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电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593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电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电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以非透明导电材料形成触控电极图形的触控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便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到触碰位置。图1显示传统触控面板剖面图。如图所示,第一电极层11与第二电极层12依序形成于基板10的上表面。第一电极层11具有第一感应电极列IIA及第一薄膜11B,第二电极层12具有第二感应电极列12A及第二薄膜12B,其中第一感应电极列IlA与第二感应电极列12A分别设于第一薄膜IlB与第二薄膜12B的下表面。此外,第一电极层11与第二电极层12可借由光学胶15予以相互贴合,如图所不,第一薄膜IlB借以光学胶15与第二感应电极列12A贴合。然而,装饰膜13形成于第二电极层12的上表面,而盖板14设于装饰膜13的上表面,其中亦可分别通过光学胶15予以贴合。上述传统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层11及第二电极层12中的第一感应电极列IIA及第二感应电极列12A—般是使用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ΙΤ0)。然而,氧化铟锡的形成不但需要使用复杂的制造工艺,而且其所形成的每一电极层厚度一般约为100微米至150微米之间,使得整体厚度增加。此外,由于制造工艺过程复杂,往往使得装饰模的良率不佳,致使触控面板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鉴于传统触控面板的整体厚度较厚,无法有效达到轻薄化,且制造工艺过程复杂,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电极装置,用以改善传统触控面板的缺点。
发明内容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可以非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电极层简化结构以实质获致薄化效果,或可直接进行曝光显影形成电极列以简化制造工艺步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触控电极装置,其包含:一基板;及至少一电极层,设于该基板的表面,该电极层包含一非透明导电材料;及一导电油墨图案,印刷于该至少一电极层的两侧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至少一电极层还包含一金属导线(Metal-trace)层,其中该金属导线层设置于该至少一电极层的两侧,且该导电油墨图案印刷于该金属导线层之上。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非透明导电材料包含多个金属线、网铜或网银。[0012]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些金属线的内径介于数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且该些金属线呈平面分布。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电极层还包含塑胶材料,以固定该非透明导电材料于该电极层内。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电极层还包含光敏材料。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基板为一透明基板。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还包含一盖板,设于该至少一电极层的表面。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至少一电极层包含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依序设于该基板的同一表面。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还包含一绝缘层,设于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之间,以电性隔离。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触控电极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相较于传统触控电极,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电极装置使用含非透明导电材料的电极层,因而可形成电极层简化结构以实现厚度薄化效果,同时可具有较佳之的可挠性且便于制作。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显示传统触控 面板的剖面图。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的俯视图。图2B显示图2A沿剖面线A-A的剖面图。图2C显示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图图2D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极层的剖面图。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的剖面图。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采用网铜的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基板11:第一电极层IlA:第一感应电极列IlB:第一薄膜12:第二电极层12A:第二感应电极列12B:第二薄膜13:装饰膜14:盖板15:光学胶200:触控电极装置300:触控电极装置20:盖板21:基板22:电极层22A:第一电极层22B:第二电极层23:导电油墨图案[0041]23A:第一导电油墨图案23B:第二导电油墨图案24:金属线25:网格26:电极列27:局部28:金属导线层28B:第二金属导线层29: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触控电极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于实施方式与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内文中对于冠词有所特别限定,否则“一”与“该”可泛指单一个或多个。本文中所使用的“约”、“大约”或“大致”用以修饰任何可些微变化的数量,但这种些微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于实施方式中若无特别说明,则代表以“约”、“大约”或“大致”所修饰的数值的误差范围一般是容许在百分之二十以内,较佳地是于百分之十以内,而更佳地则是于百分之五以内。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的俯视图,图2B显示图2A沿剖面线A-A的剖面图,图式仅显示与实施例相关的组成元件。本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主要包含基板21、至少一电极层22及一导电`油墨图案23。电极层22可直接设于基板21的表面(例如上表面)。导电油墨图案23印刷形成于电极层22的两侧表面上,用以传导电极层22所感应的触控信号。此外,导电油墨图案23的颜色,可视实际情况及设计需求予以调整变化,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则以黑色作为示意颜色。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电极层22可更包含金属导线(metal-trace)层28。其中,金属导线层28可设于电极层22的两侧,用以传输由电极层22所感应的触控信号。导电油墨图案23则是印刷于金属导线层28上,进而与金属导线层28电性连接。如此以来,借由导电油墨图案23即可将触控信号传送至触控电极装置200的信号处理器(未绘出),进行触控信号的计算,并据以对应输出显示影像信号。根据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电极层22内含非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属线、网铜或网银,其中金属线的内径为数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以金属线作为不意O金属线可借由塑胶材料(例如树脂)或光敏(photosensitive)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固定于电极层22内。由于金属线非常细,非人眼可以观察得到,因此由金属线所构成的电极层22的透光性极佳,且其厚度可仅约为0.1微米至I微米之间,从而致使触控电极装置200的整体厚度得以降低。请参阅图2C所示,其显示电极层22的局部27的放大图。如图所示,金属线24彼此随机交错且呈平面分布形成于电极层22中,因此由金属线所构成的电极层22的导电性于平面的各个方向大致相等。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特征,当电极层22采用光敏(photosensitive)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时,可借由曝光显影制造工艺形成具有所需的电极形状的电极列。举例来说,在一实施例中,电极列中的每一电极的外观可具有一菱形图形外观,亦或可视实际需求而设计形成具有条状图形或其他多边形图形等外观。如此相较于传统使用氧化铟锡(ITO)以形成电极层的制造工艺,由于本实施例的电极层22可直接进行曝光显影制造工艺,故不仅可简化制造工艺步骤同时亦可省略装饰膜,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基板21为透明基板,其材质为玻璃、塑胶或任何其他透明材料。然而基板21亦可视实际设计需求而包含可挠性材料、硬性材料或液晶显示模块。由于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包含的金属线非常纤细,其尺寸可为纳米等级且具延展性,因此当与基板21配合,即可形成实现厚度薄化且具可挠性的触控电极装置200。反观传统是使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ΙΤ0)。然而,尤其一般使用氧化铟锡制作电极层时,电极层厚度较厚且容易碎裂,因此制造工艺繁复耗时且良率低,此外因具有较低的可挠性,致使在应用层面上亦相对受限。请参阅图2D所示,其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触控电极装置200更包含一盖板20,设于电极层22的表面。在一实施例中,盖板20可借由光学胶等透明绝缘胶体,以贴合固定于电极层22的表面。此外,盖板20可为一透明盖板,且其可更包含可挠性材料或硬性材料。盖板表面材质则可经由特殊工艺处理后,以具有抗磨、抗刮、抗反射、防眩光及防指纹等功能特性。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装置200可更包含一绝缘层设于基板21与电极层22之间,使得电极层22间接设于基板21的表面。其中,绝缘层可包含光敏材料,借由曝光显影制造工艺而与电极层22 —同形成所要的形状于基板21上。图2A及图2B所示的触控电极装置200皆为单层的结构,亦即于基板21的单一表面设有单一电极层22。然而,本实施例也可使用其他结构,例如双层结构。图3显示双层结构的触控电极装置300的剖面图,第一电极层22A与第二电极层22B依序设于基板21的同一表面,且第一电极层22A与第二电极层22B之间借由绝缘层29以电性隔离。其中,第一电极层22A与第二电极层22B可分别包含第一导电油墨图案23A(未绘示)及第二导电油墨图案23B。此外,触控电极装置300亦可包含一盖板20,设于第二电极层22B的表面上。在一实施利中,盖板20可借由光学胶等透明绝缘胶体,以贴合固定于第二电极层22B的表面。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电极装置300可更包含一绝缘层设于基板21与第一电极层22A之间,使得第一电极层22A间接设于基板21的表面。其中,该绝缘层也可包含光敏材料,借由曝光显影制造工艺而与第一电极层22A —同形成所要的形状于基板21上。请再继续参阅图3。如图所示,第二电极层22B可包含第二金属导线层28B,其中第二金属导线层28B可设于第二电极层22B的两侧,用以传输由第二电极层22B所感应的触控信号。其中,第二导电油墨图案23B则可印刷形成于第二金属导线层28B上,进而与第二金属导线层28B电性连接,借此第二导电油墨图案23B即可将触控信号传送至触控电极装置200的信号处理器,以对应输出显示影像信号。另外,上述实施例及图示中,虽然仅阐述第二电极层22B的特征,但由于第一电极层22A可相似于第二电极层22B,故容此不再赘述第一电极层22A的对应特征。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2A与第二电极层22B的厚度皆可约为0.1微米至I微米之间,且绝缘层29的厚度则可约为5微米至10微米之间,如此以来将可有效降低触控电极装置300的整体厚度。其中,绝缘层29也可包含光敏材料,借由曝光显影制造工艺而与第二电极层22B —同形成所要的形状。相较于传统触控电极,上述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或300使用含非透明导电材料的电极层22,因而可形成电极层简化结构以实现厚度薄化效果,同时可具有较佳的可挠性且便于制作。此外,请参阅图4,其显示依据另一实施例采用网铜的电极层的局部27的放大图。如图所示,由于网铜具有多个网格25,其中每一网格25可具有一多边形外观或一类圆形外观,而所围绕出的区间则可使光线充分穿透,此外该些网格25彼此间亦可电性连接,且排列成一阵列图形。如此借由该些网格25的排列,即可组合形成电极,且使其具有条状图形、菱形图形(diamond pattern)或多边形图形等外观。此实施例虽以网铜作为示意,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故上述特征亦可采用网银等适宜材料予以实现。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基板;及 至少一电极层,设于该基板的表面,该电极层包含一非透明导电材料;及 一导电油墨图案,印刷于该至少一电极层的两侧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层还包含一金属导线层,其中该金属导线层设置于该至少一电极层的两侧,且该导电油墨图案印刷于该金属导线层之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非透明导电材料包含多个金属线、网铜或网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金属线的内径介于数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且该些金属线呈平面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极层还包含塑胶材料,以固定该非透明导电材料于该电极层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极层还包含光敏材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一透明基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一盖板,设于该至少一电极层的表面。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电极层包含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依序设于该基板的同一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一绝缘层,设于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之间,以电性隔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包含基板、至少一电极层及一导电油墨图案。电极层设于基板的表面,且电极层包含一非透明导电材料。导电油墨图案印刷于电极层的两侧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触控电极装置使用含非透明导电材料的电极层,因而可形成电极层简化结构以实现厚度薄化效果,同时可具有较佳之的可挠性且便于制作。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038242SQ20122067907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郭义鹏 申请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