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佩戴装置、系统、方法、设备及计算机介质

文档序号:32159923发布日期:2022-11-12 02:04阅读:28来源:国知局
可佩戴装置、系统、方法、设备及计算机介质

1.本技术涉及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佩戴装置、系统、方法、设备及计算机介质。


背景技术:

2.触觉渲染技术在虚拟现实、遥操作以及视-触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相关技术的触觉渲染设备一般通过气囊或其他方式向用户传递信息,较庞大笨重,且虚拟触觉与触觉渲染设备的刺激位置较容易出现偏差,通过触觉渲染设备向用户传递信息的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佩戴装置、系统、方法、设备及计算机介质,可佩戴装置可控制向可接触到用户皮肤的电极触点发送电流脉冲,使对象感知到不同电极触点的刺激,进而向对象传递信息,通过该种信息传递方式,虚拟触觉与刺激位置较一致,向对象传递信息的效率较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佩戴装置,包括:主控芯片、电流脉冲生成电路、电极触点控制电路,以及设置有多个电极触点的可佩戴单元;其中:所述主控芯片,用于获取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待感应信息;根据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确定对应的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与电极触点控制指令;将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并将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生成对应的电流脉冲;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确定设置于所述可佩戴单元的多个电极触点中待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的目标电极触点,以及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控制对所述目标电极触点的电流脉冲触发;所述可佩戴单元,用于供对象佩戴,使所述对象与所述多个电极触点中的各电极触点接触;所述各电极触点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
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控制设备与可佩戴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设备,用于获取图像信息;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所述可佩戴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并通过电流脉冲刺激佩戴所述可佩戴装置的对象,以传达所述待感应信息;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可以为第一方面中的可佩戴装置。
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图像信息;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可以为第一方面中的可佩戴装置。
8.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图像信息;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可以为第一方面中的可佩戴装置。
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处理器进行加载,以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
10.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
11.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
12.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可佩戴装置,包括:主控芯片、电流脉冲生成电路、电极触点控制电路,以及设置有多个电极触点的可佩戴单元;其中:所述主控芯片,用于获取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待感应信息;根据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确定对应的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与电极触点控制指令;将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并将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生成对应的电流脉冲;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确定设置于所述可佩戴单元的多个电极触点中待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的目标电极触点,以及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控制对所述目标电极触点的电流脉冲触发;所述可佩戴单元,用于供对象佩戴,使所述对象与所述多个电极触点中的各电极触点接触;所述各电极触点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通过该方案,可佩戴装置可控制向设置于可佩戴单元,且可接触到用户皮肤的电极触点发送电流脉冲,使对象感知到不同电极触点的刺激,进而向对象传递信息,通过该种信息传递方式,虚拟触觉与刺激位置较一致,向对象传递信息的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5.图1b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佩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电极触点作出响应传输文字:“感”至用户的示意图。
18.图2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流脉冲的形态示意图。
19.图2d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可佩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e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可佩戴单元的导线分布示意图。
21.图2f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佩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g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佩戴单元为指套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本技术实施例可应用于可应用于通信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云技术、智能交通等各种场景。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佩戴装置、系统、方法、设备及计算机介质。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由计算机设备执行,其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终端或者服务器等设备。该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语音交互设备、智能家电、穿戴式智能设备、飞行器、智能车载终端等设备,终端还可以包括客户端,该客户端可以是视频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或即时通信客户端等。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
29.首先,在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名词或者术语作如下解释:
30.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综合技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也就是研究各种智能机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使机器具有感知、推理与决策的功能。
31.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云技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指令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技术将变成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将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不同程度级别的数据将会分开处理,各类行业数据皆需要强大的系统后盾支撑,只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
32.智慧交通是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充分利用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指令技术,综合运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与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通过建设实时的动态指令服务体系,深度挖掘交通运输相关数据,形成问题分析模型,实现行业资源配置优化能力、公共决策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公众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交通运输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经济、更环保、更舒适的运行和发展,带动交通运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33.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又称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指令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综合运输系统。
34.ctpn:全称是connection text proposal network,用于进行横向文本检测。它通过将一系列小的文本框判断是不是标注的文本框的一部分,然后将是同一个标注文本框的小文本框连接成一个文本框区域,称为候选区域。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每个标注文本框的候选区域都生成完毕,最后对每个候选区域的大小进行微调。
35.crnn:全称为convolu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是一种主要用于端到端地对不定长的文本序列进行识别,不用先对单个文字进行切割,而是将文本识别转化为时序依赖的序列学习问题,就是基于图像的序列识别。crnn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图文识别模型,可识别较长的文本序列。它包含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层和blstm(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双向长短时记忆)序列特征提取层,能够进行端到端的联合训练。它利用blstm和ctc(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联结主义时间分类)部件学习字符图像中的上下文关系,从而有效提升文本识别准确率,使得模型更加鲁棒。预测过程中,前端使用标准的cnn网络提取文本图像的特征,利用blstm将特征向量进行融合以提取字符序列的上下文特征,然后得到每列特征的概率分布,最后通过转录层(ctc rule)进行预测得到文本序列。
36.请参考图1a,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控制设备10与可佩戴装置20,控制设备10和可佩戴装置20之间通过网络连接,比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等。可选地,控制设备10和可佩戴装置20之间还可以通过近场通信方式来连接,如通过蓝牙连接。
37.其中,控制设备10可以为终端或者服务器等设备。该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语音交互设备、智能家电、穿戴式智能设备、飞行器、智能车载终端等设备,终端还可以包括客户端,该客户端可以是视频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或即时通信客户端等。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
38.控制设备10可具体用于:获取图像信息;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20。
39.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前述控制设备10可包括信息提取单元与信息转换单元,以及可佩戴装置20的包括:主控芯片201、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以及设置有多个电极触点(还可称为触觉像素)的可佩戴单元204。
40.其中,信息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信息转换单元用于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以及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20。
41.所述可佩戴装置20,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并通过电流脉冲刺激佩戴所述可佩戴装置20的对象,以传达所述待感应信息。
42.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20可以以下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可佩戴装置。
43.以下对前述控制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的执行原理做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先顺序的限定。
44.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佩戴装置,图2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佩戴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主控芯片201、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以及设置有多个电极触点的可佩戴单元204;其中:
45.具体地,主控芯片201与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电连接,主控芯片201与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电连接,且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与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电连接;可佩戴单元204分别与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与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电连接;
46.所述主控芯片201,用于获取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待感应信息;根据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确定对应的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与电极触点控制指令;将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并将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
47.其中,主控芯片201可从控制设备10接收到前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其中,控制设备10具体用于:获取图像信息;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20。
48.可选地,前述图像信息可包以包含待感应信息。
49.可选地,前述待感应信息可以为以下任一种或多种:文字信息、图形信息。可选地,图形信息可以为:三角形、矩形、小猫的图形、小狗的图形、植物的图形、建筑物的图形、人物的图形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50.其中,文字信息可以为语言信息,具体可以为中文信息、或其他类型的语言信息,例如:英文信息、韩文信息,日文信息等。
51.可选地,当待感应信息为中文信息时,待感应信息中可包括一个中文文字或多个中文文字。可选地,待感应信息还可以为一个中文文字或多个中文文字,以及该一个中文文字或多个中文文字的拼音信息。
52.可选地,当待感应信息为图形信息或前述除中文信息外的其他类型的语言信息时,需对待感应信息进行预处理,将待感应信息转换为中文信息。
53.例如,待感应信息为图形信息:
“▲”
时,则经预处理后,待感应信息被转换为:“三角形”,或携带有拼音信息的“三角形”。
54.本技术中,将图形信息或前述除中文信息外的其他类型的语言信息转换为中文信
息的方式可参见相关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55.其中,对待感应信息的预处理过程可由控制设备10执行。
56.可选地,当图像信息为视频中的其中一图像帧,且视频中包括音频信息时,前述控制设备10还用于:
57.获取所述视频中的音频信息;
58.将所述音频信息转换为目标中文信息;
59.将所述目标中文信息添加至所述待感应信息,得到新的待感应信息。
60.相应地,控制设备10在用于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时,具体用于: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新的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新的待感应信息。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述控制设备10在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时,可首先基于ctpn定位出待感应信息在图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进一步再基于crnn对定位到其位置信息的待感应信息进行识别,并输出文本信息。
62.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述ctpn可采用vgg(visual geometry group,超分辨率测试序列)16作为主干网络提取前述图像信息的空间特征,将vgg的第五层卷积的输出作为第一特征图,该第一特征图的维度为b x h x w x c(批次batchsize
×

×

×
通道数);在第一特征图上使用3
×
3的滑动窗口提取空间特征,通过caffe(convolutional architecture for fast feature embedding,用于快速特征嵌入的卷积结构)中的im2col(image to column,从图像到矩阵)操作融合第一特征图每个特征点周围9个特征点的信息,每滑动一次窗口则获得长度为3x 3x c的特征向量,输出维度为b x h x w x 9c的第二特征图;对第二特征图进行重塑(reshape)为(bh)x w x 9c后,每行的顺序窗口通过一个blstm序列特征提取层循环连接,其中,以每个窗口的256维卷积特征作为blstm的输入,最终输出维度为(bh)x w x 256的第三特征图,并将第三特征图重塑(reshape)回b x h x w x 256的第四特征图;将第四特征图输入fc卷积层,得到b x h x w x 512的第五特征图;最后第五特征图经过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区域选取网络)输出层,为第五特征图上每个特征点都配备宽度为w=[16],高度为h=[11,16,23,33,48,68,97,139,198,283]的共计k=10个锚(anchor),分别输出每个锚中心坐标和高度的偏移(维度为b x h x w x 2k),前景和背景得分(维度为b x h x w x 2k),以及边框边缘的左右偏移值(维度为b x h x w x k),进而得到包含多个候选框的图像信息;候选框在图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则为该候选框中的待感应信息在图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
[0063]
可选地,前述crnn网络由三部分组成:(1)卷积层:用于使用cnn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序列;(2)循环层:使用rnn预测从卷积层获取的特征序列的标签(真实值)分布;(3)转录层:使用ctc把从循环层获取的标签分布通过去重整合等操作转换成最终的识别结果,即待感应信息。
[0064]
可选地,前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存储有不同的待感应信息与其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的对应关系。
[0065]
其中,每一个文字(中文文字)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可以为文字对应的盲文信息;每一个文字对应有以下多个表示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声母、韵母,以及音调。
[0066]
例如,参见图2b所示,针对于文字“感”,其对应的多个表示信息为:声母“g”、韵母“an”,以及音调“v”。
[0067]
可选地,前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触觉编码信息,第二触觉编码信息与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对应的文字对应的多个表示信息中的表示信息一一对应。
[0068]
可选地,第二触觉编码信息为其对应的表示信息对应的盲文点顺序,其中,盲文点顺序包括一个或多个盲文点位信息。
[0069]
例如,参见图2b所示,针对于文字“感”,声母“g”对应的盲文点顺序为(1,2,4,5);韵母“an”对应的盲文点顺序为(1,2,3,6)表示;音调“∨”对应的盲文点顺序为(3)。则文字“感”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为:(1,2,4,5)、(1,2,3,6)、(3)。其中,(1,2,4,5)、(1,2,3,6)、(3)分别为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可视为含有n≥1个元素的行向量。
[0070]
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用于根据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生成对应的电流脉冲;
[0071]
可选地,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电流脉冲的波形信息、电流脉冲的脉宽、电流脉冲的周期,以及电流脉冲的幅值。
[0072]
可选地,前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中还可包括响应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的多个电流脉冲的时序信息,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与电流脉冲生成指令可以为主控芯片201对第一触觉编码信息进行解码后生成的指令。
[0073]
可选地,电流脉冲的波形可以为以下任一种:方波、三角波、正弦波。
[0074]
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流脉冲的波形为正相脉冲,且为方波。
[0075]
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一电流脉冲中可包括正相脉冲与负相脉冲,正相脉冲的脉冲宽度小于负相脉冲的脉冲宽度,且正相脉冲的幅值大于负相脉冲的幅值。
[0076]
可选地,电流脉冲的周期为正相脉冲的脉冲宽度的多倍,负相脉冲的脉冲宽度为正相脉冲的脉冲宽度的多倍,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可以为负相脉冲的负相幅值的多倍。
[0077]
可选地,可参见图2c所示,电流脉冲的周期t中,负相脉冲的脉冲宽度4w为正相脉冲的脉冲宽度w的4倍,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a可以为负相脉冲的负相幅值a/4的4倍。
[0078]
可选地,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a可调,具体可以0.1ma的步长在第一预设区间内可调,其中,第一预设区间可以为:0.5ma-2ma,正相脉冲为方波时,其脉冲宽度w的可以为300μs
±
100μs中的任意值。可选地,电流脉冲的周期t可以为2ms+3ms/-1ms中的任意值。
[0079]
其中,正相脉冲的脉冲宽度与负相脉冲的脉冲宽度的倍数关系不变,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与负相脉冲的负相幅值的倍数关系不变。
[0080]
本技术中可具体通过双相电荷平衡脉冲(即同时包括含正相脉冲与负相脉冲的电流脉冲)中采用低幅值较大脉宽的负相脉冲,避免了用户对阴极刺激的承受阈值而影响刺激位置识别的准确度的问题,同时又抵消了正相脉冲积累的电荷,避免用户在长时间电刺激过程中由于电荷积累导致的不适感。
[0081]
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与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确定设置于所述可佩戴单元204的多个电极触点中待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的目标电极触点,以及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控制对所述目标电极触点的电流脉冲触发;
[0082]
可选地,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包括:各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长与电流脉冲的触发
时间间隔。
[0083]
可选地,电流脉冲触发时长可处于第二预设区间,所述第二预设区间为10ms-100ms。并且,电流脉冲时长可根据用户指令进行调节,具体地,调整步长可以为10ms。
[0084]
可选地,相邻的两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间间隔可处于第三预设区间,前述所述第三预设区间为0-100ms。可选地,相邻的两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间间隔可根据用户指令进行调节,具体地,调整步长可以为10ms。
[0085]
可选地,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还包括: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前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盲文点位信息。其中,多个电极触点中的至少部分电极触点与盲文点位信息一一对应。
[0086]
例如,针对于文字“感”,多个第二触觉编码信息为:(1,2,4,5)、(1,2,3,6)、(3)。其中,针对第二触觉编码信息(1,2,4,5),其包含的盲文点位信息为:1、2、4,以及5;针对第二触觉编码信息(1,2,3,6),其包含的盲文点位信息为:1、2、3,以及6;针对第二触觉编码信息(3),其包含的盲文点位信息为3。
[0087]
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中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确定多个电极触点中待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的与第一触觉编码信息中的各盲文点位信息对应的目标电极触点,并控制目标电极触点的电流脉冲触发。
[0088]
可选地,所述多个电极触点中的第一部分电极触点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以传达所述待感应信息,第二部分电极触点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以提示对象所述待感应信息传达结束。
[0089]
可选地,第二部分电极触点还可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以提示对象第一部分电极触点响应第一触觉编码信息中的其中一第二触觉编码信息结束,具体地,第一部分电极触点每响应一第二触觉编码信息结束,第二部分电极触点响应一次。其中,第二部分电极触点的个数可以为1个。
[0090]
本技术中的对象可以为用户。
[0091]
可选地,多个电极触点中还可包括第三部分电极触点,第三部分电极触点可用于在可佩戴装置20的电量小于预设电量时,做出响应。可选地,第三部分电极触点还可用于其他扩展功能。
[0092]
可选地,当前述待感应信息为经过预处理之后的待感应信息,或由音频信息转换而成时,前述控制设备10还可以用于将待感应信息的原始信息类型对应的类型编码信息发送至前述主控芯片201。其中,原始信息类型可以为:语言类型、图形类型、音频类型中的任一种。
[0093]
当原始信息类型为语言类型时,相应的待感应信息为文字信息;其中,语言类型为英文、韩文、日文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0094]
当原始信息类型为图形类型时,相应的待感应信息为图形信息,例如为:三角形、矩形、小猫的图形、小狗的图形、植物的图形、建筑物的图形、人物的图形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95]
当原始信息类型为音频类型时,相应的待感应信息为由音频信息转换得到的文字信息,如中文信息。
[0096]
所述主控芯片201,还用于获取所述类型编码信息,所述类型编码信息用于指示所
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对应的待感应信息的原始信息类型。
[0097]
相应地,主控芯片2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确定对应的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与电极触点控制指令时,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与所述类型编码信息确定对应的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与电极触点控制指令。第三部分电极触点可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以提示对象第一部分电极触点响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对应的待感应信息的原始信息类型。
[0098]
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极触点呈行列排布,多个电极触点中每行电极触点若为偶数个时,该行电极触点可对称排列,其中,各行电极触点中,电极触点之间的间距为0.8cm-1.5cm之间的任意值。
[0099]
可选地,多个电极触点中的第一部分电极触点的个数可以6个,该6个呈3行2列排列,参见图2b所示,第一部分电极触点的排列可以与六点制盲文点位的排列方式一致。第一部分电极触点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用r1~r6编号;各编号对应一电极触点。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可视为含有n≥1个元素的行向量,元素(即盲文点为信息)与电极触点的编号对应,各编号可重复出现。
[0100]
可选地,第二部分电极触点r7位于第4行中的第1列,第三部分电极触点r8位于第4行中的第2列。
[0101]
以下进一步举例说明,针对排列方式如图2b中的(b)部分所示的多个电极触点:r1、r2、r3、r4、r5、r6、r7、r8,针对于文字“感”的响应过程,文字“感”,其对应的多个表示信息为:声母“g”、韵母“an”,以及音调“v”。其中,声母“g”对应的盲文点顺序为(1,2,4,5);韵母“an”对应的盲文点顺序为(1,2,3,6);音调“∨”对应的盲文点顺序为(3)。具体地,“感”的六点制盲文点位图如图2b中的(a)部分所示。
[0102]
多个电极触点可按照“感”字的声母

韵母

音调的顺序依次响应,图2b中的(b)部分展示的有电极触点的响应时序,其中,d表示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长,i为相邻的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间间隔。针对声母“g”对应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1,2,4,5),多个电极触点:r1、r2、r3、r4、r5、r6、r7、r8中的r1、r2、r4、r5为目标电极触点,目标电极触点:r1、r2、r4、r5依次作出相应响应后,第二部分电极触点r7做出响应以提示用户“g”对应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响应完毕。针对韵母“an”对应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1,2,3,6),多个电极触点:r1、r2、r3、r4、r5、r6、r7、r8中的r1、r2、r3、r6为目标电极触点,目标电极触点:r1、r2、r3、r6依次作出相应响应后,第二部分电极触点r7做出响应以提示用户“an”对应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响应完毕。进一步地,针对音调“v”对应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3),多个电极触点:r1、r2、r3、r4、r5、r6、r7、r8中的r3为目标电极触点,目标电极触点r3作出相应响应后,第二部分电极触点r7做出响应以提示用户“v”对应的第二触觉编码信息响应完毕。
[0103]
所述可佩戴单元204,用于供对象佩戴,使所述对象与所述多个电极触点中的各电极触点接触;所述各电极触点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
[0104]
其中,各电极触点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可具体为:各电极触点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通电流,或震动。
[0105]
可选地,所述可佩戴单元204的形状为套状或带状。
[0106]
可选地,所述可佩戴单元204包括贴肤层与布线层;所述贴肤层的内侧设置有所述多个电极触点以及地电极,所述各电极触点通过导线与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连接,地电极
通过导线与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连接;所述布线层包裹于所述贴肤层外表面,所述导线穿行于所述布线层;其中,导线之间互不重叠。
[0107]
可选地,所述电极触点呈凸点状,各电极触点使用单独的导电纤维在所述贴肤层上绣制而成;所述电极触点的底部直径与所述电极触点的厚度为毫米级或厘米级。其中,电极触点的厚度指电极触点顶端凸出贴肤层内面的高度。
[0108]
可选地,参见图2d所示,图2d为一可佩戴单元204的结构示意图,26为贴肤层、25为布线层,电极触点22的底部直径d可处于第一范围,第一范围可以为1mm-2mm;所述电极触点的厚度h可处于第二范围,第二范围可以为0.3mm-1.5mm。
[0109]
可选地,可参见图2d所示,所述可佩戴单元204还包括外观层24,所述外观层24包裹于所述布线层25外表面;所述导线还穿行于所述外观层24。
[0110]
可选地,所述贴肤层26与所述布线层25各自可设置有多个网孔27。
[0111]
其中,所述贴肤层26、所述布线层25,以及所述外观层24中的至少一层的材质为柔性织物。
[0112]
可选地,外观层24可以为防水面料。
[0113]
可选地,贴肤层26设置的网孔,与布线层25设置的网孔可交错排列。
[0114]
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贴肤层26与所述布线层25之间的导线使用绝缘漆包封,并使用绝缘纤维包封;所述布线层25与所述外观层24之间的导线使用绝缘软套管包封。可选地,绝缘软套管两边开口。
[0115]
可选地,所述地电极为片状导电织物,具体可以为2个片状电极,可采用具有强导电性的导电织物在贴肤层26内面上缝制而成,具体如图2e中的23以及图2f中的23所示。
[0116]
图2e为可佩戴单元204中的导线分布示意图,贴肤层26与布线层25之间的导线30,使用绝缘纤维28包封,所述布线层25与所述外观层24之间的导线30使用绝缘软套管29包封。
[0117]
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佩戴单元204为套状,如指套,多个电极触点的排列情况可参见图2f与图2g所示,图2f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佩戴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图2f中的21为指套,图2f中,多个电极触点:r1、r2、r3、r4、r5、r6、r7、r8;其中,r1、r2、r3、r4、r5、r6为第一部分电极触点,r7为第二部分电极触点,r8为第三部分电极触点,图2f与图2g中的22指电极触点。其中,图2g中的d为电极触点的底部直径,s为同一行的2个电极触点之间的间距。24、25,以及26分别为指套的外观层、布线层以及贴肤层,具体结构可参见图2e所示。
[0118]
地电极23分别包覆在手指近端的第一、二节指背,避开手指关节,作为电刺激的参考电极。
[0119]
可选地,贴肤层26和布线层25可采用弹性回复率高、收紧力适度的面料,外观层24采用编织密度大的防水面料。
[0120]
可选地,指套可用于供用户佩戴于食指上,如图2f与图2g所示,电极触点r1与r4分布在中指或无名指的最末节靠近指尖的位置;电极触点r2与r5分布在最末节靠近远端关节的位置;电极触点r3与r6分布在第二节关节接近中间的位置;电极触点r7与r8分布在第一节关节接近中间的位置。
[0121]
本技术中提供的可佩戴装置20,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制造成本较低、且功耗小,适
合个体用户日常使用。
[0122]
本技术中的可佩戴装置20中的可佩戴单元204采用弹性适度的面料制成,并通过设置网孔提高了透气性;且设置于可佩戴单元204的电极触点为凸点状,增大了电极-皮肤接触面积和紧密度;并且电极触点和地电极的分布位置可避开关节处。避免由于汗浸、电极不贴合或过度挤压皮肤而影响电触觉感知,提高了触觉传递的可靠性。其中,本技术中提供的指套,各电极触点可分布于整个手指,利用手指的自然弧度及关节部位帮助定位,提高了位置识别准确度。
[0123]
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可佩戴装置20,包括:主控芯片201、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以及设置有多个电极触点的可佩戴单元204;其中:所述主控芯片201,用于获取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待感应信息;根据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确定对应的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与电极触点控制指令;将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并将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用于根据所述电流脉冲生成指令生成对应的电流脉冲;所述电极触点控制电路203,与所述电流脉冲生成电路202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确定设置于所述可佩戴单元204的多个电极触点中待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的目标电极触点,以及根据所述电极触点控制指令控制对所述目标电极触点的电流脉冲触发;所述可佩戴单元204,用于供对象佩戴,使所述对象与所述多个电极触点中的各电极触点接触;所述各电极触点用于在被所述电流脉冲触发时作出响应。通过该方案,可佩戴装置20可控制向设置于可佩戴单元204,且可接触到用户皮肤的电极触点发送电流脉冲,使对象感知到不同电极触点的刺激,进而向对象传递信息,通过该种信息传递方式,虚拟触觉与刺激位置较一致,向对象传递信息的效率较高。
[0124]
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301-s304:
[0125]
s301、获取图像信息;
[0126]
其中,图像信息可以为单独的图像信息,也可以为视频中的其中一图像帧。图像信息可以由相关人员导入前述控制设备10。
[0127]
s302、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
[0128]
可选地,前述图像信息可包以包含待感应信息。
[0129]
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述控制设备10在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时,可首先基于ctpn定位出待感应信息在图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进一步再基于crnn对定位到其位置信息的待感应信息进行识别,并输出文本信息。
[0130]
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述ctpn可采用vgg(visual geometry group,超分辨率测试序列)16作为主干网络提取前述图像信息的空间特征,将vgg的第五层卷积的输出作为第一特征图,该第一特征图的维度为b x h x w x c(批次batchsize
×

×

×
通道数);在第一特征图上使用3
×
3的滑动窗口提取空间特征,通过caffe(convolutional architecture for fast feature embedding,用于快速特征嵌入的卷积结构)中的im2col(image to column,从图像到矩阵)操作融合第一特征图每个特征点周围9个特征点的信息,每滑动一次窗口则获得长度为3x 3x c的特征向量,输出维度为b x h x w x 9c的第二特征图;对第二特征图进行重塑(reshape)为(bh)x w x 9c后,每行的顺序窗口通过一个
blstm序列特征提取层循环连接,其中,以每个窗口的256维卷积特征作为blstm的输入,最终输出维度为(bh)x w x 256的第三特征图,并将第三特征图重塑(reshape)回b x h x w x 256的第四特征图;将第四特征图输入fc卷积层,得到b x h x w x 512的第五特征图;最后第五特征图经过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区域选取网络)输出层,为第五特征图上每个特征点都配备宽度为w=[16],高度为h=[11,16,23,33,48,68,97,139,198,283]的共计k=10个锚(anchor),分别输出每个锚中心坐标和高度的偏移(维度为b x h x w x 2k),前景和背景得分(维度为b x h x w x 2k),以及边框边缘的左右偏移值(维度为b x h x w x k),进而得到包含多个候选框的图像信息;候选框在图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则为该候选框中的待感应信息在图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
[0131]
可选地,前述crnn网络由三部分组成:(1)卷积层:用于使用cnn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序列;(2)循环层:使用rnn预测从卷积层获取的特征序列的标签(真实值)分布;(3)转录层:使用ctc把从循环层获取的标签分布通过去重整合等操作转换成最终的识别结果,即待感应信息。
[0132]
s303、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
[0133]
可选地,前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存储有不同的待感应信息与其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的对应关系。
[0134]
可选地,待感应信息中可包括一个文字(中文文字)或多个文字。
[0135]
其中,每一个文字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可以为文字对应的盲文信息;每一个文字对应有以下多个表示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声母、韵母,以及音调。
[0136]
可选地,前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触觉编码信息,第二触觉编码信息与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对应的文字对应的多个表示信息中的表示信息一一对应。
[0137]
可选地,当图像信息为视频中的其中一图像帧,且视频中包括音频信息时,上述方法还包括:
[0138]
获取所述视频中的音频信息;
[0139]
将所述音频信息转换为目标中文信息;
[0140]
将所述目标中文信息添加至所述待感应信息,得到新的待感应信息。
[0141]
相应地,s303中,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包括: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新的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新的待感应信息。
[0142]
s304、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
[0143]
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为前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可佩戴装置。
[0144]
可选地,前述可佩戴装置还可以为盲文点显器。
[0145]
可选地,前述控制设备10还可通过用户交互界面获取用户的设置指令,其中设置指令可包含设置信息,该设置信息包括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电流脉冲中的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正相脉冲(如正相方波)的脉冲宽度、电流脉冲的周期、电流脉冲触发时长、相邻的两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间间隔。
[0146]
可选地,前述设置信息可以为针对以下任一种或多种的调整信息:电流脉冲中的
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正相脉冲(如正相方波)的脉冲宽度、电流脉冲的周期、电流脉冲触发时长、相邻的两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间间隔。
[0147]
可选地,电流脉冲中的正相脉冲的正相幅值可以0.1ma的步长在第一预设区间内可调,其中,第一预设区间可以为:0.5ma-2ma。电流脉冲触发时长可处于第二预设区间,所述第二预设区间为10ms-100ms,调整步长可以为10ms。可选地,相邻的两电流脉冲的触发时间间隔可处于第三预设区间,前述所述第三预设区间为0-100ms,调整步长可以为10ms。
[0148]
通过本技术中的方案,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既能适应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状态下不同的敏感程度,保证了较高的感知度,又保证了信息传输效率。
[0149]
可选地,本技术中的控制设备10还可以加载其它用于提取待感应信息的提取算法,实现对多种信息的识别和传递,有效扩展了适用场景;并且可以灵活地改变信息编码方式,根据传递信息的特点进行编码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及用户体验。其次,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佩戴装置中搭载了一套高感知度和舒适度的电刺激方法,提高了前述控制系统的可靠度和体验感;可佩戴单元的柔性材料提高了可佩戴装置的便携性,电极触点的尺寸及其分布提高了虚拟触觉与触觉渲染设备的刺激位置的一致性,通过触觉渲染设备,即可佩戴装置向用户传递信息的效率较高。
[0150]
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0151]
获取单元41,用于获取图像信息;
[0152]
提取单元42,用于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
[0153]
确定单元43,用于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
[0154]
发送单元44,用于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
[0155]
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为前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可佩戴装置。
[0156]
上述可佩戴装置中的单元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个单元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各个单元对应的操作。
[0157]
可选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控制方法实施例中。
[0158]
上述所有的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159]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图1a所示的控制设备10。如图5所示,该计算机设备500可以包括:通信接口501,存储器502,处理器503和通信总线504。通信接口501,存储器502,处理器503通过通信总线504实现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501用于计算机设备500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存储器5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503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例如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操作的软件程序。
[0160]
可选的,该处理器503可以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0161]
获取图像信息;
[0162]
从所述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待感应信息;
[0163]
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待感应信息对应的第一触觉编码信息,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用于指示供对象感应的所述待感应信息;
[0164]
将所述第一触觉编码信息发送至可佩戴装置;
[0165]
其中,所述可佩戴装置为前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可佩戴装置。
[0166]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计算机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设备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方法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167]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计算机设备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方法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168]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计算机设备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方法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169]
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0170]
可以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0171]
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例如,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以及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等等。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0172]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0173]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174]
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头,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75]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76]
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0177]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78]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