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尤其能够得到良好的不可视特性以及ESD耐性。桥接配线(10)具有:在Y1-Y2方向隔开间隔(T1)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10a);以及将各中央配线层(10a)的X1-X2方向的两端分别一体化的端部配线层(10b)。端部配线层(10b)的各自的宽度尺寸(T3)形成为比中央配线层(10a)的各自的宽度尺寸(T2)大。端部配线层(10b)从搭上与第二透明电极(5)连接的连接部(5b)起直至搭上绝缘层(20)的表面(20a)。
【专利说明】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检测操作面的操作位置的输入装置,尤其涉及将形成于透明基材表面的透明电极之间连接的桥接配线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触摸面板例如构成为具有多个透明电极和对透明电极之间进行电连接的桥接配线。在各透明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桥接配线通过绝缘层的表面,并与各透明电极之间电连接。
[0003]图11以及图12是现有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04]在图11所示的现有例中,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在Yl - Y2方向(第一方向)经由连结部7设置。各第一透明电极4以及连结部7由ITO等一体地形成。
[0005]并且,多个由ITO等形成的第二透明电极5沿Xl — X2方向(第二方向)配置。而且,在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以覆盖连结部7的表面的方式设置有绝缘层13,在绝缘层13的表面设置有以与Xl - X2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的一条桥接配线9。桥接配线9的两侧端部9a、9a与第二透明电极5的表面电连接。桥接配线9例如形成为ITO和金属层的层叠构造。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9 — 511086号公报
[0007]然而,在图11所示的现有例I中,如后述的实验结果所示,存在ESD耐性降低的问题。
[0008]另一方面,在图12所示的现有例的结构中,与图11不同,桥接配线9、9为两条。除此之外的部分与图11同样。并且,图11所示的各桥接配线的尺寸与图11的桥接配线9的尺寸相同。
[0009]然而,在图12所示的构造中,与图11所示的构造相比ESD耐性提高,但在操作者看来,平行的两条桥接配线9、9好像是包围各桥接配线9、9的外缘的一个块(好像是一条粗的桥接配线9),存在桥接配线9的所谓的不可视性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0]因此,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能够得到良好的不可视特性以及ESD耐性的输入装置。
[0011]本实用新型中的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具有:透明基材;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面的多个透明电极;具备对所述透明电极之间进行电连接的金属层的桥接配线;以及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材与所述桥接配线之间的绝缘层,
[0012]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各第一透明电极沿第一方向连结,所述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连结位置,各第二透明电极借助通过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的所述桥接配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连结,
[0013]所述桥接配线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而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和将各中央配线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一体化的端部配线层,[0014]所述端部配线层的各自的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央配线层的各自的宽度尺寸,
[0015]所述端部配线层从搭上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连接的连接部起直至搭上所述绝缘层的表面。
[0016]如上述那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形成为:在桥接配线层中具有端部配线层和从端部配线层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所述中央配线层分别形成为比端部配线层细。通过这样分支成多个中央配线层,能够在散热性差的绝缘层上适当地对电流进行分流。并且,容易招致ESD的降低的部分是桥接配线的厚度容易降低的绝缘层的表面边缘部。因而,将宽度尺寸宽的端部配线层形成为从搭上与第二透明电极连接的连接部起直至搭上绝缘层的表面。并且,由此,分支成多个且在第一方向隔开间隔扩展的中央配线层的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桥接配线整体的长度相对变短,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难以被操作者看到。
[0017]如上,能够使不可视性和ESD耐性双方良好。
[0018]虽然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在中途分支的导体元件,但并非是像本实用新型这样将透明电极之间连接的桥接配线的结构,并不清楚与绝缘层之间的关系。因此,存在ESD耐性不充分、像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那样不可视特性不充分的可能性。在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将中央配线层分别形成为比端部配线层细,并且,端部配线层不仅搭上与第二透明电极连接的连接部,而且直至搭上绝缘层的表面,将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的长度形成为比桥接配线整体的长度短,由此,能够使不可视性和ESD耐性双方良好。
[0019]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中央配线层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部分。由此,在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中,能够缩短倾斜部分以外的长度,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难以被操作者看到,能够有效地使不可视性和ESD耐性双方良好。
[0020]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构成为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为整体倾斜。由此,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的外缘包围的面积,能够更有效地使不可视性良好。或者,能够构成为: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为具有:以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的直线部;以及将所述直线部与所述端部配线层之间连接的倾斜部。由此,平行的直线部的长度相对于桥接配线的整体相对变短,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难以被操作者看到。
[0021]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对于所述中央配线层,所述直线部和所述倾斜部连接的连接部形成为曲面状。
[0022]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中央配线层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形成。由此,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难以被操作者看到,能够使桥接配线的不可视性良好。
[0023]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将从所述桥接配线的中心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轴作为对称轴,所述桥接配线形成为轴对称形状。
[0024]并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具有大致平坦的平坦化面以及形成在所述平坦化面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倾斜面,所述端部配线层形成在从所述倾斜面上起至所述平坦化面上为止,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在所述平坦化面上。能够更有效地提高ESD耐性。[0025]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中央配线层分支成两股。
[0026]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构成为:所述桥接配线由所述金属层与ITO的层叠构造形成。
[0027]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构成为:所述绝缘层具备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边缘部。
[0028]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构成所述绝缘层的所有的边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并且,优选为:在所述透明基材的背侧设置有赋予显示光的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外表面设置有滤色器,所述滤色器的各自的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排列。在本实用新型中,使构成绝缘层的边缘部相对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双方倾斜地朝向。由此,当在背部配置有赋予彩色显示光的显示面板时,滤色器的子像素的边缘部与绝缘层的边缘部变得并不平行,因彩色显示光而导致绝缘层的存在变得难以显眼,容易防止在绝缘层的部分光闪烁的现象。
[0029]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为整体弯曲。
[0030]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中央配线层的长度比所述桥接配线的整体的长度短。
[0031]实用新型效果
[00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能够使不可视性以及ESD特性这双方良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示出形成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透明基材的表面的各透明电极以及配线部的俯视图。
[0034]图2 Ca)是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图2 (b)是与图2 Ca)局部不同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0035]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俯视图。
[0036]图4 (a)是桥接配线的放大俯视图,图4 (b)是沿着A — A线将输入装置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0037]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8]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9]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0]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1]图9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滤色器的子像素的排列和绝缘层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0042]图10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3]图11是现有例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4]图12是现有例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5]标号说明
[0046]I输入装置
[0047]2透明基材
[0048]3 面板
[0049]4第一透明电极[0050]5第二透明电极
[0051]6配线部
[0052]7连结部
[0053]9、10桥接配线
[0054]IOa中央配线层
[0055]IOal 直线部
[0056]10a2 倾斜部
[0057]IOb端部配线层
[0058]11显示区域
[0059]20绝缘层
[0060]20a 表面
[0061]20al平坦化面
[0062]20a2 倾斜面
[0063]25装饰区域
[0064]30光学透明粘着层(OCA)
[0065]34表面端部
[0066]35R.35G.35B 子像素
[0067]36金属层
[0068]37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
[0069]38、39 边缘部
[0070]40 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71]图1是示出形成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透明基材的表面的各透明电极以及配线部的俯视图,图2 (a)是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图2 (b)是与图2 (a)局部不同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桥接配线周边的局部俯视图,图4 (a)是桥接配线的放大俯视图,图4 (b)是沿着A — A线将输入装置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007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透明” “透光性”是指可见光线穿透率在50%以上(优选为80%以上)的状态。进一步,优选雾度(Haze)值在6以下。
[0073]另外,在图1中图示出在构成输入装置(触摸面板)1的透明基材2的表面(第一面)2a上形成的各透明电极4、5以及配线部6,但实际上如图2 (a)所示在透明基材2的表面侧设置有透明的面板3,并且,在配线部6的位置存在装饰层,因此无法从面板3的表面侧看到配线部6。另外,透明电极是透明的,因此无法看到,但在图1中示出了透明电极的外形。
[0074]透明基材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薄膜状的透明基材、玻璃基材等形成。并且,各透明电极4、5通过利用ITO (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导电材料进行派射、蒸镀等成膜。
[0075]如图1所示,在显示区域11 (能够通过手指等操作体进行操作的、显示面板所面对的显示画面)内形成有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0076]如图1、图3所示,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形成于透明基材2的表面2a,各第一透明电极4经由细长连结部7沿Yl — Y2方向(第一方向)连结。而且,由沿Yl - Y2方向被连结在一起的多个透明电极4构成的第一电极8在Xl — X2方向隔开间隔排列。
[0077]并且,如图1、图3所示,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形成于透明基材2的表面2a。这样,第二透明电极5与第一透明电极4形成于同一面(透明基材2的表面2a)。如图3所示,各第二透明电极5经由桥接配线10沿Xl — X2方向(第二方向)连结。而且,由沿Xl —12方向被连结在一起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构成的第二电极12在Yl — Y2方向隔开间隔排列。
[0078]如图2 (a)所示,在将第一透明电极4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的表面形成有绝缘层20。如图2 (a)所示,绝缘层20填充连结部7与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的空间,并且稍稍搭上第二透明电极5的表面。
[0079]而且,如图2 (a)所示,桥接配线10形成在从绝缘层20的表面20a到位于绝缘层20的Xl - X2方向的两侧的各第二透明电极5的表面。桥接配线10将各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电连接。
[0080]如图2 Ca)所示,在将各第一透明电极4之间连接的连结部7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层20,在该绝缘层20的表面设置有将各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连接的桥接配线10。这样,在连结部7与桥接配线10之间夹设有绝缘层20,第一透明电极4和第二透明电极5处于被电绝缘的状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一透明电极4和第二透明电极5形成于同一面(透明基材2的表面2a),能够实现输入装置I的薄型化。
[0081 ] 另外,连结部7、绝缘层20以及桥接配线10均位于显示区域11内,与透明电极4、5同样构成为透明、具有透光性。
[0082]如图1所示,显示区域11的周围形成相框状的装饰区域(非显示区域)25。显示区域11透明、具有透光性,但装饰区域25不透明、具有非透光性。因此,无法从输入装置I的表面(面板3的表面)看到设置于装饰区域25的配线部6、外部连接部27。
[0083]如图1所示,在装饰区域25中形成有从各第一电极8以及各第二电极12引出的多条配线部6。各配线部6形成为具有Cu、Cu合金、CuNi合金、N1、Ag、Au等金属材料。
[0084]如图1所示,各配线部6的前端构成与柔性印刷基板(未图示)电连接的外部连接部27。
[0085]如图2(a)所示,透明基材2的表面2a侧和面板3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着层(0CA ;Optical Clear Adhesive)30接合。面板3的材质并无特殊限定,但优选应用玻璃基材、塑料基材。光学透明粘着层(OCA) 30是丙烯酸系粘着剂、双面粘着带等。
[0086]在图1所示的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I中,当如图2 Ca)所示接触面板3的操作面3a上时,在手指F和接近手指F的第一透明电极4之间、以及手指F与接近手指F的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产生静电电容。能够基于此时的静电电容变化计算出手指F的接触位置。对于手指F的位置,基于手指F与第一电极8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检测X坐标,基于手指F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检测Y坐标(固有电容检测型)。并且,也可以是对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12中的一方的第一电极的一列施加驱动电压,利用另一方的第二电极检测手指F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从而利用第二电极检测Y位置,利用第一电极检测X位置的互电容检测型。
[008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连结的桥接配线10的构造上存在特征部分。
[0088]如图3、图4 (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桥接配线10构成为具有:在Yl — Y2方向隔开间隔Tl而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10a、10a ;以及将各中央配线层IOa的Xl — X2方向的两端分别一体化的端部配线层10b。
[0089]如图3、图4 (a)所示,各端部配线层IOb形成为与Xl — X2方向大致平行。
[0090]并且,如图3、图4(a)所示,从端部配线层10分出两股而形成多个中央配线层10a、10a,各中央配线层IOa具备:以与Xl — X2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的直线部IOal ;和连接各直线部IOal与各端部配线层IOb之间的倾斜部10a2。各倾斜部10a2相对于Xl — X2方向以及Yl — Y2方向双方倾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倾斜部10a2形成为直线状。
[0091]如图4 (b)所示,绝缘层20的表面20a构成为具有:与由Xl — X2方向以及Yl —Y2方向构成的面大致平行的平坦化面20al ;以及形成在平坦化面20al的Xl — X2方向的两侧的倾斜面20a2。倾斜面20a2将平坦化面20al与第二透明电极5的表面5a之间连接。倾斜面20a2可以形成直线状,也可以形成曲面状。
[0092]而且,如图4 (b)所示,桥接配线10的端部配线层IOb形成为从搭上与第二透明电极5连接的连接部5b (未被绝缘层20覆盖而露出的表面5a)起直至搭上绝缘层20的倾斜面20a2上以及平坦化面20al上的中途。中央配线层IOa形成在绝缘层20的平坦化面20al上。另外,虽然图4 (a)的沿着A — A线的桥接配线10的长度尺寸比图4 (b)长,但为了使图4 (a)所示的中央配线层IOa和端部配线层IOb的位置与示出剖面的图4 (b)在纸面上下方向一致,在图4 (b)中相比实际情况缩短中央配线层IOa的长度尺寸而进行图
/Jn ο
[0093]如图3、图4 (a)所示,中央配线层IOa各自的宽度尺寸T2形成为比端部配线层IOb各自的宽度尺寸T3细。
[0094]并且,如图4 (b)所示,桥接配线10例如由透明的底层40、透明的金属层36以及透明的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这三层构造形成,该底层40由ITO (Indium Tin Oxide)构成,形成在从绝缘层20的表面20a直到第二透明电极5的表面5a,该金属层36形成于底层40的表面,且电阻比底层40的电阻低,该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由ITO构成,且形成在金属层36的表面。
[0095]金属层36由Au、Au合金、Cu、Cu合金、Ag合金等形成。上述金属层36优选是当将桥接配线10用于上述三层构造时在耐热、耐湿、环境试验中都不氧化、电阻变化小、能够维持低电阻的材料。并且,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性。
[0096]由ITO构成的底层40作为相对于起因于绝缘层20的吸水性的水分的阻挡层发挥功能。并且,由ITO构成的底层40能够使ESD电压值(耐压值)增加,能够提高ESD耐性(静电破坏耐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0能够使用酚醛清漆树脂(抗蚀剂),能够适当地填充第二透明电极5与连结部7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使绝缘层20的倾斜面20a2形成得平缓,能够减小凹凸。本实施方式中的由ITO构成的底层40作为相对于起因于酚醛清漆树脂的吸水性的水分的阻挡层发挥功能,此外,能够适当地追随相对于环境变化的绝缘层20的收缩。这样,能够利用由ITO构成的底层40与金属层36的层叠构造得到良好的耐环境性(耐湿性、耐热性)。
[0097]并且,通过利用由ITO构成的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覆盖金属层36的表面,能够使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作为相对于起因于图2 Ca)所示的由丙烯酸系粘着剂等形成的光学透明粘着层(OCA) 30的吸水性的水分的阻挡层发挥功能。并且,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最优选使用透明性高的ΙΤ0。由此能够使桥接配线10低电阻化,且能够提高ESD耐性。
[0098]并且,能够利用溅射、蒸镀法形成底层40、金属层36以及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各层。并且,能够使用光刻技术等从绝缘层20的表面到位于绝缘层20的两侧的第二透明电极5的表面将桥接配线10形成为规定形状。
[0099]另外,优选通过全面曝光来进行使绝缘层20透明的破坏(Breaching)。
[0100]绝缘层20的最大膜厚为0.5?4μπι左右,底层40以及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的各膜厚为5?40nm左右,金属层36的膜厚为2?20nm左右。并且,桥接配线的宽度尺寸(沿Yl — Y2方向的长度尺寸)为5?50 μ m左右,长度尺寸(沿Xl — X2方向的长度尺寸)为150?500 μ m左右。并且,构成桥接配线10的各中央配线层IOa的宽度尺寸T2为12?18 μ m左右,各端部配线层IOb的宽度尺寸T3为15?20 μ m左右。并且,各中央配线层IOa在Yl — Y2方向的间隔为50?150 μ m左右。
[0101]如图3、图4 (a)所示,中央配线层IOa从端部配线层IOb分支成两股。中央配线层IOa的数量也可以是三条以上,但是,通过形成为使中央配线层IOa分支成两股的结构,认为能够更有效地获得良好的不可视性。并且能够使桥接配线10的形成容易化。
[0102]并且,将从桥接配线10的中心O分别沿Xl - X2方向以及Yl — Y2方向延伸的轴作为对称轴L1、L2,桥接配线10形成为轴对称形状。
[0103]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桥接配线层10的端部配线层IOb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10a。上述中央配线层IOa分别形成为比端部配线层IOb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散热差的绝缘层20的表面20a使桥接配线10分支,能够对电流进行分流。并且,容易招致ESD降低的部分是桥接配线10的厚度容易降低的绝缘层20的表面边缘部34(参照图4 (b))附近。因而,将宽度尺寸宽的端部配线层IOb形成为从搭上该端部配线层IOb与第二透明电极5连接的连接部5b起直至搭上绝缘层20的表面20a。由此,分支成多个且在Yl — Y2方向(第一方向)隔开间隔扩展的中央配线层IOa的沿Xl — X2方向(第二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对于桥接配线10的整体长度相对变短,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10变得难以被操作者看到。
[0104]如上,能够使不可视性和ESD耐性双方变得良好。
[0105]虽然也可以将端部配线层IOb形成在从端部配线层IOb与第二透明电极5连接的连接部5b起到绝缘层20的倾斜面20a2上的中途为止,但通过如图4 (b)所示使端部配线层IOb延伸至绝缘层20的平坦化面20al上,能够更有效地提高ESD耐性。并且,通过使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IOa的长度短于桥接配线10的整体长度,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10变得难以被操作者看到,能够更有效地使不可视性良好。
[0106]并且,如图3、图4 (a)所示,优选在中央配线层IOa设置有倾斜部10a2。由此,能够在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IOa中缩短倾斜部10a2以外的直线部IOal的长度,认为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10变得难以被操作者看到,能够更有效地使不可视性以及ESD耐性良好。
[0107]并且,通过将如图4所示的直线部IOal和倾斜部10a2之间的连接部31形成为曲面状(R形状),认为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桥接配线10变得难以被操作者看到,且能够减少产生过渡电流时成为放电的起点的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不可视性以及ESD耐性,在这方面是优选的。
[0108]当像图12所示的现有例那样将桥接配线9分离成多个时,根据后述的实验可知不可视性降低。认为这是因为如下原因:如图12所示,在相对于桥接配线9、9的各宽度而桥接配线9、9之间的沿Yl - Y2方向的间隔在一定范围内接近的状态下,桥接配线9、9 一边保持分离的状态一边与Xl - X2方向平行地延伸至与第二电极5连接的连接位置,因此,包围各桥接配线9、9的外缘的面积变大,结果,在操作者看来,桥接配线9、9好像是一个块(好像是一条粗的桥接配线9)。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12不同,并非使桥接配线10完全分离,而是形成为仅使中央的部分分支的结构。而且,通过后述的实验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良好的不可视性。认为这是因为如下原因:如图3、图4 (a)、图4 (b)所示,通过在两端设置端部配线层10,仅使中央的部分分支成中央配线层10a,由此即便桥接配线10的沿Xl — X2方向的长度尺寸、中央配线层IOa的宽度以及中央配线层IOa的沿Yl —Y2方向的间隔与图12所示的桥接配线9的沿Xl — X2方向的长度尺寸、各桥接配线9的宽度以及各桥接配线9之间的沿Yl — Y2方向的间隔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12不同,并未使桥接配线10整体分离,与图12相比,分支的部分(中央配线层10)相对于桥接配线10的整体较短,因此,与图12相比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结果,桥接配线10变得难以被看到。
[0109]并且,能够借助由ITO构成的底层40和金属层36的层叠构造使静电破坏电压值(耐压值)增加,能够提高ESD耐性。
[0110]并且,桥接配线10也可以形成为底层40和金属层36的两层构造、金属层36和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的两层构造、或者是包含底层40/金属层36/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的四层以上的层叠构造,但是,优选形成为两层构造或者三层构造。
[01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 (a)所示,将各透明电极4、5、绝缘层20以及桥接配线10设置在透明基材2的朝向面板3侧的表面2a,但是,如图2 (b)所示,也可以将各透明电极4、5、绝缘层20以及桥接配线10设置在透明基材2的背面2b (第一面)侧。在图2(b)中,透明基材2的背面2b与其他的透明基材26之间的接合材料亦即光学透明粘着层(OCA) 28与桥接配线10接触。
[0112]并且,将第一透明电极4之间连结的连结部7能够由ITO形成。即,能够将各第一透明电极4与连结部4 一体形成。
[0113]并且,构成桥接配线10的底层40、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的ITO能够使用非晶ITO0但是,也可以利用结晶ITO形成底层40、导电性氧化物保护层37。
[0114]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将中央配线层IOa形成为沿Yl — Y2方向以及Xl — X2方向延伸的方形环状。中央配线层IOa以外的部位为与图3相同的形状。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中央配线层IOa形成为与Yl — Y2方向以及Xl — X2方向平行,但若如图4那样设置使中央配线层IOa的至少一部分倾斜的倾斜部10a2的话,认为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不可视性以及ESD耐性。
[0115]图6的第三实施方式是将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中央配线层IOa形成为椭圆形的环状的结构。也可以像这样将桥接配线10的中央配线层IOa整体形成为弯曲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配线层IOa的整体弯曲,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因此能够使桥接配线10的不可视性良好。
[0116]并且,图7的第四实施方式将中央配线层IOa形成为圆形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配线层IOa的整体弯曲,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因此能够使桥接配线10的不可视性良好。
[0117]并且,图8的第五实施方式将中央配线层IOa形成为菱形的环状。也可以将中央配线层IOa形成为菱形以外的多边形的环状。在图8中,使中央配线层IOa整体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配线层IOa的整体相对于Xl — X2方向以及Yl — Y2方向倾斜,能够缩小由桥接配线10的外缘包围的面积,因此能够使桥接配线10的不可视性良好。
[0118]图9示出构成滤色器29的子像素35R、35G、35B。滤色器29构成未图示的显示面板(彩色液晶面板)的一部分,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背面侧。
[0119]图9所示的子像素35R是红色层、子像素35G是绿色层、子像素35B是蓝色层。三种颜色的子像素35R、35G、35B全都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面积,是短边与Xl — X2方向平行朝向、长边与Yl — Y2方向平行朝向的长方形状。如图9所示,三种颜色的子像素35R、35G、35B构成一组,各组沿Xl - X2方向和Yl - Y2方向构成直线的列而进行排列。
[0120]对与各个子像素对应的液晶像素的光的透射量进行控制,以加法混合方式进行彩色显示。
[0121]从显示面板(彩色液晶面板)发出的彩色显示光透射如图2所示的各层被朝前方输送,对操作者赋予彩色图像。
[0122]如图9所示,绝缘层20由例如具有四边的多边形亦即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形成。且形成为使形成正交的边的边缘部38和边缘部39相对于子像素35R、35G、35B的排列方向亦即Xl — X2方向以及Yl — ·Y2方向双方倾斜。
[0123]如图10的实施方式所示,能够将绝缘层20的各边缘部38、39形成为与Yl — Y2方向或者Xl — X2方向平行,但在这种结构中,若配置有如图9所示的子像素35R、35G、35B,则当从显示面板(彩色液晶面板)对输入装置(触摸面板)I赋予彩色显示光时,存在以绝缘层20的边缘部发光的方式反应,在对操作者赋予的彩色图像中看到多个闪光的情况。特别是在显示三原色中的任一个的单色图像的区域中,容易看到上述闪光。
[0124]其原因预测如下:由于长方形的子像素35R、35G、35B的长边与绝缘层20的边缘部38平行,因此,从在Yl — Y2方向较长的区域的子像素发出的相同颜色容易集中于相同的边缘部38等,由此,从三原色的子像素发出的相同色相的光容易被强调。
[0125]与此相对,若如图9所示使绝缘层20的边缘部38、39形成为以横截子像素35R、35G、35B的长边的方式倾斜,则难以出现相同色相的颜色集中于边缘部38的情况,结果,难以在显示彩色图像的区域、尤其是显示三原色的单色的区域产生闪光。
[0126]但是,使绝缘层20的边缘部38、39倾斜并非本实施方式的必须条件,具备如图10所示那样将边缘部38、39形成为与Yl — Y2方向以及Xl — X2方向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绝缘层20的结构也作为实施方式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并且,也能够形成为使构成绝缘层20的多个边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Yl — Y2方向以及Xl — X2方向倾斜的结构。
[0127]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在便携式电话机、数字照相机、PDA、游戏机、车载导航仪等中使用。
[0128]【实施例】[0129]在实验中,将图11的结构设定为现有例I,将图12的结构设定为现有例2~4,并且,将图3的结构设定为实施例1~3。在实验中所使用的各样本中,在透明基材上形成图2(a)所示构造的透明电极(ΙΤ0)、绝缘层(酚醛清漆树脂)以及桥接配线。对于将第二透明电极之间连结的桥接配线,在各样本中,利用非晶ITO (15nm) /Au (12nm)/非晶ITO (33nm)这三层构造形成桥接配线。括弧内的数值表示膜厚。
[0130]在现有例I (图11)中,将桥接配线的宽度尺寸设定为12μπι,将长度尺寸设定为440 μ m。并且,在现有例2~4(图12)中,将两条桥接配线9的宽度尺寸分别设定为12 μ m,将长度尺寸设定为440 μ m。
[0131]并且,在现有例2中,将各桥接配线9的在Yl — Y2方向的间隔T5设定为50μπι,在现有例3中,将各桥接配线9的在Yl — Υ2方向的间隔Τ5设定为100 μ m,在现有例4中,将各桥接配线9的在Yl - Y2方向的间隔T5设定为150 μ m。
[0132]另外,在图11、图12中,绝缘层13形成为其边缘部与Yl — Y2方向以及Xl — X2方向平行的长方形,但在实验中使用的绝缘层与图3相同。
[0133]在各实施例中,将桥接配线10的长度尺寸S (参照图4 (a))设定为440 μ m,将分支成两股后的各中央配线层IOa的宽度尺寸T2 (参照图4 (a))设定成12 μ m、将长度尺寸S4 (参照图4 (a))设定为260 μ m,将直线部IOal的长度尺寸SI (参照图4 (a))设定为200 μ m,将倾斜部10a2的长度尺寸S2 (参照图4 (a))设定为30 μ m,将各端部配线层IOb的宽度尺寸T3 (参照图4 (a))设定为18 μ m、将长度尺寸S3 (参照图4 (a))设定为90 μ m。并且,在实施例1中,将各中央配线层IOa的在Yl — Y2方向的间隔Tl设定为50 μ m,在实施例2中,将各中央配线层IOa的在Yl — Y2方向的间隔Tl设定为100 μ m,在实施例3中,将各中央配线层IOa的在 Yl — Y2方向的间隔Tl设定为150 μ m。
[0134][表 I]
[0135]
【权利要求】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输入装置具有:透明基材;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面的多个透明电极;具备对所述透明电极之间进行电连接的金属层的桥接配线;以及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材与所述桥接配线之间的绝缘层, 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各第一透明电极沿第一方向连结,所述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连结位置,各第二透明电极借助通过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的所述桥接配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连结, 所述桥接配线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而分支成多个的中央配线层和将各中央配线层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一体化的端部配线层, 所述端部配线层的各自的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央配线层的各自的宽度尺寸,所述端部配线层从搭上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连接的连接部起直至搭上所述绝缘层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配线层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为整体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为具有:以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的直线部;以及将所述直线部与所述端部配线层之间连接的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中央配线层,所述直线部和所述倾斜部连接的连接部形成为曲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配线层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桥接配线的中心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轴作为对称轴,所述桥接配线形成为轴对称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具有大致平坦的平坦化面以及形成在所述平坦化面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倾斜面,所述端部配线层形成在从所述倾斜面上起至所述平坦化面上为止,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在所述平坦化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配线层分支成两股。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接配线由所述金属层与ITO的层叠构造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具备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边缘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绝缘层的所有的边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基材的背侧设置有赋予显示光的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外表面设置有滤色器,所述滤色器的各自的子像素沿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配线层形成为整体弯曲。
15.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 配线层的长度比所述桥接配线的整体的长度短。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643972SQ201320803029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1日
【发明者】佐藤清, 竹内正宜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