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机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震机架包含底板、两侧板、顶板及两隔震件。每一侧板固定至底板,并具有第一穿越部及第二穿越部。顶板固定至侧板。底板、侧板与顶板环绕形成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承载架。每一隔震件包含本体、第一隔震部及第二隔震部。本体固定至对应的侧板。第一隔震部与第二隔震部连接该本体,并分别由对应的第一穿越部与对应的第二穿越部穿入容置空间中。当承载架插入容置空间时,承载架的每一侧墙部夹持固定于对应的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之间。
【专利说明】隔震机架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隔震机架。
【背景技术】
[0002]服务器的基本架构和一般的个人电脑大致相同,是由位于主板上的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及输入/输出(I/O)设备等部件所组成,并由总线(bus)在内部将其连接起来,通过北桥芯片连接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而通过南桥芯片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等。
[0003]在此以机架服务器为例,机架服务器是一种外观按照统一标准设计的服务器,配合机柜统一使用。因此,可以说机架式服务器是一种优化后的服务器结构,它的设计宗旨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服务器所占用的空间。很多专业网络设备都是采用机架式的结构,其多为扁平式,就如同抽屉一般。
[0004]一般来说,位于机架服务器内的主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机箱内。基于此概念,有人提出将数据储存装置可以承载架进行承载,并以同样方式安装架设于机架上,如此便可以容纳更多的数据储存装置。
[0005]然而,现有的机架与承载架之间并无任何隔震的机构,并且由于储存装置多需支持热插拔,所以机架与承载架之间必须保有间隙。因此,在振动环境之下,机架与承载架相互敲击将会使储存装置的性能表现(performance)降低;在冲击环境之下,甚至会造成储存装置严重的损毁。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隔震机架,其用以容置承载架。承载架包含两侧墙部。隔震机架包含底板、两侧板、顶板以及两隔震件。两侧板固定至底板。每一侧板具有第一穿越部以及第二穿越部。顶板固定至侧板,致使侧板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底板、侧板与顶板环绕形成容置空间。两隔震件分别固定至侧板。每一隔震件包含本体、第一隔震部以及第二隔震部。本体固定至对应的侧板。第一隔震部连接本体,并由对应的第一穿越部穿入容置空间中。第二隔震部连接本体,并由对应的第二穿越部穿入容置空间中。当承载架插入容置空间时,每一侧墙部夹持固定于对应的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之间。
[0007]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侧板上的第一穿越部与第二穿越部沿着远离底板的第一方向形成。
[0008]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隔震部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一导角。第一面面向第二隔震部。第一导角沿着平行于底板的第二方向形成于第一面上。第二隔震部具有第二面以及第二导角。第二面面向第一隔震部。第二导角沿着第二方向形成于第二面上。在承载架沿着第二方向插入容置空间期间,每一侧墙部受对应的第一导角与对应的第二导角导引而通过对应的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
[0009]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侧板还具有第三穿越部。每一侧板上的第一穿越部、第二穿越部与第三穿越部依序沿着第一方向形成。每一隔震件还包含第三隔震部。第三隔震部连接本体,并由对应的第三穿越部穿入容置空间中。当承载架插入容置空间时,每一侧墙部可选择性地夹持固定于对应的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之间,或夹持固定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三隔震部之间。
[0010]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侧板包含至少一导引部。导引部位于容置空间中。每一导引部与相邻的第二隔震部沿着平行于底板的第二方向并排。在承载架插入容置空间期间,每一侧墙部受对应的导引部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导引,致使承载架沿着第二方向相对底板移动。
[0011]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导引部的外型实质上呈圆柱型。
[0012]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隔震部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一导角。第一面面向第二隔震部。第一导角沿着平行于底板的第二方向形成于第一面上。第二隔震部具有第二面、第二导角、第三面以及第三导角。第二面面向第一隔震部。第二导角沿着第二方向形成于第二面上。第三面面向第三隔震部。第三导角沿着第二方向形成于第三面上。第三隔震部具有第四面以及第四导角。第四面面向第二隔震部。第四导角沿着第二方向形成于第四面上。在承载架沿着第二方向插入容置空间期间,每一侧墙部选择性地受对应的第一导角与对应的第二导角导引而通过对应的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或者受对应的第三导角与对应的第四导角导引而通过对应的第二隔震部与对应的第三隔震部。
[0013]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隔震件的外型实质上呈E字型。
[0014]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隔震机架通过设置于隔震机架的两侧板上的隔震件,达到夹持固定承载架的侧墙部的功能。如此,即可提升储存装置在隔震机架中的隔振效果,进而可避免承载架在振动环境之下与隔震机架相互敲击或承载架因自身振动所产生的晃动而降低储存装置的性能表现的可能,以及可避免在冲击环境之下因承载架与隔震机架撞击而使储存装置损毁的状况发生。并且,本发明的隔震件包含至少三个隔震部,使得承载架可选择性地夹持固定于任两相邻隔震部之间,因此可适用于多个储存装置堆迭排列设置于隔震机架中的情况。再者,每一隔震部上还设置有导角结构,使得承载架在插入隔震机架期间受隔震部的导角结构所导引,因此可增加承载架插入隔震机架中的顺畅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服务器的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2为绘示图1中的服务器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其中顶板已移除。
图3为绘示图2中的侧板与隔震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绘示图1中的服务器沿着线段4-4’的剖面视图。
图5A为绘示图4中的隔震件的立体放大图。
图5B为绘示图4中的隔震件的另一立体放大图。
符号说明
1:服务器106cl:第二面
10:隔震机架106c2:第二导角
100:底板106c3:第三面
102:侧板106c4:第三导角 102a:第一穿越部106d:第三隔震部
102b:第二穿越部106dl:第四面
102c:第三穿越部106d2:第四导角
102d:导引部12:承载架
104:顶板120:承载部
106:隔震件122:侧墙部
106a:本体14:储存装置
106b:第一隔震部Al:第一方向
106bI ■?第一面A2:第二方向
106b2:第一导角S:容置空间 106c:第二隔震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17]请参照图1以及图2。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服务器I的局部立体组合图。图2为绘示图1中的服务器I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其中顶板104已移除。
[0018]如图1与图2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服务器I包含隔震机架10、承载架12以及储存装置14。服务器I的隔震机架10包含底板100、两侧板102、顶板104以及两隔震件106。隔震机架10的两侧板102平行且分隔地固定至底板100。隔震机架10的每一侧板102具有第一穿越部102a、第二穿越部102b以及第三穿越部102c。两侧板102的第一穿越部102a相对底板100的高度一致,两侧板102的第二穿越部102b相对底板100的高度一致,并且两侧板102的第三穿越部102c相对底板100的高度也一致。隔震机架10的顶板104固定至侧板102,致使侧板102位于底板100与顶板104之间,且顶板104平行于底板100。隔震机架10的底板100、侧板102与顶板104环绕形成容置空间S。
[0019]另外,服务器I的承载架12可拆卸地容置于上述容置空间S中。服务器I的承载架12包含承载部120以及两侧墙部122。承载架12的两侧墙部122固定至承载部120。服务器I的储存装置14承载于承载架12的承载部120上,并夹持固定于两侧墙部122之间。因此,服务器I的储存装置14可受到承载架12的保护,且承载架12可作为移动储存装置14以及使储存装置14相对隔震机架10进行拆装的载具。
[0020]请参照图3以及图4。图3为绘示图2中的侧板102与隔震件106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绘示图1中的服务器I沿着线段4-4’的剖面视图。
[0021]如图3与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隔震机架10的的隔震件106分别固定至侧板102。每一隔震件106包含本体106a、第一隔震部106b、第二隔震部106c以及第三隔震部106d。隔震件106的本体106a固定至对应的侧板102。隔震件106的第一隔震部106b连接本体106a,并由对应的侧板102上的第一穿越部102a穿入容置空间S中。隔震件106的第二隔震部106c连接本体106a,并由对应的侧板102上的第二穿越部102b穿入容置空间S中。隔震件106的第三隔震部106d连接本体106a,并由对应的侧板102上的第三穿越部102c穿入容置空间S中。
[0022]于一实施方式中,每一隔震件106的外型实质上呈E字型。
[0023]于实际应用中,侧板102的第二穿越部102b为封闭式破孔,而侧板102的第一穿越部102a与第三穿越部102c可为封闭式破孔或开放式破孔,可依据所需而弹性地改变。
[0024]于本实施方式中,隔震机架10包含4个隔震件106,并且两侧板102总共具有4组第一穿越部102a、第二穿越部102b与第三穿越部,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25]如图3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侧板102上相邻的的第一穿越部102a、第二穿越部102b与第三穿越部102c依序沿着第一方向Al形成,且第一方向Al垂直于底板10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26]在此要说明的是,每一侧板102的第一隔震部106b与第二隔震部106c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的高度,并且每一侧板102的第二隔震部106c与第三隔震部106d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的高度。因此,当服务器I的储存装置14随着承载架12插入容置空间S时,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可选择性地夹持固定于对应的隔震件106的第一隔震部106b与第二隔震部106c之间(如图4所示),或夹持固定于对应的隔震件106的第二隔震部106c与第三隔震部106d之间(亦即,图4中储存装置14的上方空间)。换句话说,通过设置于隔震机架10的两侧板102上的隔震件106,本实施方式可达到夹持固定承载架12的侧墙部122的功能。如此,除了可提升储存装置14在隔震机架10中的隔振效果之外,由于承载架12可选择性地夹持固定于隔震件106的任两相邻隔震部之间,因此可适用于多个储存装置14堆迭排列设置于隔震机架10中的情况。
[0027]再回到图2,于本实施方式中,隔震机架10的每一侧板102包含多个导引部102d。侧板102的导引部102d位于容置空间S中。侧板102的每一导引部102d与相邻的第二穿越部102b沿着平行于底板100的第二方向A2并排。相对地,在隔震件106固定至对应的侧板102之后,隔震件106的第二隔震部106c由对应的侧板102上的第二穿越部102b穿入容置空间S中,因此侧板102的每一导引部102d也会与相邻的第二隔震部106c沿着第二方向A2并排。藉此,在服务器I的储存装置14随着承载架12插入容置空间S期间,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受对应的导引部102d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106c导引,致使承载架12沿着第二方向A2相对底板100移动。
[0028]于一实施方式中,侧板102的每一导引部102d的外型实质上呈圆柱型,藉以提高服务器I的承载架12插入容置空间S期间的顺畅度,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29]请参照图5A以及图5B。图5A为绘示图4中的隔震件106的立体放大图。图5B为绘示图4中的隔震件106的另一立体放大图。
[0030]如图5A与图5B所示,并配合参照图2,于本实施方式中,隔震件106的第一隔震部106b具有第一面106bl以及第一导角106b2。第一隔震部106b的第一面106bl面向第二隔震部106c。第一隔震部106b的第一导角106b2沿着上述第二方向A2形成于第一面106bl上。隔震件106的第二隔震部106c具有第二面106cl、第二导角106c2、第三面106c3以及第三导角106c4。第二隔震部106c的第二面106cl面向第一隔震部106b。第二隔震部106c的第二导角106c2沿着第二方向A2形成于第二面106cl上。第二隔震部106c的第三面106c3面向第三隔震部106d。第二隔震部106c的第三导角106c4沿着第二方向A2形成于第三面106c3上。隔震件106的第三隔震部106d具有第四面106dl以及第四导角106d2。第三隔震部106d的第四面106dl面向第二隔震部106c。第三隔震部106d的第四导角106d2沿着第二方向A2形成于第四面106dl上。
[0031]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在服务器I的储存装置14随着承载架12沿着第二方向A2插入容置空间S期间,若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受对应的第一隔震部106b的第一导角106b2与对应的第二隔震部106c的第二导角106c2导引而通过第一隔震部106b与第二隔震部106c,则在承载架12完整插入容置空间S之后,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夹持固定于对应的隔震件106的第一隔震部106b与第二隔震部106c之间。相对地,若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受对应的第二隔震部106c的第三导角106c4与对应的第三隔震部106d的第四导角106d2导引而通过第二隔震部106c与第三隔震部106d,则在承载架12完整插入容置空间S之后,承载架12的每一侧墙部122夹持固定于对应的隔震件106的第二隔震部106c与第三隔震部106d之间。换言之,服务器I的承载架12在插入隔震机架10的容置空间S期间,受隔震部的导角结构所导引,因此同样可增加承载架12插入隔震机架10中的顺畅度。
[0032]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隔震机架通过设置于隔震机架的两侧板上的隔震件,达到夹持固定承载架的侧墙部的功能。如此,即可提升储存装置在隔震机架中的隔振效果,进而可避免承载架在振动环境之下与隔震机架相互敲击或承载架因自身振动所产生的晃动而降低储存装置的性能表现的可能,以及可避免在冲击环境之下因承载架与隔震机架撞击而使储存装置损毁的状况发生。并且,本发明的隔震件包含至少三个隔震部,使得承载架可选择性地夹持固定于任两相邻隔震部之间,因此可适用于多个储存装置堆迭排列设置于隔震机架中的情况。再者,每一隔震部上还设置有导角结构,使得承载架在插入隔震机架期间受隔震部的导角结构所导引,因此可增加承载架插入隔震机架中的顺畅度。
[0033]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隔震机架,用以容置一承载架,该承载架包含两侧墙部,该隔震机架包含: 一底板; 两侧板,固定至该底板,每一该些侧板具有一第一穿越部以及一第二穿越部; 一顶板,固定至该些侧板,致使该些侧板位于该底板与该顶板之间,其中该底板、该些侧板与该顶板环绕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及 两隔震件,分别固定至该些侧板,每一该些隔震件包含: 一本体,固定至对应的该侧板; 一第一隔震部,连接该本体,并由对应的该第一穿越部穿入该容置空间中;以及 一第二隔震部,连接该本体,并由对应的该第二穿越部穿入该容置空间中, 其中当该承载架插入该容置空间时,每一该些侧墙部夹持固定于对应的该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侧板上的该第一穿越部与该第二穿越部沿着远离该底板的一第一方向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隔震部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一导角,该第一面面向该第二隔震部,该第一导角沿着平行于该底板的一第二方向形成于该第一面上,该第二隔震部具有一第二面以及一第二导角,该第二面面向该第一隔震部,该第二导角沿着该第二方向形成于该第二面上,并且在该承载架沿着该第二方向插入该容置空间期间,每一该些侧墙部受对应的该第一导角与对应的该第二导角导引而通过对应的该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侧板还具有一第三穿越部,每一该些侧板上的该第一穿越部、该第二穿越部与该第三穿越部依序沿着该第一方向形成,每一该些隔震件还包含一第三隔震部,连接该本体,并由对应的该第三穿越部穿入该容置空间中,当该承载架插入该容置空间时,每一该些侧墙部可选择性地夹持固定于对应的该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之间,或夹持固定于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与对应的该第三隔震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侧板包含至少一导引部,位于该容置空间中,每一该些导引部与相邻的该第二隔震部沿着平行于该底板的一第二方向并排,在该承载架插入该容置空间期间,每一该些侧墙部受对应的该导引部与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导引,致使该承载架沿着该第二方向相对该底板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导引部的外型实质上呈圆柱型。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隔震部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一导角,该第一面面向该第二隔震部,该第一导角沿着平行于该底板的一第二方向形成于该第一面上,该第二隔震部具有一第二面、一第二导角、一第三面以及一第三导角,该第二面面向该第一隔震部,该第二导角沿着该第二方向形成于该第二面上,该第三面面向该第三隔震部,该第三导角沿着该第二方向形成于该第三面上,该第三隔震部具有一第四面以及一第四导角,该第四面面向该第二隔震部,该第四导角沿着该第二方向形成于该第四面上,并且在该承载架沿着该第二方向插入该容置空间期间,每一该些侧墙部选择性地受对应的该第一导角与对应的该第二导角导引而通过对应的该第一隔震部与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或者受对应的该第三导角与对应的该第四导角导引而通过对应的该第二隔震部与对应的该第三隔震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震机架,其特征在于,该隔震件的外型实质上呈E字型。
【文档编号】G06F1/18GK104182001SQ201310203053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8日
【发明者】吴重谦, 夏宏荣 申请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