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森林康养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96016发布日期:2019-06-13 15:59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态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森林康养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约束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抬升与农产品价格下行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和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森林康养形势与任务,农林业要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唯有进行森林康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农村森林和耕地地块破碎、经营分散、机械化率低、基础设施配套差、劳动力不足,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废弃、利用低效,森林康养建设用地统筹困难,总体上已对国家森林康养发展及城乡、区域统筹构成不利影响。

传统农林业资源要素只有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方式才能转型改造、有效提升效率。由此可见,通过资源要素流动,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营销能力等现代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要素联结起来,再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机融合和价值再造,才是推动森林康养资源要素流动与整合的有效途径。

因此,森林康养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与两条途径密切相关,即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途径(简称土地流转途径)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途径(简称土地整治途径)。中国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地块重划、大范围归并的做法。为此,实施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便成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行森林康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森林康养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优化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土地流转的资源优化:

分散优化:将农业产业按照不同经营主体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进行分块,然后把土地分散集中到不同经营主体进行经营,再通过共同的经营目标进行统一整合,从而实现资源要素分散优化、各类风险集中分化;

整体优化:在交通区位良好、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域引入大型工商资本,并利用其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整体优化村域土地利用格局,将小体量、多样性、无特色的低效农业产业提升为大体量、规模化、特色型的高效农业产业,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要素功能优化与提升;

对土地整治的工程技术体系加以重构:

耕作区域修筑:在小地块流动、集中、整合为大地块的过程中,基于微观地形尺度修筑适于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的耕作田块,并引导农田水利设施和康养道路体系精准配套,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转型发展;

建设用地复垦:将农村建设用地的复垦与再生相结合,通过复垦节地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流量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同时,尊重地块空间异质性,结合村域产业培育调整土地用途和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多样化有很大的帮助,有效提升效率,推动森林康养资源要素流动与整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核心在于集聚土地资源,变“分散承包、分散经营”为“分散承包、规模经营”。从基本方式上看,尽管通过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可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但依托土地流转才是适度规模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将土地流转的资源优化路径归纳为2条,即分散优化路径和整体优化路径。

分散优化路径。即针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农地优化成本过高且不同利益主体间冲突较大的问题,将土地流转并集中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公司(企业)手中,形成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村域土地相对集中利用格局,是一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并列、原有农村居民点就地利用、由产业发展目标统一整合的资源优化路径。该路径具有运行成本低、触及利益小、兼容性强的优势,并能降低流转双方的风险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其实质是将农业产业按照不同经营主体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进行分块,然后把土地分散集中到不同经营主体进行经营,再通过共同的经营目标进行统一整合,从而实现资源要素分散优化、各类风险集中分化。

整体优化路径。即针对村域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农地优化成本过高且农业产业功能延伸受设施用地约束强的问题,将农户承包地向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再向村集体层递流转集中,最后由大型工商资本主导形成集中连片的土地利用格局,是一种村(组)主导、农地层递流转和非农建设用地“一心多点”利用、大型工商资本统一整合的资源优化路径。该路径具有流转交易成本低、要素资源整合能力强、土地价值提升速度快的优势。其实质是在交通区位良好、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域引入大型工商资本,并利用其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整体优化村域土地利用格局,将小体量、多样性、无特色的低效农业产业提升为大体量、规模化、特色型的高效农业产业,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要素功能优化与提升。

为解决资源流动与整合过程中,土地及其附属资源的适度规模利用问题,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化配置,从工程技术角度需对土地整治的工程技术体系加以重构。依据森林康养资源整合对象的不同及技术特征差异,可将其划分为耕作区域修筑及其配套技术和康养建设用地复垦技术。

山地丘陵耕作区域修筑技术。即立足于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地块破碎、规模偏小、形状不规整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而难以满足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问题,采取的一种以耕作田块修筑为核心,辅以耕作水利设施整合和耕作道路网络配套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措施。就丘陵山区而言,耕作区域修筑涉及缓坡地、条田和梯田3类地块,耕作水利设施整合主要涉及蓄水池和山坪塘2类设施,耕作道路网络配套涉及田间道和生产路2类田间道路。该技术具有技术体系较为完备、针对性强、应用效果较为显著的优势。其实质是在小地块流动、集中、整合为大地块的过程中,基于微观地形尺度修筑适于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的耕作田块,并引导农田水利设施和康养道路体系精准配套,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转型发展。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技术。为方便生产与生活,山地丘陵区的农村居民习惯依耕地建造居民点,呈现散点状、团簇状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伴随人口迁移流失,已有相当数量的居民点处于废弃、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这种情况下,农地一经流转,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功能随之流失。整合优化该类农村居民点用地,使之服务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即是立足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针对宅基地复垦点面积小、分布散、复垦点周边地形及交通条件差异大等问题而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是一种兼顾土地复垦、地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乡村景观建设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性集成技术。该技术具有针对性强、技术环节拼接紧密、经济社会生态效果兼备的优势。其实质是将农村建设用地的复垦与再生相结合,通过复垦节地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流量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同时,尊重地块空间异质性,结合村域产业培育调整土地用途和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