。该加固层340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当然该加固层340优选的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技术效果更加理想,金属材料例如钼、铝或铜等,可采用金属溅镀技术实现。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该第一导线3212、第二导线3222也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可采用公知的蚀刻、溅镀或网印等技术实现),当然也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等。该绝缘层330是由透明绝缘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是,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复数个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分别电性连接至一周边电路(图未示),且该周边电路设置在该基板310同一表面上。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触控图型结构的制造方法如下参照图5、图7,在该基板310 的一表面上首先同时形成复数个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以及连接该第一轴向区块3211的第一导线3212。然后在该第一导线3212上覆盖该绝缘层330,如图5、 图6所示,该绝缘层330具体包括复数个绝缘隔点331,该绝缘隔点331覆盖于对应的每个第一导线3212上,再形成复数个该第二导线3222,每个第二导线3222设置在每个绝缘隔点 331上。其中复数个该第一轴向区块3211以及该第一导线3212组成复数个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复数个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与该第二导线3222组成复数个第二轴向电极群组 322,从而构成电容感应层320。具体的是,该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同一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中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此处暂不提及加固层的制作,以突出上述步骤形成的结构需要加固层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及参照图5至图7可知,该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区块3221以及第一导线3212是处于同一层。而该第二导线3222位于该第一导线3212之上,并且还横跨于该绝缘隔点331之上。因此,该第二导线3222高于并且连接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使得该第二导线3222形成有一坡状结构,从而与该绝缘隔点331之间具有跳接处350。这样该第二导线3222对应于该跳接处350的位置就会产生应力,造成该位置成为薄弱的位置,当该第二导线3222是由透明导电材料(ITO)或者氧化铟锌或铝氧化锌等类似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就尤为如此。在形成了该电容感应层320之后,在第二导线3222上对应于该跳接处350的位置上设置该加固层;340,该加固层340包括有多个加固点341,该加固点341的位置的设置和尺寸大小是可以根据设计调整的。当然,可选的是,加固点341的形状可以是点状、片状、条状等。加固点的分布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以不影响触控面板预先设计的光学性能为原则。该加固层34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这样,即使该第二导线3222在该跳接处350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340为导电材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更进一步地是,该加固层340可以选择透明导电材料。优选的是,采用金属材料, 因为金属材料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能,金属材料例如钼、铝或铜等,可采用金属镀膜技术实现。进一步地是,该制作方法还包括有形成一周边电路(图未示)的步骤,该周边电路设置在该基板310表面上,且该第一轴向电极群321、该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分别电性连接该周边电路。优选的是,该周边电路可与该加固层340同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第一电极区块3211、第二电极轴向区块3221以及第一导线3212的制作技术采用的是公知的蚀刻、溅镀或网印等技术实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触控图型结构的触控面板,其包括有该基板 310以及如上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300,用以产生触摸感应信号;其中周边电路用以传输触摸感应信号至一控制器(图未示),该控制器用以接收并处理所述触摸感应信号。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以及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所记载的内容作出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 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电极群组包括第一轴向上的复数第一电极群组和第二轴向上的复数第二电极群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群组包括复数第一电极区块及连接相邻所述第一电极区块的复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电极群组包括复数第二电极区块及连接相邻所述第二电极区块的复数第二导线;所述绝缘层夹在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在位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形成一跳接处,所述加固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线上,且位于所述跳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在位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形成一跳接处,所述加固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线上,且位于所述跳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包括复数加固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为导电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材料为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通过溅镀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为钼、铝或铜。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为透明导电材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为金属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块及所述第二电极区块为透明导电材料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复数绝缘隔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透明绝缘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周边电路连接至所述两电极群组。
18.—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图型结构,用于产生触摸感应信号;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触摸感应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另提供一种具有触控图型结构的触控面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图型结构在保证良好的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2133986SQ201120198050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7日
发明者余晶, 叶恵林, 王榕武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