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4697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体、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多个第一电极线形成第一导电层,多个第二电极线形成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部分交叠以成触控模块,触控模块位于可视区域;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部分交叠以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本体,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密度小于位于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密度。生物特征识别模块利用互相分离的第一电极线与第二电极线形成互感电容,根据电容变化可检测出是否有皮下层接触到互感电容。这些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位于电子设备的本体,无需受限于作为独立的模块与Home键集成,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的形式多样化。
【专利说明】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子感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如指纹或者掌纹等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其中,指纹识别由于其具有终身不变性、唯一性和方便性,而被广泛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等都可应用指纹识别的技术。
[0003]目前,指纹识别模块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形成于单晶硅基板,并且在电子设备中,指纹识别模块作为独立的模块与Home键(主菜单键)进行集成。导致指纹识别模块的位置受限,形式单一。

【发明内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形式多样化的的电子设备。
[000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06]本体,包括可视区域及围绕所述可视区域设置的非可视区域;
[0007]多个第一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线相互绝缘分布于所述本体,以形成第一导电层;
[0008]多个第二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线相互绝缘分布于所述本体,以形成第二导电层;
[0009]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部分交叠以形成触控模块,所述触控模块位于所述可视区域,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与第二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线在所述第一电极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线交叉;
[0010]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部分交叠以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与第二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线在所述第一电极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线交叉;
[0011]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密度小于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密度。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或所述本体的侧面。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整个所述可视区域或所述可视区域的预设位置。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触控模块及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式。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控制驱动扫描电路、传感器驱动电路、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触控传感器及检测电路;
[0016]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控制驱动扫描电路及传感器驱动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传感器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及触控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一端分别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及触控传感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驱动扫描电路电连接,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线及所述第二电极线电连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触控模块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电连接,以控制执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间的线距,以及相邻两第二电极线间的线距为I?10毫米。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间的间距,以及相邻两第二电极线间的间距为25.4微米?254微米;
[0020]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的线宽与该第一电极线间的线距的比值,以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宽与该第二电极线间的线距的比值为1/10?9/10。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各连接有独立的电极引线;或,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均分或不均匀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连接有一电极引线,多个第二电极线各连接有独立的电极引线。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平行;
[0023]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平行。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等间距排列;
[0025]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等间距排列。
[0026]上述电子设备中,多个第一电极线和多个第二电极线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从而利用互相分离的第一电极线与第二电极线形成互感电容,根据电容变化可以检测出是否有皮下层接触到互感电容。这些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位于电子设备的本体,无需受限于作为独立的模块与Home键集成,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的形式多样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30]图4为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实施例二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7为实施例三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实施例三的电子设备的本体侧面平铺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实施例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0为实施例五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1为实施例五的电子设备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为实施例五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3为实施例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4为实施例六的电子设备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5为实施例六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6为实施例七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4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4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6]请参阅图1和图2,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包括本体110、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和多个第二电极线130。
[0047]本体110包括可视区域112和围绕可视区域112设置的非可视区域114。多个第一电极线120相互绝缘分布于本体110,以形成第一导电层102。多个第二电极线130相互绝缘分布于本体110,以形成第二导电层103。
[0048]第一导电层102与第二导电层103部分交叠以形成触控模块140,触控模块140位于可视区域112,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相互绝缘设置,且第二电极线130在第一电极线12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一电极线120交叉。
[0049]触控模块140的工作原理为: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互感电容,以具有触控功能。当电子设备本体110的可视区域112表面发生触摸动作时,触碰中心区域的互电容值会发生变化,触碰动作转换为电信号,经过对电容值变换区域数据的处理就可以获得触碰动作中心位置的坐标数据,电子设备就可以依据触碰动作中心位置的坐标数据判断出触碰动作对应的准确位置,从而完成对应的相应的功能或输入操作。
[0050]本实施例中,为满足触控笔或者手指等可触控件的有效触控,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120间的线距为I?10mm,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二电极线130间的线距为I~10mm。可以理解,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120间的线距,以及相邻两第二电极线130间的线距还可为其他数值,能实现形成互感电容,实现触控功能的目的即可。
[0051]第一导电 层102与第二导电层103部分交叠以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本体110,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相互绝缘设置,且第二电极线130在第一电极线12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一电极线120交叉。
[0052]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工作原理为: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与第二电极线130形成互感电容,以具有生物特征识别功能。当用户将具有生物特征的部分(如手指等)靠近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并停留一定时间(t > 0.5s),不同的凹凸结构所引起的电容值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电容的变化换算出每个感应电极块处是否有皮下层进行接触(可以理解为指纹上凹进去的部位不与感应电极接触,即所引发的电容值的变化默认为O)。因此可以测量出指纹引起的极小的电导率变化信号,再对信号进行放大计算、记录所接触到的凸起部位的具体位置,再经模拟即得到凸起部位的形状,从而判断用户输入的特征与预设的特征是否匹配,进而完成身份识别的目的。
[0053]其中,为满足精密传感,实现身份识别的目的,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线密度小于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线密度。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对应的相邻电极线间的线距决定了该电极线的分辨率,如相邻两第一电极线120间的线距dl,决定了第一电极线120的分辨率。第一电极线120的线宽d2则决定了第一电极线120与第二电极线130之间形成正对面积S,从而影响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互感电容的大小。
[0054]本实施例中,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120间的线距dl为25.4 μ m~254 μ m,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的线宽d2与相邻第一电极线120间的线距dl的比值为1/10~9/10 ;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二电极线130间的线距d3为25.4μ m~254μ m,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二电极线130的线宽d4与相邻第二电极线130间的线距d3的比值为1/10~9/10。在上述线宽及线距范围内,可以得到分辨率为IOOdpi~1000dpi的感应模块图案。实际中,分辨率优选为300dpi~600dpi,这样既保证得到的图像精度,又避免太高的分辨率导致加工难度增大且影响量产性。
[0055]可以理解,第一电极线120的线宽d2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线宽d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邻第一电极线120间的线距dl和相邻两第二电极线130间的线距d3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一致。
[0056]本发明中,第一电极线120作为感应电极使用,第二电极线130作为驱动电极使用,但需要指出,第一电极线120及第二电极线130本身并无区分,具体作为那种电极使用,取决于外部芯片。
[0057]本实施例中,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彼此平行且优选等间距排列,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二电极线130彼此平行且优选等间距排列,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彼此平行且优选等间距排列,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二电极线130彼此平行且优选等间距排列。以便得到性能均衡的触控模块140图案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图案,从而提高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感应性能。可以理解,在触控模块140图案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图案的区域内,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可以不平行也不等间距排列,多个第二电极线130同样如此。
[0058]第一电极线120与第二电极线130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材质可以选自金属单质(如金、银、铜、锌、铝)、或两种以金属单质制得的合金导电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及纳米导电材料等。
[0059]上述电子设备,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和多个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从而利用互相分离的第一电极线120与第二电极线130形成互感电容,根据电容变化可以检测出是否有皮下层接触到互感电容。这些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位于电子设备的本体110,无需受限于作为独立的模块与Home键集成,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形式多样化。
[0060]此外,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位于电子设备的本体110,无需另行在硅基底上形成指纹识别传感器,因此不会发生用力按压时发生破裂问题,且成本降低。
[0061]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非可视区域114。控制电路160分别与触控模块140及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式。如图2所示,所有位于可视区域112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触控模块140,所有位于非可视区域114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
[0062]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进行身份识别时(如用户开启显示用户操控界面或者预启动指令需先进行身份识别),控制电路160执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此时仅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用户将相应的生物特征输入至对应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非可视区域114,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感应输入的特征,再由控制电路160判断输入的特征是否正确。如是,控制电路160切换至触控模式,此时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从而触控模块140感测用户触碰的相应位置,以便电子设备执行对应的功能。如此,采用同一控制电路160,通过切换执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和触控模块140,简化结构。
[0063]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图案的面积为9mm2?400mm2。9mm2?400mm2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图案大小适中,能保证有足够的感应区域去感应指纹,得到的指纹图像区的大小足够,可保证最终正确判断。此夕卜,上述面积范围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也不会导致占用电子设备非可视区域114太大,不影响最终产品的外形设计和组装。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图案可以是矩形区域,也可以是圆形等。
[0064]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60包括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161、控制驱动扫描电路162、传感器驱动电路163、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164、触控传感器165及检测电路166。
[0065]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161、控制驱动扫描电路162和传感器驱动电路163依次电连接,传感器驱动电路163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164和触控传感器165电连接,检测电路166 —端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164和触控传感器165电连接,另一端与控制驱动扫描电路162电连接。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161与第一电极线120及第二电极线130电连接。
[0066]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进行身份识别时,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161控制进入生物特征识别模式,此时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通电,控制驱动扫描电路162控制传感器驱动电路163驱动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164工作,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164感测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的互感电容,以便检测电路166判断用户输入的特征与预设的特征是否匹配,进而完成身份识别的目的。当检测电路166判断特征匹配时,控制驱动扫描电路162控制传感器驱动电路163驱动触控传感器165工作,此时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通电,触控传感器165感测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的互感电容,从而感测用户触碰的相应位置,以便电子设备执行对应的功能。可以理解,控制电路160的具体排布方式还可为其他,能实现控制执行触控模式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的目的即可。
[0067]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和多个第二电极线130各连接有独立的电极引线180,也就是每一根电极线都通过一电极引线180连接到控制电路160,以便将检测信息输出至控制电路160。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120均分或不均匀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连接有一电极引线,多个第二电极线130各连接有独立的电极引线。如此,每一组的第一电极线120通过一电极引线连接到控制电路160,这样可以进行分组扫描并产生检测输出信号,以便将检测信息输出至控制电路160,再进行检测运算确定是某一组的哪个电极线输出的信号,这样产生的效果:可以极大减少电极引线的数量,减少控制电路160尺寸等优点。
[0068]此外,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非可视区域114,控制电路160分别与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但本发明中设置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设的位置和控制电路160的方式不限于实施例一,将在下文的其他实施例中予以介绍。
[0069]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非可视区域114。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控制电路172及第二控制电路174,第一控制电路172与触控模块140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第二控制电路174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以控制执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
[0070]如此,在需要身份识别时第二控制电路174控制位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在需要进行触控功能时第一控制电路172控制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分别对应有独立的控制电路,也就是说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可以分别独立运行,控制便利。
[0071]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三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本体110的侧面。控制电路160分别与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式。如图8所示,所有位于可视区域112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触控模块140,所有位于本体110侧面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图8为本体110侧面平铺的结构示意图,以便于展示结构,将图8中的两条虚线之外的两侧折叠即可得到图7。
[0072]此种设计方案,相当于在本体110的侧面设置了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该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和触控模块140分别处于相邻的两个面。同样可以无需受限于作为独立的模块与Home键集成,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同样无需另行在硅基底上形成指纹识别传感器,因此不会发生用力按压时发生破裂问题,且成本降低。传统半导体封装传感器稍微用力就开裂,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可以做成柔性的,不怕手指触摸压坏。
[0073]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四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本体110的侧面。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控制电路172及第二控制电路174,第一控制电路172和触控模块140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174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此种设计方案,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三相同,为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形式多样化的具体形式之一。此时,第一控制电路172和第二控制电路174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74]如图10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五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整个可视区域112。也就是说,部分位于可视区域112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触控模块140,所有位于可视区域112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控制电路160分别与触控模块140及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式。
[0075]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进行身份识别时,控制电路160执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此时本体110可视区域112的所有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均处于工作状态,如图
11所示。用户将相应的生物特征输入至可视区域112,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感应输入的特征,再由控制电路160判断输入的特征是否正确。如是,控制电路160切换至触控模式,此时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如图12所示,线粗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从而触控模块140感测用户触碰的相应位置,以便电子设备执行对应的功能。可以理解,图中所示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粗细不均仅仅为了区分对应的电极线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实际中,这些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粗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076]如此,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均处于可视区域112,且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对应的电极线分布于整个可视区域112,也就是说整个可视区域112都可以实现生物特征识别功能,增大了用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图案面积,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形式多样化。
[0077]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也可分别对应有独立的控制电路160,能实现控制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进行工作的目的即可。
[0078]如图13至15所示的实施例六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可视区域112的预设位置。控制电路160分别与触控模块140及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式。如图13所示,一部分位于可视区域112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触控模块140,另一部分位于可视区域112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0079]当处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式时,可视区域112的所有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均处于工作状态,如图14所示。当处于触控模式时,位于触控模块140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如图15所示,线粗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处于工作状态。可以理解,图中所示的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粗细不均仅仅为了区分对应的电极线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实际中,这些第一电极线120和第二电极线130的粗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080]触控模块140和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均处于可视区域112,且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对应的电极线分布于可视区域112的预设位置,也就是说可视区域112的某一固定区域可以实现生物特征识别功能,在满足生物特征识别的前提下,节省电极线的走线分布,降低加工难度。
[0081]如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七中,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位于可视区域112的预设位置。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控制电路172及第二控制电路174,第一控制电路172与触控模块140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174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电连接。
[0082]此种设计方案,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六相同,为实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150的形式多样化的具体形式之一。此时,第一控制电路172和第二控制电路174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8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可视区域及围绕所述可视区域设置的非可视区域; 多个第一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线相互绝缘分布于所述本体,以形成第一导电层; 多个第二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线相互绝缘分布于所述本体,以形成第二导电层;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部分交叠以形成触控模块,所述触控模块位于所述可视区域,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与第二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线在所述第一电极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线交叉; 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部分交叠以形成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与第二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线在所述第一电极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线交叉; 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密度小于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或所述本体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位于整个所述可视区域或所述可视区域的预设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触控模块及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或者生物特征识别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控制驱动扫描电路、传感器驱动电路、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触控传感器及检测电路; 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控制驱动扫描电路及传感器驱动电路依次电连接,所述传感器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及触控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检测电路一端分别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及触控传感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驱动扫描电路电连接,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触控模式切换电路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线及所述第二电极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触控模块电连接,以控制执行触控模式,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电连接,以控制执行生物特征识别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间的线距,以及相邻两第二电极线间的线距为I~10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相邻两第一电极线间的间距,以及相邻两第二电极线间的间距为25.4微米~254微米; 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第一电极线的线宽与该第一电极线间的线距的比值,以及第二电极线的线宽与该第二电极线间的线距的比值为1/10~9/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各连接有独立的电极引线;或,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均分或不均匀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连接有一电极引线,多个第二电极线各连接有独立的电极引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平行; 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触控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等间距排列; 位于所述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所在区域的多个第一电极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线彼此等间距排列。
【文档编号】G06K9/00GK104021371SQ201410213202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0日
【发明者】刘伟, 唐根初, 蒋芳, 蒋亚兵 申请人: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