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7076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高了触控装置的抗ESD能力,该触控装置划分为触控区域和包围触控区域的布线区域;触控装置包括:位于布线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单元,第一电极线单元由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组成,且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触控区域的同一侧;位于布线区域的第一地线,第一地线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之间,第二部分围绕触控区域且位于第一电极线单元的外侧,第一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触控区域同一侧。
【专利说明】
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触控装置由于通过手指轻触即可实现输入使得人机交互更为直接,且具有简单、快捷、人性化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外部输入设备。
[0003]由于触控装置的电容较大,少量电荷的静电不会引起电极的击穿,然而,随着触控装置的发展,一方面,已广泛应用于触控装置的主动触控笔功能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电容式指纹识别功能都要求触控装置的Pitch(触控单元)减小,解析度增高,这样就使得单位Pitch的电容逐渐变小,抗静电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随着一体机及大尺寸商用白板市场的发展,触控装置的尺寸越来越大,这也会导致触控装置受到静电破坏的几率增加。
[0004]对于触控装置而言,如图1所示,触控装置包括驱动电极Txl021和感应电极RxlOll,以图1为例,感应电极RxlOll之间通过与感应电极RxlOll设置在同一层的连接点连接,驱动电极Τχ1021之间通过与驱动电极Τχ1021设置在不同层的连接线(例如,图1中D点所示的ITO连接线,ITO全称为Indium Tin Oxides,氧化铟锡)相连,并在驱动电极Txl021所在层与连接线或ITO所在层之间设有保护层。其中,ESD(Electro_Static discharge,静电释放)不良可能会导致如图2所示的沿驱动电极Txl021方向的击穿,导致保护层1022或/和ITO灼伤剥离,从而使得驱动电极Tx 1021之间无法正常连接,或感应电极Rxl 011与驱动电极Τχ1021接触而导致触控装置不良。
[0005]现有技术中,对于目前最常见的2T1R设计的触控装置,如图1所示,一般在驱动电极线组与感应电极线组之间设计一条GND(Ground,地线)线来导出驱动电极线组及感应电极线组的静电,从而解决ESD不良,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驱动电极线组及感应电极线组的静电只能从GND线的一端(接地端)释放,因而其释放静电的能力较弱。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相对现有技术,该触控装置提高了驱动电极线组和感应电极线组的抗ESD能力及触控装置的抗ESD能力。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方面,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划分为触控区域和包围所述触控区域的布线区域;所述触控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单元,所述第一电极线单元由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组成,且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的同一侧;
[0009]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一地线,所述第一地线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之间,所述第二部分围绕所述触控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线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一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同一侧。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不同层。
[00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一绝缘层,且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在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层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二电极线单元,所述第二电极线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之间;
[0013]所述第一地线的所述第二部分分为第一子部分和第二子部分,以及将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子部分围绕所述触控区域,所述第二子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和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之间。
[00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子部分、所述第二子部分位于不同层。
[00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二绝缘层,且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所在层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层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过孔将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布线区域且位于最下方的遮光层。
[0017]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二地线,所述第二地线围绕所述触控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线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二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与所述第一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同一侧。
[0018]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的多个感应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与所述多个感应电极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与所述多个驱动电极相连。
[0019]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装置。
[002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设置有第一地线,其中,第一地线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之间,这样就可以将第一部分两侧的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静电都导出,进一步地,第一地线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通过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从而第一部分的静电可以导入第二部分,也即因此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上的静电可以向两个方向移动,分别从两个接地端导出,因而相对现有技术中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上的静电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从一个接地端导出,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抗ESD能力,进而提高了触控装置的抗ESD能力。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D点的放大不意图;
[00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7]图6为图5中BB’向剖视示意图;
[0028]图7为图5中CC’向剖视示意图一;
[0029]图8为图5中CC’向剖视示意图二;
[003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3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0032]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五。
[0033]【附图说明】:
[0034]01-触控区域;02-布线区域;10-第一电极线单元;101-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la-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1011-感应电极;102-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a-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1021-驱动电极;1022-保护层;20-第一地线;20a-第一地线接地端;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202a-第一子部分;202b_第二子部分;202c_第二连接部;
30-第一绝缘层;40-第二电极线单元;401-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a-第二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50-第二绝缘层;60-遮光层;70-第二地线;70a-第二地线接地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如图3所示,划分为触控区域01和包围触控区域的布线区域02。
[0037]触控装置包括:位于布线区域02的第一电极线单元10,第一电极线单元10由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组成,且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连接芯片端1la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的连接芯片端102a位于触控区域01的同一侧(图示中以位于触控区域01的上侧为例)。
[0038]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布线区域02的第一地线20,第一地线20分为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以及将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3(图2中虚线圆圈内所示),其中,第一部分201位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之间,第二部分202围绕触控区域01且位于第一电极线单元10的外侧,第一地线20的两个接地端20a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连接芯片端1la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的连接芯片端102a位于触控区域01同一侧。
[00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中感应电极线的数目和驱动电极线的数目不进行限定,具体可以根据触控装置中,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的个数相应进行设置。其中,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进行布线、连接。示例的,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与位于触控区域01内的感应电极相连,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与位于触控区域01内的驱动电极相连,本实施例中对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的具体结构或形状不做限定,图示中仅作为示例。
[0040]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与感应电极相连,导出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静电,即相当于导出了感应电极的静电,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与驱动电极相连,导出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的静电,即相当于导出了驱动电极的静电。
[0041 ]第二,对于第一连接部203的材料,以能使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电连接为准,第一连接部203的材料可以和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连接部203的材料例如可以为IT0,IZ0(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
[0042]此处,对于第一连接部203如何与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电连接不进行限定,只要第一连接部203能与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电连接即可。示例的,第一连接部203可以是一条连接导线、还可以是晶体管等,本实施例中以导线为例。
[004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设置有第一地线20,其中,第一地线20的第一部分201位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之间,这样就可以将第一部分201两侧的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的静电都导出,进一步地,第一地线20的第二部分202与第一部分201通过第一连接部203电连接,从而第一部分201的静电可以导入第二部分202,也即因此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上的静电可以向两个方向移动,分别从两个接地端导出(如图3中箭头所示),因而相对现有技术中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上的静电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从一个接地端导出,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抗ESD能力,进而提高了触控装置的抗ESD能力。
[0044]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位于同一层;第一连接部203与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位于不同层。
[0045]其中,在触控装置制作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从而简化了触控装置的制作工
-H-
O
[0046]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一地线20能够更好地导出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静电,因而第一地线20的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和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设置在同一层。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一连接部203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设置在同一层,造成的第一连接部203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的部分重叠,因而第一连接部203应与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设置在不同层,即第一连接部203与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位于不同层。
[0047]进一步优选的,如图4所示,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布线区域02的第一绝缘层30,且第一绝缘层30设置在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所在层与第一连接部203所在层之间,第一连接部203通过第一绝缘层30的过孔将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连接。
[004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203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只要能将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连接即可,例如,直线或曲线等。
[0049]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过孔将第一连接部203与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分别连接,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实现。
[0050]优选的,如图5所示,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布线区域的第二电极线单元40,第二电极线单元40包括: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的连接芯片端401a与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连接芯片端1la位于触控区域的同一侧;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位于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和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之间。
[0051 ] 第一地线20的第二部分202分为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以及将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02c,第一子部分202a围绕触控区域01,第二子部分202b位于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和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之间。
[005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于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中驱动电极线的数目不进行限定,具体可以根据触控装置中,驱动电极的个数相应进行设置。其中,每个驱动电极可以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中的一条驱动电极线及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中的一条驱动电极线相连;或者,每个驱动电极可以与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中的一条驱动电极线或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中的一条驱动电极线相连。
[0053]第二,第二连接部202c的材料可以与第一连接部203相同,也可以不同。
[0054]此处,对于第二连接部202c如何与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电连接不进行限定,只要第二连接部202c能与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电连接即可。示例的,第二连接部202c可以是一条连接导线、还可以是晶体管等,本实施例中以导线为例。
[0055]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该触控装置包括两个驱动电极线组(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和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因而可以更快地驱动相应的驱动电极,实现更好的触控功能。
[0056]优选的,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位于同一层;第二连接部202c与第一子部分202a、第二子部分202b位于不同层。
[0057]其中,在触控装置制作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简化触控装置的制作工艺。
[0058]此处,第二连接部202c可以和第一连接部203位于同一层,也可以位于不同层。当第二连接部202c与第一连接部203位于同一层且第二连接部202c与第一连接部203的材料相同时,第二连接部202c和第一连接部203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0059]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一地线20能够更好地导出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静电,因而第一地线20的第一部分201和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和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设置在同一层。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二连接部202c和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设置在同一层,造成的第二连接部202c和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的部分重叠,因而第二连接部202c应与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设置在不同层,即第二连接部202c与第一子部分202a、第二子部分202b位于不同层。
[0060]进一步优选的,如图6和图7所示,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布线区域02的第二绝缘层50,且第二绝缘层50设置在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所在层与第二连接部202c所在层之间,第二连接部202c通过第二绝缘层的过孔将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连接。
[006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202c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只要能将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连接即可,例如,直线或曲线等。
[0062]其中,第二绝缘层50可以和第一绝缘层30设置在同一层,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层。当第二绝缘层50和第一绝缘层30设置在同一层时,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
[0063]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过孔将第二连接部202c与第一子部分202a和第二子部分202b分别连接,结构简单且容易制作。
[0064]优选的,如图8所示,触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布线区域02且位于最下方的遮光层
60 ο
[0065]其中,对于遮光层60的材料,只要能够遮光即可,例如可以为树脂聚合物。
[0066]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漏光,因而在布线区域02的最下方设置遮光层60。
[0067]优选的,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布线区域02的第二地线70,第二地线70围绕触控区域01且位于第一电极线单元10的外侧,第二地线70的两个接地端70a与第一地线20的两个接地端20a位于触控区域01同一侧。
[0068]其中,第二地线70可以是如图9或图10所示,设置在第一电极线单元10及第一地线20的外侧;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第一地线20中的第一部分201和第二子部分202b设置在第二地线70的内侧,第一子部分202a设置在第二地线70的外侧,第一连接部203与第二地线70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1交叉重叠,第二连接部202c与第二地线70和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
交叉重叠。
[0069]本发明实施例,在触控区域01中设置有第二地线70,第二地线70的两个接地端均可以导出驱动电极线组的静电。当触控装置只包括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时,第二地线70用于导出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的静电;当触控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和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时,第二地线70用于导出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2的静电,提高了驱动电极线组的抗ESD能力,从而提高了触控装置的抗ESD能力,进而也提高了触控装置的质量。
[0070]优选的,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触控区域OI的多个感应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其中,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与所述多个感应电极相连,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与多个驱动电极相连。
[0071]其中,对于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的个数,可以根据触控装置中触控区域的大小进行合理设置。
[0072]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感应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相结合,可以实现触控功能。
[007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装置。
[0074]其中,上述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器、0LED(0rganic Light EmittingD1de,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007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由于触控显示装置中第一地线20的两端可以导出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的静电,第二地线70的两端可以导出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和/或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的静电,因而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第一感应电极线组101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102、第二驱动电极线组401的抗ESD能力,从而提高了触控装置的抗ESD能力,进而也提高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抗ESD能力及触控显示装置的质量。
[007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划分为触控区域和包围所述触控区域的布线区域;所述触控装置包括: 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一电极线单元,所述第一电极线单元由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组成,且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的同一侧; 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一地线,所述第一地线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之间,所述第二部分围绕所述触控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线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一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同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不同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一绝缘层,且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在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层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二电极线单元,所述第二电极线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的连接芯片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之间; 所述第一地线的所述第二部分分为第一子部分和第二子部分,以及将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子部分围绕所述触控区域,所述第二子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和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子部分、所述第二子部分位于不同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二绝缘层,且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所在层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层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过孔将所述第一子部分和所述第二子部分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布线区域且位于最下方的遮光层。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布线区域的第二地线,所述第二地线围绕所述触控区域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线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二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与所述第一地线的两个接地端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同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 位于所述触控区域的多个感应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线组与所述多个感应电极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线组与所述多个驱动电极相连。10.—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5824461SQ201610136618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0日
【发明人】王庆浦, 张雷, 李君 , 范文金, 赖育辉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