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装置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节约空间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触控屏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电极引线的端点引脚均引至触控屏感应层的一边。如果较大尺寸的触控屏,其中需焊接的柔性电路板的电极引线过多,如果引至一处绑定时,则该边缘的走线区要预留较大空间。如果都把引线设计到一边时,此边预留空间较宽,在贴合LCD显示模组时会影响到电极引线。即如果预留较宽空间,或线路过多,在贴合LCD显示模组时线路会留在LCD显示模组的边框外,可能会在整机组装或压到走线时造成功能不良。且设计时电极引线走线过长会影响感应层的局部感应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节约空间的触控装置。
[0004]一种触控装置,包括一触控基板及三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中部的触控区及环绕触控区的周边区,所述触控基板于所述触控区内设有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基板的周边区内设有自所述触控电极层引出的电极引线,所述周边区设有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所述三柔性电路板分别绑定于所述触控基板的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引线电性连接。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定区沿所述触控区短边边缘设置、所述第二绑定区及所述第三绑定区分别沿所述触控区两长边边缘设置。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触控电极及若干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相互绝缘。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绑定于第一绑定区的柔性电路板。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连接绑定于第二绑定区、第三绑定区的柔性电路板。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二绑定区及所述第三绑定区的宽度相同。
[0010]上述触控装置通过在触控区周围设置周边区,并在触控区内设置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引出的电极引线设于周边区内。由于周边区设置了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且三柔性电路板分别绑定于触控基板的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引线电性连接。因此,在周边区设置了三个绑定区能够优化设置触控电极层的电极引线,同样的,无需在触控区没有设置绑定区的一边预留较大空间时,透明导电薄膜到触控区边缘的距离均相同,因而能够方便整机设计,同时电极引线的走线距离差异也变小。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1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1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15]如图1所示,为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16]—种触控装置,包括一触控基板101及三柔性电路板(未标示),所述触控基板101包括中部的触控区102及环绕触控区的周边区(未标示),所述触控基板101于所述触控区102内设有触控电极层(未标示),所述触控基板101的周边区(未标示)内设有自所述触控电极层(未标示)引出的电极引线,所述周边区设有第一绑定区104、第二绑定区105及第三绑定区106,所述三柔性电路板(未标示)分别绑定于所述触控基板101的第一绑定区104、第二绑定区105及第三绑定区106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引线电性连接。
[0017]触控装置的触控电极层(未标示)包括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通过电极引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并输出驱动信号和感应信号。一般来说,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非常密集,因此,对应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电极引线也非常多。而将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电极引线引出连接到柔性电路板时,会在触控区的边缘形成密集的边缘走线区。这就需要对触控区102的边缘空间进行优化。即设置周边区(未标示)。
[0018]由于为了避免触控电极层(未标示)的电极引线在触控区的边缘区域密集堆积,而造成触控基板101空间利用率降低。因此,将电极引线引至触控区102的周边区内,并根据电极引线数量对应将电极引线铺设于周边区(未标示)内。
[0019]周边区(未标示)环绕设置于触控区102边缘区域内,为了合理利用周边区(未标示)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在周边区(未标示)设置三个绑定区,用于对应绑定柔性电路板(未标示),进而将柔性电路板(未标示)与电极引线连接,从而达到设置电极引线的目的。
[0020]由于触控电极层(未标示)的电极引线数量非常庞大,因此需要将这些电极引线分别连接至设置位置不同的柔性电路板(未标示),避免柔性电路板(未标示)设置位置相近,导致电极引线铺设密集而占用触控基板101较多空间,进而影响触控装置的整机装配。
[0021]在本实施例中,将柔性电路分别绑定于三个绑定区内,因此,电极引线能够分别引至不同的区域,有效的避免大量电极引线铺设于同一边缘而造成的触控基板空间浪费。
[0022]所述第一绑定区104沿所述触控区102短边边缘设置、所述第二绑定区105及所述第三绑定区106分别沿所述触控区102两长边边缘设置。
[0023]所述触控电极层(未标不)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触控电极(未标不)及若干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未标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未标示)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未标示)相互绝缘。
[0024]具体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未标示)连接绑定于第一绑定区104的柔性电路板。
[0025]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未标示)分别连接绑定于第二绑定区105、第三绑定区106的柔性电路板。
[0026]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触控装置的边缘空间,将触控装置的三个边的空间留出相同的宽度,即所述第一绑定区104、所述第二绑定区105及所述第三绑定区106的宽度相同。
[00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沿触控区102长边延伸的方向,自第一触控电极引出的电极引线汇集于第一绑定区104。自第二触控电极引出电极引线分别汇集于第二绑定区105及第三绑定区。
[0028]上述触控装置通过在触控区周围设置周边区,并在触控区102内设置触控电极层(未标示),触控电极层(未标示)引出的电极引线设于周边区内。由于周边区设置了第一绑定区104、第二绑定区105及第三绑定区106 ;且三柔性电路板分别绑定于触控基板101的第一绑定区104、第二绑定区105及第三绑定区106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引线电性连接。因此,在周边区设置了三个绑定区能够优化设置触控电极层(未标示)的电极引线,同样的,无需在触控区102没有设置绑定区的一边预留较大空间时,透明导电薄膜到触控区102边缘的距离均相同,因而能够方便整机设计,同时电极引线的走线距离差异也变小。
[002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触控装置,包括一触控基板及三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基板包括中部的触控区及环绕触控区的周边区,所述触控基板于所述触控区内设有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基板的周边区内设有自所述触控电极层引出的电极引线,所述周边区设有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所述三柔性电路板分别绑定于所述触控基板的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引线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定区沿所述触控区短边边缘设置、所述第二绑定区及所述第三绑定区分别沿所述触控区两长边边缘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触控电极及若干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相互绝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绑定于第一绑定区的柔性电路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连接绑定于第二绑定区、第三绑定区的柔性电路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二绑定区及所述第三绑定区的宽度相同。
【专利摘要】触控装置通过在触控区周围设置周边区,并在触控区内设置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引出的电极引线设于周边区内。由于周边区设置了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且三柔性电路板分别绑定于触控基板的第一绑定区、第二绑定区及第三绑定区并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引线电性连接。因此,在周边区设置了三个绑定区能够优化设置触控电极层的电极引线,同样的,无需在触控区没有设置绑定区的一边预留较大空间时,透明导电薄膜到触控区边缘的距离均相同,因而能够方便整机设计,同时电极引线的走线距离差异也变小。
【IPC分类】G06F3/041
【公开号】CN204631833
【申请号】CN201520311719
【发明人】王海涛, 吴琼
【申请人】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4日