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网化的旅游功能区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68725发布日期:2018-11-24 12:5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为旅游学领域,尤其为旅游功能区识别和旅游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背景技术:

旅游功能区,又称旅游产业功能区,通常指依托较为富集的旅游资源、以现代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经济区。它是基于旅游业的环境友好性、关联带动性、跨行政区域性,根据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结构转换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旅游转型升级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新形势下,为了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旅游开发体制,培育现代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解决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发展问题而产生的。目前国内学者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定性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经验事实,从主观的角度进行判断,容易忽略主导因素,难以将问题数字化,缺乏说服力。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划分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状态空间法、聚类组合评价法等。但是这些方法的研究多从省、市、县的层面来探讨区域旅游的分区问题,忽视区域更小尺度的探讨。为此,本发明提出采用旅游资源格网化的方式划分旅游功能区。



技术实现要素:

(1)提出旅游资源格网化概念

旅游资源格网化是将行政区内的旅游资源数据按照某种特定的数学模型展布到合适边长的网格中,进而实现由行政统计单元转化为格网统计单元。通过网格可以融合多源数据构建旅游资源数据空间模型,也可分梯度表达区域单元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所以将以行政区为单元的旅游资源数据格网化可作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规划的手段之一。

(2)基于旅游资源资源格网化的功能区识别

旅游资源单体需要互相组合才能形成资源集群,提升开发潜力,形成具有特定主题的旅游功能区。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界定了旅游资源单体的分类方法,但未能结合功能区识别提供解决方案。本发明根据资源单体——资源群——功能区的集成思路,将具有同种性质和开发功能类似的资源单体按主类、亚类、基本类进行系统划分。

附图说明

图1是青岛市多级尺度旅游资源格网构建图;

图2是青岛市旅游功能区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1)采用gis平台在行政区域分别构建不同尺度的格网,对比选择合适的尺度格网;

(2)旅游资源单体采集,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格网内构建评价模型,识别各专题旅游功能区。考虑网格内部功能区类型是由旅游单体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群的数量、质量和聚集度层层叠加的结果,故选取经改进的各类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模型识别格网单元所属的旅游功能区:

pij=(a·aij+b·lij)/(c·rij)(1)

式中:pij为第i个网格内第j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aij、lij、rij是经过mix-max标准化之后的无量纲表达式,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优越度指数、规模度指数、聚集度指数,a、b、c为权重值0.5、0.7、0.3,可借助ahp法或由资深专家确定;n为旅游资源群旅游资源单体总数;mi为各类型旅游资源群单体的数量;si为区域面积;为区域类型为最邻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以青岛市为例,构建格网化的城市旅游功能区识别方法如下:

(1)在对青岛市多尺度旅游资源格网化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km×2km的正方形方格作为基本单元,进一步划分旅游功能区单元共17704个(图1)。

(2)结合青岛市旅游资源单体普查的实际情况,以具有明显代表性的特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为主体,虽然每个旅游资源单体都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但实际开发中低级别的旅游资源单体主要依附着高级别的单体进行组合,如象形石、废弃寺庙等。从而将旅游资源集群划分为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专题旅游类型。

表1青岛市各旅游功能类型与分区

(3)根据公式(1)计算出每一个网格内各类型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值,确定类型比例值为50%作为判断单元功能性质的标准。当某些单元内同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单体比例大于50%时,即确定该单元为这一性质的旅游功能区;当单元内所有类型的旅游资源比例小于50%时,即确定为混合功能区,混合类型取决于单元内3种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型;当单元内不包含旅游资源时,即类型比例为空值,该类型单元为无数据区。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图2-1为格网化处理分出单一功能区和混合功能区,其中单一功能区分布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为滨海旅游功能区、文化旅游功能区、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区、生态旅游功能区、乡村旅游功能区五大空间单元,涵盖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依次为512、344、336、174和56个(图2-2);混合功能区共分出八个类型(图2-3),名称和数量分别为滨文生混合功能区(18个)、滨文观混合功能区(13个)、滨生乡混合功能区(1个)、滨生观混合功能区(18个)、文生乡混合功能区(5个)、文生观混合功能区(48个)、文乡观混合功能区(1个)、生乡观混合功能区(15个)。鉴于混合功能区内优质旅游资源在后续发展中的主导性,将主题类似、空间近邻的混合功能区划入到单一功能区之中,结果为滨文生、滨文观、滨生乡、滨生观划入为滨海旅游功能区,文生乡、文生观、文乡观划入文化旅游功能区,生乡观划入生态旅游功能区。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提出了GIS格网化概念,并与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相结合的集成化技术方法,来进行旅游资源集群评价、旅游功能区识别,并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实证验证,可为延伸旅游规划深度、提高规划精度,以及旅游地空间规划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王英杰;虞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7.05.12
技术公布日:2018.1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