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触控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1、在中小尺寸电子产品中,传统的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之间一般采用框贴或全贴方式连接。全贴即是以水胶或光学胶将显示屏与触控屏无缝完全黏合在一起的一种技术工艺,可以达到较好的显示和触摸效果。然而,全贴合方式也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工艺复杂,生产良率较低,返工较难,设备投入成本较高,维护成本高、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更高等。框贴又称为口字胶贴合,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贴合方式,即简单的以双面胶将触摸屏与显示屏四边固定。因为成本低廉、应用简单受到中小型厂家的喜爱。但是显示屏与触摸屏间存在空气层,空气层导致的光线折射会影响到显示效果,并且在粘贴过程中触摸屏中部区域可能进灰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能够实现显示模组与触控模组之间零贴合。
2、一种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包括:
3、外壳,包括背板和壳体,所述壳体下端与背板相连,所述壳体上端形成有凹槽,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置腔;
4、显示模组,设于所述背板上且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5、触控模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上,所述触控模组的下表面贴合所述显示模组并且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无贴合胶,所述触控模组的上表面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平齐;
6、玻璃盖板,设于所述触控模组上,所述玻璃盖板的下表面的中部区域贴合所述触控模组的上表面且与所述触控模组的上表面之间无贴合胶,所述玻璃盖板的下表面的边缘区域通过胶膜与所述凹槽的槽底贴合。
7、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背板之间设有第一缓冲层。
8、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内侧设有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处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玻璃盖板的外侧壁之间、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外侧壁之间以及所述壳体与所述触控模组的外侧壁之间。
9、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第二缓冲层为泡棉或者胶垫。
10、可选的,所述触控模组的上表面为ag硬化层;
11、所述背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螺钉或者卡扣相连。
12、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触控模组组合后的厚度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到所述背板的深度一致。
13、可选的,所述触控模组由下至上包括第一ag硬化层、第一柔性基膜、第一导电层电极、连接层、第二导电层电极、第二柔性基膜和第二ag硬化层。
14、可选的,所述触控模组由下至上包括第三ag硬化层、第三导电层电极、绝缘层、第四导电层电极、第三柔性基膜和第四ag硬化层。
15、可选的,所述触控模组由下至上包括第五ag硬化层、第五导电层电极、第四柔性基膜、第六导电层电极和第六ag硬化层。
16、可选的,所述触控模组包括第五柔性基膜、第七导电层电极、第八导电层电极、第七ag硬化层和第八ag硬化层,所述第七导电层电极和所述第八导电层电极位于所述第五柔性基膜的正面,所述第八ag硬化层位于所述柔性基膜的背面,所述第七ag硬化层位于所述第七导电层电极和所述第八导电层电极之上;
17、所述第七导电层的图案化线路和所述第八导电层的图案化线路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所述第七导电层的图案化线路与所述第八导电层的图案化线路相交处为跳线结构。
18、实施上述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公开提供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包括外壳、显示模组、触控模组和玻璃盖板,显示模组、触控模组和玻璃盖板以层叠方式设于外壳的背板上,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之间无贴合胶,玻璃盖板与触控模组之间无贴合胶,通过玻璃盖板与外壳上的凹槽粘接,将触控模组和显示模组固定于外壳上。本公开实现了触控模组与外壳零贴合,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之间零贴合,由于贴合处没有oca胶,使工艺更加简单,对工艺的精度要求更低,也更便于拆解和更换。
1.一种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贴合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