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

文档序号:34982482发布日期:2023-08-03 15:3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生态修复的关注点逐渐由局部、单要素修复向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转移。然而,目前基于这一理念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的修复目标,多数学者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或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来识别生态修复空间。前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生境斑块自身的功能是否受到损害,后者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各生态斑块之间的联系,但识别方法不尽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

2、具体方案如下:

3、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通过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进行生态源地的识别,并选取识别结果中重叠部分等级较高的区域作为生态源地;

5、s2:以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构建生态阻力面,并通过人类居住合成指数对生态阻力系数进行修正;

6、s3: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基于arcgis提取每一个生态源地的中心点为生态源点,以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为成本,通过成本路径工具,模拟每一个生态源点到其他生态源点的最小成本路径,构建两两之间的潜在生态廊道;

7、s4:基于重力模型构建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矩阵,以此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

8、s5:将生态廊道列为生态修复区,并基于生态廊道识别对应的生态节点和生态障碍点;将生态障碍点及未与生态障碍点重合的处于生态廊道交叉处的生态节点视为生态修复区;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将生态廊道途经的孤岛以及不属于生态源地的核心区也列入生态修复区,将所有生态修复区组成生态修复空间。

9、进一步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中采取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价,并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指标。

10、进一步的,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中,主要的评价因子包括:多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坡度因子、海拔因子、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年平均气温、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渗流因子;针对各重要性等级区的主导因素分析的计算公式如下:

11、

12、其中,di表示某一评价因子在i重要性等级区内的相对偏差;xi表示某一评价因子在i重要性等级区内的平均值;表示某一评价因子在整个研究区内的平均值。

13、进一步的,步骤s1中将生态系统服务中度及以上重要性区域与潜在的生态源地进行叠加分析,提取重叠的核心区斑块作为生态源地。

14、进一步的,步骤s1还包括以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分析得到的核心区斑块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景观连通性对核心区斑块的连通性进行分析,如果两个斑块的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判定具有连通性;否则,判定不具有连通性。

15、进一步的,在生态节点识别中,以生态廊道之间、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的连接点为生态节点。

16、进一步的,在生态障碍点识别中,将生态廊道与生态阻力面等级为极高和高的2个区域进行叠加,从而获得生态障碍点。

17、本发明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生态修复空间的识别方法,提高了生态修复空间识别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中采取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价,并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中,主要的评价因子包括:多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坡度因子、海拔因子、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年平均气温、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渗流因子;针对各重要性等级区域的主导因素分析的计算公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将生态系统服务中度及以上重要性区域与潜在的生态源地进行叠加分析,提取重叠的核心区斑块作为生态源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还包括以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分析得到的核心区斑块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景观连通性对核心区斑块的连通性进行分析,如果两个斑块的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判定具有连通性;否则,判定不具有连通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节点识别中,以生态廊道之间、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的连接点为生态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障碍点识别中,将生态廊道与生态阻力面等级为极高和高的2个区域进行叠加,从而获得生态障碍点。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包括:通过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以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构建生态阻力面,进而通过人类居住合成指数进行修正;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并基于重力模型进行相对重要性分析。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识别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并叠加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得到的孤岛和核心区,从而得到研究区的生态修复空间。本发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生态修复空间的识别方法,提高了生态修复空间识别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立娜,李倩瑜,邱全毅,李寿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