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213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散热模块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能有效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的运作速度不断地提高,连带地计算机主机内的电子元件(Electronic Element)的发热功率(Heat Generation Rate)也不断地攀升,温升倍增而其散热更为不易。为了预防计算机主机内部的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如何对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元件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益形重要。[0003]举例来说,在计算机系统中,例如是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 Unit, CPU)、北桥芯片(North Bridge Chip)、南桥芯片(South Bridge Chip)或是其他发热源会配设于一主机板(Mother Board)上,而现有技术为了能移除主机板上的在高速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通常会在这些发热源上配置散热模块,以对发热源进行散热。[0004]又如,专利公告第1292863号发明专利液冷散热装置,是利用多层上下堆叠的热交换器,每一散热交换器设有多穿孔,堆叠时各热交换器上的穿孔可以连通令冷却液得以在内流通。惟如该技术内容所揭示者该散热器是为上下堆叠,故其底部与热源接触部分仅只整体底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到,尤以为使液体流道加大以便将热源带走达到冷却的目的, 故其穿孔面积设计比长条部面积大,导致其散热流道因而变小,无法达到迅速散热的目的。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能大幅地提升工作流体的携热效率, 同时能增加散热模块的接触面积,以有效地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0006]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该散热模块包括[0007]一个以上的第一散热片[0008]各该第一散热片具有一本体、单排的散热槽单元以及通道,该散热槽单元以非对称式排列于该本体,该散热槽单元由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组成,且沿水平方向排列于该本体;于近本体两侧处设有一对通道,本体中央设有一偏离中心的凹孔;该第一散热片以水平倒置间插排列组合形成区块;[0009]一个第二散热片[0010]各该第二散热片于近本体两侧处设有一对形状不同的通道以及[0011]—个以上的第三散热片,[0012]其中,该第二散热片置于由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所形成区块之间互相相邻并彼此相贴合,于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所形成区块的外侧再与该些第三散热片彼此相贴合;各该第一散热片其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水平倒置该第一散热片的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水平倒置的该第一散热片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其中于该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的区块中央设有入口流道,该区块的下方为热源接触面,以及于置于第二散热片形成的区块另一侧的该第一散热片一角隅设有一出口流道。[0013]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两相接的该散热槽单元其端部部分重叠。[0014]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水平倒置散热片沿一组装方向彼此相贴合。[0015]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入口流道、该些散热槽单元及该出口流道彼此相通,以构成一散热流道。[0016]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各该散热槽单元分别与相邻的该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0017]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各该第一散热片以及各该第二散热片两侧分别具有一导槽,该些导槽构成该出口流道。[0018]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还包括一入口接头与一出口接头,而部分的该些第一散热片其本体设有一入口缺槽,该些入口缺槽构成一入口连接空间,该入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入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入口流道相接;该第一散热片其本体一角隅另设有一出口缺槽, 该些出口缺槽构成一出口连接空间,该出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出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出口流道相接。[0019]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各该入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导槽相通,各该出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导槽相通。[0020]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及该些第三散热片的组合沿该第一方向组装于该发热源,而该入口流道与邻近该发热源的该散热槽单元的端部相通,该出口流道与远离该发热源的该散热槽单元端部相通。[0021]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些散热槽单元均布于该发热源的上端。[0022]上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第二散热片本体两侧的通道形状相同。[0023]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该散热模块包括[0024]—个以上的第一散热片[0025]各该第一散热片具有一本体、单排的散热槽单元、通道以及止漏容置槽,该散热槽单元由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组成,以非对称式沿水平方向排列于该本体,且于近本体两侧处各设有一非相同形状的通道以及止漏容置槽,本体中央设有一偏离中心的凹孔;该第一散热片以水平倒置间插排列组合形成区块,该区块的下方为热源接触面;[0026]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片[0027]各该第二散热片于近本体两侧处各设有一非相同形状的通道以及止漏容置槽[0028]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片,各该第三散热片上设有止漏容置槽;[0029]一个罩盖;以及[0030]一防漏材料,[0031]其中,该第二散热片置于由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区块之间互相相邻并彼此相贴合,于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区块的外侧再与该些第三散热片彼此相贴合; 各该第一散热片其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水平倒置该第一散热片的该散热槽单元5的一端相重叠,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水平倒置的该第一散热片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其中于该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的区块中央设有入口流道,以及于置于第二散热片形成的区块另一侧的该第一散热片一角隅设有一出口流道,再于各散热片上所设的止漏槽中置入防漏材料,次将罩盖盖于该些散热片上方。[0032]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33]图I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分解示意图;[0034]图1-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另一分解示意图;[0035]图1-2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再一分解示意图;[0036]图1-3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又一分解示意图;[0037]图2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冷却液流向示意图;[0038]图2-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另一冷却液流向示意图;[0039]图3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散热片前视图;[0040]图4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另一散热片前视图;[0041]图4-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再一散热片前视图;[0042]图5-1 图5-4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各散热片相邻结合的渠道形成图;[0043]图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散热模块分解示意图;[0044]图6-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散热模块止漏槽放大示意图;[0045]图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散热模块散热片前视图;[0046]图7-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散热模块另一分解示意图。[0047]其中,附图标记[0048]I散热模块200第二:散热片[0049]10 中心区块2000第二:散热片[0050]1000入水口2001第二:散热片[0051]1001止漏容置槽2010第二:本体[0052]1008散热块30第三〔区块[0053]11第一区块300第三〔散热片[0054]110 ;第一散热片3010第三〔本体[0055]1100第一本体50茔卓谎[0056]1101凹孔55防漏材料[0057]1102叶片形孔90注水套口[0058]11020叶片左侧91出水套口[0059]1103矩形孔92出水导套[0060]11030矩形孔右侧93注水导套[0061]11031矩形孔左侧94入水口[0062]1104半长圆形孔95出水口[0063]11040半长圆侧边H发热源[0064]1105通道L中心线[0065]1106通道X轴向[0066]1109散热槽单元Y轴向[0067]111水平片Z轴向[0068]1121另一水平片Fl水流[0069]1131另一第一散热片F2另一侧水流[0070]12另一第一区块U渠道[0071]20第二区块具体实施方式
[0072]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以下配合所附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0073]实施例一[0074]请参考图I、图2、图2-1、图3、图4以及图4-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I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散热片110与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片200,以及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片300,这些第一散热片11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以及这些第三散热片300例如是沿一组装方向X 轴向彼此相贴合。举例来说,这些第一散热片11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以及这些第三散热片300由压合技术来成形一块状体,进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I的制作。[0075]承上所述,该第一散热片110具有一第一本体1100、单排的散热槽单元1109、该第一本体1100本体中央设有一偏离中心的凹孔1101,以及设于该第一本体1100两侧一对相异形状的通道1105、1106。此外,每一个散热槽单元1109是由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例如呈半长圆形孔1104、叶片形孔1102及矩形孔1103等组成,该散热槽单元1109以非对称于中心线L方式,沿水平方向排列于第一本体1100。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I例如是沿Z 轴向垂直组装于发热源H上,以对发热源H进行散热。[0076]其中,第一散热片110可以水平镜射方向形成一第一散热片水平倒置的水平片 111,该第一散热片110与水平片111相邻集结形成第一区块11,同时该第一区块11以Y 轴向以镜射形成另一第一区块12,再以相同于第一区块11的叠合形成中心区块10,该中心区块10是以与第一区块11相同的叠合组立,惟于以该凹孔1101为准铣穿至该第一散热片 111的叶片形孔1102,形成一入水口 1000及一注水套口 90 ;将该中心区块10置于第一区块11及另一第一区块12之间。[0077]该第二散热片200设有第二本体2010及设于该第二本体两侧的通道1105、1106, 该第二本体两侧的通道1105、1106是与该第一本体1100两侧的通道1105、1106形状相同, 该第二散热片200形成第二区块20,置于另一第一区块12的一侧。[0078]该第三散热片300设有第三本体3010,该第三散热片300相邻集结形成第三区块 30,分置于第一区块11及另一第一区块12的两侧,于第二区块20及第三区块30之间插入该另一第一区块12,将中心区块10、第一区块11、另一第一区块12、第二区块20、另一第一区块12以及二侧的第三区块30经由压合技术成形一块状体。[0079]该第一散热片110与各该相邻的水平片111两侧平齐贴合时,设于各该散热槽单元1109的半长圆形孔1104、叶片形孔1102及矩形孔1103等,由于其排列为非对称于各该第一本体1100的中心线L,贴合时产生左右错置,令第一散热片110与各该相邻的水平片 111的各该凹孔1101形成一完整渠道U,以该凹孔1101为准铣穿至该第一散热片110及水平片111的叶片形孔1102,形成一入水口 1000。[0080]详参图5-1 图5-4,其中,设于第一区块11、中心区块10及另一第一区块12的各该散热槽单元1109的各穿孔如半长圆形孔1104、叶片形孔1102及矩形孔1103等相互错置(详如图5-1)。[0081]例如,第一散热片110与水平片111交互叠合时,该第一散热片110上的矩形孔 1103与水平片111上的半长圆形孔1104、叶片形孔1102重叠,同时由矩形孔1103右侧的矩形孔右侧11030与叶片形孔1102的左侧叶片左侧11020产生一间隙形成一渠道U ;其次半长圆形孔1104与该水平片111上的矩形孔1103叠合,也由半长圆形孔1104左侧的半长圆侧边11040,与水平片111上的矩形孔1103右侧的矩形孔右侧11030,产生一间隙形成一渠道U,同时该半长圆形孔1104与水平片111的通道1105左侧也形成一渠道U ;另叶片形孔1102与水平片111上的矩形孔左侧11031也形成一渠道U,于各散热片叠合时情形亦同。[0082]另该第二散热片200与该另一第一区块12结合时亦同(详参图5-2、图5-3)。[0083]再如图5-3所示,该第二散热片200则由两侧通道1105、1106形成渠道U引流至下一区块。另如图5-4所示,该 第二区块与另一第一区块12结合也由两侧通道1105、1106 形成渠道U,同时也由各该散热槽单元1109引流至另一侧,再引流至下一区块。[0084]又如图5-4所示,该第四区块由一侧通道1105、1106结合,同时经由各该散热槽单元1109引流至另一侧,至出水套口 91引流至出水导套92。[0085]详参图2 图2-1,如此以中心区块10中央所铣设的注水套口 90将水注入,经由各区块的散热片内所设的各该散热槽单元1109引流,形成由中心向两侧以放射状水流引至两侧;当水流至第二区块20时受第二区块阻隔,并由两侧通过第二区块20引流,其中水流Fl由一侧经第二区块及第三区块的各散热片一侧通道1105、1106及各该散热槽单元 1109引导至出水套口 91,另一侧水流F2则通过各散热片一侧通道1105、1106引导至出水套口 91。如此让散热槽单元1109呈中心向外放射串联各散热槽的形态,以构成限制工作流体流动路径的通道。[0086]该出水套口 91连接一出水导套92,另于中侧与该出口流道相接。[0087]该些由第一散热片110与该些第二散热片200及该些第三散热片300的组合沿一组装方向X轴向垂直于该发热源H,而该注水套口 90直接置于该发热源H的上方,通过各散热片的各该散热槽单元1109内的流体,将热带至远离该发热源H的该散热槽单元1109 — 角隅。这些散热槽单元1109均布于该发热源H的上端;因此,由流入注水导套93的工作流体能顺利地经由注水套口 90进入各该散热片所交错形成的渠道U,在流过出水套口 91及出水导套92的后流出散热模块I。如此一来,温度较低的工作流体能有效且直接地移除发热源H传递至散热模块I底部的热量,并将该热量经由相连通的散热槽单元1109带至散热模块I顶部。由于散热模块I通常会利用自然对流或是会于其顶部装设风扇等能产生强制对流的装置来辅助散热,因此当工作流体将发热源H所产生的热量带至散热模I组顶部时,可通过自然对流或是强制对流等适当的方式来移除发热源H所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工作流体的温度。当然,工作流体也能经由出水导套92流出散热模块1,以便在散热模块I外部进行适当的热量移除作业的后,再经由注水导套93来流入散热模块I。[0088]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I是利用工作流体在流经交错设置的散热槽单元1109末端之后,工作流体会撞击散热槽单元1109末端壁面而形成乱流,接着再分流向相邻的散热槽单元1109,如此一来,即可让位于同一区段的工作流体温度更加均匀,以稳定的进行热交换。[0089]实施例二[0090]详参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略同,仅于第二散热片与该第二散热片200 略有差异,本例的第二散热片2000也设有一本体2010,惟两侧流道皆设为1105。[0091]实施例三[0092]详参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略同,仅于第二散热片与该第二散热片200 略有差异,本例的第二散热片2001也设有一本体2010,惟两侧流道皆设为1105且置于本体 2010的下方。[0093]实施例四[0094]详参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结构略同,仅将置于该第二散热片2001外侧的该另一第一区块12上下倒置,该另一第一区块12由另一第一散热片1131及另一水平片 1121组成,该另一第一散热片1131是第一散热片110上下倒置形成,另一水平片1121由该水平片111上下倒置形成,由该第二散热片2001及上下倒置另一第一区块12,将水流向下引流至出水导套92。[0095]实施例五[0096]另外,本实用新型也还包括止漏容置槽1001 ;—个罩盖50以及一防漏材料55。图 6与图6-1绘示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I的止漏容置槽1001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6与图7、 7-1,本实施的散热模块I适于对一发热源H进行散热,散热模块I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散热片110,每一个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本体1100以及单排的散热槽单元1109、通道1105、 1106以及止漏容置槽1001,该散热槽单元1109同上一例也由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组成,这些散热槽单元1109上的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以非对称于第一本体1100中心线 L且沿水平方向排列于第一本体1100 ;于近第一本体1100两侧处设有一对非相同形状的通道1105、1106,该通道1105、1106上方为无遮盖形状,以及止漏容置槽1001,第一本体1100 中央设有一偏离中心的凹孔1101。[0097]该第一散热片110是以水平倒置形成一水平片111间插排列组合形成各区块。同样地,一个第二散热片200,于近第二本体2010两侧处设有一对非相同形状的通道1105、 1106以及止漏容置槽1001。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片300,这些第三散热片300第三本体 3010上设有止漏容置槽1001,由第三散热片300叠合形成第四区块;一个罩盖50,以及一防漏材料55。这些由第二散热片200间插排列形成的第二区块20,置于由第一散热片110、 水平片111间插排列形成第一区块11,及由第一散热片110、水平片111水平倒置间插排列形成的另一第一区块12,于该另一第一区块12的一侧置入该第二散热片200,次于该另一第一区块12及第一区块11的外侧各置第四区块30,互相相邻并彼此相贴合;各该第一散热片110其该散热槽单元1109的一端,与相邻的水平片111的该散热槽单元1109的一端相重叠;其中如上例于该第一散热片110、水平片111间插排列形成的区块中央铣设有注水套口 90,以及于置于该第二散热片200另一侧的该第一散热片110、水平片111 一角隅铣设有一出水套口 91,再于各散热片上所设的止漏容置槽1001中置入防漏材料55,次将罩盖50的入水口 94及出水口 95与散热块1008上的注水套口 90及出水套口 91对正,盖于上方并与该些散热片集结形成的散热块1008紧密固定。[009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是通过片构式的设计,以分别于至少一片以上的散热片上设置散热槽单元1109,各该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1109是彼此不相通,而在结合该些散热片之后,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1109是能通过另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 1109来与相邻的散热槽单元1109相通,这些散热槽单元1109即得以绵密的布设于散热模块I内部,以构成一散热效率佳的渠道U,进而有效地对发热源H进行散热。[0099]此外,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利用两相邻的散热槽单元1109的错位、不同形状的散热槽单元1109的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结构设计以及相导通的散热槽单元1109是设于散热模块I内部的设计,大幅地增加工作流体与散热模块I的接触面积,再经由散热槽单元 1109交错式的设计来让工作流体产生乱流现象,使得散热模块I与工作流体间的热交换得以稳定均匀的进行。[0100]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模块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散热片各该第一散热片具有一本体、单排的散热槽单元以及通道,该散热槽单元以非对称式排列于该本体,该散热槽单元由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组成,且沿水平方向排列于该本体;于近本体两侧处设有一对通道,本体中央设有一偏离中心的凹孔;该第一散热片以水平倒置间插排列组合形成区块;一个第二散热片各该第二散热片于近本体两侧处设有一对形状不同的通道以及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片,其中,该第二散热片置于由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所形成区块之间互相相邻并彼此相贴合,于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所形成区块的外侧再与该些第三散热片彼此相贴合; 各该第一散热片其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水平倒置该第一散热片的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水平倒置的该第一散热片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其中于该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的区块中央设有入口流道,该区块的下方为热源接触面,以及于置于第二散热片形成的区块另一侧的该第一散热片一角隅设有一出口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两相接的该散热槽单元其端部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水平倒置散热片沿一组装方向彼此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入口流道、该些散热槽单元及该出口流道彼此相通,以构成一散热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散热槽单元分别与相邻的该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散热片以及各该第二散热片两侧分别具有一导槽,该些导槽构成该出口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入口接头与一出口接头,而部分的该些第一散热片其本体设有一入口缺槽,该些入口缺槽构成一入口连接空间,该入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入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入口流道相接;该第一散热片其本体一角隅另设有一出口缺槽,该些出口缺槽构成一出口连接空间,该出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出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出口流道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入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导槽相通, 各该出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导槽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及该些第三散热片的组合沿该第一方向组装于该发热源,而该入口流道与邻近该发热源的该散热槽单元的端部相通,该出口流道与远离该发热源的该散热槽单元端部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散热槽单元均布于该发热源的上端。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片本体两侧的通道形状相同。
12.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模块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散热片各该第一散热片具有一本体、单排的散热槽单元、通道以及止漏容置槽,该散热槽单元由奇数个不同形状的穿透孔组成,以非对称式沿水平方向排列于该本体,且于近本体两侧处各设有一非相同形状的通道以及止漏容置槽,本体中央设有一偏离中心的凹孔;该第一散热片以水平倒置间插排列组合形成区块,该区块的下方为热源接触面;一个以上的第二散热片各该第二散热片于近本体两侧处各设有一非相同形状的通道以及止漏容置槽一个以上的第三散热片,各该第三散热片上设有止漏容置槽;一个罩盖;以及一防漏材料,其中,该第二散热片置于由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区块之间互相相邻并彼此相贴合,于该些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区块的外侧再与该些第三散热片彼此相贴合;各该第一散热片其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水平倒置该第一散热片的该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水平倒置的该第一散热片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其中于该第一散热片间插排列形成的区块中央设有入口流道,以及于置于第二散热片形成的区块另一侧的该第一散热片一角隅设有一出口流道,再于各散热片上所设的止漏槽中置入防漏材料,次将罩盖盖于该些散热片上方。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模块,其包括多个相贴的第一散热片、第三散热片及一个第二散热片。第一散热片设有一第一本体及水平排列于该第一本体的散热槽单元。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本体及分别设于该第二本体两侧的通道,第三散热片为无开孔的平板材炓。第一散热片的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第一散热片的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第一散热片的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散热片的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与由该第一散片的热槽单元相重叠的第一区块及第二区块之间,置入第二散热片作为区隔。
文档编号G06F1/20GK202738360SQ201220379688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8日
发明者陈晃涵 申请人:陈晃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